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初的善导大师是净土宗的实际创立者,他继承了慧远—昙鸾—道绰一系的佛学主张,更将净土宗发展成为佛教中信众最多、简单易行的宗教。他的事迹,主要经历玄中寺问道,悟真寺修行,光明寺、实际寺度人,香积寺厝埋几个阶段。大师一生在佛经翻译、净土变相、雕塑艺术上都有突出成就,其行事学说对中国的宗教文化有着深远地影响。  相似文献   

2.
《法音》2017,(2)
<正>五、唐代《观经》之注释道绰的弟子善导(613-681),生于今山东省,随明胜出家,20岁受具足戒。《续高僧传》说其:抄写《阿弥陀经》数万卷,口诵阿弥陀佛号。对其与《观经》之初接触,《往生西方净土瑞应传》有其与"妙开律师共看观经"[55]之记述,回心净土教并拜访道绰。33岁之时,道绰入寂后前往长安,分别于终南山悟真寺、长安城内的光明寺、实际寺、  相似文献   

3.
在山西吕梁山的深山幽谷中,有一座在中国佛教史上,特别是净土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寺院,它便是著名的玄中寺。净土法门初传中土,便是由玄中寺昙鸾、道绰、善导三位祖师集众念佛,弘宣法化,使净土一系发扬光大,蔚为一宗。玄中寺成为中国佛教净土宗横流中华大地之滥觞。日僧法然、亲鸾依善导一系更创日本净土宗和净土真宗,由此,玄中寺成为中日两国佛教徒共同崇奉的净土宗祖庭。述说玄中寺就不能不论及中日净土宗交流,而谈玄中寺的中日佛教文化交流自然又不能不说到赵朴初老人。今年适逢中日邦交正常化三十周年,也是赵朴初会长逝世两…  相似文献   

4.
温金玉 《法音》2002,(5):9-16
在山西吕梁山的深山幽谷中,有一座在中国佛教史上,特别是净土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寺院,它便是著名的玄中寺。净土法门初传中土,便是由玄中寺昙鸾、道绰、善导三位祖师集众念佛,弘宣法化,使净土一系发扬光大,蔚为一宗。玄中寺成为中国佛教净土宗横流中华大地之滥觞。日僧法然、亲鸾依善导一系更创日本净土宗和净土真宗,由此,玄中寺成为中日  相似文献   

5.
净土宗持名念佛的集大成者善导,因其一生注重宗教实践,所留下的材料不多。会昌灭佛时,其著作在中土失传,以致今人难以厘清其行迹。尤其是说法所在的光明寺,学界争论不休,本文通过文献考察与实地调查,确认善导说法的光明寺不在长安城,而在今日杭州转塘区,为净土宗在浙江一代的传播提供了一些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6.
法然上人(1133~1212)的净土教,不是把我国的佛教作为一种学问或研究的对象,也不是以贵族或武士等为固定对象的思想或宗教,而是以一般庶民为拯救对象的宗教。给予法然的思想和宗教以决定性影响的是集中国净土教思想大成的善导大师(613~681)。在思想和宗教方面受到善导决定性影响的法然,以“偏依善导一师”(《选择集》)而表明了自己的思想和宗教的立场。  相似文献   

7.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在惠心僧都源信(942~1017)以来一直到法然上人(1133~1212)的日本净土教方面,不用说,对净土教学人的思想形成起着重大的作用。首先是源信,他在宽和元年(985)十一月著述《往生要集》三卷,大力宣说弥陀净土教的信仰,其影响不仅限于佛教界,而且波及于各个方面。《往生要集》引用善导的著作有《观念法门》、《往生礼赞》和《观经疏》。其中“玄义分”  相似文献   

