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人们越来越注重儿童教育的现代社会,互动玩具无疑是市场上倍受家长与儿童青睐的玩具类型。儿童互动玩具的设计也是不同设计师与生产商争相关注的领域之一,在儿童互动玩具的设计中其所涉及到的不同要素对产品最终效果与销售影响巨大。无论是显而易见的互动要素、安全要素以及人的要素,还是相对专业的技术要素与审美要素,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研究与探讨的,目的是为现代儿童互动玩具的设计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玩具产品智能化、多元化发展的大趋势下,玩具产品设计师在设计中愈发开始注重儿童的心理诉求,以儿童的健康成长为前提,充分结合儿童的感官体验、交互方式和社会关系的发展,更贴近儿童的生活环境和儿童自身发展规律,帮助其认知事物、确立社会关系、启发智力、寄托情感。其中社会关系的确立,对儿童的影响较为深远。从设计心理学的角度以其为依据,并且结合学龄前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整理分析智能玩具对学龄前孩子的日常生活的影响,旨在论述智能玩具设计用设计心理学的角度在学龄前孩子生活和发展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儿童的成长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有着不同的心理特征,其心理需求存在一定的区别,这对木制玩具设计有着一定的影响。云和儿童益智木制玩具的设计中应关注到并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不断提高自身在儿童益智木制玩具设计方面的能力,提高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推动我国儿童木制益智玩具设计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采用性别标定作业,测验了43名出生21个月到40个月的儿童辨别男女孩和男女成人图片的能力,并在通常按性别类型分的三种行为(选择玩具、攻击性和同龄游戏伙伴的选择)上对通过性别作业的儿童(平均年龄30个月)与未通过性别作业的儿童(平均年龄26个月)进行了比较.本研究预测,通过了性别作业的儿童会选择同性伙伴和更有性别特点的玩具,通过了性别作业的女孩攻击性会减弱,男孩则没有变化.但结果只证实了攻击性和选择同龄伙伴的预测,选择玩具的预测则没有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5.
攻击性青少年的箱庭作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使用箱庭来考察高攻击性倾向青少年的箱庭作品特征.结果发现:(1)箱庭在体现青少年的攻击性上具有较高的评分者信度.(2)箱庭作品界限、创作过程、和谐度、玩具移动次数等箱庭指标与攻击性之间相关显著.(3)高攻击性倾向组的箱庭作品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主题、界线更为模糊、创作过程中的变动性更大、和谐度更低、玩具移动次数更多、表现更多攻击及潜在攻击场景、使用更多数量和比例的攻击性玩具.  相似文献   

6.
随着科学教育事业的进步以及经济能力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日益重视起儿童早期的教育及智力开发,家长们对于儿童玩具的需求也日益转型,从开始的传统型中低档的电动、拼装玩具逐步转向新颖的电子型和智慧型玩具。由于传感器、自动控制和嵌入式等高新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普及,以及交互设计理念在产品设计领域的发展萌芽,交互设计在儿童玩具设计中有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儿童玩具产品的互动性已经不仅仅是指儿童与玩具之间的互动游戏行为,而是更深入地发展到了儿童与儿童、儿童与家长、儿童与玩具、玩具与玩具等方面的互动,交互式儿童玩具无疑会成为未来儿童玩具产品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7.
玩具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产业之一,其题材广泛,品种花色众多,行业发展迅猛,具有强大的加工能力,但针对不同年龄段的玩具定位不明确,设计力量相对薄弱。儿童玩具的设计应该满足大多数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健康快乐成长的玩具消费心理,并且消费者消费的也不仅是实实在在的商品,而且是一种体验。学龄前儿童对玩具的依赖性高,对这一年龄段的玩具进行设计时应在注重安全性、趣味性、益智性、互动性,加强玩具的感官体验、情感体验、思考体验、行为体验和关联体验,对玩具的外观造型、材质选择和色彩搭配进行探究,充分利用感官特性设计产品,以使学龄前儿童玩具设计更有吸引力。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上儿童玩具的数量成倍增长,但出现了鱼龙混杂的情况,深入剖析儿童的心理是提高玩具质量的新出口。以2-6周岁儿童的心理为参照,从玩具的色彩、材料、卡通图案、造型上阐述玩具的易用性、安全性、趣味性原则,树立儿童正确的审美和三观,并在对他们的教育和生活中发挥创新型玩具的优势。把握儿童心理细节特征,合理运用在玩具上,帮助儿童获得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方格  刘范 《心理学报》1983,16(1):61-71
本研究的目的是继续探讨不同年龄儿童对运动速度认知发展的水平和特点。被试为5—11岁儿童共205人,每组28—30人。采用个别实验。主试改用仪器显示在三种不同条件下的两个光点的等速匀速运动。令儿童比较它们的运动速度。每做完一个项目后不管儿童回答是否正确都要求他们说明理由。 实验结果表明:1)本实验条件下儿童对光点运动速度的认知同对玩具小汽车速度的认知有大体相同的发展趋势和年龄阶段的特点。2)本实验中儿童对光点速度的认知在以下几方面有别于对玩具小汽车运动速度的认知:a.从8岁起儿童依据两个光点之间的距离判断速度的人次随年龄增加。b.当儿童不能整合时、空因素时,空间因素的优势作用有减弱的趋势。3)较大儿童能采取各种策略主动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0.
学习困难儿童的注意、行为特性及同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本文对学习困难儿童的注意、行为特性及同伴关系进行了研究.516名四、五、六年级的、学参加了本研究,有效被试505人.研究结果表明,学习困难儿童与学习优秀、学习一般儿童相,其注意力更不集中,更容易分心;他们更多动,冲动性更强,行为问题更多;他们的同伴关系更糟糕,在同伴中的地位更低.  相似文献   

