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或"在楚竹书《恒先》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宇宙生化论概念,它居于"恒"之后、"气"之前。这个疑难概念在竹简中作不定代词用,是"或物"、"某物"之义,而不是"有"(动词)、"或然"(副词)或"或有或无的状态"的意思。不过,在宇宙生化次序上,它确实介于无("恒先")、有("气"、"有")之间。不定代词"或"用作哲学概念在《管子·白心》和《庄子·则阳》中都有发现,且词义也是以"某物"为基础的。而《恒先》采用此词来表示宇宙生化的一个阶段,这一方面表明作者的宇宙论思想有所深化,但是另一方面也同时表明他对宇宙生化结构的认识还是不够具体的。此外,"或"与"恒先"都是对"恒"概念的深化。  相似文献   

2.
理解的最为典型的对象是与心灵活动有关的行为,包括言语和行动。这一理解过程表现为一个心理活动的过程,它是通过对意向性的把握来理解行动的意义的。理解者力求达到的是与被理解者在心灵上的会通。与此相应,"理解"也就具有不同于"认识"的性质(透明性、内在性等)与方法("最佳解释的推论")。正是基于这些理由,本文并不赞同当今知识论中有关理解的一些观点,诸如它是把握事物的结构、整体性关系等。这些观点并没能把握"理解"的特性。  相似文献   

3.
康德哲学有两个伦理学概念,第一个同"物理学"(探究"自然的因果性")相区别,把"自由的因果性"或"自由法则"(Freiheitsgesetze)置于思想的中心,第二个同"法权学"(源自罗马法的ius)相区别,"不为行动立法(那是ius的事),而只为行动的准则立法",因而是"德性论"的伦理学(ethica)。后人往往遗忘康德第一个伦理学概念,而仅仅依据与法权学相对的第二个伦理学概念言说康德,因而产生了许多误解。本文指出,这个误解源于黑格尔,已经延续了二百多年,但黑格尔对康德的指控自相矛盾,无视康德文本。许多英美的现代阐释者延续这一误解,试图把"法权论"从康德伦理学中分离出去,本文对这些观念进行了批驳,阐释了这两个伦理学概念如何是统一的、一致的,必须把康德伦理学作为一个体系、一个整体,才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4.
黑格尔的哲学体系表述的是理念,也即意识对自身不断反思、否定和深化的自我认知之路。该路程的底色或基本特征是一种否定性的自身关系,即绝对辩证法,这实际上也就是《精神现象学》中所说的"意识的翻转"。除了意识对象与意识自身形态的改变之外,"翻转"更核心的内涵乃是意识从对象那里返回自身,对自身进行审视。与其所批评的传统本质观不同,对黑格尔来说,在意识的这条"痛苦"的心路历程中,被揭明为假象的各种意识形态及其对象乃是理念本质必不可少的自我显现之环节,而假象的整体则构成了理念最终的真相或现实性。与一般历史观不同,黑格尔所谓的历史也即理念的自我显现、自我认知的经验之旅,乃是一种排除了外在偶然性的内在必然的历史,是一种时间性("实在哲学")与非时间性("逻辑学")相统一的"哲学性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文化中,儒家之"玩"以人与对象彼此交感、相互授受以成就为实质,其对象从实物(如玉)扩展到精神体(如《易》之"辞""占""神明""理""义"等)。相应地,"玩"由身心修养方法,发展为意义丰富的精神生活方式("玩心神明")、认知方法与经典读书法("玩味"),从而确定了中国人"玩"的内涵。通过对"玩"的考察,既可以窥见古代儒者精神生活之丰富,也可领略其思想世界之深沉。  相似文献   

6.
耶稣在<路加福音>10章30-37节所讲的"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脍炙人口,著名的辅导学家希特纳(Seward Hiltner)认为这是教牧辅导的要义的最好说明.什么是教牧辅导的要义呢?就是要有同感心("动了慈心"),能够去医治("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伤处")、扶持("扶他骑上自己的牲口")、带领("带到店里")、照顾("去照应他")、希望("你且照应他,此外所费用的,我回来必还你").  相似文献   

