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研究《资本论》的理论性质问题,急需经济学与哲学之关系的思想史考察。从西方思想史上的学科关系来看,经济学与哲学并非始终是现代学科规训中分化并置的形态,而是历史地呈现出未分化、分化与再整合的动态发展过程。马克思与黑格尔都处于经济学与哲学在现代分化后重新趋于整合的发展阶段,都试图将政治经济学理解为一种哲学,然而在经济学与哲学的结合方式上又存在着深刻差异。在《资本论》中,经济学与哲学实现了内在结合,马克思的哲学深化为一种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而政治经济学批判同时也被提升为一种关于现代世界的存在方式、生成方式与超越方式的新型哲学世界观。《资本论》作为哲学的现实化、具体化,恰恰是传统哲学形态的终结,并开创出一种综合了经济学与哲学的"新哲学"形态。  相似文献   

2.
21世纪以来,西方学者一是通过澄清关于恩格斯辩证法思想及其《资本论》编辑工作的误解,阐明恩格斯唯物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础、新世纪共产主义思想原则以及自然科学方法论依据的重要意义,表明恩格斯编辑整理的《资本论》的忠实性和可靠性;二是通过重新发现恩格斯在经济、社会和历史研究上的学术成果,强调其经济学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贡献,其社会学思想对城市社会学、环境学和女权主义研究等社会学相关学科的启发和意义。这些研究既提供了如何从为人熟知的恩格斯著作里深入理解其理论精髓的思路和角度,也示范了如何从未被重视的恩格斯作品里发现与当下现实和研究密切相关的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3.
从哲学、政治经济学与社会主义思想的整合出发来研究《资本论》,这是当前《资本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进展,要真正做到这一点,需要从认知型上来理解这些不同学科的内在联系,展现《资本论》哲学的构架。《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与《资本论》具有不同的认知型,前者以劳动本体论为主导,后者以资本逻辑为主导;对这两种认知型进行区分,方能看清当代某些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者在理论上的错位。今天研究《资本论》,更要研究《资本论》出版之后的社会历史变迁,以及以这一变迁为基础的理论逻辑变迁,从而在新的语境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对思辨逻辑的认识论加以辨析,是阐发《资本论》中认识论和辩证法思想的重要一维。本文从列宁《哲学笔记》中"不理解黑格尔的逻辑学就不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这一观点出发,尝试探讨三个问题:一是通过阐释黑格尔的逻辑学,可以为理解《资本论》中认识论和辩证法思想提供哪些资源;二是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认识论属于何种认识论,作为辩证法的认识论属于何种认识论;三是如何通过《资本论》所展现的超越资本逻辑的辩证法,来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实践。  相似文献   

5.
在《资本论》的辩证法讨论中,西方学界存在过分关注价值形式的倾向,以致在马克思和黑格尔的关系问题上产生了不少曲解。回到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微观历程中去,依据《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的文本分析,可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重新发现黑格尔辩证法,同样经过了艰苦的探索历程。"资本一般"概念的提出和放弃,以及资本主义物化批判与价值形式分析的关联都表明,辩证法的合理形态就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科学叙述方式。贯穿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唯物主义批判改造始终的,是对现实抽象的解析与说明。  相似文献   

6.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资本论》在中国的命运与中国革命历程紧密相联。起初,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了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而学习西方,在介绍社会主义学说的同时引入马克思的《资本论》。资产阶级革命派借鉴《资本论》思想,阐述其革命思想和建国方略。在社会主义论战中,《资本论》被各派知识分子用来分析中国国情、探索发展道路。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成为学习、研究、宣传和运用《资本论》的主力军。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是运用《资本论》思想探索革命道路的成果,其合理性为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所证明。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资本论>与黑格尔<逻辑学>》一书,已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把马克思的《资本论》与黑格尔的《逻辑学》加以比较研究,较系统地阐述了两部巨著中所蕴含的一些重要思想,并从方法论上作了有益的探索。这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运用的辩证法,以及理解马克思对黑格尔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的基础既不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逻辑,也不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分工理论,而是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脱离了这一点,将无法准确理解劳动与自由的辩证法。然而,在机器大生产的定位上,《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资本论》又存在重要差异。在前一著作中,马克思并没有建立科学的劳动二重性理论,而是基于直接劳动来阐述机器大生产的哲学效应,并由此论证了资本主义崩溃和劳动解放的可能性,这整个逻辑还存在重要缺陷。而《资本论》则全面克服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不足,建立了科学的机器大生产理论。也是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诠释了劳动解放的双重内涵,不仅揭示了劳动从资本关系中解放出来的现实基础,而且也诠释了劳动从手段变为目的的可能性,厘清了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的辩证关系,颠覆了贬低劳动或仅仅将劳动理解为手段的西方哲学-经济学传统。  相似文献   

9.
学术界关于《资本论》正义观的争论表明,马克思对于正义问题的理解已经跳出现代政治哲学视野,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探讨正义问题的理论语境。重新理解《资本论》的正义观成为重新阐发马克思现代政治批判思想的重要切入点。古典政治哲学对于"普遍正义"与"特殊正义"的区分为我们重新理解《资本论》正义观提供了新的视角。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把正义从一个道德二元抉择问题转化为政治经济学问题,从根本上瓦解了现代性正义理论的政治哲学基础,进而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正义危机的同时,开辟了一条超越现代"道德政治"的思想道路。  相似文献   

