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道教生态哲学的基础围绕着道教的最高理念"道"及最基本范畴"物"生"神"而展开."道"作为道教信仰的终极理念,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它与其它宗教或思想体系中的最高理念,如上帝、安那、梵(印度教吠檀多派)、绝对精神、自由意志等等范畴一样处于核心的地位,虽然这些范畴在解释一切精神和存在现象的作用上不尽相同.在道教哲学中,"道"是无所不覆、自生自化、永恒存在、派生万物的形而上的宇宙本体,是贯穿于整个自然界、人世间和神仙世界之中的最高理念.除了作为最高理念的"道"外,"物"生"和"神"也是道教生态哲学的最基本范畴."物"是对物质、万物、实物、器物、财物等具体事物的抽象,主要指有形的、变化的、局部的、杂多的现象存在."生"是对生命、身体、人生、生物、生物圈、生态环境的抽象,也包括事物的有机活动和转化的功能,如事物的生成、生长和生化."神"是对精神、神仙、神明的抽象,它是对"物"和"生"的提升、超越.道教将"道"贯穿于"物"生"神"三界,具体演化为自然界(物)、人世间(生)和神仙界(神),或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和神仙世界."物"生"神"的相互关系及其与"道"的关系构成了道教生态哲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姚燕 《哲学动态》2004,(5):43-43
哲学分析可被追溯至芝诺的悖论、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辩证法以及亚里士多德"拯救现象"的方法.现代分析哲学运动始于弗雷格对关涉世界的语言的探究,用命题演算和谓词演算取代古典三段论.同时皮尔士在美国也为哲学分析奠立基础.从罗素、前期维特根斯坦到逻辑实证主义以及希尔伯特、哥德尔等,都将理想(人工)语言的分析置于哲学的中心地位,但它和还原论的"证实"原则都引起争议.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哲学当代性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与"回到马克思"提法可以相提并论的是"阐扬马克思哲学当代性"提法.马克思曾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它是文明的活的灵魂."[1]用我们现在的说法就是"与时俱进".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究竟如何成为我们"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究竟怎样"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4.
中国思想的现代叙述方式正在经历着一场严肃的拷问和危机中的变革. 从19世纪末"哲学"一语传人我国,严复、梁启超、蔡元培、王国维等人尝试将中国传统思想与西方哲学相联通;到五四时代(1915-1928),经西学全盘输人之暴风骤雨般的洗礼,胡适写出<中国哲学史大纲>,冯友兰完成<中国哲学史>之后,"中国哲学"就渐成为中国思想之现代叙述的通行表达方式,"中国哲学史"也在现代中国制度化的学术体系和学科建构当中确立了不摇之地位.这一切的发生都显得是那么的顺"理"成章,含具了相当充分的历史合理性.但是,就在我们早已经习以为常、鯈然其间而浑不自知之时,被公认是当代最大"哲学家"之一的德里达(Jacques Derrida)发话了:"说中国的思想、中国的历史、中国的科学等等没有问题,但显然去谈这些中国思想、中国文化穿越欧洲模式之前的中国‘哲学',对我来说则是一个问题."他解释说:"哲学本质上不是一般的思想,哲学与一种有限的历史相联,与一种语言、一种古希腊的发明相联:它首先是一种古希腊的发明,其次经历了拉丁语与德语‘翻译'的转化等等,它是一种欧洲形态的东西,在西欧文化之外存在着同样具有尊严的各种思想与知识,但将它们叫做哲学是不合理的."因此,中国仅可以说有思想,而绝无严格意义上的"哲学".  相似文献   

5.
<正>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中国伦理学会环境伦理学分会、山东省生态文化与可持续发展软科学研究基地主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生态哲学思想史"课题组协办,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承办的全国"传统思想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暨中国环境哲学与环境伦理学2015年年会"于2015年10月17~18日在淄博山东理工大学举行。来自全国的近100位专家学者就年会议题进行了研讨。一、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探寻  相似文献   

6.
王青 《哲学动态》2005,(10):70-71
"明治哲学与东亚近代哲学的转型"国际学术会议于2005年8月6~7日在延边大学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华日本哲学学会及延边大学共同主办,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提供后援.出席会议的中国、日本、韩国学者们围绕"明治哲学与东亚近代哲学的转型"这一会议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在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当德语动词aufheben 和德语名词die Philosophie以动宾关系的方式出现时,究竟译为"消灭哲学",还是译为"扬弃哲学"?这不是翻译上的技巧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准确理解.笔者认为,这一动宾关系应该译为"扬弃哲学",从而既恢复aufheben的本来含义,也准确地传达马克思的本意.  相似文献   

8.
王俊 《哲学动态》2004,(7):32-33
由浙江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和全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联合主办的"法国哲学的现在与未来"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4月5~8日在杭州召开.研讨会分别就现象学与解释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福柯哲学从多个角度对当代法国哲学进行了研讨.该会体现出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9.
1972年,阿恩·奈斯在布加勒斯特的谈话中提出"深生态运动"和"生态哲学",此次谈话的摘要发表在1973年的<探索>期刊上.从那以后,奈斯就个人生命哲学发表了独到的观点并写了大量文章.他所研究的个人生命哲学基于缓解环境危机的考虑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望.他把这样的个人哲学称为生态哲学.本文旨在解释奈斯提出的基本概念并澄清一个普遍存在的错误认识:把奈斯的"生态哲学T"等同于"深生态运动".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生态哲学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从生态文明之生态哲学的新视野透视中国传统哲学,认为中国传统哲学包含了内在关系存在论(“人以自然而存在,自然以人而存在”)的生态存在观、自然无为的生态实践观、道在万物的的生态价值观、人副天数的生态伦理观以及“寡欲”“节葬”的朴素生态主义的适度消费观。  相似文献   