7.
关于实事求是的几个问题刘德骥,李欣雁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尽人皆知,但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并非易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同志在贯彻执行这一根本原则的过程中,存在着种种理论上的模糊。l、“经验事实”不等于“客观实事”。人们通常对“实事”的理解包...  相似文献   

8.
何欢欢 《哲学研究》2012,(2):106-112
<正>"瓶"(ghata)和"空"(虚空、空间,ākasa)是古印度哲人在阐释抽象哲理时最常用到的两个譬喻意象,以补充说明晦涩难懂的哲学概念。随着论述主题的不同,"瓶"和"空"作为喻例可以分别形象地阐释或佐证不同的观点。在吠檀多哲学体系中,"瓶"和"空"两者被置于同一个譬喻,构  相似文献   

9.
"体用一源,显微无间"一直被认为是程颐哲学思想的核心,但研究者对于这一重要命题的阐释历来都是在哲学背景下进行的,而往往忽略了其易学背景。本文则是以易学视域为起点,对这一命题进行探讨的。首先,通过对"象"与"理"关系的探讨勾画出"体用一源,显微无间"所针对的易学问题。其次,在此基础上阐释这一命题的具体内涵。最后,揭示出这一命题在易学史和哲学史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殖民主义是否只是一个史学名词?新殖民主义与旧殖民主义究竟有何区别?有无宗教殖民主义?在何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宗教殖民主义是当代殖民主义的一种典型形态?宗教殖民主义的哲学基础究竟是什么?本文在扼要追溯殖民主义发展史的基础上,阐述了新殖民主义的一些本质特征,强调新殖民主义无论在侵略方式方面("打意识形态战")还是在统治方式方面(非"特别统治主义")都明显地区别于旧殖民主义,强调宗教殖民主义由于其特别注重意识形态输出和社会复制而逐渐成为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典型形态,指出:"抽象性思维"(或"普遍性思维")、"同一性思维"和"肯定性思维"乃宗教殖民主义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1.
公孙龙所谓的"指",通常释为共相、观念(概念)或意义,虽各有道理,却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这些解释很难表明"指"在《指物论》中的意思与在先秦的通义(用手指具体指出某物)之间有何关联;二是这些对"指"的解释也适合表达公孙龙所谓的"实",遂令"指""实"之别不显。结合文本,有理由认为公孙龙论"指",是从手指的"具体指出"引申为事物的"可被具体指出",并将"可被具体指出"看作经验对象的普遍性质,即事物的可指性。如此,就能看到"指"在指物篇的使用与其先秦日常用法的关联,也能呈现"指""实"之别:"实"是规定事物内容的经验性质(如马之色形、石之坚白),"指"则规定了事物内容或经验性质得以被把握的条件。故《指物论》强调事物皆有可指性("物莫非指"),这正是以"名"谓"物"的前提("天下无指物,无可以谓物")。但"指"不同于"名"所表达的"实"("物之各有名,不为指"),不可在经验上亲知。故《指物论》又主张可指性本身没有可指性("指非指"),即不能因为"指"是"物"的性质,就要求它能与事物一同在经验上被具体指出("奚待于物而乃与为指")。  相似文献   