10.
在过去我们对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以下简称《57-58手稿》)的研究中,这部论著主要是作为经济学文本被解读的。自1939年它第一次发表以来,这一论著就基本上被视为马克思经济学变革初创时期的重要经济学手稿(《资本论》草稿)。在研读的精深层面上,我们主要看到经济学家的身影,固然也有一些哲学家不断地从这一文本中找到“三大社会形态”和“异化”等概念,但经济学家和哲学家们都没有想到,这一手稿实际在总体上就直接具有哲学和经济学二重性质(准确地说,这一手稿应称《1857—1858年经济学一…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导言中发现,抽象概念在现代社会成为直接的现实存在,这是黑格尔"思想的真正客观性"得以可能的现实基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立足资本运动,发现资本逻辑与黑格尔辩证法的结构相似性,因而黑格尔辩证法是叙述资本运动的恰当理论形式。在《资本论》的透视下,黑格尔辩证法是资本主义的无意识表达。然而,资本逻辑与黑格尔辩证法存在原则性区别。这种原则性区别的彰显,源于马克思深入到了资本运动的实体性内容,而非以辩证法为先行的抽象形式对资本运动加以知性理解。在资本自我运动的实在主体基础上,《资本论》完成了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重构。  相似文献   

12.
在马克思最伟大的创作遗产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或范畴,它虽然起着很大的科学和实践作用,但它也和黑格尔的类似范畴一样,只是到了二十世纪,它的全部巨大意义才为人们所认识。这个问题或范畴就是异化。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异化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而在《资本论》和十九世纪50-60年代为《资本论》做准备的几部著作中,则对异化问题做了彻底的分析。这里首先谈谈《1857-1859年经济学手稿》。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论“存在与时间”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有一种在国内和国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那里常见的看法,认为马克思早期著作中人本主义色彩较浓,后期(特别是《资本论》中)则陷入了普遍主义,取消了人(个人)的地位。我认为这种看法是非常表面的。在我看来,马克思早期和后期没有根本的改变,一直是以人作为他研究的中心,马克思的哲学本质上是一种人学,这一点最集中地体现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的《资本论》与他的早期手稿一样,是“经济学—哲学”著作〔1〕。所以,正如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萨特的《辩证理性批判》和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都是哲学著作一样,马克思的《资本论》也是真正…  相似文献   

14.
MEGA~2第二部分不仅出版了一大批新的马克思经济学手稿,而且分别出版了马克思的原始手稿和恩格斯的编辑稿,为《资本论》的比较研究提供了文献基础。德国学者利用这些新的文献资料,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思想历程进行重新界定和分期,如提出马克思有过《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两个写作计划,而相关手稿的归属也被重新界划。在对比马克思和恩格斯手稿基础上,德国学者强调,马克思的经济学批判方法论是关系性而非实体性的,他的经济学首要的是逻辑性、抽象性,而非历史性、实证性。这对于我们利用MEGA~2做好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研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最著名的两个经典文本《资本论》与《历史与阶级意识》之间,追究"物化"的经济、社会、文化意蕴。物化首先是一种经济事实,是现代经济运行的必然;尔后是直接物性被抽象物性取代、抽象物性系统日益复杂化与合理化并对个体形成一个个碎片化的系统分割,或整合为一种僵化和惯性制度所具有的性质;最后才是丧失了自由性、崇高性、自主性的客体物性宰制。应该立足于经济-社会-文化的整体统一角度,从卢卡奇回到《资本论》时期的马克思,在哲学与经济学、社会学的融通中,合理地看待物化。从单一的视角,包括仍较为流行的单纯文化哲学视角看待"物化",则可能是片面的、失真的。  相似文献   

16.
《资本论》是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著作,从早期准备稿开始,《资本论》构思经历了从"六本书计划"到"三卷四册结构"的发展,最后形成了《资本论》三大手稿。在此基础上,编辑出版了《资本论》第1—4卷。详细考证《资本论》的历史发展和传播过程,深入揭示《资本论》的逻辑结构,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资本论》,而且有助于重新定位马克思理论。  相似文献   

17.
夏莹 《现代哲学》2015,(3):8-14
本文立足于马克思对物的问题的关照方式,试图以《资本论》中"商品拜物教"一节为分析文本回应这样一个问题: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关于资本发展的内在演进逻辑的讨论是否缺乏早期马克思思想中的激进性维度。围绕对物的追问,本文从三个方面推进对这一问题的理解:首先,马克思以商品为起点的讨论消解了抽象的物的存在,物成为非实体的关系;其次,马克思通过对拜物教的批判让物作为与人的对抗性存在得以重现;最后,在凸显了人与物的对抗性关系中解释了人的物化现实,同时以历史性的视角将物的价值从自然属性转变为社会属性,从而使得人的物化成为可以被改变与超越的现实。这正是物的激进性维度在《资本论》语境中的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18.
《资本论》的哲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看待马克思《资本论》的哲学意义?这是一个迄今为止远未完全解决的重大问题。在国内外学术界中,有两种较为流行的理论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资本论》只是政治经济学著作,马克思一生只是一个经济学家,马克思《资本论》谈不上有什么特殊的、重大的哲学意义,大多数西方经济学著  相似文献   

19.
六十年代中期,资本主义国家里出现了一场意识形态的运动,七十年代正式形成,此后不断扩大。这场运动基本上是以对马克思的经济学的主要著作《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理解为基础,同时又是对马克思的著作,特别是对马克思的早期著作所作的人道主义-存在主义的解释的反映。  相似文献   

20.
《资本论》不是一般唯理论和经验论意义上的科学著作,它的"科学性"建立在科学观念革命的基础上。《资本论》的科学基础不再是古典经济学"物"的事实,而是前进到了"人"的事实。以"经济事实"的转换为起点,《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体系形式都发生了根本变革。只有认识到马克思的科学观念的变革,我们才能够进一步讨论《资本论》的科学性与哲学性、科学性与人文性、科学性与阶级性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