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孔子的史学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我国古代史学,是我国古代精神文化的深邃渊薮,它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人格构成、价值观念、伦理道德,都有直接深刻的影响。而作为文化巨人的孔子,在我国古代史学的奠定和优良传统的形成中,有着重要的开创之功,是其成为文化巨人的重要方面。对此,学界虽有论述,但或偶一涉及,或侧重不同。本文欲从孔子首开私人著史、创新编年体例、规定著史义例三方面加以专文论述,希望能有助于这一课题的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2.
孔子 (前 5 5 1—前 4 79) ,名丘 ,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 (今山东曲阜市 )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我国古代最早最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 ,举世公认的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孔子生活在一个历史转折的时代。夏商周三代以来的礼乐文明 ,到了孔子时代 ,开始礼坏乐崩 ,面临着革故鼎新的大变化。“革故” ,要继承优秀传统 ;“鼎新” ,要顺应时代前进的方向。孔子是那个时代的礼乐大师 ,他大胆宣称“斯文在兹” ,以“斯文”自任 ,通过著书立说和整理文化典籍 ,继往开来 ,全面总结了以往的礼乐文明 ,向新时代提供了新思想…  相似文献   

3.
孔子授徒讲学,研究古籍,整理"六经",其间做了不少训诂工作。孔子运用了声训、义训两种训诂方法,包含解释字词、解释语句等训诂内容,涉及正文体、传注体两种训诂体式,使用了一些典型的训诂术语。在训诂萌芽的先秦时期,孔子在训诂领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试论孔子对传统礼乐文化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对传统文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而最主要的则是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礼乐文化。因此,对孔子的礼乐观作文化学上的探讨,实在是研究孔子思想乃至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课题。研究孔子的礼乐观及其对利乐文化的贡献,离不开《论语》中有关礼乐的言论。《论语》论礼乐,或单言礼,或单言乐,或礼乐连词,或礼乐对举。现简要搞举如下:(一)单言礼共57条。例如:“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见《论语·为政》,下引《论语》只注篇名。)(二)单言乐14条。例如:“乐则韶武。”(《卫灵公》)不过单言乐并不都有“乐”…  相似文献   

5.
孔子对传统文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而最主要的则是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礼乐文化。因此,对孔子的礼乐观作文化学上的探讨,实在是研究孔子思想乃至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课题。 研究孔子的礼乐观及其对礼乐文化的贡献,离不开《论语》中有关礼乐的言论。《论语》论礼乐,或单言礼,或单言乐,或礼乐连词,或礼乐对举。现简要摘举如下: (一)单言礼共57条。例如:“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见《论语·为政》,下引《论语》只注篇名。)  相似文献   

6.
一、孔子与《易经》的关系讨论孔子与《易经》的关系,这也是一个老问题。这个问题可分为三方面:一是孔子是否读《易》。二是《周易》卦爻辞与孔子的关系。三是“十翼”与孔子的关系。关于孔子读《易》的问题,这本是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因为《史记》里明言: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  相似文献   

7.
正如B.A.Hamburg 氏指出那样:在许多文化中,直到上一世纪中叶,儿童时期才被视为生命历程中的一个独特部分。而此前都把儿童看成是成年人的雏形,只是年龄、身材和经验上有差别。国外对儿童心理卫生的注意还是最近数十年的事。众所周知,在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中,祖国医籍  相似文献   

8.
辛雷乾 《法音》2014,(4):18-22
正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史学有了一个长足的发展,史籍众多,体裁多样,史家辈出。在这样的氛围之中,一种新的史学门类———佛教史学也随着佛教传入中国汉地的步伐而逐渐兴盛起来。据《隋书·经籍志》统计,唐前汉人佛教著述有40余种,多数为史学著述。其中僧传类多达10余种,与佛教传播有关的地理著作有10余部,佛教目录学著作有数部,专门的佛传一部等。其实这个时期出现的佛教史学家及其著作还有很多,只是《隋书》的编著者没有将其录入。目前学术界  相似文献   

9.
孔子在正史中是圣人,但在中国古代小说中却是一个通俗化的文学形象,与史统孔子形成很大区别。然而,小说对于孔子的通俗化又与历史上尊孔、非孔有异质的文化特征:这是民间思想极度活跃的表现,是民间追求感官娱乐的审美心性所使然,表现出民族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对孔子的认同与变异。  相似文献   

10.
孔子的出生与古代婚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每读《史记·孔子世家》,总觉得孔子的出生是一个谜。倡导“孝悌”,主张“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的仲尼竟“疑其父墓处”,其母还“讳之”不告,这是为什么?颇令历代注释家头痛、费解。后世儒者博雅如唐人司马贞,雄辩如清人崔东壁者,绞尽  相似文献   

