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祖师语录     
《中国道教》2001,(2):1-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八十一章》其人乐治家畜财,得富贵者,年少力能布作,而长思为事,力尽因乃止,能扬善隐恶,常用心乐为善,思尊上。凡疑悉慎戒之,不敢妄为,又爱下不欲害人,不枉王法,不乐随邪礼相随饮食也。凡不急之事,不敢与焉,有知而为此行,到老无知乃已。虽实若虚,口不轻语,故能致珍物畜积,因以成人也。《太平经·为道败成戒》祖师语录  相似文献   

2.
净因 《法音》2001,(2):11-16
(四)偷盗之根源  由以上讨论可见,偷盗现象如此之普遍,其程度如此之严重,为社会安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那么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持不偷盗戒呢?问题的关键在于首先了知犯偷盗戒的根源何在。只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防患于未然。那么促使人偷盗的原因有哪些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贫困和不良嗜好是偷盗的直接原因,根源于贪瞋痴之心。  1、 因贫穷而偷盗  《大智度论》把因贫穷而生盗心看成是犯盗戒的第一种原因:“一者持戒因缘不具足故,如贫穷人饥寒急故作贼。”[1]荀子亦云:“乱世之征:其服组,其容妇,其俗…  相似文献   

3.
佛言祖语     
《法音》1999,(10)
复次,布施、持戒、忍辱,是大福德,安隐快乐,有好名誉,怕欲者得;既得知此福利之味,今欲增进,更得妙胜禅定、智慧。譬如穿井已见湿泥,转加增进,必望得水;又如钻火已得贝烟,信复力励,必望得火。欲成佛道,凡有二门:一者福德,二者智慧。行施、戒、忍,是为福德门;知一切褚法实相、摩诃形若波罗蜜,是为智慧门。菩萨入福德门,除一切罪,听愿告提;若不很愿者,以罪垢速改。人留慧,则不天上无,下工呈梁,二事*故。今欲出生摩河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要因津定厂,待定厂必须大精进力。何以故?欲界乱心,不能得见清去实相。譬…  相似文献   

4.
佛言祖语     
《法音》1999,(9)
若人求大善利,当坚持戒,如惜重宝,如护身命。何以故?譬如大地,一切万物有形之类;皆依地而住;如数是,戒为一切善法住处。复次,譬如无足欲行,无翅欲飞,无船欲度,是不可得;若无戒欲求好果,亦复如是。若人弃舍此戒,虽山居苦行,食果服药,与自兽无异。或有人但眼水为戒,或服乳,或服气;或剃衣发,或长发,或预上留少许发;或著袈裟,或著白衣,或著草衣,或木皮衣;或冬人水,或复火炙;若良坠高崖屋,若于恒润中份;若日三浴,再供养火,种种词祀,种种咒愿,受行苦行;以无此戒,空无助调么圄【四列高望大影,好衣美食,而能…  相似文献   

5.
好德歌     
《五台山研究》2000,(1):30-30
福生于清俭,德生于卑逊,道生于安静,命生于和畅,患生于多欲,祸生于多贪,过生于轻慢,罪生于不仁。戒眼莫视他非,戒日莫论他短,戒念莫入贪淫,戒身莫随恶伴。默,默,默,无限神仙从此得;饶,饶,饶,千灾万祸一齐消;忍,忍,忍,债主冤家从此隐;休,休,休,盖世功名不自由。尊君王,孝父母,礼贤能,奉有德,别贤愚,辨奸邪,恕无识。物顺来勿拒,物既去而不追;身未遇而勿望,事已过而不思。聪明多暗昧,算计失便宜;损人终有失,倚势祸相随。戒之在心,守之在志。为不节而亡家,因不廉而失位。劝君自警于生平,可叹可警而可畏…  相似文献   

6.
正戒者,禁止之义,乃归真之要,修行之务。天真皇人云:既称道士,非道士之模范不行;凡言真人,非真人之规式不习。既入戒坛,秉诚受戒,务要举止安详,动合威仪,远踪五祖,高蹈七真,立品成人,庶称全真榜样,戒子家风。一、戒乃收束身心、调养中和之要行,若执性狂傲,举动轻浮,不得受戒。  相似文献   