11.
赵岩 《哲学动态》2005,(10):72-73
2005年5月24~28日,由俄罗斯哲学学会组织的第四届俄罗斯哲学大会在莫斯科大学举行.俄罗斯总统普京、国家杜马主席格雷兹洛夫、俄罗斯联邦会议联邦委员会主席米罗诺夫、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等人分别发来贺信.本次大会的主题是"哲学与文明的未来",实际参会人数2242人,来自全球34个国家.中国哲学家共有16人出席.除学术讨论外,大会还组织了三场讲座以及哲学家与哲学学术刊物编辑部成员的会见,组织了题为"当代俄罗斯哲学教育及人文教育问题"的专题研讨会和"哲学、政治学、宗教学教学方法委员会"的会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哲学文化生态模式的理论特质及后现代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与全球范围内对环境与生态危机的深入反省密切相关,中国哲学的"生态意蕴"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拟对中国哲学所蕴涵的"文化生态模式"的基本理论特质予以探讨,并进而申论其"后现代意义".这里所谓"文化生态",是指由构成文化系统的诸内、外在要素及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关系."文化生态模式"则是指维护文化生态生存、绵延的根本律则与运行机理.而之所以探讨中国哲学文化生态模式的"后现代意义",主要是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凸显其对寻求"现代之后"人类文化更为健康的存在形态所可能有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2015年7月23~25日,由中国应用哲学研究会、中共中央党校、中共赤峰市委党校联合主办的全国应用哲学2015年年会暨第十八次理论研讨会在赤峰召开。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的六十余位专家学者围绕"国家治理与哲学智慧"的主题,从国家治理的顶层设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发  相似文献   

14.
作为医学科学技术类硕士生的一门公共课,医学哲学学科有其独特的"公共性".医学哲学学科当前面临的一个大的问题就是整个知识系统"公共性"的丧失和它原有的"公共性"的失效.医学哲学学科必须在新语境下重建"公共性",才能寻回自身的合理性.医学哲学学科的"公共性"需要从开放性、批判性、学术性、介入性、当下性和人文性等几个方面来进行重建.  相似文献   

15.
"哲学语法"是维特根斯坦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但一直以来,这个概念都让人困惑.本文通过对语法任意性、语言自治性、规则、语词用法等概念的分析,澄清"哲学语法"概念的内容,指出它在哪些方面优于"逻辑",哪些方面又有所误导.  相似文献   

16.
姚燕 《哲学动态》2004,(5):42-42
跨文化哲学不只是限于作比较哲学研究,而是一种"对照"(contrast)的哲学."对照"是差异性和互补性、连续性和间断性之间律动、辩证的相互作用,它最终能导致哲学中不同传统的真实互益."对照"的智慧在中国哲学中有其起源,在<易经>、<老子>和其他哲学文本中有丰富的资源,<太极图>展示了一种"结构的对照".将它置于时间的坐标,就有"动态的对照",所有个体生活史、群体历史与宇宙过程都通过先、后瞬间连续和间断地相互作用,处于一种生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侯才 《哲学动态》2005,(6):17-20
政治哲学研究首先遇到的棘手问题直接涉及该学科研究对象的"政治哲学"概念本身的界定,其核心是如何理解政治与哲学的关系.对此,本文拟从下述两个方面来加以考察. 一政治与哲学的双重变奏 施特劳斯对政治哲学的核心定义正是基于对政治与哲学的关系的分析和揭示.在他看来,政治与哲学具有两种关系,据此,可以相应地对政治哲学做出两种理解和界定.  相似文献   

18.
从最初对西方身体转向的应激反应,到开始关注中国古代哲学的身体维度,再到多角度、宽领域深入开掘中国传统哲学的身体特质,作为中国哲学研究的新视野,中国哲学的身体性研究展现出了非凡的活力.关于这一研究的新进展,海峡两岸"中国哲学研究的身体维度"会议从三个方面,即"身体与伦理"、"体感与体知"、"身体与语文"作了细致的探讨,不仅深化了中国哲学的身体性研究,也推进了海峡两岸学者在这一领域的学术交流,中国哲学的身体性研究已成为建设当代文化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9.
为促进西方分析哲学传统与中国哲学传统之间的建设性交锋-交融、纪念美国哲学家唐纳德·戴维森(Donald Davidson,1917-2003)对世界哲学事业的重要贡献,预定2004年6月8日至9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举办主题为"哲学交锋-交融:戴维森哲学与中国哲学(Philosophical Engagement:Davidson's Philosophy and Chinese Philosophy)"的国际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20.
"天人合一"说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依据当代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生态与环境问题,以及自然科学与哲学的新进展,追溯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学说中的闪光点,阐述整体性与相互储存关系在中华文化中的脉络,以期发扬光大,奉献于世人.行文概述"天人合一"的内涵,天与人相互关系,对当今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启示树立和构建整体观念、生态伦理学观念,实现人与自然界协调关系等.从文化价值视角立论,倡导古为今用的人文伦理道德精神,人与自然整体合谐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