8.
西安大雁塔小雁塔的历史文化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安大雁塔和小雁塔久享盛誉,海内外闻名。作为古代文化遗存的浓缩点,除了远眺和登临外,还有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封建社会妇女苦难生活的见证大雁塔和小雁塔是唐长安大慈恩寺和大荐福寺的佛塔,但与所在寺院的性质不同。大慈恩寺和大荐福寺是典型的富家寺院,是为了宫室成员祈福所建,建造的全部费用由朝廷有关部门支出。大慈恩寺建于公元648年,是皇太子李治──即后来的唐高宗──为已去世的母亲文德皇后所建,因而以“慈恩”为寺名。大荐福寺是公元684年武则天以睿宗的名义为去世百天的唐高宗…  相似文献   

9.
善导在昙鸾、道绰的基础上建立起完备的净土理论及仪轨,创立了净土宗,开创了唐代"净土法门"的昌盛局面。净土教仪随着中国佛教的东渐而传入日本。因此,日本的净土宗尊称善导为"祖师"。善导一生潜心弘法,著书立说,主持雕造了龙门石窟卢舍那像群雕,从而为中国的佛教艺术增添了灿烂的篇章。其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0.
达亮 《中国宗教》2022,(6):64-65
我国寺院历来有编纂寺志的传统, 通过寺志,可以全面、系统地了解寺院的历史。寺志按照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三类:一是专门记载某一地域寺院的兴废沿革,如《五台山志》《普陀山志》《峨嵋山志》;二是以山为名,专记一山梵宇兴衰,如广东省的《鼎湖山志》《丹山霞志》《云门山志》;三是某地寺院或某一寺院的专志,如广东省的《曹溪通志》《光孝寺志》,这类寺志数量最多,内容丰富,大致包括:图考、沿革、建置、景物、名胜、古迹、僧传、住持、法系、法语、田产、经籍、文物、碑刻规约、艺文等内容。纂修志者有寺僧、名儒居士,亦有官方所修。  相似文献   

11.
普正 《法音》2002,(3):30-34
韩国曹溪宗有两千多所寺院,寺院的名称或依佛菩萨名,或依经名,或依地名,风格各异。有崇奉华严教义的华严宗刹,也有信奉阿弥陀佛或弥勒菩萨的净土寺院,以及以观音菩萨的慈悲精神建立的观音道场。寺院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该寺院的性格特征。在曹溪宗寺院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三宝宗刹,由佛宝宗刹通度寺、法宝宗刹海印寺、僧宝宗刹松广寺构成,以此反映佛教的主体是佛法僧三宝。其中通度寺以奉安佛陀的真身舍利和袈裟著称;海印寺因藏有闻名世界的八万大藏经而得名;松广寺因曾出过以普照国师为首的十六位国师闻名。本文首先介绍佛宝宗…  相似文献   

12.
关於善导大师捨报有三种不同之说:一、登柳树上投身而逝,二、于柳树上端身立化,三、忽患微疾,怡然长逝。兹将各说予以摘要,恳请大德长者,拣别辨正,滌除数百年来,讹传之误。第一种说,为清彭际清居士所辑之《净土圣贤录》,根据《佛祖统纪》《乐邦文类》而写善导大师的略史:“善导不详其所出,贞观中,见西河绰禅师净土九品道场,喜曰,此真入佛之津要,修余行业,迂僻难成,唯此法门,速超生死,於是勤笃精苦,昼夜礼诵,旋至京师,激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净土宗史上,长期以来一直以慧远为创宗初祖,然而反观净土宗,我们会发现昙鸾—道绰—善导系所倡导的持名念佛才是中国净土宗广大信众所坚持的修持方法与立宗基础。中国净土宗发展的理路与承继的血脉,是沿着由昙鸾开创、道绰继之、善导集大成的持名念佛一系而发展的。但昙鸾、道绰一直被排除在传统的净土十三祖之外,本文将从净土法门立宗之基础对这一问题作一梳理与检讨,提出净土宗十五祖之说,试图正确处理宗教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葛寅亮所著《金陵梵刹志》讨论晚明南京地区的寺院地理分布、寺院等级状况,以及前述两要素对寺院经济的影响。具体而言,南京地区大寺、次大寺的寺产基本上远离本寺,管理不易。在葛氏的规划下,当时其寺产分配为"公产"与"禅堂"两部分,分别供应学问僧和应付僧。中、小寺院寺产构成的差异主要源于都城和乡村地理位置的差异。此外,各等级寺院之间的经济关系也有所发展,下院与别院之关系的出现为低等级寺院解决经济和管理的困境提供了新途径。最后,以葛寅亮清理南京寺产的事件为切入点,讨论在管理寺院这一公共空间过程中,官方力量与地方士绅的冲突。  相似文献   

