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宗教在当代社会的蜕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前世界宗教发生的变化表现为:宗教日益重视社会参与和政治参与,日益发挥其文化的社会功能,宗教国家化的趋势的发展以及宗教与社会冲突和民族冲突的关系日趋紧密。这一切与宗教的蜕变有密切的关系而又有所不同。由于它的蜕变,使宗教极端主义成为当代宗教的一个新的动向;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宗教的政治化。但是宗教极端主义并不仅仅在伊斯兰教中存在,在其它宗教中也以不同形式、不同程度存在。分析这个情况,旨在说明宗教与政治、宗教问题与政治问题、宗教与宗教极端主义是不同的概念,也是不同领域的问题,我们不能等同看待,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2.
西方宗教的区位张力分布可用"钟形曲线"来进行描述,但对于包括中、日、韩等国在内的东方宗教来说,该曲线却完全不适用。东方宗教可用"不对称的下凹曲线"来进行整体的描述与把握。相应地,针对东方寺院丛林中的"香火"现象,其统计项目与原则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学术界对于中国宗教的理解都是在西方话语体系中形成的.西方对于中国宗教的认识主要是受弗雷泽、黑格尔等人的学术观点的影响.因此对这些学术观点进行反思,是我们建构中国宗教自己的话语体系的前提.有意无意地将学术论断变成了解释工具;将范畴建构变成了认知方式,而没有充分认识其局限性,乃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为此,我们要自觉地和不断地坚持以哲学的批判精神自我审视,反思宗教学的基本范式,并由此推动宗教学的拓展与深化.  相似文献   

4.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当代各种思潮中的一种。“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宗教观既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不同,又保留了马克思主义以宗教分析的某些遗产。它们是当今自称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家、哲学家对当今宗教问题的思考。本文对这些思考作评介,旨在拓宽研究的视野,为我们思考现代社会的宗教问题提供一些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化与人文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从另一个视角对中国文化进行了透视,着重阐明其人文主义精神及其现代意义。文中提出原型与变型。理性与非理性、内在与外在。消解与重建等问题并进行了多层分析。强调指出,中国文化承认人的内在潜力及其创造性,主张实现自我超越的心灵境界,这在现代社会是极有价值的精神资源。它重视人的价值与尊严,主张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对于克服理性与非理性的二元对立有积极作用。该文还提出“人文主义宗教”的问题,认为中国文化既不是西方式的宗教文化,也不是西方近代意义上的人本主义,而是以人为中心而又追求终极意义和价值的文化形态,兼有人本主义与宗教精神。中国文化也有自我封闭和完美主义的局限,只有在开放的心态下,经过自我消解,才能重建。  相似文献   

6.
卢卡奇的《历史和阶级意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引领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本文阐述了卢卡奇在这部著作中对拜物教的分析,揭示了拜物教和商品社会的关系,指出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对于克服和超越拜物教的意义,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了宗教产生的根源、宗教发展的动力以及宗教发挥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在不同民族和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人文精神具有完全不同的思想内涵。中国古代的礼乐文化是一种古典类型的人文文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德性主义、在人与宗教关系中的理性主义、在人与道德关系中的尚志主义构成了中国古典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它体现了古代中华民族对人类内在的道德生命、现世的伦理生活的价值肯认和理性自觉。这种古典类型的人文精神同与宗教神学和科学主义相对的西方近、现代人文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访谈录     
本文是2008年1月中央电视台CCTV-9《对话》节目记者采访了美国国际探索中心(Center for Inquiry)常务理事,塔夫茨大学(Tufts University)教授,著名的无神论者丹尼尔·丹尼特(Daniel Dennett)的访谈录。丹尼特教授就“宗教与政治”、“宗教与文化”、“宗教与文明”等诸多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本刊编辑部摘编了这篇采访的内容。这篇访谈录,对于我们了解9·11事件以来,西方出现的关于宗教与文明是否有冲突的争论,给予了多视角的回答,对于我们了解宗教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如何理解文化与宗教的关系等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9.
从20世纪50、60年代开始,西方学术界出现了一股宗教语言研究热潮,综观当代西方宗教语言研究的现状,尽管研究者在理论立场和学术观点上尚存较大分歧,但也表现出一种相同的学术旨趣,即注重方法论的反思与构建.笔者认为,这种旨趣无论是对于我们寻求合理的哲学方法去解开宗教语言之谜,还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宗教哲学研究来说,都有其值得借鉴的意义.当代西方宗教语言研究方法经历了语义分析、功能分析、生存论分析以及生存论-本体论分析的嬗变过程,这四种分析方法主要以分析哲学、存在主义现象学和解释学为方法论基础,是把现代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之后出现的语言哲学运用于宗教语言研究的逻辑产物.  相似文献   

10.
斯宾诺莎的宗教概念是斯宾诺莎主义的重要方面。这一少有人作专门研究的宗教概念应当受到关注,这对于我们的斯宾诺莎研究的深入是绝对必要的;对于我们的今日宗教问题的思考亦绝非无益。本文拟从斯宾诺莎的著作出发,考察其宗教概念的特有内涵和本质,并对它作出应有的历史定位。  相似文献   

