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关于幼儿绘画的“知”、“见”矛盾历来是儿童绘画认知发展研究中的热点,对于此现象的探讨,用得最多的是绘画遮挡关系的模型。该文主要介绍关于幼儿物体遮挡的绘画及幼儿绘画认知发展的研究,归纳出关于幼儿把遮挡关系绘画成“分离”的三种原因,同时对幼儿画中的“知”,“见”矛盾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2.
通过简要回顾儿童遮挡绘画的研究历史,总结了对幼儿遮挡绘画中理智写实性绘画与视觉写实性绘画持不同见解的两种概说:"知见说"与"表征策略说",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绘画认知理论——遮挡图式的格式塔渐成论,由此展开幼儿遮挡绘画的表征策略及其与幼儿认知发展的关系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3.
社会游戏情境在幼儿遮挡绘画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雪梅  李红  郑持军 《心理科学》2004,27(4):884-886
该研究以90名4—5岁幼儿为被试,考察了遮挡方式、社会性游戏情境以及年龄对幼儿遮挡绘画的影响,结果表明:(1)幼儿遮挡绘画表征策略的发展不是以“全”或“无”的方式进行的,而是多种策略并存;(2)部分遮挡、完全遮挡这两种遮挡方式的难易程度有很大的差异;(3)设置社会性游戏情境提高了幼儿遮挡绘画的表征策略水平;(4)与年龄相关的成熟水平是影响儿童遮挡绘画表征水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李红  高雪梅  郑持军 《心理科学》2002,25(2):234-235,230
1927年Luquet提出了儿童绘画的发展阶段理论.阐释儿童绘画的所知所见,是由于发展阶段不同而出现的不同表现方式:幼儿的绘画因“理智的写实性”画所知的多,到8、9岁因“视觉的写实性”开始画所见。这一理论的提出.突出了儿童绘画的“知”“见”矛盾,从此引发了研究者们对这一现象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5.
王贞琳  方俊明 《心理科学》1999,22(5):407-410
本研究考察了5-6岁儿童不同认知方式对部分遮挡绘画任务的影响。实验设定不同形式的误导情境,共有两部分组成。研究结果表明:1儿童绘画表征水平的发展存在个别差异。  相似文献   

6.
儿童绘画与儿童语言的关系,是儿童绘画心理及符号认知发展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文章在简要回顾儿童绘画心理相关研究的基础之上,从绘画与语言都是符号、二者在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相似性以及二者心理发展阶段的一致性等方面介绍了儿童绘画与语言相互关系的研究。这些研究的结果表明,不同符号系统之间联系的焦点在于意义,意义是沟通两个符号系统的纽带。儿童绘画与语言的关系随着儿童的发展而变化。文章还分析了这些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李红 《心理科学》1992,(5):60-62
一、问题绘画有三方面特征,形式特征(线条、色彩、形体、构图、笔触、表现手法等)、意义特征(通过形式特征所描绘的内容)、情感特征(通过形式和内容所表达的情感)。绘画欣赏是个体对绘画所传达的三方面信息的认知活动,包括三个维度:形式特征分析、意义特征理解和情感特征识别。绘画欣赏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方面,是近年来兴起的美育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但关于绘画欣赏的实验研究并不多见,故我们对影响个体绘画欣赏的因素的了解极少。场依存性变量是影响个体认知活动的重要变量。有些研究表明,场依存性变量与绘画欣赏也有密切关系。J·J·Tobacyk 等(1981)发现场依存性变量与绘画喜爱有密切关系,J·L·Binnie-Dawson  相似文献   

8.
学前儿童绘画教育是一种没有直接功利目的,以满足幼儿身心发展需要、提高其审美修养和艺术素质的一系列教育活动,是促进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所以我们要研究学前儿童在绘画学习和创造中的发展特点,要充分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懂得绘画技巧固然重要,但是教学方法要得当,必须根据不同年龄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施教。  相似文献   

9.
儿童绘画中深度表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琼英  李红 《心理科学》2002,25(1):113-113,115
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是儿童智力发展的标志之一。随着对幼儿绘画深度关系的发展阶段、表征策略、表征方式、表征角度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人们逐渐了解幼儿绘画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0.
认知方式与幼儿部分遮挡绘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研究考察了5—6岁儿童不同认知方式对部分遮挡绘画任务的影响。实验设定不同形式的误导情境,共有两部分组成。研究结果表明:1.儿童绘画表征水平的发展存在个别差异。2.在误导情境下,场独立儿童比场依存儿童能保持较稳定的策略选择倾向。3.画两个相同物体的遮挡要难于画两个不同物体的遮挡。4.在符号概念编码和空间编码中间存在着一些过渡形态。  相似文献   