7.
佛言祖语     
《法音》2001,(4)
众山须弥最,众流海为最,众经亿百千,戒为第一最。欲求第一最,今世及后世,当持此禁戒,终身莫毁犯。除结无挂碍,缚著由此解,以戒自观察,如镜照面像。夫欲造善法,备具三种业,当审观其意,如罗云经说。所以立王者,由世诤讼故,众人之所举,古昔之常法。犯罪者知法,顺法者成就,戒律亦如是,如王治正法。如医观众病,进止得其所,可治则进药,不可者则舍。如医经所说,四事不可治,可救有十三,余者不须救。譬如有死尸,大海不容受,为疾风所飘,弃之于岸上。诸作恶行者,犹如彼死尸,众所不容受,以是当持戒。如守门牢固,不忧失财…  相似文献   

8.
三戒与三畏     
正《论语·季氏》中言,"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血是从人的生理角度而言,气则有精神气质上的含义。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身体不断发育,经验和气质也在不断变化。故不  相似文献   

9.
<正>一、戒律的特色:教规不违国法早在2500多年前,佛陀在制定戒条时便遵循"教规不违国法"的大原则。以不偷盗戒为例,该戒是佛陀在王舍城制定的,起因是一位比丘盗未生怨王的木料,被未生怨王抓住后呵责说:"汝当合死!"在呵责这位比丘后,佛陀询问曾在朝廷任大臣的迦楼比丘,依据摩揭陀国的国法,偷盗多少将被处以极刑。迦楼比丘回答说:"满五磨洒。"这在《四分律》中有明确记载。佛陀  相似文献   

10.
《五台山研究》1997,(4):41-41
五台山万圣佑国寺南山极乐寺香火斋田碑记钦命二品衔曾任代办山西巡抚事署理布政使司雁平兵备使者他拉氏恩霖撰文凡天下之事,要其终而后知;君子用心,要其成而始。见事功之济否?是以,君子之所为,识见既真,不避怨嫌,方能终其事矣。五台山极乐寺住持僧教化普济弃官为...  相似文献   

11.
(七)如何持不偷盗戒  偷盗不仅有伤良民,而且国家也不会太平,正如韩非子所说:"夫惜草茅者耗禾穗,惠盗贼者伤良民。"[1]管子亦云:"奸民伤俗教,贼盗伤国众……众伤,则百姓不安其居。"[2]如何才能制止盗贼的横行呢?自古以来,方法很多。据说春秋战国时,晋国的国君专门培养"特殊人才"来发现盗贼,结果盗贼并未因此而绝迹,这些"特殊人才"反而有了生命之忧。"晋国苦盗,有郤雍者,能视盗之貌,察其眉睫之间而得其情。晋侯使视盗,千百无遗一焉。晋侯大喜,告赵文子曰:'吾得一人,而一国盗为尽矣,奚用多为?'文子曰:'吾君…  相似文献   

12.
佛言祖语     
《法音》1996,(1)
佛言祖语一、为了成就世间法而息隐住山,乃学佛人之过失。二、身为领众而只作自利之事,乃学佛人之过失。三、佛学虽博而不怯罪行,乃学佛人之过失。四、口诀虽丰富但身心却流于凡俗,乃学佛人之过失。五、持戒虽然谨严,心中贪念却极大,乃学佛人之过失。六、觉受和证悟...  相似文献   

13.
《法音》1989,(6)
菩萨戒的持犯与得失既然受了菩萨戒,就该明白持犯与得失的问题了。菩萨戒与声闻(小乘)戒的最大不同处,有两点:一是持戒的对象,二是受持的时间。前面已经约略说过,菩萨虽持一戒,要比小乘持具足戒的功德更大,因为菩萨戒的每一戒都是“无尽戒”。持一戒,即在一切  相似文献   