11.
王异芳  苏彦捷  何曲枝 《心理学报》2012,44(11):1472-1478
研究从言语的韵律和语义两条线索出发,试图探讨学前儿童基于声音线索情绪知觉的发展特点.实验一中,124名3~5岁儿童对男、女性用5种不同情绪(高兴、生气、害怕、难过和中性)的声音表达的中性语义句子进行了情绪类型上的判断.3~5岁儿童基于声音韵律线索情绪知觉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提高,主要表现在生气、害怕和中性情绪上.不同情绪类型识别的发展轨迹不完全相同,总体来说,高兴的声音韵律最容易识别,而害怕是最难识别的.当韵律和语义线索冲突时,学前儿童更多地依赖韵律线索来判断说话者的情绪状态.被试对女性用声音表达的情绪更敏感.  相似文献   

12.
动漫造型是决定动漫玩具衍生产品开发的关键因素,深入人心的动漫造型被设计成玩具后,不但可以让动漫形象更贴近生活,也能够反过来给动漫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但是在动漫造型与玩具设计制造相链接时,我们的设计者往往忽视或者轻视了动漫造型对后期玩具衍生品设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当今社会,玩具已成为儿童生活中的必需品,而我国最庞大的残障弱势群体听障儿童,却很少有属于他们自己的玩具。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不但启发了特殊教育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更好地实施听障儿童特殊教育,也让听障儿童玩教具设计的发展有了一个全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玩具是自古有之的,对人类,尤其对儿童的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文章重点研究玩具对儿童的影响,希望能使人们进一步认识玩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采用实验法和结构访谈法,考察66名5~6岁儿童在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公平分配玩具行为的心理机制.结果发现:(1)根据在幼儿园分配玩具的过程中的表现,可以把儿童分为三类:公平型儿童、不公平型和不稳定型,每类儿童的自我评价各不相同;(2)对自己做出的公平行为能做出准确的自我评价,而且对假想的不公平行为也能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这是形成稳定的公平行为的重要心理机制,自我概念、自我形象在道德准则的内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有资料证明,用韦克斯勒智力测验量表测得新中国儿童的言语智商明显高于美国儿童,但操作智商则低于美国儿童.有人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中国和美国家庭教育的不同方式有关.中国的父母重视孩子言语的发展,孩子有较多的时间听故事、阅读.而美国的父母重视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孩子有较多的时间玩玩具和参加家务劳动.  相似文献   

17.
采用玩具选择任务,通过对角色性别刻板玩具偏好的描述,考察3-9岁儿童对自己和他人性别刻板印象的发展状况,及外部信息对儿童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1)儿童在玩具选择中表现出的性剐刻板印象在4.5岁显著增强,在7~9岁趋于稳定;(2)男孩性别刻板印象的形成先于女孩;(3)学龄前期儿童对不舍性别刻板信息的女性角色最不刻板,性别刻板信息会显著增加女孩对异性角色的刺板程度,而男孩则对自身的玩具选择最为刺板:(4)5-6岁时,儿童对自身玩具选择的性别刻板要求显著增强。总的来说,儿童的性别刻板印象受到内部认知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53年,Donald Winicott 首次对儿童所表现出的依恋于某一软质玩具或物品的现象进行了研究,认为此现象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具有过渡性意义,并将儿童所依恋的软质物命名为“过渡物”(tr-ansitional object,缩写为T.O.)。此后,不少心理学研究者相继对此进行了探讨。有关T·O·依恋的实验结果一、T.O.依恋的表现形式被儿童用作T.O.的物品通常是:毯子、小布块、软质的玩具。极少有儿童对硬质物品表现依恋。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探讨不同领域的规则(安全领域规则,个人领域规则)和不同的规则提出者(成人权威,同辈权威)对儿童判断的影响。研究考察了48名4~7岁的儿童在道义推理、奖惩判断、愿望理解和行为判断的发展变化特点。结果表明:(1)直到7岁儿童才能根据规则的不同特点做出不同的判断,7岁儿童预测更不应该违反安全领域规则,违反安全领域规则和成人权威制定的规则后应该受到更多的批评,而4岁组和5岁组儿童在不同规则情境下的判断没有显著差异;(2)各年龄组儿童预测应该给予表扬的数量在各情境下没有显著差异;(3)在规则与愿望相冲突时,高年龄组儿童比低年龄组儿童更多地报告主人公会坚持自己的愿望;(4)在预测主人公是否会违反规则上,各年龄组在不同规则情境下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邢淑芬  俞国良  林崇德 《心理科学》2011,34(5):1079-1084
以103名小学五年级的儿童为被试,考察不同归因取向的表扬对儿童遭遇失败后的影响效应。结果发现:(1)接受能力取向表扬的儿童在遭遇失败后表现出无助取向的反应模式,接受努力取向表扬的儿童表现出掌握取向的反应模式;(2)接受能力取向表扬的儿童倾向于采取防御性的失败归因策略,将失败更多地归因于测试焦虑,但其对能力因素的归因仍高于努力组和控制组,接受努力取向表扬的儿童更多地将失败归因于努力因素;(3)接受能力取向表扬的儿童表现出自我设限倾向,他们报告更多的测试焦虑,并缩短后测的做题时间和更低的后测成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