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对自杀的心理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世纪 50年代以来 ,日本青少年自杀率急剧上升 ,为了更好地实施危机干预 ,日本学者对自杀行为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研究呈现出由关注宏观的社会因素转向更加关注个体的心理和个性特征的趋势 ,取得了一些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本文综述了日本学者对自杀的内涵、分类、年龄特征、性别特征、动机、手段、自杀前的心理特征和自杀预防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
自杀是一种有意识地、自愿地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人类的自杀行为自古就有,但现代社会自杀率尤其是青少年自杀现象有增无减。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自杀者多数是由于生活中遭遇挫折,从而产生激烈的心理冲突,陷人危机状态不能自拔,难以承受,或心理异常而产生自毁行为。可见,自杀与挫折有密切关系,自杀已成为心理卫生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研究自杀规律的根本目的在于预防自杀,对处于危机状态的人提供及时有效的干预。  相似文献   

3.
为考察青少年对身体的满意度和自杀意念的关系,探讨自尊是否在青少年身体不满意和自杀意念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以及这个过程是否受到友谊质量的调节作用。采用身体不满意量表、自杀意念量表、自尊量表和友谊质量量表对来自湖北、安徽、河南、吉林四省六所高中的802名高一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身体不满意对自杀意念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自尊在身体不满意和自杀意念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友谊质量在身体不满意通过自尊影响自杀意念的中介模型后半段起调节作用,即在友谊质量较低的青少年中,自尊对自杀意念的影响更大。因此,青少年身体不满意和自杀意念之间存在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4.
自杀是我国青少年死亡的首位原因,青少年自杀具有突发、难预测的特征,同时青少年处于自我发展的关键期,既脆弱又有潜力,青少年期是家庭、学校等支持、帮助其塑造完善人格的最佳时机。文章通过一例自杀未遂青少年的心理治疗报告,从精神动力学角度展开分析,理解青少年自杀的背景和动机,为提供及时有效的青少年自杀预防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综合考虑了阶段-环境匹配理论、自杀逃避理论以及自杀的人际关系理论,通过追踪调查的方式,探讨校园氛围和负性情绪对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影响。采用青少年感知校园氛围问卷、正性负性情绪量表以及自杀意念问卷,对271名中学生进行了为期一年、共三次的追踪调查。结果表明:(1)校园氛围、负性情绪和青少年自杀意念都表现出较高程度的稳定性;(2)校园氛围和负性情绪分别可以延时预测负性情绪和青少年自杀意念;(3)负性情绪对校园氛围和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关系存在完全跨时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和动机-意志整合模型,采用问卷法以930名青少年(年龄=15.24±1.66岁)及其父母为研究对象,构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从家长与孩子双视角分析孩子体验到的亲子关系和父母教育卷入对青少年抑郁、自伤和自杀意念的影响路径。结果显示:(1)相比低亲子关系-低教育卷入一致的个体,高亲子关系-高教育卷入的青少年有着更低水平的挫败感,且相比于低亲子关系-高教育卷入的青少年,有着高亲子关系-低教育卷入的个体表现出更低水平的挫败感;(2)挫败感在亲子关系-教育卷入与青少年抑郁、自伤和自杀意念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人生意义感调节该中介模型后半段,即挫败感对青少年抑郁、自伤和自杀意念的影响,具体表现为随着人生意义感的增加,挫败感对抑郁、自伤和自杀意念的影响逐渐减小。研究从家庭关系中家长与孩子双视角,揭示了挫败感和人生意义感的中介与调节作用,为青少年抑郁、自伤和自杀意念的发生机制提供更多解释路径。  相似文献   

7.
<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实际购买力超过美国。但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有一些社会、文化的结构变化可能增加青少年的自杀风险。诚然,引发自杀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包括生理、遗传、社会、经济等方面。不过,增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大众心理层面最容易操作也是最重要的自杀预防因素。对于青少年来说,负面事件带来的痛苦是自杀最直接的因素,而缺少周围人的关爱(或者没有感知到别人的关爱)、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自杀已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以青少年自杀行为和保护性因素为线索,回顾了国内外对青少年自杀行为的保护性因素研究概况,并对其进行总结概括。青少年自杀行为的保护性因素主要体现在积极的应对方式、心理韧性、社会支持、朋辈心理辅导、宗教信仰及活着的理由等方面,并且对青少年自杀行为的预防和干预措施进行简要论述,进一步探讨青少年自杀的防护体系,以期为预防和干预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发生提供帮助,降低青少年自杀风险。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青少年网络被欺负、自尊、情绪应对方式和自杀意念的关系,采用网络被欺负量表、自尊量表、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和自杀意念量表对来自湖北、河南、安徽三省六所高中的802名高一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网络被欺负直接影响自杀意念,且存在三条间接路径:通过自尊的单独中介作用影响自杀意念;通过情绪应对方式的单独中介作用影响自杀意念;通过自尊和情绪应对方式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自杀意念。研究有助于了解青少年网络被欺负对自杀意念的影响机制,对预防以及减少青少年自杀行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童年期心理虐待与忽视与自杀意念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青少年自杀意念量表及生命意义感量表中的寻求意义感分量表对1074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童年期心理虐待与忽视对自杀意念有正向预测作用,并且能够通过述情障碍的中介作用影响高中生自杀意念;(2)寻求意义感调节了这一中介过程的直接路径和后半段路径,对后半段路径的调节作用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1.
为考察父母忽视对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采用父母忽视量表、自尊量表、希望量表和自杀意念量表,对全国七个省份八所中学共845名初二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父母忽视、自尊、希望和自杀意念两两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且父母忽视对自杀意念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自尊和希望在父母忽视与自杀意念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具体而言,父母忽视通过三条路径影响自杀意念:一是自尊的单独中介作用;二是希望的单独中介作用;三是自尊-希望的链式中介作用。本研究揭示了父母忽视与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对预防以及减少青少年自杀行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尽管相当一部分青少年自杀发生于学校背景中,但目前较少有研究考察校园氛围是否会影响以及怎样影响青少年的自杀意念/企图。本研究旨在检验校园氛围的不同方面(教师支持、同学支持、自主机会)与青少年自杀意念/企图的关系,以及自尊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广东省10所学校2758名初中生作为被试,匿名填写家庭功能问卷、社区问题问卷、校园氛围问卷、Rosenberg自尊量表、自杀意念与企图问卷。回归分析表明:(1)在控制了性别、年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功能和社区问题后,教师支持和同学支持均能显著负向预测自杀意念/企图,自主机会对自杀意念/企图的预测作用不显著;(2)自尊在教师支持和同学支持与自杀意念/企图之间起着中介作用。因此,实践工作中应重视教师支持和同学支持对青少年自尊的塑造作用,进而减少自杀意念/企图。  相似文献   

