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这次“中国的社会发展理论”研讨会在我省召开,它不仅能大大地推动我省的理论研究,对我省实际工作的开展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研讨社会发展理论,是当前我国理论界的一个热门课题,也是一个世界性的共同课题。对社会发展的含义有各种各样的理解,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也有若干派别。有一位台湾学者,将当今社会发展理论划分为三种派别。一是现代化的发展理论。这派理论将社会发展过程分为传统的和现代的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2.
本文梳理了拉丁美洲解放神学和解放哲学的出发点、历史处境、基本特征和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分析了解放神学和解放哲学内部不同派别的分野所在,并讨论了这些派别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通过解放神学和解放哲学说明真宗教对拉丁美洲被压迫人民的解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本文想用最简单明了的方式说明,叔本华著作的读者应该期待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和认识方式。因此,本文讨论的是叔本华的认识方式,但是采取的是批评的态度,是不依附于叔本华自己的认识论的。叔本华的认识论立场是另一种哲学派别的立场,即实用主义的立场。 1.人们传统上认为狭义的“思维”具有两个方面,即抽象和推论。抽象就是构成概念。例如,我看到了一只鸟,一条鱼和一朵水仙花,并且断定,相对于水仙花来说,鸟和鱼有某种共同的东西。如果我注意到了这一点,我就是进行了“抽象”,也就是说,构成了一个概念。我  相似文献   

4.
经学的分派与分期看似两个不同的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分派是关键,分期则是依据经学基本派别来确立的。而经学分派的根据在所重点训释的典籍的不同,正是依经学典籍的变化而形成不同的经学基本学派,并由此带来经学话语中心、范式的变化。据此可以将汉武帝以来的经学基本派别分为五经学、四书学、《尔雅》学三大学派,这也是经学发展的三大阶段,体现了汉武帝以来到晚清经学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过程,有着自身演化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苏联哲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作了全面而深入、艰苦而有成效的研究。本文仅就所讨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定义、对象、内容和性质,辩证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及逻辑学的关系,以及逻辑体系等几个基本理论问题,作一简介。从已有的资料看,苏联哲学界近年来在基本理论方面的研究有两个基本特点:一个是面向历史,继续研究经典作家的思想,力图寻找一种科学的哲学理论模式,特别是寻找出一种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具体应用到现代实践的模式;另一个是面对现实,用新的科学成  相似文献   

6.
在人类文化史上,不同的民族和国家的哲学学说之间的思想联系,曾经具有、而现在仍然具有重大的意义。例如,在性质上是独特和独创的、在内容上是多样而丰富的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的进步的俄国哲学派别,就是在与西方进步哲学的密切联系中、在西方进步哲学的最优秀的学说影响下发展起来的。黑格尔哲学思想在十九世纪的俄国的传播以及俄国哲学思想的进步派别与反动派别  相似文献   

7.
古希腊罗马哲学家论必然和自由。关于必然和自由的思想还在远古时代就产生了。决定论和非决定论围绕着必然和自由问题的斗争反映了哲学上两个基本派别,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前者  相似文献   

8.
自六十年代末期以来,苏联理论界很重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问题的研究。涉及的方面很广泛,现将其中两个主要问题简介如下: (一) 过渡时期的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1) 什么是过渡时期? 苏联学者认为,过渡时期是指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这一历史阶段。主要根  相似文献   

9.
恩格斯在《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里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哲学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哲学派别的根本标准。一百多年来,它象一盏明灯,照亮了哲学发展的大道,成了我们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工作的指针。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要坚持恩格斯这个科学论断。然而,在此前提下,总结百多年来人类实践的新经验,进一步概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的新成果,按照  相似文献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界人士对现代苏联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正在发生着的那些变化显然是有所了解的。苏共中央1985年4月全会的著名决议、苏共27大和苏共中央其他一些全会的文件提出了苏联发展的战略方针,苏共中央总书记M.C.戈尔巴乔夫在他的许多讲话中进一步阐发了这一战略方针。其中对苏联社会当前发展阶段的实质做了如下的理  相似文献   

11.
一、从历史的角度介绍两种范式1.旧的范式人文科学目前正处于巨大的变化中。这对于任何一个从事人文科学研究、并多少具有一点历史意识的人来说,都是显而易见的。一个时代看来就要结束了。同时,要想清晰地描绘出正在发生的一切也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只是因为我们对过去几个阶段了解有限。人文科学各学科从来没有同一性。在方法论方面一直存在着争执,而且相互冲突的文化和宗教势力也一直在起作用。然而,我们首先并不是要回过头来查明我们来自何方。因此,我在这一方面可以做大胆的简化简单一点。我将简单地把过去的几个阶段归结为川…  相似文献   

