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美国学者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rd Geertz)认为“宗教研究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宗教如何维持其观念、行为和制度,即对宗教的某种跨时空实践方式。”(1)这里的跨时空实践方式指的主要是宗教的本土化。7世纪,伊斯兰教传入阿富汗以后便开启了本土化进程。伴随王朝更迭与社会变迁,伊斯兰教与阿富汗多元文化的交融互动,对阿富汗穆斯林的信仰生活、宗教仪规及教义教规阐释产生重要影响。伊斯兰教本土化有助于促进阿富汗多元、开放、包容价值观的形成,构建尊重文化差异、反映不同族群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2.
《中国宗教》2006,(1):62-62
周燮藩在2005年第4期《世界宗教研究》上撰文《伊斯兰教伦理:传统形式及其现代意义》。作者提出,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一神教之一,因具有鲜明的道德色彩而被称为“伦理一神教”。伊斯兰教传统内并无现代意义上的伦理学,但其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中,处处充满着伦理思考和道德要求。在伊斯兰教内,信仰与善行的一致,  相似文献   

3.
自明清之际以来,中国通汉语文的穆斯林学者,多不赞成用“神”、“天”、“上帝”等来汉译伊斯兰教所主张的“唯一受拜者”,认为用这些汉语词来称呼伊斯兰教的受拜对象,不符合《古兰经》所规定的原则,也不符合明清之际用汉文著述伊斯兰教基本教理的大部分先学们所坚持的定例。按他们的说法,《古兰经》明确规定,称呼伊斯兰宗教的受拜对象,必须采取这唯一受拜对象所示谕的尊名,这是这一宗教信仰者务必遵守的一个基本原则。而这  相似文献   

4.
一、伊斯兰教是重视道德的宗教伊斯兰教十分重视道德的培养,并将道德品行的修养列为教义思想体系的三大要素之一,另两要素是内心诚信和宗教功修。在历史上宗教学者们都将道德培养列在最后。近年来由于形势的要求,不少经学权威认为,在确定信仰之后即要重视道德修养,然...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基督教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功能”之课题为基础,侧重研究当今中国基督徒的伦理生活及其认同方式,以探索中国基督教的社会定义。因为,身份认同作为宗教体系的“行动单位”,是对付特殊环境,以从地位和功能层面上解决问题的工具,是执行宗教伦理的角色。所以,对于基督教徒社会身份及其认同方式的研究,对于认识其作为信教公民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十分重要,同时也是认识中国基督教在中国社会的定位和功能的最基本路径。本文从社会定义和身份认同的角度出发,论述了中国基督教徒的认同策略、秩序认同、双重资格认定等现象。文章认为,在中国宗教社会学研究中,可以基于中国宗教的实际经验,把对宗教制度、政教关系、宗教的社会功能及其定义等层面的研究,直接转向为信教公民作为宗教信仰者的身份认同、个人权责、精神权利、宗教组织等方面的认同研究。  相似文献   

6.
李向平 《天风》2007,(7):30-35
本文以“基督教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功能”之课题为基础,侧重研究当今中国基督徒的伦理生活及其认同方式,以探索中国基督教的社会定义。因为,身份认同作为宗教体系的“行动单位”,是对付特殊环境,以从地位和功能层面上解决问题的工具,是执行宗教伦理的角色。所以,对于基督教徒社会身份及其认同方式的研究,对于认识其作为信教公民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十分重要,同时也是认识中国基督教在中国社会的定位和功能的最基本路径。本文从社会定义和身份认同的角度出发,论述了中国基督教徒的认同策略、秩序认同。双重资格认定等现象。文章认为,在中国宗教社会学研究中,可以基于中国宗教的实际经验,把对宗教制度,政教关系,宗教的社会功能及其定义等层面的研究,直接转向为信教公民作为宗教信仰者的身份认同、个人权责,精神权利,宗教组织等方面的认同研究。  相似文献   

