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几年来,国内关于主体性问题的研究十分活跃。虽然众说纷纭,观点各异,但从总体上说来,这一问题的提出和展开,无疑是我们哲学上的一大收获,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考虑哲学原理教材体系改革的时候,我们自然不应忽视这一方面的现实,而应以科学的、积极建设性的态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充分的总结和反映。因此,如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框架和逻辑进程中准确、完整、深刻地把握住主体性问题的实质,从而真正确立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原则及其理论和方法,应该是我们思考的真正重点。由于确曾出现过盲目夸大或片面渲染“主体性”概念的倾向,另一方面也存在着简单地怀疑、否定或贬低“主体性原则”的倾向,我们这样提出问题也就更有必要了。片面夸大或简单怀疑,这两者之间有共同的理论根源,就是都未认真弄清主体性问题的实质,尤其是未弄清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应有的科学涵义和理论意义。本文仅举下列  相似文献   

2.
自古以来,有神论一直是人们逃避现实,寻求自我解脱的思想,特别是人们在对未知领域不太了解的情况下,有一些人就会相信神的存在.这一方面是人本身科学素质的缺乏,文化知识不够;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人们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在求索或探索过程中,偏离了正确的思想方向.有些人则是由于主观臆断,把伪科学当作对未知领域的解说.……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和资产阶级的人性论是根本对立的。但是马克思主义到底应该如何看待人性呢?长期以来流行的观点是:在阶级社会中,人只存在不同阶级的阶级性,根本不存在共同的人性。我认为这种看法,大有可商榷之处。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并未完全否定人的共性。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它和资产阶级人性论、资产  相似文献   

4.
全国基督教教会规章,根据教会的传统习惯与圣经真理相结合讲得很清楚,如果按照章程去办,这是好得很的。但是近几年来,不少地方在按立圣职的事上不尽人意,不但没有从下而上,从上而下地慎重征求两会意见,广泛地听取当地信徒的反映情况,有的地方利用个人权力,用什么上级  相似文献   

5.
释广声 《法音》2012,(7):20-24
一、引言眼下汉传佛教的僧团存在不少需要改善的地方,有些是表面的,有些是深层的。表面的是进入新闻的,而深层的只存在于僧团内部,其危险性仅有一些明眼之士才有觉察。现象多种多样,但其性质不外乎是在思想言行上要么直接违背佛戒祖规,要么不遵行佛教核心教诫或者教诫的精神。而那些行为失检的僧人中,既有目不识丁的,也有佛学院毕业的,更有住持一方的。  相似文献   

6.
一精神分析学说是十九世纪末在欧洲奥地利维也纳兴起的一派学说。它的创始人是奥地利著名精神病理学家布洛伊尔和弗洛伊德。1893年他们联名在一份精神病学专业杂志上发表题为《论癔病现象的心理结构》一篇论文,阐述用<催眠术>治疗癔病的新方法。不久改用<渲泄>法,之后又使用了<自由联想法>,深入了解癔病发作的原因。1895年洛伊尔与弗洛伊德共同发表了<癔病的研究>一书引起了欧洲各界人士的普遍反映,这是精神分析学说发端的基础。由于他们共同治疗一位女精神病患者移情于布洛伊尔,使布洛伊尔离开了那个女病人,由弗洛伊德单独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弗洛伊德深  相似文献   

7.
《佛教文化》1996,(3):47-47
编辑大德:读了登在《佛教文化)1996年第l期上赵朴老的大作计必》五首,感觉就象是为我写的。本单位近几年的有些做法很不妥,气走了很多人才,我虽然留下来了地被无端地栽赃、贬低,一气之下,我去了一越普陀,却发现佛学别有洞天。又回到单位,决心好好学佛,重新做人。不料95年生病,又遭单位刁难.才发现自己常被外缘所转,本以为我不转人,人也不转我,大家相安无事,然而现实是,我不转他,他也转我,而且转得我昏头转向,不知法轮的驱动力是权还是钱,我不想士。土匕为机所转,就是不知从何入手,特此请教。可否在《佛教文化》上踢…  相似文献   

8.
大家知道,哲学可以说是关于智慧之学。人作为社会的人,都是有智慧、有理性的;人的智慧和理性是在人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并表现出来的。哲学作为智慧之学,是把人类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活动中所表现的智慧和理性精神集中和概括起来的产物,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把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所以哲学是人类智慧和理性精神的结晶。反过来,哲学又应该为人们正确和有效  相似文献   

9.
无神论作为一种科学理论,是研究什么问题的?它的对象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弄清什么是有神论,弄清信神、宗教、有神论、唯心论这四者的区别和联系。第一,信神、宗教和有神论、唯心论是有区别的。四者都是观念形态,都是社会意识,这是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但是它们的具体形态不同。信神和宗教这二者是信仰形态,有神论和唯心论这二者是理论形态。信神和宗教表现为感性直觉,表现为心理情绪,而有神论和唯心论表现为抽象思维,表现为逻辑系统。  相似文献   