11.
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其宗教形态具有不同的特点,中国的各种宗教之所以不同于西方宗教,究其原因就在于各种宗教形态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过程中,受到中国文化精神的洗礼。本文试图从思维方式、思想内容、社会功能和历史传统四个方面来分析中国文化对于宗教的巨大影响,为深入揭示中国宗教的基本倾向和独特品格提供一种宏观的文化背景,并认为中国宗教的一些特点都可从中国文化传统上来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2.
对于西方的启蒙运动和启蒙思想,我们一般较多地关注它批判宗教神学和反对封建专制的一面.其实,它还有另一面,即其与自身传统之间所具有的一种批判重建意义上的连续性.就中国当代社会与文化的现实而言,这后一个层面,更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儒教分为广义儒教和狭义儒教。广义的儒教是指在新世纪有关以儒家的一些基本观念为信仰的传播活动,包括现代宗教意义上的"儒教"、读经运动、儒家的宪政运动以及全球文明对话等问题。而狭义的儒教是指儒家宗教(confusicion religion),它与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具有同等的性质,其演化形式还有国教和公民宗教。在此处主要讨论的是狭义的儒教,即儒家宗教或建制化的儒教。在新世纪,儒教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在理论上,儒教是否具有超越和神圣的维度;第二,儒教是否能对现代性的问题有所回应;第三,在实践上,儒教应该如何重建。当考察了有代表性的重建模式后,我们发现其受基督教的影响较大,这就将现代性局限于"西方的现代性",理解有所偏狭,因此,我们应当寻求一种更高的视域——当代视域。  相似文献   

14.
法国社会学家艾弥尔·杜尔凯姆对宗教的研究,着眼于宗教的本质以及宗教在社会中的功能。他认为,一个社会完全有必要在人们心中唤起神圣的观念和情感,就象神对于崇拜者一样。“社会要求忘记个人的利益,要求我们成为它的仆人,它使我们受到各种限制、艰辛和牺牲,没有这些社会生活就成为不可能的了”。的确,人是无法离开社会的。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不但有欢乐,而且更有罪恶与苦难。卢梭的“如果你需要坟墓的话,  相似文献   

15.
西方的中国基督宗教研究王美秀西方的中国基督宗教研究①,从内容上说,指西方学者在最近的几十年里对基督宗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演变的历史以及它在当代中国发展状况的研究。从地域上说,主要指北美和欧洲的学者在这一领域的努力和成果。具体他说,它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对外...  相似文献   

16.
中西方文化属于两个不同的文化系统,其宗教艺术由此形成各自的地域性特点。中国汉传佛教观音造像与西方圣母像是中西方宗教文化中女神的代表,她们都被寄予了解救和渡化众生的梦想与期望,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宗教艺术文化内涵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凝聚着中西方人民的智慧和精神力量。以中国汉传佛教观音造像与西方圣母像为例,从中西文化的视角,通过分析比较两者造型特征的不同之处,可以探究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7.
道教是我国土长土长的传统宗教,它在国外也有一定影响。最近若干年来,它不仅为国外东方学者所重视,而且也广泛引起西方学者的研究兴趣。本期刊登一篇西方学者研究道教的译文,读者可从中窥见西方人研究道教之一斑。虽然文中有些观点和材料,均有值得商榷之处,但它所探究方面,可作为我们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宗教文化与中藏医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医学于宗教而言 ,在其发展早期 ,深受宗教的影响。如果我们忽视了宗教这一层面的意义 ,就不能真正了解医学文化的所有精髓 ,尤其对于中国传统医学而言更是如此。在近代西方科技繁荣昌盛、普及全球之后 ,惟有中国传统医学仍然具有不衰的生命力 ;与此同时 ,人们又不断地以西方科学的目光与标准来审视、衡量、评价、要求、改造这惟一具有生命力的传统科学。研究与之产生、发展紧密相关的宗教文化 ,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在传统医学知识上的有用见解。1 宗教文化与中医中国三种主要宗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中国三教”是道教、儒教和佛教。中医常用…  相似文献   

19.
千年之交,风云际会,世界各国的宗教与精神领袖聚会联合国,探讨如何促进世界和平,很有创意。作为来自具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东方文明古国的宗教领袖,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圣经上说:“缔造和平的人是幸福的。”我们的先哲也曾教导我们说:“礼之用,和为贵。”几千年来,注重和平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人文精神,它孕育了中华民族对不同宗教和不同文明开放的胸襟和宽容的态度,中国各宗教在宽容的环境中形成了讲求和谐、崇尚和平的优良传统。中国是多宗教的国家,各宗教彼此和睦相处,历史上从未出现残酷的宗教战争。 在今日中…  相似文献   

20.
何光沪,宗教学研究者。1950年生。贵州人。1979年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专攻基督教。1985年入该校宗教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译有《宗教哲学》,《二十世纪宗教思想》等专著。撰有《现代西方神学的一个标本》等专论。曾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的撰写。主编《宗教与世界》丛书。问:我们是无神论者。可是当我们环顾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发现50亿人口中,宗教徒和有神论者至少占有35亿时,不能不唤起我们对宗教现象加以研究的热情——至少不应再是一无所知。然而碰到的首要问题是,马克思已经说过宗教是“鸦片”,那么它当然是反动、保守、落后的了。事情会是这样简单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