7.
文摘     
伊斯兰教伦理的传统形式及其现代意义周燮藩在2005年第4期《世界宗教研究》上撰文《伊斯兰教伦理:传统形式及其现代意义》。作者提出,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一神教之一,因具有鲜明的道德色彩而被称为“伦理一神教”。伊斯兰教传统内并无现代意义上的伦理学,但其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8.
伊斯兰伦理道德作为“中华传统美德”的组成部分和世界文明的成果,是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道德资源之一。宗教文化出版社最近推出的《伊斯兰伦理学》一书,显然对于有效地利用伊斯兰伦理资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影响。对于伊斯兰,人们常常从宗教的角度去认识和评说。然而,“只要尊重伊斯兰教发展的历史,正视当今世界面临的种种问题,我们就不能不承认:伊斯兰教的旺盛生命力和迷人魅力主要来自其赏心悦目的伦理精神。”也许正是为伊斯兰伦理的这种魅力所折服,现为中国伊协顾问、著名伊斯兰学者努尔曼·马贤研究员,早在20世纪80…  相似文献   

9.
分析传统对宗教与道德之间关系的两种模式(A)与(B)都是过分偏激容易引起误解。它们所代表的观点亦不容易在实践中可以持续。(A)模式坚持道德必须直接地依赖宗教作为它的惟一来源。(B)模式则认为道德应完全独立于宗教。然而,欧洲启蒙运动所追求的一种具普遍性和独立于宗教的理性伦却明显已经“破产”。因为并没有任何一个群体能够完全摆脱它自身拥有的历史、文化与宗教遗产。提出一个辩证法的模式,即认为宗教与文化应有一个相互依赖、相互诠释的关系,一个群体/社会的文化完整性才得以保存。这模式对跨文化伦理对话以及公共政策的讨论都具有相当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清真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伊斯兰教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清真”这一特有宗教概念的出现,使伊斯兰教跨越了一个久远而巨大的历史文化门槛,由“他在”变为“我在”。“清真”标示着一种特殊的宗教语言、民族饮食和宗教活动场所,同时,它也是重要的宗教哲学思想,展示着中国伊斯兰教文化的本质属性。一、“清真”宗教哲学概念的历史文化溯源伊斯兰教自唐代传入中国,先后被称为“大食法”、“大食教度”、“西域教门”、“穆罕默德教”、“回回教门”、“回回教”、“天方教”、“回教”等。明末清初,伊斯兰教在中国开始被称为“清真教”,其宗教活动场所的称谓亦开始…  相似文献   

11.
《古兰经》云:“今天,我已为你们成全你们的宗教,我已完成我所赐你们的恩典,我已选择伊斯兰教做你们的宗教。” (5: 3)。   “法轮功”是一个邪教组织,“法轮功”的所作所为不但扰乱了社会,也扰乱了宗教领域。伊斯兰教是一个崇尚真理、提倡科学、追求道德的宗教,作为穆斯林应该明辨是非,防止邪教蛊惑,抵制歪理邪说的侵袭。   一、坚持伊斯兰教信仰,抵御邪教侵袭。 伊斯兰教的信仰内容富有活力、有利于人们的理性生活,因为他是反对偶像崇拜而信奉真主独一的宗教,其信仰超越了物质崇拜,进入了哲学范畴,正如《古兰经》云…  相似文献   

12.
美国的黑人崇拜黑人崇拜是都市中的一种极其复杂的现象,是由各种信仰混合而成的宗教团体。它反抗美国白人和黑人的宗教与社会的主流,认为它们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黑人崇拜的几个主要来源,即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这几种宗教都曾经历过一种狂热崇拜阶段(即一种宗...  相似文献   

13.
文化是一种复合体。从广义来说,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本文涉及的唐文化仅仅是狭义文化概念中社会的意识形态部分,即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方面,而就这一部分来说,也不是面面俱到。关于唐文化的特性,仅史学界而言,就有许多不同的表述。有的学者从汉唐文化的整体出发进行考察,认为汉唐文化的特点是“统一与兼容”、“斗争与发展”、“继承与创新”、“吸收与消化”、“高潮与低谷”①。有的学者认为唐代文化…  相似文献   

