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瑶传道教"是道教文化与瑶族原始信仰相结合的产物,是瑶族人民长期山居,从事游耕,与当地汉族文化交往融合而形成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宗教信仰。贵州省黔东南州的乌空瑶寨,地处"两州四县六乡"交界处,属于瑶族文化圈中心地带,长期传承着过山瑶独特的信仰体系。通过实地调查走访,发现这里的"瑶传道教"有较为丰富的文献遗存,但却处于高度濒危的状态,亟待进行系统而深入的抢救和整理研究。这将对进一步研究瑶族人民悠久的历史和极富神秘色彩的民俗文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瑶族宗教信仰与仪式中的星斗崇拜,具有浓郁的道教星神信仰的色彩。论文通过对瑶族经书神唱、宗教仪式和文化涵化中星斗崇拜现象的考察,指出瑶族星斗崇拜深受道教天心正法的影响。在瑶族宗教吸收道教的文化涵化过程中,道教北斗星君演化为瑶人生命仪式的守护神,道教科仪成为瑶族宗教仪式活动的范本来源。瑶族星斗崇拜有着深厚的道教文化内涵,从此侧面反映出道教对瑶族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瑶族游梅山书是送亡灵回归梅山祖地的经书,是瑶人在丧葬仪式中使用的科仪本。笔者通过收集的国内外九种游梅山书文本的比较,尝试解读瑶族游梅山书宗教叙事与族群记忆的文化内涵。游梅山书的宗教叙事具有表现族群迁徙、祖先崇拜、圣地崇拜的多重内涵和价值。瑶族游梅山书的梅山为祖先居住之地,作为瑶人集体记忆的梅山"神圣历史",也显示深受道教、佛教思想的浸润影响,此"小传统"的民间手抄本是瑶族先民精神世界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4.
瑶族社会有着丰富的经书与祭祀仪式,瑶经中记载各种变身法术与道教存想科仪有着密切关系。本文通过西南各地瑶经中变身资料的研读,与《道藏》中道教存想资料的比较分析,多维度探讨瑶族经书中存想法术的文化内涵。认为变身法术的运用反映瑶族对道教文化的汲取,瑶族在接受道教存想科仪的过程中对之进行民族化的改造与创新,这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文化传播的结果,也是道教与瑶族文化互渗而经历文化涵化的典型例证。  相似文献   

5.
论瑶族道教的教派及其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瑶族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的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等省区,以及东南亚的越南、泰国、缅甸、老挝等国,约有300多万人。瑶族中的蓝靛瑶、过山瑶和茶山瑶等支系至今仍虔诚地信仰道教。瑶族道教因来源于早晚不同时期而形成不同的教派,道教传入瑶族各支系后,又与其原始宗教信仰融合,形成了各具特点的不同教派。本文将据其来源、教义、道法科仪、神灵系统、经书等各方面的差异,讨论瑶族道教的教派分野及各派的特点。一、梅山派及其特点梅山派是道教在中国南方的一个支派,尤其在南方少数民族中流传甚广。梅山派之名并不见于中原道教经典,而是…  相似文献   

6.
在桂东北恭城县过山瑶社会,度戒仪式与禳解家族成员疾痛、承接祖宗“兵马”的观念紧密相关,同时源自传度梅山教正一法门和酬还“三清四府七星愿”;其深受道教授箓影响,并体现了瑶族浓厚的祖先崇拜意识和“许愿求保,还愿度戒”的神圣契约精神,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瑶族仪式传统。度戒仪式中法脉和血脉观念的联结,加强了瑶族的社会结合与共同体构建,为人们应对生活世界中的风险和无常提供了一种精神抚慰与文化解释。度戒仪式作为瑶族重要的文化遗产,是道教信仰与本土文化和社会结构深度融合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关于瑶族宗教与道教关系的认识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认为瑶族宗教深受汉族道教影响,严重道教化,这种观点肇始于江应樑,获得国内外与不同时期的广泛呼应,成为关于瑶族宗教与道教关系的主流观点,其后的胡起望将瑶族宗教提升到与藏传佛教并列的高度,称为"瑶传道教",徐祖祥等人沿用此概念并作了系统的研究。第二种观点认为瑶族宗教与道教形似,而实质上并非道教,这一观点得到赵家旺等人的赞同,并进一步论述瑶族宗教与道教是在相同源头下的两种不同性质的宗教。第三种观点认为二者是互化关系,以张有隽、张泽洪等人为代表。对此问题的探讨目前在资料的搜集整理、学术的讨论与争鸣、国际学术交流互动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整体性的宏观研究、媒体(尤其是新媒体)的介入对瑶族宗教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仍有缺憾。  相似文献   