12.
历史学家对近代人物的研究,动辄以某某“派”冠之。诸如驰禁派、严禁派、顽固派、洋务派、立宪派、革命派等等,不一而足。似乎整个中国近代史上的无数历史人物仅用这几顶帽子便可对号入座;各个阶段的历史也就是两个派别斗争的历史。更有甚者,对历史人物冠之以“派”,这不仅仅是一个事实判断,更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存在主义自本世纪六十年代前期成为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时髦”哲学以后,一个时期也激起了台湾哲学界的巨大反响。这集中表现在六十年代后期以及此后一个时期台湾哲学界的两大派别的竞相研究上。近期台湾哲学界有三大派别:一是以吴康、任卓宣、崔载阳、周世辅等台湾官方御用学人为代表的、以台湾哲学会、国父遗教研究会、政治作战学校、政治大学三民主义研究所、台湾师范大学三民主义研究所等为基地的官方哲学派。这一派的研究工作是以“心物合一  相似文献   

14.
自五十年代以来,苏联哲学教科书先后用过两个本子。第一个叫《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69年以中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第二个本子在1971年问世,更名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原理》,由三联书店和人民出版社先后出版。《哲学导论》一书,目前正在翻译中,不久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改变了原教科书理论和实践脱节的倾向,使哲学进一步面向生活、面向现实。其次,该书抛开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传统的叙述模式,重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新结构,  相似文献   

15.
1979年底,苏联《哲学问题》杂志编辑部举行了一次关于人的问题的讨论会,《哲学问题》1980年第7期发表了这次会议的部分发言材料,该杂志还准备在以后开辟专栏继续就人的问题发表文章和评论,并准备会同各个科学领域的专家和哲学界的人士举行园桌会议,就人的问题展开一系列专题讨论。在苏联,象这样专门就人的问题举行会议和展开大规模的讨论,这还是不多的。苏联哲学界普遍认为,人的问题是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是“哲学认识世界的中心问题”。《哲学问题》1980年第7期发表的人的会议发言材料共9篇,它们的题目是:《哲学中的人的问题》、《人的问题的哲学意义》、《人的完整概念研究》、《批判资产阶级关于人的概念》、《人的问题在现代哲学中的地位》、《问题的综合研究基础》、《个人的才能发展及其预测问题》、《社会-哲学分析和具体科学分析必须统一》和《人类从史前时期向人类史时期过渡和人的发展》。对于苏联各界在这个问题上所发表的见解,我们将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言论,陆续予以刊登,仅供我国各界关心这个问题的同志们在考虑和讨论时参考。这次发表的是该杂志的编者按和会议上的两个发言。  相似文献   

16.
科学哲学与诺贝尔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刊今年第1期发表了禹宽平的《中国人为何与诺贝尔医学奖无缘》之后,读者纷纷来稿,继续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本文从中西研究传统的历史差异及科学哲学与诺贝尔奖的历史关系、方法论关系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呼吁中国的科学哲学家和科学家携手并进。  相似文献   

17.
一九七七年二月二十八日至三月一日在莫斯科召开了苏联哲学协会第二次代表大会。五年前这一协会的创立,是我国哲学界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把苏联哲学家团结到哲学协会中来,这在目前是解决下列一系列任务的重要条件;这些任务同提高整个科学、特别是社会科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有关,同文化发展有关,同满足苏联人民的精神需要有关。同时,苏联哲学协会面临着传播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对青年进行思想教育以及同各种异己的概念和观点进行斗争这样一些广泛的社会目标。  相似文献   

18.
现代科学哲学的“历史学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六十年代初,随着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的出版(1962),西方科学哲学的一个新派别——“历史学派”开始形成。它批判了逻辑实证主义的哲学观点,在科学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看法,引起了世界各国知识界的广泛注意。许多人赞同这一派的基本论点,有些人甚至认为它标志着科学哲学发展的“新阶段”。但是这一派的基本理论  相似文献   

19.
我刊于1985年第四期发表了胡俊卿同志的《谈谈哲学语言的逻辑分析》一文以后,读者相继来稿,也讨论哲学语言问题。上海师范大学何云峰同志在题为《开展哲学语言学的研究》一稿中,在介绍了西方分析哲学的主要派别关于哲学研究就是分析语言的主张之后,认为这些派别都从不同的  相似文献   

20.
十五大报告指出:“对待马克思主义,有个学风问题:究竟是从本本出发,还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在学风上,毛泽东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批读30年代苏联哲学教科书就是一个生动的实例。今天,重温这段历史,对于端正学风,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线路,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有益尝试把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哲学思想用一种纯粹的理论形态简明而又系统地表现出来,这是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客观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