14.
论点摘编     
基督宗教与道德基础建设赵汗青在宗教文化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基督宗教与当代社会》一书中,就“中国当代道德基础建设与基督宗教的道德观”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不论在世界还是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宗教从来都是一个社会道德建设的承担者。虽然儒家并非狭义上的宗教,但中国传统社会却采用了宗教的意识使儒家起到了道德建设承担者的作用。对于道德建设的基础建设,每种宗教都可以提供其特有的贡献或价值。以基督宗教而言,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为新型的道德基础建设提供价值:第一,提供满足人们对终极价值追求的机遇;第二,提供“诚信”价…  相似文献   

15.
孔德的实证哲学与他所倡导的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广为人知,但从宗教学的角度看,我们更应当关注的,是他对当代和未来社会中的宗教的设想以及他对宗教功能的论述。孔德认为宗教过去一直都是社会秩序的主要支柱,在未来社会还要靠宗教来维持社会秩序,但是一种新宗教.即建立一个将人的情感、人本主义宗教化的“人性宗教”  相似文献   

16.
关注社会公益,尽力保护和扶助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伊斯兰教作为一个文化体系博大精深的宗教,特别注重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保护和协调。早在兴起之初,它就确立了以“行善”、“施济”为内容的社会伦理观。这种社会伦理观不单纯是靠社会成员内心的信念来维系,更带有宗教义务性,因此具有立法的性质,影响广泛而深远,是伊斯兰教法体系形成的基本依据和法律渊源,“伊斯兰教的立法家和历代哈里发的自由,不能超越出体会《古兰经》明文的范围。”①其中,《古兰经》规定的:“你们应当只崇拜真主,并当孝敬父母,和睦…  相似文献   

17.
伊斯兰教传统内并无现代意义上的伦理学,但作为世界伦理一神教之一,伊斯兰教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中,处处充满着伦理思考和道德要求。在伊斯兰教内,信仰与善行的一致,也是宗教与道德的结合,这是伊斯兰伦理的实质。其核心是社会正义和扬善惩恶的现世诉求。伊斯兰教伦理的主体体现,是在《古兰经》和圣训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教义学、教法学、哲学和苏菲主义中,而基础是教法学。直到当代,伊斯兰教伦理的发展主体仍然显示在这一传统框架内。  相似文献   

18.
理学家,大都是严正的道德家,对于艺术创作与审美娱乐很有些瞧不起,甚至认为不正当。他们在哲学上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即“道” 与“理”,乃是一种超越感官的道德本体。这种本体世界的实现,是通过对感官欲望的否定而达到的,即“存天理,灭人欲” 之谓。因此他们对于人的欲望以及与欲望密切相联的情很敏感,对于以情感为基本特征的文学艺术和审美活动常常抱着一种戒备心理,不承认艺术-审美的独立价值,实际上走的是一条准宗教禁欲主义的认识路线。  相似文献   

19.
精神批判功能是宗教各社会功能中最为原生性的、最为核心的功能。它主要表现为警醒、劝诫和批判的功能 ,对日常社会文化的“非神圣化”功能 ,提醒社会与个人保持一种开放性原则的功能 ,以及引导社会文化抵制极端世俗主义庸俗性侵袭的功能。明确宗教的精神批判功能 ,有利于宗教的自我更新与完善 ,有利于引导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 ,有利于探索新型的政教关系 ,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世界三大宗教中,伊斯兰教是最年轻的宗教,也是信教群众增加最快的宗教。公元651年,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迅速融入中国文化并逐步为全国10个少数民族所普遍信仰。虽然它是外来宗教、异质文化,却没有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力抵制,相反,随着伊斯兰教的“儒化”,不断被中华文明吸纳从而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容,充分显示了伊斯兰教的灵活性和它对中国社会的适应性。元明时期的大诗人萨都刺,元大都的设计者伊黑尔丁、明代大思想家李贽等这些名垂青史的中国穆斯林的杰出人物就是这种“适应”的代表。由于伊斯兰教在它创立时吸收了犹太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