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笛卡尔在1630年提出了"永恒真理的创造"学说,并终身坚持。这一学说指出,形而上学、逻辑学、数学等学科最首要的真理是上帝所创造并保存的,上帝还保证永恒真理的不变性。然而笛卡尔却在同时坚持认为上帝是无限而不可理解的,对其所创造的永恒真理持有完全自由与无分别的态度,这样一来,这些真理的不变性又遭到了威胁。这两个方面构成了笛卡尔永恒真理学说的内在悖论。本文认为笛卡尔一共进行了三次不同的努力,即诉诸上帝的单纯性与统一性,诉诸上帝的完满性,以及上帝作为自因的学说,来应对上帝的无限性、不可理解性与永恒真理的不变性之间所形成的张力。这说明笛卡尔一方面试图提高上帝相对于人类理智秩序的超越性,另一方面又试图将上帝作为这一秩序的保证者。因此这三种解决就是笛卡尔试图把不可理解的上帝不断重新拉回人类的理智秩序之中的努力。这是笛卡尔不可能完成,但却必须要完成的任务。  相似文献   

2.
江威 《哲学动态》2023,(2):81-89
斯宾诺莎认为,笛卡尔普遍怀疑的产生及克服都取决于他所持的特定上帝观念;就清楚明晰的观念而言的真理标准和上帝存在之间的循环论证,也产生自笛卡尔未能恰切地认识上帝观念之优先性。只要我们有关于上帝的真观念,便根本不会出现这样的普遍怀疑,进而也不会有对其的所谓循环解答。也就是说,笛卡尔的真理标准是第一位的,神的观念是从属于这一真理标准的(尽管这个标准必须进一步被澄清)。因为该观念的优先性在于知识的内容,而非知识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在斯宾诺莎看来,怀疑就其本性而言不可能作为方法;真正的方法论首先在于辨识真观念,因为唯有观念自身的力量可以揭示怀疑和确定性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五、社会认识中的真理苏联学者认为,理解社会认识本质的中心问题是,在社会现象的认识中是否存在着客观真理?如果存在,那么它的特点是什么?他们认为这种特点具体表现在真理的客观性、真理和党性、真理和价值、真理和理想、真理和方法等问题之中。 (一) 真理的客观性苏联学者认为,客观真理有不依赖人、也不依赖人类知识的内  相似文献   

4.
对弗雷泽《金枝》的评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Ⅰ 人们必定自谬误开始,然后才从谬误进入真理。 这就是说,人们必须揭露谬误的根源,否则,即使听到了真理也无济于事。当别的事物占据了它的位置时,真理就不会出现了。 要使人信服真理,光说出真理是不够的,人们还必须找到从谬误走向真理的途径。 我必须一次又一次地投身于怀疑之水。 弗雷泽对人类巫术和宗教的观念的描述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因为经他描述的这些观念看上去象一堆错误。  相似文献   

5.
全国报刊上热烈地进行着关于真理有无阶级性问题的讨论,一说有,一说无,各有论点,相持不下。我们认为:真理有无阶级性这个命题本身就是不能成立的。理由如下: “真理有无阶级性”这个命题就是说你必须回答或有或无。命题本身就在说明真理和阶级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因为任何一个即使是最简单的判断“已经有自然界的必然性、客观联系等等的因素、萌芽和概念了”(《谈谈辩证法》列宁全集38卷)。但实际上真理和阶级性却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二者并无某种内在的必然联系。前者是认识论的范畴,说明的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解决的是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相一致的问题;而阶级则是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的范畴,阶级性表明人的社会属性,解决  相似文献   

6.
费希特耶拿时期的知识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约翰·哥特利勃·费希特说过: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哲学。他自己就是坚定的、毫不妥协的、酷爱真理的人,无私无畏地为真理而献身的人。“我是真理的献身者;我为它服务;我必须为它承做一切,敢说敢作,忍受痛苦”。这位真理的“献身者”一心为大家讲述真理,而这就是他在达到耶拿以前业已醖酿成熟的知识学。费希特把他的哲学叫做“知识学”。赖因霍尔德试图对康德体系作某些修正,但正如费希特指出的,他的哲学“没有别名”,没有留下明显的印记。重要的是找到名称!“知识学”表现这样一个含义,即康德的不幸在于缺乏严格的、系统的科学性。“知识学”排除这个缺点,它把哲学变成“一切知识  相似文献   