12.
从主体行动出发去理解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变化,是马克思从其青年时代直到晚年都一直持有的理论原则。但要对资本主义进行科学研究,却不能直接以主体行动作为对象,而是只能以作为主体行动之结果的客观结构为对象。这便要求有一个从主体行动的逻辑向客观结构的逻辑的过渡或转换,如此方能够合理地建构起关于资本主义的科学体系。而《资本论》"商品和货币"篇,特别是其中的"价值形式"分析,便是马克思精心构造起来的这一过渡环节或"转换枢纽"。遗憾的是,以往人们对于《资本论》中辩证法的阐释中,却往往忽视或误读了这一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3.
同"道"具有类似性又有差异的"一",是道家思想中另一个具有象征性的重要概念,它同样由老子所开创,并经历了丰富多彩的变化和发展。作为本原性的概念,它既是描述"道"的谓词,又是指世界和万物的生成者和万物统一的基础和内在根据;作为建立秩序的政道和治道,它既是统治者要掌握和运用的根本原则和方法 ("执一"),又是统治者修身养性的根本目标和价值("贵一")。相比于"道",在"一"与"多"的关系中,"一"对于万物和事物直观上就呈现出了统一与差异、共同与多样的多重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丽丽  恩光 《天风》2012,(6):42-43
司机当小心驾驶为妙,但男人性本好斗,不会轻易随从别人,以下我们就从一组PK("对决"的意思)中来看看,主内弟兄们该如何做好丈夫吧。一、夺命法西斯PK舍命君王"丈夫是妻子的头,如同基督是教会的头。"(弗5:23)这是圣经中关于夫妻关系的特别教导,显而易见,上帝设立丈夫做头,做家庭的领导者。然而,对于这句话的正解应该是:丈夫应凡事负起带领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正>清高的真主在《古兰经》中教导我们:"我这样以你们为中正的民族,以便你们作证世人,而使者作证你们。"(2:143)清高的真主在《古兰经》中又教导我们说:"求你引导我们上正路,你所祐助者的路,不是受谴怒者的路,也不是迷误者的路。"(1:6-7)这说明,哪一个穆斯林不坚持走伊斯兰教教义中指明的中道,宗教上"超前""过分"并走上极端或者追求低调,都是不妥当的。据"艾奈斯"传述:三个人来到穆圣的妻室跟前询问穆圣的功修。当他们得到穆圣妻室的  相似文献   

16.
重提"源原之辨"这一概念主要是针对目前在研究传统文化中出现的一些方法论上的问题,要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应做到优秀传统文化("源")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时代要求("原")相整合。研究传统文化,就应该敬畏传统,与传统进行平等对话,而不是像有些学者那样,简单地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作一一对应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开斋捐,系阿拉伯语"赛德盖·菲图尔"的意译,又称"开斋税"、"开斋课"、"麦子钱"(因中国西北、东北地区以麦食为主粮,在开斋节以麦子出散)。它是伊斯兰教法规定每个穆斯林必须在开斋节会礼前缴纳的一种课税捐献,属于天课的范畴,但与天课又有所不同。天课的征收是以"起征点"(尼萨布,俗称"满贯")计算。它不是普通的"赛德盖"(施济),可交可不交。  相似文献   

18.
程颐在表彰《大学》时重点对其中的"格物致知"思想作了诠释发挥。在程颐"格物致知"思想中,所格之"物"主要不是客观世界的"物",而是道德世界的"事",因此所致之"知"并非关于外部客观世界的"知识";程颐所格之"物"虽然主要是道德世界的"事理",但格物的方式——"思"实质上发挥着变化气质而使内在天理呈显的作用,因此所致之"知"也不是关于道德的知识或道德意识,而同样是对内在固有道德本性("天理")的明觉。  相似文献   

19.
先秦儒家以礼乐著称于世。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代,崩坏的只是原有的制度层面,礼乐的思想层面却在这场大动荡中不断得到反思和继承。礼学也由此实现了从强调外在伦理规范到注重内在生命信仰的转向,即礼由最初关注自然天命的神、鬼的祭祀,转而关注人世、人心;进而在礼学的思想层面挖掘了"仁———情———心"作为内在源泉和动力,具有深刻的生命意识与浓郁的道德追求,这种变化可称为"内向化"。藉由郭店简、上博简等新出文献的面世,孔子("克己复礼")、子思("礼形于内")、孟子("辞让之心")这三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在礼学"内向化"发展进程中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20.
正理学派以十六句义为论理学的中心.其最后的十四项目被包含在最初的两项,即认识方法(量)与认识对象(所量)中.此学派认为:作为对象存在的事物是可以认识;不存在的事物是无法认识.如果主体与客体不存在,则认识其本身无法成立,也只能成为"无"的世界,而任何的事物也将不能成立.<回诤论>中主要论争的是"一切法无自性"命题,其重点是"自性"(svabhava)的否定.对于正理学派而言,否定词"无自性"之所以能有意义,在于唯有作为指涉的自性存在,自性一词才有意义.问题是,如果自性存在,则势必造成"一切法无自性"自相矛盾,致使此命题不能成立.这是正理学派非难的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