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一般”与“个别”都是客观存在着的,并且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任何个体都包含有一般,而一般又体现于个体之中。列宁说:“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而存在。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①毛主席在《矛盾论》中也指示我们:“特殊的事物是和普遍的事物联结的,……普遍性即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共性,即包含  相似文献   

2.
实践要素问题是近年来争论较大的问题之一。争论中呈现两大特点:其一是该问题的争论往往渗透到实践定义、认识源泉等其它问题之中,其二是各种不同观点比较零散。为使讨论进一步深入,有必要对各种观点做一个简要的综述。实践有几个要素在这个问题上大致有三种观点,可以概括为“三要素说”、“四要素说”和“五要素说”。三要素说在具体规定实践要素时又分为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以夏甄陶的《实践的要素、特性和真理的标准》为代表,认为三要素是指目的、手段和结果。主要依据是马克思的论断,即“生产活动是由它的目的、操作方式、对象、手段和结果决定的”和列宁关于实践  相似文献   

3.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指出,物质是第一性的,感觉、思想、意识是第二性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是唯物主义路线,并强调指出:“这就是一般唯物主义的观点,特别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单行本,第42页)在同一本书的另两处,列宁又说:“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先的和基础的观点。”“这种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同上书第131,134页)毛泽东后来发挥了列宁的这个思想,提出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公式(《毛泽东选集》第261、273页)。这样,作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就有了两个公式,一个从物质到意识(感觉和思想),一个是从实践到认识。长期以来这两个公式就共存于我们的哲学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4.
典型:一个政治社会学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冯仕政 《学海》2003,3(3):124-128
一、国家与社会 :典型的诞生作为一种政治行为 ,“树典型”在中国可以说是古已有之 ,但作为一种自觉的、得到广泛遵从和应用的政治治理方式 ,其出现却还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我们现在通常所见和所说的“树典型” ,是毛泽东同志创造并为中国共产党长期奉行的一种工作方法 ,大量“典型”的诞生就是这种工作方法的直接后果。最早将“树典型”作为一种工作方法来阐述的 ,是毛泽东同志于 1 943年发表的《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该文提出 ,“共产党人无论进行何项工作 ,有两个方法是必须采用的 ,一是一般和个别相结合 ,二是领导和群众相结合…  相似文献   

5.
最近以来,馮友兰先生发表了許多文章,闡述了他的关于思想的“普遍性形式”的观点。随着討論的深入,馮先生对这个观点,不断地作了一些补充,論点更加系統,我們和馮先生的分歧所在也就越来越明白了。馮先生关于思想的“普遍性形式”的观点,概括起来讲是:一、所謂“普遍性形式”,“就是把一个阶級的利益說成是普遍利益”“具有普遍性形式的思想,都是以超阶級的形式提出的”实质上馮先生所謂的思想的“普遍性形式”,也就是思想的超阶級性。这种思想的“普遍性形式”和思想的“阶級内容”的关系,照馮先生的看法就是:“普遍性形式即寓于它的阶级性之中”。  相似文献   

6.
演绎的本质是不是从一般到特殊、个别不少逻辑书哲学书给演绎推理下定义时说,演绎推理就是从一般性前提到特殊性或个别性结论的推理。有一本书进一步说:“尽管演绎推理在个别的情况下,不是由一般到特殊,但在本质上,总的  相似文献   

7.
刘易斯(David.K.Lewis)的模态实在论(modal realism)是可能世界理论的其中一种,其目的在于对模态语义学给出恰当的解释。模态语义学的核心概念是可能世界,但哲学家、逻辑学家对什么是可能世界却无一致看法。至少可以区分出三种观点:语言学的观点;概念论者的观点;实在论者的观点。[1]刘易斯的模态实在论是第三种实在论观点的代表。模态实在论(有时也称为“极端模态实在论”、“极端实在论”或者“模态柏拉图主义”),简单地说就是这样一种本体理论:“我们作为一个部分所属的世界只是众多世界之一,居住在这个世界的我们只是处于所有世界的所…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在各行各业加强职业责任、职业道德、职业纪律的教育”。“每一个公民都应当遵守公民义务、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每一个劳动者都应当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在党的十二大精神的鼓舞下,职业道德的教育在全国各行各业逐步开展起来。为使这一活动更加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有必要搞清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9.
关于封建道德的問题,学术界已經进行了长时期的討論,目前争論的焦点之一,是封建道德可不可以批判继承的問题。江峰同志认为:“历史上统治阶級道德的基本原则、主要的道德规范,其根本观点,是不能够继承的,应当全盘否定。但是,除此而外,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統治阶級中某些思想家、历史人物所留下的个别思想材料中,有些东西,我们还可以借鉴,可以批判地吸取。”“对于历史上某些封建阶級的思想家、历史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所提出的个别道德思想,凡屬在当时起过进步作用、具有人民性,今天又仍有其积极意义的东西,我們也可以借鉴,批判地吸取。”江峰同志还认为他这种批判继承“个别”封建道德的观点,“对其他統治阶級的道德也是这样”。这就是說,历史上一切统治阶級的所謂“个别道德原則”,都可以批判地继承。  相似文献   