11.
孔子的中心思想可以说是“仁”。而“仁”的实质则是“克己复礼”,重点在“克己”、“敬人”。他从人性论出发,对“仁”与“礼”进行了心理分析,阐述了二者的内在联系,总结了古代统给者德治的经验和礼的社会作用,从而把“礼”的总评价提高到仅次于“圣”的“仁”(价值观念)的高度,使古代道德观念理论化,为中国古代伦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中心思想是“仁”,还是“礼”,是中国学术界长期争论不下的重要问题,一直到现在还是各持己见,评价不一。由此影响到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看法,这一现象吸引着广大的中外学者对孔子进行广泛研究。现在已经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和争辩的论著出版,然而继续从各个角度去分析探索还是有广阔余地的。  相似文献   

12.
梁绪敏  贾继海 《管子学刊》2013,(4):69-71,90
曾子是传播孔子儒家学说的关键人物之一。如果没有曾子的努力,中国古代文化中儒家学说的传播就会受到很大影响。在中国古代文化尤其是在儒家思想体系的形成和儒家文化的发展中,曾子的贡献是巨大的。曾子既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又有其发展和建树,为包括儒家精神在内的中国古代文化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孔子高足 学术大师──谈子夏的历史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子夏是孔子的高足,他参与了儒家学说的创立,是传统中国经学和史学的奠基者。孔子去世后,他回到魏国,长期“居两河教授”,培养出了一批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学者和社会改革家。尽管史籍对子夏个人经历的记载十分简略,但他作为孔子弟子中最渊博的学者和卓越的教育家的形象在历代学人的心目中高高地矗立起来,他的思想和学问已融入中华传统文化而永远流传。  相似文献   

14.
葛金芳 《管子学刊》2008,(1):121-128
2007年11月27日,著名历史学家赵俪生终于走完了自己富有传奇色彩的跌宕人生,享年91岁。一个多月来,当年(1978——1981年)跟先生读研究生时的历历往事一再浮现于脑际,思之夜不能寐。如今,仍在为学途程的弟子们再也不能亲耳聆听先生充满睿智的教诲和批评了,然而更为重大的损失则是史学界失去了一位能开风气之先的大师级学者!公平地说,虑及先生90余年的荆棘人生中所经历的种种挫折与苦难——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  相似文献   

15.
一管仲是中国古代卓越的政治家,他相齐桓公,改革内政,称霸诸侯,对齐国的富强,对维护华夏族先进的经济、文化,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逐步形成,起了促进作用。中国历史上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是肯定、赞颂管仲的,并吸取了他的某些思想观点。《论语》中孔子对管仲的评论,主要有三条,两条赞颂,一条批评: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  相似文献   

16.
"孔子问礼"案涉及"助葬巷党"、"适周观庙"等多次问礼之行。先考巷党问礼类文献源自战国《曾子问》单篇本,辑入《礼记》《家语》等传本;又适周问礼类文献源自战国《观周》单篇本,辑入《儒家言》《家语》等传本。次考适周问礼类文献之疑肇端在《史记》之讹,二类史事并非同时而必有先后;再考证孔子盖在31、32或34岁在鲁巷党问礼,在43至46岁适周洛邑问礼。故此二类材料既非伪本,也非孤证无征,而是由周至汉源流足征的孔氏学派文本;二类史事既无矛盾,不可默证为伪,而是以东周礼制典籍可证的早期儒家史料。  相似文献   

17.
清高宗执政初期,三礼馆的诏开和《三礼义疏》的结撰,表明清政府完成了在思想观念和文化取向上的抉择,即由理学向经学政治思想取向的转变。而作为由"博学鸿词"跻身三礼馆纂修儒臣之列的李绂,以其深厚的经史学功底,不仅于《三礼义疏》的修纂用功颇多,而且对于文献的整理与对丧礼的纂修等皆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正孔门弟子禀性各有差异,特长各有不同,成就各有分别。其大抵可区分为四大类,即所谓孔门四科。四科中各有其标志性人物,如德行以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为代表;言语以宰我、子贡为典型;政事以冉有、子路为首选;文学以子游、子夏为楷模。不过从德行居于四科之首的排序来看,以德为先、道德  相似文献   

19.
1920年,在反孔思潮中,梁启超率先标榜孔子,着力发掘其人生哲学的价值。这是他"欧游"后现代性反思的结果。借助西方人格主义哲学观,梁氏建构了孔子人格主义哲学体系,包括人格的内涵、实践修养以及孔子的人格表现。其目的在于使现代人以孔子为人格典范,成就现代君子,以对治现代性所带来的人格异化,弥补现代教育中人格教育的缺失。  相似文献   

20.
<正> 《孔子研究》创刊,是学术界的盛事,我表示热烈的祝贺!研究孔子的春风遍及神州大地,这对于当代振兴中华、发展经济、加强改革,必将发挥重大的作用。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以“中庸”为方法,重视人自身的价值和社会生活的和谐。他整理修订古代典籍、为保存和发展中国历史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几十年如一日诲人不倦,培养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贤才,同时总结出大量的教学理论原则和方法。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其学说对中国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