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灵光 《天风》1996,(12):4-5
感谢神,一年一度的圣诞节将要来临,我们心里都很快乐,因为救主降世了,就是天上的神“道成肉身”与人同在。所以圣经上说“必有童女怀孕生子,人要称他的名为以马内利”,“以马内利”翻出来,就是“神与我们同在”(太1∶23)。 所以教会在每年的12月25日,要纪念这个日子。那么,怎样过圣诞节才有意义,是每个信徒应该考虑的事情。我们从四方面和弟兄姊妹共同勉励。  相似文献   

2.
李元雄 《天风》2008,(23):28-29
经文:赛7:14;太1:23耶稣基督的降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基督诞生为人,实现了人类"可以亲眼看见神"这一多年的梦想。人可以亲眼看见神,这就是"神与我们同在"。《马太福音》说:"人要称他名为以马内利,‘以马内利'翻出来就是‘神与我们同在'"(太1:23)。神与人同在是圣经的中心。今天,我们欢庆圣诞,纪念救世主降生与我们同在。我要与弟兄姊妹分享的主题是"神与我们同在"。  相似文献   

3.
周兴 《天风》1997,(12)
圣经中“以马内利”是神与人同在的意思。的确,在创世之初,在伊甸乐园中,神是和人同在的;天国中,神和人和谐美好,其乐融融。可是,由于魔鬼的引诱,人类陷落在罪恶的深渊,不能自拔。人被罪玷污之后,就不能再和圣洁的神同在同行了。人  相似文献   

4.
李栋 《天风》2005,(12):40-41
“以马内利”,就是“神与我们同在”的意思。它的第一次出现、是在旧约圣经以赛亚书7章14小节那里:“主自己要给你一个兆头,必有童女怀孕生子,给他起名叫以马内利”。在该书的第8章中第8、10小节中再次出现,以后圣经中我们几乎再没有看到这样的字句。没有这样的字句,丝毫不影响  相似文献   

5.
信仰词汇     
单信 《天风》1995,(1):43-43
以马内利 在信徒间通信及交往中,“以马内利”常常用来作为问候和祝愿,尤其到了圣诞节,这词出现的频率就更高。 从圣经知道,这词本来是天使给耶稣所起的一个名字。但基督在世时未见他有如此自称,或别人这样称呼他。“以马内利”  相似文献   

6.
上帝在耶稣基督里救恩的核心是神与人的同在。上帝是一位与人同在的神,是以马内利的神。这是上帝的应许,也是上帝救恩的行动。当福音从犹太经小亚细亚传到以希腊哲学为主导的罗马世界时,希腊哲学的"逻各斯"概念被借用来说明上帝如何与人同在。耶稣基督是上帝的逻各斯、上帝的话成为人,是无限的超越的上帝进入有限的物质的世界,为要与人同住。  相似文献   

7.
道与逻各斯     
上帝在耶稣基督里救恩的核心是神与人的同在.上帝是一位与人同在的神,是以马内利的神.这是上帝的应许,也是上帝救恩的行动.当福音从犹太经小亚细亚传到以希腊哲学为主导的罗马世界时,希腊哲学的"逻各斯"概念被借用来说明上帝如何与人同在.耶稣基督是上帝的逻各斯、上帝的话成为人,是无限的超越的上帝进入有限的物质的世界,为要与人同住...  相似文献   

8.
许鼎新 《天风》1995,(4):40-40
在信徒间通信及交往中,“以马内利”常常用来作为问候和祝愿。很多教堂的圣台后的墙上也常见高悬着“以马内利”  相似文献   

9.
袁细雅 《天风》1995,(12):32-33
主耶稣离世前最长的一次祷告,称为大祭司的祷告。在主离世前最不放心其中一件事是门徒们能否同心合意。这也是今天教会所面临的问题。主耶稣愿门徒合而为一,像三位一体的神一样合而为一,彼此相爱。 魔鬼的希腊文名字是diabolos,原意为“撕裂”的意思,它撕裂了亚当与神以马内利的关系。它介入夫妻间,夫妻反目;介入朋友间,友人变敌人;介入同工间,同工成同攻。魔鬼明白同工间一旦互相猜忌,未能同心合作,教会事工必大受亏损。  相似文献   

10.
谢炳国 《天风》2017,(1):8-10
“以马内利”这四个字在圣经里出现过三次——《以赛亚书》7章14节、8章8节及《马太福音》1章23节。在耶稣降生700年以前,先知以赛亚就预言“有童女怀孕生子,给他起名叫以马内利”(参赛7:14)。这当然不是一件偶然的事,而是上帝的救恩计划。  相似文献   

11.
神就是爱     
张有正 《天风》1996,(11):2-3
经文:“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3∶16) 我们的信仰,是讲爱的信仰,因为“神就是爱”(约壹4∶8)。在全部圣经中,有一节最宝贵的经文,是历世历代信徒最熟悉的,完全体现了神对人的爱,那就是约翰福音3章16节,马丁·路德称这节经文“是福音中的福音”。  相似文献   

