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门画派"以其人数众多、影响力大而著称于世,其画风基本影响了明清三百年来绘画的主要格局,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沈周是明朝中后期的艺术巨匠,是吴门画派的开创者。当时的社会背景与家庭环境对沈周的艺术成长之路起了重大影响。在临摹古人之法的基础上,展现出感性美与理性美相结合,主观性高于客观性的绘画思想。其花鸟画的风格对后世甚至是现代画家都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相融合之后形成的"禅",对中国传统艺术极具影响力。王维,这位南宗画派的创始人,其绘画风格清逸洒脱、淡泊高远,是中国绘画史上独特的一种画风,这位"诗佛"所作之画往往能渗透"禅"的意境。而王维的"禅画"艺术对近代美术绘画有何影响,是主要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3.
文人画作为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流派,对中国美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元代文人画更是文人画的重要时代,代表人物有赵孟頫、钱选、"元四家"等,而元前期艺坛足以领袖群伦的必然是提出了"书画本来同"的赵孟頫。他开创简率尚意、以书入画的先河,开创了元代文人绘画的新面貌,使文人画走向成熟,对明清产生了深远影响,后来"元四家"更是将文人画推向了巅峰。文人画作为中国画的重要流派和画体,是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当今世界艺术史上的一种特殊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绘画史上,元代绘画占有很特殊很重要的地位.“宋人尚法,元人尚意”.元画一反南宋那种客观写实的画风,而继承光大了北宋苏轼等人倡导的文人画的审美主张,以绘画主体表现性的“意”、“韵”为其审美特征.元代文人画表现了当时的文人们与现实不合作、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并对后世画坛产生了巨大影响.而在这其间,汤垕与他的《画鉴》对文人画的兴盛起到了某种承前启后、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研究文人画不可不注意汤垕的绘画鉴赏美学.  相似文献   

5.
中国绘画发展到元代,"士夫画"的异军突起可谓是最显著的变化,而开此画风气之先者,便是"元人冠冕"——赵孟頫。"清初六家"之一恽寿平曾说过"宋法刻画,而元变化"。引起这一变化的便是赵孟頫的先导之功,运用我们现在的词语来说,便是"创新"。然而有趣的是,这种"创新"却来自于他所倡导的"作画贵有古意"。  相似文献   

6.
伦勃朗一生画了一百余幅画自画像来记录他的曲折的人生轨迹.他所处的社会、家庭环境和自身对绘画事业的追求,对他的画风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自画像也反映着他所处时代的环境,随着他家庭生活的骤然转变,他的自画像的技法与艺术精髓也发生着变化.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绘画历史上,水墨写意人物画不如花鸟和山水画发展快、成就高,追其原因,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画风密切相关.尤其是在元代,社会动荡不安的局势和对文人的轻视,影响、束缚了画家们的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8.
山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以描写山川自然为主,于战国之前出现,萌芽于东晋时期,确立于南北朝时期,在隋唐时期开始兴盛,并出现了以王维为代表水墨渲染的文人画,后在宋代和元代得到空前的发展,明代初期的山水画基本上都是对元末山水的延续,后期开始衰落。"明四家"也称为"吴门四家",是在正德时期,以苏州为中心,以沈周、文徽明、唐寅、仇英为代表的画派。这四家中沈周、文徽明继承了"元四家"的绘画风格,仇英颇擅工笔重彩,唐寅继承了南宋的院体风格,又自己加入了文人的意趣,使之更具柔美之气。  相似文献   

9.
"元四家"作为元代画坛的重要代表,曾在山水画史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与影响,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元人山水画对中国古代山水画发展发挥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元四家"的山水画艺术风格各异,主要是他们艺术探索和审美观念造成的,这也是值得关注与玩味的话题。例如,在"元四家"中,倪瓒的萧散简远与王蒙的繁密厚重形成画风上的鲜明对比。倪瓒作品所刻画的是"疏而不简""简而不漏"的疏体山水;王蒙则描绘出的是"苍茫浑厚""秀润静谧"的密体山水。二人"一简一繁"的绘画艺术效果与他们的创作技法、内心世界、审美追求和人生阅历等密切相关,值得深度探讨。  相似文献   

10.
永乐宫壁画是元代寺观壁画艺术的杰作,其以高超的艺术手法、宏伟的独特风格、绝妙的构图技巧,成为中国古代壁画中不朽的篇章。从它的艺术风格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元代民间绘画精湛的艺术特色。永乐宫壁画集历代壁画之大成,继承大唐风格,沿袭唐代正统派的绘画传统,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元代画风,破译唐代壁画以及窥探民间寺观绘画提供了有价值的摹本。文章重点对永乐宫壁画的背景、构图、造型、线描、设色、风格进行梳理,解读元代寺观壁画的发展,窥探元代民间绘画的特点,诠释元代绘画独特之风。  相似文献   