15.
晓帆 《法音》1988,(11)
慈恩寺位于西安市雁塔路南端。这里原是隋代的无陋寺,唐贞观二十二年(648),皇太子李治为追念母亲文德皇后的养育之恩,扩建了无陋寺,并改名为慈恩寺。当时寺内重楼复殿,云阁禅房,共有十个院落,总计1897间,著名画家阎立本、尉迟乙僧、吴道子、伊琳等人又画了许多幅壁画,因之这座寺院极为庄严。寺建成不久,玄奘法师被延请为上座。玄奘在此住了8年,从事佛经翻译。后在玄奘的倡议下,于永徽三年(652)在寺内西院修建了大雁塔。《大慈  相似文献   

16.
《悟真篇》是中国道教内丹修炼著作中的重要经典。历代以来对它的解读多由其它经典的汇注或解读者所得的传授展开,很少能完全按照《悟真篇》文本本身来解读。本文试图在全面搜集《悟真篇》同类诗句的基础上,以《悟真篇》自身解读自身的理路,整理出《悟真篇》基本的修炼框架,对《悟真篇》提供一种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17.
2006年5月17日,中国法门寺与韩国道诜寺结盟“兄弟寺院”签字仪式在陕西扶风县法门寺举行。国家宗教局副局长蒋坚永,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法门寺方丈学诚法师,韩国首尔市道诜寺住持弹默慧慈法师出席仪式。同步善域 共趋菩提——法门寺与韩国道诜寺结成“兄弟寺院”  相似文献   

18.
一、《悟真篇》著于何地以道、释、儒三教一理,阐述气功理论的经典著作《悟真篇》,与《周易参同契》并称为“丹经之祖”,作者北宋张伯端因而被誉为中国古典气功学的主要奠基人。自南宋以来,为《悟真篇》作注者凡数十人,由于正史无载,道书语焉不详,历代作注者对张伯端的生平及《悟真篇》的成书之地,一直未有定论。近读樊光春发表在《中国道教》1991年第4期的大作《张伯端的生平考辨》,认为张伯端修成内丹,著《悟真篇》和《金丹四百字》等著作,是在今陕西紫阳县的紫阳洞中,其依据是援引《神仙通鉴》所载:“往荆南访都运马处厚,得其资材,择兴安之汉  相似文献   

19.
“寺”,原意是官署。《汉书》注曰:凡官庭所在皆谓之寺。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寺又指寺院,而自东汉“白马驮经”这一佛事典故后。虽然作为官署的“寺”仍然存在,但不久即逐渐成为中国佛教寺院的专称了。“庙”,本为奉祀祖先的处所,所以又称祖庙、宗庙。后来,人们把对一地有特殊贡献的人物也立庙奉祀。所以说寺、庙有着明显的区别,但由于佛教诸神和民间神鬼信仰长期以来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佛、菩萨、人神等在人们心中的界限并不明确,所以在普通民众中往往寺、  相似文献   

20.
一净土三经(《无量寿经》二卷,康僧铠译;《观无量寿经》一卷,畺良耶舍译;《阿弥陀经》一卷,鸠摩罗什译)是日本净土宗开祖法然上人所定该宗的根本经典,也是日本现在净土教各宗派尊奉的正依经典。中国佛教大德对《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虽然历代都有分别疏释弘扬,但把这三经并称为“净土三经”,可能是在明末清初。近代中国净土教广为流传的却是《净土四经》或《净土五经》。《净土四经》是指三经之外再加上《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净土五经》则是四经之外再增加《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