7.
(一) 冯定同志在《平凡的真理》等书中,竭力夸大认识的相对性,大肆宣扬相对主义观点。他说:“人的认识本来是有相对性的;因而对已往的、现存的理论多少抱些怀疑也是必要的。”这里,冯定同志从相对主义陷入了怀疑论,他不加分析地怀疑“已往的、现存的”一切理论的正确性。不仅如此,而且他还公然地说:“马克思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性也同样不抱绝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真理?五十年代,学术界有三种回答:第一、客观真理就是物质世界;第二、真理是正确的认识;第三、真理是认识中的客观内容,它不能与客观事物混为一谈,也不能等于正确的认识。今天,问题的讨论是深入  相似文献   

9.
论坛荟萃     
客观真理及在此基础上的真理一元论,乃是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的基石。近年来,“主体性”概念和价值问题引进了真理研究的范围,而且取得了许多建设性成果。但是,几种早已被否定的旧观点却借机复出,如真理主观论、真理多元论和真理有阶级性的观点等。这说明有必要在新的高度上阐明真理的客观性和真理一元论思想,澄清理论是非。首先,主体和主观不是一回事。作为认识主体的人不仅有主观,而且有客观。主体在认识客体并获得真理时,其主观因素和客  相似文献   

10.
谢文郁 《哲学研究》2022,(1):84-96+126
认识论研究一直在持守经验论中拒绝引入情感因素,即使经验论在说明人类认识活动方面无法给出圆满的解释。事实上,情感在人的实际认识活动中从未缺失。然而,如何分析情感的认识论功能的确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对待的问题。本文试图在分析中展示情感在认识活动中的主体性,以及情感所呈现的对象之实在性,追踪了烦恼、敬畏、信仰等情感在认识活动中的运作,还特别对情感命题的真值问题进行了初步演示。情感认识论涉及认识主体、认识对象和真理问题这三大认识论原则,尽管其运作方式与经验论不同,但是它们不仅在人类认识活动中有实际运作,而且在理论上也可以得到说明。  相似文献   

11.
认识的真理度及其评判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理在质上是内容、形式、含意、关系各方面的符合一致的认识。内容的符合一致表现为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有客观的基础;形式的符合一致表现为不违反逻辑法则和语法规则;含意的一致性表现为语句的正确运用,符合句子式代号的本义;关系的符合一致表现为对各种内在联系的正确揭示。只有这四个方面同时真,认识才能是真理。但是,这各种符合一致又有个程度的问题,这就是真理的度。跟任何事物一样,真理也是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的统一。要对真理量的规定性有深刻的考察,就必须用相对精确的定量评价方法去评判。这虽有很大的难度,…  相似文献   

12.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开展两年以来,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原则,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但是,要真正做到实际上而不是口头上坚持这一标准,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任务,需要解决一系列问题。其问题之一,就是要客观地,正确地反映实践的结果。 客观地、正确地反映实践结果,在有些人看来,是不成问题的。因为实践结果是明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围绕着真理与价值问题的讨论,有些同志提出了“价值真理”的概念。袁贵仁同志的文章《论价值真理概念的科学性》(载《哲学研究》1985年第9期,以下简称袁文),其目的就是要证明价值真理概念是一个科学的概念,以消除其他同志对价值真理所持的怀疑和否定  相似文献   

14.
运用现象学讨论了中医现代化和中西医比较中的几个基本哲学问题,认为中西医面对的是相同的人体和疾病世界,但各自对现象却有不同的把握方式。真理的标准是与主体"此在"的存在方式和认识活动的意向性密切关联的,用一种科学文化的标准衡量或评价另一种科学文化现象未必合适。同时指出,人有多种可能的存在方式,因此,与人相关的真理也并非只有一种。中医理论隐喻的言说方式既可能带来无穷无尽的纷争,但也意味着有多种揭示真理的路径和可能的逻辑世界。  相似文献   

