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科学被分成各种门类,便于分门别类地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在历史上曾经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走向深化的标志。但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自有人类以来,自然界便成为人类活动的广阔舞台。在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了“人化”的自然界.这种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更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2.
1 “人与天地相参”的整体医学观“人与天地相参”(《灵枢·岁露论》)可以认为是《黄帝内经》对医学认识的根本指导思想 ,其含义可以归结为 4个方面[1] :一是人是自然界运动变化的产物。《黄帝内经》指出人生活在“气交”之中 ,和大地上的万物一样 ,都是天地形气阴阳物质即自然界有规律变化的结果。二是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人类的生存环境大致可以区分为三种 :(1)无机环境 ,包括天文、气象、地形、土壤、水文 ;(2 )有机环境 ,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 ;(3)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环境即社会环境。三是人体和…  相似文献   

3.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区别,在于人类社会的一切变化和发展都与人的意识活动联系在一起,社会的每一进步和成果的取得都与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分不开,都是意识通过人的活动而实现的物化。由此出发分析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范畴及其相互关系,可以发现,它们本质上是一种“反思”的存在,即各自都不能游离于对方而孤立存在。脱离社会意识的“存在”不能称为“社会”的存在,脱离社会存  相似文献   

4.
2004年年底,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们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本体论上讲,科学发展观首先是从人、社会和自然界的客观存在和相互联系中来谈发展问题的。以人为本,体现了人在社会和自然界中的至高无上的崇高主体地位,使地球上这一最高花朵显示出更加鲜艳的色彩。人的发展离不开人类社会,更  相似文献   

5.
一、作为一种文化体存在的人类社会人类是在对身外自然和自身自然的双重改造中成长起来的。在此过程中,人创造了文化,这一结果不仅使人同自然界相区别,而且使人的社会性本质得到实现。历史本身就是“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正是基于特定的文化联结,个人成为“社会存在物”,“他的生命表现,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其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形式,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  相似文献   

6.
人与价值     
在人类起源的最初阶段,人只是作为一个生物种而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那时的人所具有的少得可怜的几个特征,使之有别于其他种类的动物。在这个阶段,人在某种程度上说还是个动物,它受大自然力量的限制,证明是几乎没有受到“现代人”的社会关系的影响。那时,人只不过是人这个生物种的标本。从这点看,人应该指的就是个人。所以,“个人”乃是社会生物学的名词和术语。在人类起源的进程中,由于劳动过程以及种种复杂的、社会的互相作用而产生了新的、越来越复杂的,独特的心理特征。一个越来越分明的人的精神逐渐形成了,从而开始了能够认识人自身结构的发展阶段。确切地说,正是从我们能够谈及人比较稳定的精神特征时,我们才能给人这个结构体以“个性”  相似文献   

7.
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与哲学都是既适用于自然界,又适用于人类社会乃至人的思维,这种对象范围表面上的混淆,使人分不清“三论”同哲学的界限究竟在哪里。产生这种情况的背景之一,就是科学分类中的  相似文献   

8.
一、人和自然界的相互关系是全球性问题苏联学术界从理论高度广泛开展了关于当代全球问题的研究。B.A.罗西在《全球问题是综合科学研究的对象》一文中,对关于世界发展全球过程的研究作了总结,认为接近二十一世纪的人类发展的特征是,在社会、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和文化生活中发生的过程规模宏大,越来越国际化;人、社会和自然相互关系复杂化,产生了社会-生态过程合理化的迫切必要性;加强了对“人类因  相似文献   

9.
<正>农业是通过人工管理,利用动植物的生物机能,利用自然界的阳光、空气、土壤、水源等条件,为人类生产农副主品和部分工业原料的社会生产部门。人类在土地上劳作,对动植物进行管理,这都牵涉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万物的关系。人类的自然观,人对自然界的基本看法制约和决定了传统的农业伦理。西方文明是以古希腊文化为源头发展起来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为制造的也好,自然界自己产生的也好,任何一个事物要存在都必需具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庄子和海德格尔都认为自由的生存是以理想和意志对抗现实不合理现象的生存.自然界是人类最原始的栖居场所,人是自然界的延伸,人应该尊重、亲近自然,并且葆有从自然界延伸而来的真实本性.现代社会人类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海德格尔扬弃了西方近代以来“审美救世”的观点,指出艺术精神正在被审美泛化“扼杀”.庄子虽没有“艺术终结”的困惑,但他也认为矫饰的艺术无法安顿人类的身心.然而,艺术作为一种古老的、安顿人类身心的方式仍然具有引导人类达到自由生存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当学者和哲学家们开始思考现阶段的科学技术革命及其与微电子学和工艺学的发展有关、与人类社会进入机器人和信息学时代有关的前景时,“高度相关”这一术语显然是最贴切的。在这里所涉及的是,社会和人自身在它们与自然界相互作用中的新的、更高程度的发展应该与新的、更高水平的生产工艺相适应。这要求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对这里产生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社会哲学研究。1.“社会的相关”:技术统治主义未来学的希望与幻想,“信息社会”的乌托邦与社会主义的现实性。现在,全世界都在为发展微电子学、信息学和生物工艺学进行巨大的努力,这些领域的  相似文献   