14.
《法音》2005,(4)
“生为一切物命之所爱,死为一切物命之所悲”,爱惜生命、救苦救难是佛教的优良传统。放生,就是看到异类众生被擒、被抓、被关、被卖、被杀,发慈悲心予以赎买、解救、释放的行为。放生为的是救生。如果没有科学知识和环境生态知识,盲目放生就是一种形式主义,显然与我们放生的目标相背离,不仅不能救生,反而是害生了。放生一事看似简单,其道理非常深奥,非真正具足智慧的人无法明白,非真正具足正知正见、有修有证的人无法提倡。印光大师在《南浔极乐寺重修放生池疏》中说:“戒杀放生之事浅而易见,戒杀放生之理深而难明。若不明其理,纵能行其事,…  相似文献   

15.
伊斯兰六书(续四)达浦生著第三节知识之等第事物有明暗,意理有精粗,理论有难易,故知识亦有等第。凡明者、粗者、易者,以不求努力,不用思想与考虑,即可知之。如"整大于零",乃易知之事也,此种"知"为必然之知也。凡暗者、精者、难者,非用深刻思想,缜密考虑,...  相似文献   

16.
《法音》1986,(6)
受菩萨戒仪一卷(北京刻经处本)陈释慧思撰。思所撰《大乘止观法门》、《随自意三昧》、《法华经安乐行义》、《诸法无诤三昧法门》,皆已著录。此仪悉依《梵网经》。盖自秦罗什大师出《梵网经》,北凉昙无谶译《菩萨戒本经》,大乘律宗,乃有两途,而受仪则咸宗《梵网》也。初告诫方便,次观五法,三兴三愿,四发四弘誓,五请戒师,六敬礼,七归依,八问难,九忏悔,十问遮,十一正受戒法,十二说戒相,十三明戒利益,十四白佛请证,十五礼敬诸佛,十六回向,十七发愿.历考唐、宋诸家受菩萨戒法,无及此仪之周密完备者。尤以第二观五法,第三兴三愿,推广大悲平等之心;第八问难十句,断一切邪见、邪业因缘;第十三明戒利益,生起欢喜信重之诚,最为得授戒之妙义,而为他家所未尝及者。至于正受戒法,则以三番羯磨,观此戒体,流注身心。唐、宋诸家戒仪亦然。迨至清代律宗诸贤,始以三番白佛请证,即为三番羯磨,正得戒体,恐未必当也。  相似文献   

17.
南宋学者吕本中撰过<官箴>一文,倡导"为官不接异色人",这一"戒巫"官德,析来是颇有意味的.<官箴>直言: "当官者,凡异色人不宜与之相接,巫祝尼媪之类,尤宜疏绝.要以清心省事为本."  相似文献   

18.
今日之海内,纵言善绘着如潮如源,殆不为这。然以增人之身而擅丹青者,可谓寥若晨星。妙虚法师,自闽南古刹南普陀而来,献艺作于京华,正如塞星之溜烟,直射紧裹。首善之区,堪传佳话。妙虚法师落发前曾就学于京华艺术学校,少年才盛,为师K所钟爱。但自身入空门后.一扫哗众之心,尽除浮躁之气.直承八大、虚谷、石涛诸巨匠之意趣,冲虚而淡雅,微妙而空灵,于此红尘之中,示现雾花水月而已。既已出世,何复求名?妙虚法师本欲隐于紫竹,献展之事几经延宕。后读弘一大师传略,知书法绘画亦为方便之广1,亦能度已度人,顿生大悟,遂有今…  相似文献   

19.
佛言祖语     
《法音》1989,(10)
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诸禅定、智慧,是故比丘,当持净戒,勿令毁缺。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之所住处。汝等比丘,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自摄心,无今瞋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若纵恚心,则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若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  相似文献   

20.
失踪的花盆     
戒嗔生活的小镇有家规模很小的乡镇卫生院,里面的医生不多,一共只有四个人,戒嗔最熟悉的是一位姓沙的医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