15.
论价值真理概念的科学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兴未艾的世界科学技术革命的洪流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以及由此产生的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化,使人们对许多事物和问题不得不重新予以认识和评价。这样,价值观念及其研究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日益引起广大理论工作者的兴趣,理所当然地也引起了哲学工作者的兴趣。对实践问题、主客体关系问题理论研究的深入,更使价值观问题突出出来,而且一开始就出现了观点分歧。人们在思考:价值范畴是不是哲学范畴?可不可以把价值范畴引进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价值与真理的关系是怎样的?如果说人们的认识有事实认识与价值认识之分,那么,能不能由此说真理也可区分为事实真理与价值真理?这种区分的根据何在?它与真理有无阶级性问题有何关系?等等。弄清楚这些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很有意义的。本刊这期发表了袁贵仁、薛克诚同志的两篇文章,并开辟了“关于真理与价值的问题”专栏,就是想促进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16.
关于真理有没有阶级性的问题,一年多来,在哲学界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引起了很多同志的兴趣。从讨论开始到现在,我们收到了二百六十多篇稿件。看来,现在的意见分歧,主要是在什么是阶级性、根据什么来确定真理有阶级性或没有阶级性、怎样正确认识社会科学真理的内容及其属性等问题上。下面,我们将一部分同志关于这几个问题的来稿摘要发表,以便大家进一步研究讨论。 在讨论真理有没有阶级性的问题时,必须遵守形式逻辑规律的要求,概念要明确,使用概念时要前后一贯,始终保持同一。否则,各种观点不好交锋,认识也不可能达到一致。但是我们认为,比较复杂一点的理论问题,使用的概念又有多种涵义,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各种不同观点的讨论,概念才能逐步明确,认识才能逐步达到一致。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个口号的正确性,已为越来越多的同志所认识。一般认为,承认“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是同主张真理没有阶级性一致的。但是冯丛林同志却认为,承认社会科学真理有阶级性和承认“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是不对立的,从历史上看,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提出和坚持这个口号。我们认为,这个问题也是可以讨论的。  相似文献   

17.
今天,我想谈谈当代分析哲学(语言哲学)中一场重要的争论,即关于真理和实在的本质的争论。这无疑是西方哲学中的重要问题,甚至在柏拉图之前就是如此。然而在当代分析哲学中,这些问题有了某种新的和特别的意义和重要性。因为当这些问题与语言哲学的核心内容相联系时,它们就以一种清晰的形式被提了出来。如果我们试图理解实在的本质,一种聪明的设想是,我们必须检验我们关于实在的那些  相似文献   

18.
逻辑证明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实践标准的关系问题,是国内外哲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文化革命前,我国哲学界对这个问题有过讨论。近年来,随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讨论的深入,以及加强对认识论基本理论的研究,这个问题又被重新提了出来。在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逻辑证明在人类的认识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与实践标准有密切的关系。但是,逻辑证明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它能否起验证真理的作用?能否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命题应如何理解?在这些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主要有四种意见。  相似文献   

19.
目前在汉传佛教界内部,仍有一些人对藏传佛教持一种错误的认识,即认为藏传佛教(很多人俗称之为“喇嘛教”)就是密宗,而密宗,不是神秘莫测,就是异端邪说。因为对藏传佛教的实际情况不了解,再加上接触到非正规途径的宣传,不少人对藏传佛教的正统性抱有怀疑态度。这些错误认识和怀疑态度,也导致了在对待藏传佛教,包括汉族人学习藏传佛教及汉族地区藏传佛教道场的一些问题上,出现偏颇和排斥。为了说明事实,端正对藏传佛教的态度,以利于今后汉、藏佛教与文化之间的进一步交流,并在更远的前景中,顺应世界佛教不同语系各教派之间互为补充、共同促进的潮流,本文拟从佛教自身的角度和立场出发,通过如下几个问题对藏传佛教的实际情  相似文献   

20.
哈贝马斯的社会真理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哈贝马斯(JurgenHabetmas)是当代西方最著名的哲学家和社会思想家之一。他对于社会真理、尤其对于“道德真理”的观点,对于我们对真理的看法,可以提供一个不同的参照系。我们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对于真理标准问题,曾有过一场深入持久而富有现实意义的讨论,为了把真理问题的讨论在理论上引向深入,我想专门讨论一下哈贝马斯对于社会真理的个案——“道德真理”——的观点。“社会真理”这一概念所表明的是,人类社会领域是一个认知领域,因而认识主体可以获得真理性认识。然而,人类社会领域是一个交融着事实(或事态)与价值两类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