13.
我想当差生     
他们,那就是女儿在读初二的时候曾经自杀过,由于发现及时,被医院抢救过来,但为什么自杀.父母一直没搞清楚。  相似文献   

14.
我是个高中生,刚刚过了18岁生日,所有对未成年人的约束,似乎在一夜之间都被解禁了,我无限畅快,我有一个心仪已久的女同学,叫卢花,她也对我颇有好感,她和我是同岁,和我前后脚过的生日,过生日的时候我们互致问候,后来我们相约游玩,累了就象大情人那样躺倒在草丛中,  相似文献   

15.
罪犯自杀案件的发生不仅严重破坏监狱正常的监管改造秩序,还会造成严重的不良社会影响,给监狱工作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从工作实践中看来,近年来受社会发展、罪犯构成成分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罪犯自杀事件有增加的趋势,对监管安全造成强烈的冲击,为了有效实施罪犯心理危机干预,减少罪犯因为情绪失控引发自杀等极端行为,确保监管安全,如何有效进行罪犯自杀心理危机干预显得重要而迫切。循证矫正理念是在教育改造罪犯工作中得到引进的,是指矫正工作者在矫正罪犯时,针对罪犯的具体问题,寻找并按照现有的最佳证据(方法、措施等),结合罪犯的特点和意愿来实施矫正活动的总称1,它为创新罪犯自杀危机干预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笔者结合具体工作实践,就循证矫正理论指导下如何开展罪犯自杀危机干预工作谈谈个人的体会:  相似文献   

16.
周菡  余思  刘勤学  张微 《心理科学》2019,(2):335-342
采用问卷法对988名初中生进行调查,探究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和自杀意念的关系,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以及友谊质量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正向预测自杀意念;(2)应对方式是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和自杀意念之间的中介变量;(3)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对自杀意念的直接效应受到友谊质量的调节,直接效应对于友谊质量低的青少年更显著;(4)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通过应对方式对自杀意念的间接效应的后半段受到友谊质量的调节,友谊质量高的青少年的自杀意念水平相对更低。因此,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和自杀意念之间是有调节的中介关系,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通过应对方式影响自杀意念,友谊质量在直接路径和间接路径中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未成年人心理行为问题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中一个被广泛讨论的问题。其中家庭教育方式被普遍认为是未成年人心理行为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从已有的研究结果出发,提出一个崭新的解决方案——家庭辅助计划,并从它的概念、内容、步骤和意义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以促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的形成,缓解未成年人心理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对西安市四所中学4071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实证研究了父母严苛型教养方式与青少年自杀倾向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从直接效应上讲,父母严苛型教养方式和个体自身对自杀行为的合理化认知对青少年自杀倾向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青少年对自杀行为的合理化认知在父母严苛型教养方式和自杀倾向的相关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在严苛型教养方式通过自杀行为合理化认知影响自杀倾向的模型中,同伴支持变量不存在显著的调节作用,而教师支持变量在这一模型的直接路径与中介模型后半段均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自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古今中外各种形态的社会中都可能出现。但是,自杀在现代社会中成了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尤其是青少年自杀人数的增加,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一般来说,“自杀是弱者的表现”,但青少年自杀者并非都属这种情况,他们中不乏日后可望成为天才者。 德国社会学家赫塞指出:青春期自杀者中间不乏艰苦卓绝、孜孜  相似文献   

20.
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并于1999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反映了党和国家对青少年的培养和重视,反映了社会的需要;这对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造就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合格人才,对减少犯罪、维护家庭的安宁和社会稳定,对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环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对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因素及其防范对策作社会心理学的分析和思考。一、未成年人犯罪态势严峻1999年10月25日在北京举办的《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展览》显示,9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