11.
西方儿童绘画与认知发展关系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贞琳  李文馥 《心理科学》1998,21(5):449-451,459
0引言儿童绘画有着独特的特点,是儿童表达情绪、情感和对事物的理解的一种方式,它反映着儿童对周围世界的认识程度,是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一个很好的工具。儿童在画画时,采用与成人绘画不同的表征策略。绘画表征策略的发展反映出认知发展的过程。西方发展心理学家在儿童绘画与认知发展的关系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报告。但是在国内这方面的探讨还比较少。本文介绍的是国外这一领域的一些研究结果和研究动态与趋势。1儿童画所表现的是什么?儿童画画的是什么,这是儿童绘画认知发展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Piaget[1]…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绘画美学在各个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形”与“神”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优秀的绘画作品既让人惊叹其“形”的工巧,又让人盛赞其“神”的精妙。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形神兼具成为绘画作品追求的准则之一,所以,从“形”与“神”在绘画中的关系、不同历史阶段的美学思想潮流出发,探究其变化历程。  相似文献   

13.
绘画作为一种艺术实践活动,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语言表达模式.如文革过后出现的“伤痕”绘画、“寻根”绘画,其情感展开遵循的是情感文本写作中的线性意指关系;“85新潮美术”,其情感展开遵循的是空间意指功能模态;20世纪90年代的城市文化时期,绘画作品则显示出语态文本写作中的显现自律功能模态.其从绘画语言模式的变革来看,绘画艺术存在的意义除了给人一种视觉或是精神上的享受或震撼外,还在于它对社会的监督、肯定、反思以及协调功能.  相似文献   

14.
作者曾在1988年《心理科学通讯》第3期上发表“对三至六岁幼儿绘画中空间概念基线问题的探讨”一文。现在这篇文章进一步肯定了前文得到的初步结论,同时论证了儿童绘画中空间概念基线发展的具体过程。  相似文献   

15.
儿童绘画表现性发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Goodman提出美的3个性质(表现性、充实性、结构性)以来,发展心理学家们兴起了根据儿童绘画的表现性来探讨儿童认知发展的热潮。该回顾了儿童绘画表现性的发展研究进展,以及对儿童绘画认知的模型探讨。  相似文献   

16.
尹璐 《美与时代》2023,(5):30-32
造型语言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时代条件和文化思想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解构思维作为造型语言中的一种思维方式,有其自身的特征和独特的美学价值。解构思维在当代艺术创作中有着越来越丰富的应用,无论是在各类设计中,还是在传统技艺的创新方面,都有“解构”一词的身影。但是有关解构思维在综合绘画创作中的应用研究内容较少,故从造型认知出发,探析当代造型语言中的解构思维。  相似文献   

17.
前言社会交往是人与人之间通过接触交往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通过交往达到交流信息、交流情感、传递力量,认识他人和自己,从而进一步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儿童交往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方面,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动因,也是实现儿童社会化不可缺少的途径。幼儿期是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时期,研究幼儿社会交往的特点和规律,对寻求促进幼儿社会化发展的途径和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就所得到的资料,幼儿社会交往中的同伴交往研究较少,且较集中于交往的认知方面,主要通过研究者提问幼儿回答研究他们对自己与同伴交往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对“友好交往”的认知。  相似文献   

18.
王贞琳 《心理学报》2000,32(2):183-189
儿童人物画突出的结构特点是比例不协调。该研究考察了三百多名4.5-6.5岁幼儿的人物画,发现4.5岁到6.5岁幼儿自由画人躯干面积和头的面积的比值平均为1.30,头的面积稍小于躯干的面积;自由画人躯干与头的面积的比值在4.5到6.5岁之间,变化曲线呈“N"字形;这一比值的变化是和幼儿对于人体结构的认知发展有关的;临摹标准比例范画对于幼儿人物画的结构有显著影响,但是除了4.5-5岁之外,临摹画人与自由画人躯干/头的比值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改变绘画顺序以及身体部位的功能性夸大对于幼儿人物画结构都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以绘画故事作为实验任务,对儿童绘画语义表达能力的发展进行探讨。研究对象为3~6岁儿童,按年龄分为3组。研究结果表明:儿童绘画故事能力的发展是一个从零散到整合,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4~5岁是儿童绘画故事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转折时期。故事的结构水平对儿童绘画故事有影响。  相似文献   

20.
线是人们生活中较为常见的视觉语言,也是中国传统绘画创作中的基本表现技法。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从最初的描摹自然,到后期的写意、写神、形神兼备,突出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审美趣味与要求。围绕中国传统绘画中线的审美与发展展开研究,阐述中国传统绘画中线的历史和中国传统绘画中线的地位与作用,介绍中国传统绘画中线的特点,并从线的观物取象和写形、线的写意、线的写神和形神兼备三个方面介绍中国传统绘画中关于线的审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