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魏晋书法创作受玄学影响,讲究"得意"。偶然寄兴,随机生发,意到气到,一鼓作气,一挥而就,与环境形成互动,往往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与社会效应。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就是通过即兴创作诞生的书法杰作。二王作为天师道徒,其书法即兴创作既展现了自身创作才能,又反映了通过书法弘道扬德,普度众生的情怀;同时,也蕴含了畅神登仙的艺术效果。然而,这种创作是平时积累悟道功夫的结果,即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相似文献   

2.
在近代书法的不断发展中,一代代学人不断尝试,在书法创作领域不断发展,目前国内书坛各色书风林立,不断推广并提高了书法的接受度和技术水平。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不排除诸如孙过庭等著作等身的书家,书法批评与书法创作并不一致的。在当代,书法批评体系的建构,一方面需要从传统批评格式中寻找格式依据,另一方面还要从新时代新材料的基础上思考当代书法艺术批评的范围问题。  相似文献   

3.
正从20世纪70年代末迄今,随着国家的复兴和崛起,中国书法也出现了一场旷古未有的复兴运动。此间,书坛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而书法人才作为群体的出现是最主要的特征。然而绝大多数书家仅止于创作或理论,而能兼擅二者并取得突出成就者却为凤毛麟角。周俊杰,这位中原大地上孕育出的书家,则以其丰厚的文化底蕴、满腔的创作热情和超乎寻常的勤奋,划动起书法创  相似文献   

4.
书法创作是书家有意的自觉的实践活动,同时也包含着很多"无意"的非自觉的因素。书法作品的好坏,很大一部分是由书家对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安排与调整决定的。但除了书家"有意"对古法融会贯通之外,有时候还需要一种与当时的书法创作非常契合的情绪驱动力,这种驱动力往往作为书家的灵感出现。在书法创作中,过于有意和完全无意都会对书作产生副作用。只有"凝神静思"的有意与"忘我"的无意状态相结合时,书法创作才可达到"无意而皆有意"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5.
正"玄帝"一名,在道教文献中出现甚早,东晋中叶杨羲、许谧等撰《上清后圣道君列纪》记:"上清金阙后圣帝君李诸弘元,一讳玄水,字子光,一字山渊,盖地皇之胄,玄帝时人"~1,此处"玄帝"意谓北方水行主神。《太上妙始经》说,诸天中北名玄天。玄帝信仰在宋元以下道教诸信仰中十分盛行,然追根溯源,却应从先秦的四灵信仰说起。《礼记·曲礼上》:"行前朱雀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  相似文献   

6.
1991年10月3日至10月9日(农历八月二十六至九月初二),道教正一派在祖庭龙虎山嗣汉天师府为台湾和海外道徒举行隆重的授箓传度醮仪。远在东汉末年,第四代天师张盛自汉中迁回龙虎山,得老祖天师张道陵玄坛,每遇三元日,登坛传,传度弟子以来,已1700余年。迨至清末民初,因战乱等各种原因,授箓中断。这次授箓传度是在中断多年之后,基于海外道徒朝山谒祖,纷纷恳求的情况下举行的。这是道教的一件大事,为海外道教徒授箓也是道教史上的第一次。通过授箓活动进一步密切了大陆同台湾和海外道教徒的联系和交流,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和世界和平。由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台湾等地宫观举荐来  相似文献   

7.
宋高宗一生致力于翰墨,从束发起开始学习书法到最后的书法创作,其间至少有六十年的跨度,其在书法上花费的时间是非常惊人的。正是因为他对书法的喜爱和坚持不断实践的精神,才使南宋初期书坛从低迷中走出来,使得南宋书法在复古之风下蓬勃发展。在南宋150年的历史上,宋高宗称得上是一代帝王书家。  相似文献   

8.
朱熹是宋朝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在中国历史上,朱熹不仅在思想、文化和教育等方面占据了重要地位,而且在书法领域也有较高的造诣。朱熹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一直在书法领域探索,他建立了“以理论书、传承统绪、人品即书品观、文从道中流出”等书法义理观,这些都对后世的书法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朱熹在书法创作方面注重“艺”与“道”的统一,提出文道并重的书法思想,反对夸张乏味的书法技巧。此外,朱熹将理学思想与书法相结合,在书法创作中融入理学思想,使书法艺术表现出独特的魅力。研究总结朱熹的书法风格和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朱熹的书法艺术特色,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南宋书坛的基本特点和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9.
被世人誉为魏碑第一的《张猛龙碑》,自发现以来为历代学者重视、研究,其鲜明的书法风格、无穷的艺术魅力为众多书家所赏读、摹写。摘录明清代表书家对《张猛龙碑》的述评,意在对整个北朝石刻文字有一个重新认识,以期对当今"魏碑"书法创作中存在的审美误区有所识别。  相似文献   