12.
陈志华 《天风》2013,2(2):52-53
耶稣之名所以被称为奇妙,因为他名字的内涵代表了救恩的行动,同时,他名字的内涵也是基督徒需要经历的生命历程。“耶稣”是“把百姓从罪恶里救出来”,“以马内利”是“上帝与我们同在”(参太1:21、23)。两者放在一起,就是耶稣先拯救我们脱离罪恶的权势,再把我们带入上帝同在的荣耀中。基督徒必须先经历“救出来”,才能践行“翻出来”,基督徒每一天的生活就是依靠主从罪恶中被“救出来”,靠主把以马内利“翻出来”。  相似文献   

13.
曹起凤 《天风》1995,(12):38-40
前期提到了神的救赎计划和耶稣基督的救恩。神的救赎计划是针对人的犯罪而言的,耶稣基督的救恩是为了罪人。正如主耶稣所说的:“无病的人用下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我来本不是召义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路5∶31—32)那么谁是罪人呢?圣经上清楚地告诉我们:“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罗3∶23)究竟罪的标准是什么呢?主耶稣说:“你们听见有话说:‘不可奸淫。  相似文献   

14.
基督给予每一个跟从他的人最大的本分或恩赐,就是服侍的工作(服侍神、服侍人)。圣经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若有人服待我,就当跟从我;我在哪里,服侍我的人也要在那里。”(参太16:24,约12∶26)我们是神的仆人,或者说就当认清自己是神的仆人,守住这职分,并不断学习承担起神仆人的职分和托付,于己毫无可夸之处。虽  相似文献   

15.
王勇 《天风》2001,(1):30-31
“我亲爱的弟兄们,这是你们所知道的。但你们各人要快快地听,慢慢地说,慢慢地动怒,因为人的怒气并不成就神的义。”(雅1∶19—21) 人人都有怒气,所以人人都会发怒,而且这种由于发怒而伤害他人的罪是很糟的,是最令人伤感的。 记得在我上中学的岁月里,也是我还未皈依父神的时候,  相似文献   

16.
崇拜中的“祝福”本是崇拜的高峰,这并不在于满足信徒得神的赐福的愿望,而是从神出发,因他是万福的源头!“祝福”要总结神从创造、立约、预言、应验、领导到应许之地的指向,充分显明神是定意要赐福予人,他将自己委身与人,成就与人“同在”到永远的恩典!  相似文献   

17.
《天风》2002,(12):1
当圣诞钟声敲响的时刻,当我们在纪念耶稣诞生的时候,我们为上帝信守他的诺言而感谢他。上帝启示先知以赛亚说话:必有童女怀孕生子,给他起名叫以马内利。(赛7∶14)在这个特别日子里,《天风》全体同工,“感谢上帝,因他有说不尽恩赐。”(林后9∶15)《天风》作为中国教会的窗口、福音事工的牧者,灵命造就的知音,近来我们在办刊过程中,不断地思考,如何使上帝与他和好的职分赐给人群,使更多人在耶稣基督里得到平安和喜乐。  相似文献   

18.
利百加 《天风》2014,(10):34-35
“一言兴国安邦”、“一言祸国殃民”、“言多必失”、“祸从口出”……这些古话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一个人应当谨慎自己的言语.经上说:“谨守口的,得保生命;大张嘴的,必致败亡.”(箴13∶3)“智慧人的口说出恩言;愚昧人的嘴吞灭自己.”(箴1 0∶12)“若有人自以为虔诚,却不勒住他的舌头,反欺哄自己的心,这人的虔诚是虚的.”(雅1∶26)“只要随事说造就人的好话,叫听见的人得益处.”(参弗4∶29)可见,信徒谨慎自己的言语口舌是多么重要!然而,当我们运用神的话语时,常常会出差错、走极端,容易把“谨守口舌”理解为“沉默不语”或是“闭口不言”.正因如此,信仰有时也会产生极端与偏激.  相似文献   

19.
以马内利     
彭圣洁 《天风》2007,(23):10-12
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3:16)。圣经向我们启示的这个信息关乎世界万民。耶稣的降生,表明神亲自成了肉身,带着丰满的恩典和真理住在世人中间。耶稣基督的降生.为要应验神藉先知所说的话:"必有童女怀孕生子,人要称他的名为以马内利。"  相似文献   

20.
蒿志强 《天风》2006,(23):7
“小孩子和他母亲”表明“以马内利”(神与人同在)的第一步,耶稣的降生在《约翰福音》中称之为“道成肉身”(约1:1)。经文:太2:11-5,19-23二千年前,人间毫无准备庆祝耶稣的诞生。约瑟与马利亚静静地到了伯利恒寻找地方过夜。这个犹太乡村正值繁忙时节,所以对将来的诞生毫无惊喜。人们正拥挤报名上册,他们并未察觉马利亚将要给他们生一位救主。在他们不知不觉中,救主降生在了马槽里,是何等的卑微!世界上第一个圣诞节首先获得消息的不是有权有势的君王贵族,也不是饱学的学者,而是卑贱守本分被人疏忽的牧羊人与在东方为寻找真理的博士。但当希律王一知道这事,就给这个三口之家蒙上了一层阴影。从以上我们所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