10.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反比关系,是在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互相比较时表现出来的一种关系。《普通逻辑》在阐述反比关系时写道:“一个概念的外延愈大,则它的内涵愈少,反之,一个概念的外延愈小,则它的内涵愈多。”我认为,这样表述反比关系是不全面的,也是不确切的。当一个概念的外延扩大(或缩小),而它的内涵减少(或增加)时,这个概念已经不是原来的概念了。实际上,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互相制约的情况下已经形成了它的属概念(或种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已经是属种(或种属)两个概念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反比关系,是在并且只有在属种(或  相似文献   

11.
赵清夫 《天风》1998,(5):27-27
全国基督教教会规章,根据教会的传统习惯与圣经真理相结合讲得很清楚,如果按照章程去办,这是好得很的。但是近几年来,不少地方在按立圣职的事上不尽人意,不但没有从下而上,从上而下地慎重征求两会意见,广泛地听取当地信徒的反映情况,有的地方利用个人权力。  相似文献   

12.
编辑同志: 为了恢复作为中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历史地位与本来面目,正确评价孔子学说,开拓孔子研究的新局面,目前,一些同志已着手探讨孔子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我  相似文献   

13.
俞吾金同志的《马克思时空现新论》(载《哲学研究》1996年第3期,以下简称“俞文”),对恩格斯和列宁的时空理论的评价问题,对时空的起源问题,时空的关系问题,以及自然时空和社会时空的关系问题都提出了若干发人深思的见解,但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关于时空的起源问题,是“俞文”的核心问题,也是要害问题。“俞文”引用古尔德的话说:“对于马克思来说,劳动是时间的起源—一既是人类时间意积的起源,又是对时间进行客观地测量的起源”。如果这句话真是马克思的原意,那么这句话正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重要论点:即人类的时间意识和…  相似文献   

14.
关于庄子哲学思想的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以来,哲学史界对庄子哲学思想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对庄子哲学体系的基本评价,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有的人认为庄子哲学是主观唯心主义,有的人则认为是客观唯心主义,还有认为是唯物主义的。本文试就庄子的哲学思  相似文献   

15.
心理学这门学科,在我国是许多人都不太熟悉的一门学科。心理学的科普工作只是近几年才刚刚开始。对从未接触过心理学的高师各系科的学生应当怎样开设公共心理学课呢?是对数学系开设数学心理学,对中文、外语系开设语言心理学,对生物系开设生物心理学呢?还是统一开设普通心理学,抑或教育心理学呢?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应当弄清楚在高师开设公共心理学课的性质、任务和要求。我们认为,高师的公共心理学课作为一门基础理论课,其主要的教学目的应当是:一、教给学生一些普通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以适当扩大学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使  相似文献   

16.
心理学家们对“智力”一词所指的内容有不同理解,根据智能学说智力有如一幅家系图,它的根基是一般智力(也可称“g”因素),在它上面,则是特别类型的能力(譬如:语言能力、数字能力、空间知觉能力、记忆能力、推理能力以及手工操作能力等).据认为,有的个人和集团较之其它个人与集团,在一般和特别能力方面,具有更强的智力技能.  相似文献   

17.
18.
一、程序教学的某些优点和缺点党的教育方针是“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为了贯彻这一正确的方针,必须有正确的方法。《人民日报》的一篇社论指出:“从教学工作来说,正确的教学方法就是要充分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就是充分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目前学校中使用的教学方法有很多缺点,妨碍党的教育方针的正确贯彻。为了多方面探讨改革教学方法的途径,我们在1964年内开始了程序教学的实验。  相似文献   

19.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的成功不仅仅是艺术表现形式和高科技术手段层面的创新,更是剧本创意构思巧妙契合作品主题的一次成功创新。本文从剧目创编角度深入探讨《复兴之路》背后的创作原点,并围绕剧中每个章节具体表现内容同整体艺术创作主线闻的相互关系与显现做了分析研究,希望能为文艺工作者们在今后的艺术创编过程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20.
史明德   《心理科学进展》1986,4(1):55-57
智力测验在苏联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十月革命后,智力测验活跃一时,但到三十年代,便被打成“伪科学”,被贴上“资产阶级测量学”的标签,从此智力测验在苏联便消声慝迹了。从那时到现在,半个世纪过去了,情况有没有变化呢?这是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所十分关心的问题。我仅根据能查阅的资料,就这个问题做个初步介绍,以供同志们参考。到了六十年代后期,“由于科学和应用的需要”,苏联心理学重新提出评价智力测验的问题。起初,态度是“审慎而不明确的”,但后来多数人肯定“智力测验作为一种工具是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