11.
董源是我国五代南唐画家,在明代董其昌的"南北宗"论里,董源及他的画风成了南宗真正意义上的鼻祖,故在我国画论和绘画史上的地位极高。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宋元被人如此重视的一位画家却在五代和宋代初期的画学著作中,不见记载。直到北宋中期,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才给予注意。后经北宋著名文人、画家米芾在他的著作中,对董源"平淡天真""一片江南"的画风大为赞扬。这样,董源的"一片江南"画风才成为后来文人绘画的范式。将沈括、米芾等人为何将董源"一片江南"的画风作为士夫画的典型图式为切入口,一探宋代士人阶层的文化趣味,厘清其背后的北宋社会与文化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陈淳是明后期的花鸟画家,出于文徵明门下,是吴门派的著名画家。陈淳追求本心,以诗、书、画作为抒发自己人生理想的方式,其作品表现出了安适宁静的状态,同时也反映出了他的内心情感,他认为要赋予作品以自身的情感,使作品成为自己的感情寄托,只有这样才能赋予作品以生气与生命。因此,他的作品形成了一种清新淡雅、充满雅趣的风格,对水墨写意画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陈淳早期绘画风格的形成不仅与其出生的环境密切相关,也深受文徵明、沈周的绘画风格的影响,然而到了中年以后他的绘画风格发生了转变。  相似文献   

13.
明代万历九年(1581)西方传教士与西方绘画的传入,对中国人物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肖像画以波臣派为代表,其在中国传统人物画的笔墨基础之上,借鉴西方绘画以造型为主的特点,创作出不同于西洋画风的明暗画。在南朝梁画家张僧繇"凹凸法"和传教士西画"明暗法"之间,走出了一条别出心裁的绘画道路,对拓展中国人物画的表现语言和艺术形式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我们可以看到,从古至今绘画大师们都非常重视临摹。临摹是学习绘画的必经途径之一,是学习绘画不可缺少的方法,对绘画语言形成有很深的影响。无论是初学者,还是在后期的创作中,临摹都是解决问题最好的手段。通过临摹,了解作品的形式、内容及表现手法,逐步掌握绘画中的造型要素和基本技法,领会作者赋予作品的思想感情及创作心得,可以使学者画逐渐形成自己的绘画语言,形成独特的画风.  相似文献   

15.
梁楷,南宋时期具独创精神的禅画画家,师法贾师古,多绘人物、山水、佛道、鬼神,为人放荡不羁。他在继承前人基础上,独创减笔、泼墨画法,开创我国大写意人物画之先河。梁楷画风上的创新对宋元明清乃至今天,都产生着重要影响。研究梁楷者众多,大多集中在其生平、作品、绘画风格、影响与画风的转变上,鲜有对其人物画"留白"进行具体探讨。文章通过对"留白"在梁楷人物画中的表现以及对现代绘画创作的启示进行解读,旨在为研究梁楷提供新视角,对今后中国画创作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6.
齐白石是一位精通诗、书、画、印的具有传奇色彩的艺术家。齐白石淳朴的家风、波折的生平经历,都是他艺术道路上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文章概述齐白石传奇的生平经历对其绘画风格的影响,从题材与画风上分别阐述了齐白石雅俗共赏的绘画艺术风貌。齐白石的绘画无论是题材上,还是画风上,都让人感受到其独具的艺术魅力,他的艺术成就对当代和后世的影响都是极大的,人们都深深地被齐白石通俗又不失典雅的作品所折服。  相似文献   

17.
韩静 《美与时代》2013,(5):45-46
婴戏图为宋代绘画流行题材。娃娃类年画是早期杨柳青年画作品的主要内容。《秋庭婴戏图》色彩浓艳、厚重、深沉,具有引人入胜的审美境界。受《秋庭婴戏图》的影响,杨柳青娃娃画色彩讲求鲜明典雅,手法以版印和传统的工笔重彩相结合,具有写实、纤巧、工整的院画风味。《秋庭婴戏图》对杨柳青年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及影响。  相似文献   

18.
元代初期中国画坛流行着两大主要画风,一派是学习董源、巨然画风,一派是学习李成、郭熙之法。李成的画特点是不用粗壮的笔,不用浓重的墨,给人一种清刚、淡韵的美感。郭熙用笔比较含蓄,气格浑厚,秀雅清润。李、郭画派代表画家有曹知白、唐棣、朱德润、姚彦卿等人。文章主要论述对师承李、郭之法的曹知白、唐棣、朱德润、姚彦卿四大画家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元代大画家赵孟(兆页)开创了中国绘画史上简率尚意、以书入画的时代新风,使文人画走向全面成熟,对明清绘画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赵盂颊的画是由宋入元、从繁到简过渡的代表,他集唐及北宋诸名家之大成,力矫南宋院体画的流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相似文献   

20.
从中国绘画史来看,五代宋初山水画家李成的作用最为巨大。他发展了唐代以来的画风,影响了宋代以后流派的演变。李成的作品历代都被认为是"神品",北宋时就被认为"前无古人",后世更被认为"千古一人""古今第一"。当时由于对他的特殊崇仰,几乎不提他的名字而称"李营丘",是人以画重。李成确立了他的画派,受到后学的景仰。李成的绘画影响了整个两宋时期的山水画风格,达到"一统"和"独尊"的程度。元朝绘画的半壁江山依然笼罩在李成风格之下,从中可以看出李成影响的巨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