10.
明清之际,以傅山、王铎为主流的代表书家是中国书法史上继北宋之后书法发展又一重要变革的高峰,这一时期的书风具有鲜明的艺术特性和时代特征,并以强烈的个性抒发,创造出了大量惊世骇俗的巨制佳作,而王铎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他是明末清初书坛革新派的中坚,书法风格多样,变化万千,楷、行、草、隶无所不能,形式以横幅、竖幅、立轴居多,其立轴形式作品对后世影响巨大。从王铎立轴书法的线条形态与笔墨、空间构成与异体杂书、结构章法及书写节奏入手,探究其渊源,并运用形式美分析的手段,把握当代书法发展的脉搏,对王铎书法立轴的临古与创新进行整体性深入研究,以期为当代书者在书法临古与创新中锐意创新等方面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1.
明代"台阁体"书法是明代皇权统治发展到极端情况下,一种专制统治的产物和特殊的文化现象。"台阁体"作为官方书法风格样式,虽然后世对其有失艺术个性而多存质疑,但客观上看它在明代书坛产生了重要影响。姜立纲有别于其他泛化的"台阁体"诸家,不仅在书法的运笔、用墨和间架结构上建树很高,而且能将情感与书法融为一体,不断升华,逐渐达到较高的艺术境界,同时他还留有理论总结,理应在明代书坛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张海先生是当代书坛的领军人物,这是毋庸置疑的。他是一位与时代同步并且标领潮流之先的当代代表性书法家。其书法风格"正大"而"独特",以独具一格的"草隶"和"破锋行草书"为书界所瞩目。同时,他也是一位极富人格魅力的书法组织者、领导者。从中原书坛到中国书法界的领军人物,他以富有创意的系列举措,不时给书法界以推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3.
熊秉明先生是享誉海外的艺术家,也是艺术哲学家,他对中国书法理论体系的研究颇具中西比较的视角和方法,在书学界影响深远。通过撷取熊秉明书法美学思想中"理性"与"反理性"这组核心理论范畴,对其书学体系建构和阐释进行全面的总结和分析。书法是"理性"与"反理性"相融合的艺术,在"理性"中寻找书法的秩序,在"反理性"中表达书家精神,在创作中以"反理性"为主导,反映书法美的核心是书家本心的回归。从熊氏的理论分析中可看到中西传统艺术间的某种共通性,对书法的美学生成有了新的阐释。熊秉明的书法美学研究显示出以书法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所迸发出的勃勃生机,以及在中西方艺术思想碰撞下中国书法所具世界话语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随着清代碑学的兴起,书家对书法与篆刻艺术又有新的追求,书法篆刻艺术的发展又有了新的突破。吴让之是中国书法篆刻史上一位重要的大家,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书法和篆刻的精品,对清代晚期及近现代的书法篆刻史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因而,文章选取清代具有代表性的书家吴让之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被誉为"《道藏》第一经"的大型道书———六十一卷本《度人经》的编撰历史、内涵及其寓意一直存有许多未解之处。本文指出,《度人经》共分古本(魏晋本)与宋本两个部分,宋本《度人经》是对古本《度人经》的模仿与增添,是延续魏晋道教"天文"与"真文"信仰的产物。宋徽宗等人将魏晋时期风行道教的壬辰谶纬及终末论预言融会其中,突出该经作为"太平圣君"符应和祥瑞的地位,并仿效上清的"降经"模式来神化其编撰历史,使宋本《度人经》成为论证宋徽宗道教"神王"身份的工具。在某种程度上,宋本《度人经》是魏晋时期道教的"千禧年主义"及与之相应的"救世主"观念在宋代的延续。对宋本《度人经》的研究,不但有助于学界理解该经的宗教内涵与政治寓意,而且有助于解析宋徽宗于政、宣年间积极崇道的背后原因及其内在逻辑,深化对宋代道教史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万寿祺为清初遗民文人,在诗文、书画、篆刻方面均有较高的成就。重点论述了万氏书学渊源与风格形成的主客观原因,进而总结其书法地位及影响,旨在透析万氏的学书心路,探索清初遗民书家群不同的书法风貌。  相似文献   

17.
翁方纲是中国清乾嘉时期典型的学者型书家,其书名在当时并不十分显赫,且在其殁后遭到了较多的批评和否定。但是一名书家的书法水平,不能因其一点而做出定论。文章试从翁方纲的金石考据和题跋等方面入手,着重阐释翁氏临摹重"实际",创作重"神理"的实践观点,较全面地探究翁氏书学思想中的"形神观"。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之一,道家学说深刻全面地影响了中国书法创作。其道法自然的思想,指导书家师法自然,倡导真情流露;其辩证法思想成为书家创作的指南;心斋、坐忘说成为书家的修身之道;大美思想指导着书家创作走向至境;浪漫主义书风始于唐宋,延及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正>葛洪的书法作品体现着他的道教神仙信仰。在字形上,字体飘逸、灵动,有不受羁勒束缚的势态;在用笔上体现出古拙自然、抱朴守真的追求;在意境上渴望一种超然仙趣、虚无飘渺的神仙境界。葛洪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书法家,尤善大字。宋代米芾曾在《书史·海岳名言》中写到:"葛洪‘云台之观’飞白,为大字之冠,古今第一。"《书法大辞典》"书家"之列亦有葛洪。  相似文献   

20.
道教与书法具有密切关系,本文立足于石刻、碑刻等金石文献,辑录、研究金元时期全真教道士书法家、"善书者"、"能书者"等三类道士书家共52人及其留下的众多书法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