10.
现代自然科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应用一门或几门科学的研究方法去研究另一门科学的对象,使得不同学科的科学方法和对象有机地结合起来。科学方法的这种应用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科学方法的移植和渗透。具体地说,所谓“移植”,一般是指平行学科间一门学科的个别科学方法,向另一门学科的转移;而“渗透”,一般是指横断学科(数学、控制论、信息论、  相似文献   

11.
《在历史研究中运用阶級观点和历史主义的問题》一文中,我们曾就中国农民战争問题同蔡美彪同志商榷。在那篇文章里,我們批評了蔡美彪同志关于中国农民战争的四个論点:(一) 历次起义农民“只是以封建的綱紀、封建的理論来反抗封建統治”,起义农民只能以“封建的思想理論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二) 历次农民起义只是“反对个别王朝、个别皇帝和个别官吏”,“却不曾指向那个制度(按:指封建制度)那个阶級(按:指地主阶級)”;  相似文献   

12.
在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上有两个命题:(1)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进入一般之中;(2)一般、普遍体现了个别的特殊的东西的全部丰富性。这两个命题表面看来是相互冲突的,但从实质上看又是统一的。这两个命题的统一有四层含义:第一,无论个别或一般,都是事物自身的属性,是事物发展链条的不同阶段。个别的东西具有当下直接存在的感性形式,而一般则通过个  相似文献   

13.
一般流体智力研究中工作记忆与注意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对一般流体智力的研究逐步深入,研究者们认为了解工作记忆与注意的相互关系是解决一般流体智力与前二者结构关系的关键。由于工作记忆系统中中央执行器的功能尚不明确,注意控制能力与工作记忆的关系难以确定。研究者中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另一种则认为两者就是同功同构的一个认知成分。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问题和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解放全人类”。人类要得到彻底解放,必须解脱自然和社会所加予人类的两条锁链。马克思接受了历史的经验总结,从哲学思潮和社会现实,天才的发现了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就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了“解放全人类”所必须经历的途径,策略和方法。总结出解  相似文献   

15.
怎样使学雷锋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让雷锋精神在校园生根开花?根据我们在学生思想教育中的经验体会,我认为必须解决两个思想认识问题。 其一,应该解决“影响学习论”。这是影响学雷锋活动深入持久开展的一个较为普遍的模糊认识。这里涉及到怎样学雷锋的问题,就是学事迹还是学精神的问题。我们知道,事迹是精神的  相似文献   

16.
一、智力和智力训练要进行智力训练,必须弄清智力的涵义。什么是智力?这是心理学界长期研究的一个课题。但是,由于各自的观点不同,所强调的方面不同,所以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统一的定义。归纳起来有这样几种观点: 1、适应的观点。认为智力就是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智力愈高的人,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愈强。在任何一种环境中,能从容应付,恰到好处。德国心理学家斯腾(Stern,W。)认为,智力就是个体于新要求有意识地适应的一般能力,是对生活中的新课题和条件的一般的心理顺应力。  相似文献   

17.
从目前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个哲学命题的探讨中看出,有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第一种是世诚和李唯一同志的观点:主张这个命题只能作唯心主义的解释,不能作唯物主义的解释。第二种是王若水等同志的观点:主张这个命题既可以作唯心主义的解释又可以作唯物主义的解释。我同意第一种观点,不同意第二种观点。理由如次: 一从哲学史看,“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个命题最早是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巴门尼德提出的。这个命题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在英国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克莱那里表现得十分明显和露骨。大家知道,贝克莱的一句名言:“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主观唯心主义者解决思维与存在关系的总公式。到了集唯心主义之大成的黑格尔,则对这个命题作了全面的论证和发展,可以说达到了顶蜂。黑格尔认为,思维即存在,存在即思维,思维和存在  相似文献   

18.
《世纪难题的破解》这本书作出了不少理论创新,把改革开放从政策层面提升到理论层面,从不同国家发展的特殊规律提升到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实现了社会改革开放理论的普遍、特殊和个别的联结。正像本书《绪论》所言:这本书为了形成“改革开放的逻辑”,“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就是既要研究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个别’,又要研究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特殊’,还要研究整个人类社会改革开放的‘一般’,把改革开放作为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来把握。”我觉得这本书的整个研究都是在这种普遍、特殊、个别的区分和联结中进行的。 一、全书结构…  相似文献   

19.
六中全会公报指出,要“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艰巨任务,要做多方面的工作,其中有两点更值得注意: 一、必须深入地开展科学的“三观”教育。所谓科学的“三观”教育,是指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不同或对立,对什么是正邪善恶便会有不同的标准和看法。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是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才能分得清正邪善恶的是与非。我们的社会风气要根本好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不断开展,深入地进行“三观”教育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计、根本之计。  相似文献   

20.
关于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历来是美学界讨论的一个重大问题.在我国50—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曾经形成了三种主要观点:(1)美学是研究美的科学;(2)美学就是艺术观,是研究艺术的科学;(3)美学基本上应该包括研究客观现实的美、人类的审美感和艺术美的一般规律,其中艺术更应该是研究的主要对象和目的.70年代末期,我国美学在经历了“文革”时期的沉寂而重新活跃起来以后,有关美学研究对象的问题又受到了重视.综观近十几年来的讨论情况,除上述形成于50、60年代的几种观点依然存在,并有所发展以外,又产生了一些新的观点.主要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