12.
当今的世界,科技与生产力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类知识的进深如同原子裂变那样快捷,人类各种生活的平面与空间都在不停顿地拓展,但由此人类自身所产生的各种问题也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麻烦。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各种竞争激烈,社会生活形成了高度的商业化、物质化,社会中的人要面对社会、家庭、工作、学习、婚恋等各类压力,人的  相似文献   

13.
空间是所有存在者应该共享的先验条件。无论是作为宇宙而存在,还是作为自然界而存在,空间都具有共享性。每一个存在者在空间中的存在实质上就是在宇宙或自然界中占据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人类不仅像其他存在者一样占有空间位置,而且知道它的重要性和象征意义,因此,我们甚至会有意识地在宇宙或自然界中争夺自己的位置。人类在自然界或宇宙空间的发展历程表现为一个生态扩张主义过程。生态危机实质上是人类破坏自然界的空间共享性、抢占自然界空间的必然结果。人类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也是一个空间。它可以区分为公共生活空间和私人生活空间。这两种生活空间有着根本区别,但它们都受到社会道德规范的制约。人类通过建造和占有房屋的方式将自然界空间私有化,这既是一个生态伦理问题,也是一个人际伦理问题。空间国有化不仅导致自然界空间四分五裂的结果,而且导致空间政治化、伦理化的结果。进入有国家的社会状态之后,空间就不再仅仅作为一种自然实体而存在,而是变成了政治实体、伦理实体。空间伦理是人类为了维护空间的共享性而建构的一个伦理价值体系,其核心问题是空间是否应该共享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唯物史观视野中的产业哲学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产业哲学的兴起”是哲学对于产业和产业发展的关注与追问:哲学以自己的方式追问究竟何谓产业,什么使得产业成为产业,产业对于人和人类社会意味着什么。一面对近代产业革命引起的人与自然关系、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变革,马克思指出:“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工业是自然界对人,因而也是自然科学对人的现实的历史关系”。(马克思,第88-89页)恩格斯也指出:“英国工业的这一次革命化是现代英国各种关系的基础,是整个社会的运动的动力。”(《马克思恩…  相似文献   

15.
王俊 《现代哲学》2013,(1):12-15
经济主义是经济全球化的价值核心,它对当今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影响既深刻又隐秘,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关乎人类社会未来的走向和命运.经济主义在使我们享受当下丰硕成果的同时,也让人类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对经济主义编织的乌托邦进行考察和批判,能够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经济主义的本质.  相似文献   

16.
张康之 《学海》2022,(4):106-117
人的一切认知都是为了行动,而行动则是为了人的生活和生存的需要。想象是人的认知活动中的一种重要的方法,或者说是人的认知活动的一条重要路径。在工业社会中,想象在科学认识和社会生活、生产实践中遭到了排斥,只是在日常生活领域以及文学艺术活动中才得以认可。人的认知活动需要在具体的条件和历史场境中来加以理解,在人类历史的不同阶段中,形成了不同的认知体系。在工业社会所拥有的认知体系中,分析性思维处于主导地位,通过分析、抽象、推理等方式而实现认识,并将认识成果作用于实践。在风险社会及其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条件下,能够适应合作行动要求的认知方式是与相似性思维联系在一起的,而想象则是相似性思维的构成要素和重要环节。对于人的行动而言,想象意味着创造、创新。因而,在人类历史转型的过程中,在遭遇了风险社会的时候,我们在致力于思维方式重建的任务时,需要突出想象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关于“人类中心主义”和“人类沙文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人的主体性视角,论述了“人类中心主义”与“人类沙文主义”的区别。人的主体性是指人的实践活动的能动性。人的生存与发展同时受着两种自然必然性的制约,从而形成人的主体性与资源、环境的关系问题。我们不能否定人类在自然界中的特殊地位———主体地位,而一概地反对“人类中心主义”;我们反对的是,片面地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对自然采取狭隘实践态度的“人类沙文主义”  相似文献   

18.
王莹 《伦理学研究》2005,(2):111-111
道德是理性人的本质要义,它既是人崇高、善良、美好的象征,又是人抵御各种不良行为诱惑和侵蚀的堤坝,同时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因此,道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人类社会有着无穷的魅力。康德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唯有两种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地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  相似文献   

19.
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它应引起我们整个民族深刻的反思。这次特大森林火灾绝非偶然,它说明,除了加强法律、用法律手段保护森林及生态环境之外,我们整个民族还需要一种上升为伦理道德高度的生态意识和生态道德。 生态意识的核心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是环境的一员,人应该和大自然建立一种犹如手足之情的亲密关系,与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的集体。人必须有这样的生态意识,即承认人类以外自然界的价值,把正义、道德、平等和权利这些伦理准则扩大到大自然。今天,“人是万物的主宰”这一天经  相似文献   

20.
人不胜天     
恩惠 《天风》2009,(8):64-64
成语“人定胜天”的原意是指——只要我们努力就能够战胜自然灾害的意思。很多时候,我们常用这句话来勉励人们,特别是在面对自然界的困境时,鼓励他们只要奋发向上,善用人类的智慧,就能排除一切困难,取得最后的胜利。我们不能否认鼓励对奋斗中的人们所带来的积极作用,但是,我们得承认,人是没法胜过“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