8.
瑶族经书是瑶族社会传承的民间文献,是瑶族先民宗教信仰的记录。本文对瑶族经书的分类及书写传承、瑶族收藏经书的历史传统与当代收集保护问题进行详细考察,认为瑶族人有收藏、传写经书的民间智慧,瑶族经书是瑶族接受道教的符号象征。大量留存在村寨民间的瑶族经书,是民族学、宗教学研究者田野考察中值得关注的文本。而对瑶族经书宗教思想内涵的深度分析,将是瑶族文化研究中长期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对云南省麻栗坡县蓝靛瑶过法仪式的田野调查为中心,采用文本研究与宗教人类学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分析了当地蓝靛瑶过法仪式中"师""道"二派的分工与合作,发现了其"道阴师阳"的内在关系结构。此外,本文还深入考察此结构在瑶族"生死轮回"过程中救度个体与家族的功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师""道"二派共同建构了蓝靛瑶生命周期的完整救度链。  相似文献   

10.
生活在广西大瑶山上的瑶族分五个族系,汉族称他们为:茶山瑶、花兰瑶、坳瑶、盘瑶、山子瑶,他们语言各异,风俗有别,本文就道教文化与茶山瑶民间文化之关系,谈一点粗浅认识。 (一) 茶山瑶崇信道教,其中又分为“道公”、“师公”两大支系。在茶山瑶中,论信教与否,人人皆信,但是能够举行“度戒”(传授法术的仪式)的人,则是少数,而且只限于男子。以金秀、白沙、六拉、昔地四村为例,计有师公四十五人,道公五十二人,共九十七人。  相似文献   

11.
云南民间道教是早期巫教与五斗米道融合并呈现地域特色的一种区域道教,经历了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传度"是道教的一种入教仪式,"奏职"异同于"授箓",均为道士获得宗教神职的一种"教阶制"。云南族群的多样性和自然环境的独特性,以及社会历史条件,孕育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民间道教,并形成了"传度·奏职"这一宗教的核心仪式。云南民间道教的"传度·奏职"仪式,深刻反映了不同的族群对一种宗教的自觉接收并转化运用的过程,说明了道教的民族性、包容性,彰显了民间道教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纽带作用。  相似文献   

12.
安龙是广西贺州土瑶祈求家庭平安的仪式。该仪式蕴含了土瑶独特的信仰体系,其法事具有祈福谢恩、解厄消灾为目的祈禳功能,在土瑶人的社会及精神生活中影响久远。本文基于对广西贺州土瑶村寨的实地考察,通过对仪式过程的详细记录,运用人类学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以揭示安龙仪式的宗教内涵及其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宗教中的道教法术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泽洪 《中国道教》2008,(1):29-32,33,47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传统宗教,有着丰富的神灵信仰与祭祀仪式.在西南地区的瑶、壮、苗、白、土家、纳西、彝、羌、侗、水、布依、仡佬、仫佬、毛南、阿昌等少数民族传统宗教中,至今仍保持着浓厚的道教色彩.西南少数民族祭祀仪式中运用的道教法术,是历史上道教影响西南少数民族的结果.道教史上诸宗师致力于"道化四夷",其弘扬大道济世度人的道家思想,在道教文化的传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祖先崇拜本属于原始宗教的范畴,但在瑶族的宗教信仰中,随着数百年来道教与其原始宗教逐渐融合,其祖先崇拜已远非原初意义上的形貌,早已与道教信仰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成为瑶族道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笔者近几年在云南瑶族地区调查的资料为主,从瑶族“家先”观念的发展与道教之间的关系入手,探讨瑶族道教成仙信仰的本质。一、道教与家先观念的发展在瑶族的宗教信仰中,“家先”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所谓“家先”,是他们对具备了某些条件,死后得以把灵名列在“家先单”上得到后世子孙供奉的家庭或家族祖先的称呼,并非是指本家族已亡故…  相似文献   

15.
<正>上海道教科仪数字化保存项目围绕着"法有师承"的核心,以"数字化"的手段,保存与整理上海地区目前仍能传承的科仪。荷兰汉学家施舟人教授曾说"仪式是文化的真正的纪念碑",而这也正体现在中国道教之中。道教的斋法科仪有着精致完备的构架系统,这使得玄妙幽深的教理能够得到阐释与敷演;而地域性的道派传  相似文献   

16.
张卓 《宗教学研究》2023,(3):155-160
广东排瑶“挨旦堂”仪式的高潮是传度授箓,与赣西北民间道坛授箓有相近的文化元素。通过广东连南房姓排瑶“挨旦堂”田野资料与赣西北民间道坛授箓文本的比较研究,深度分析两地授箓在法脉传承、神圣空间构建、文书内容、仪式象征符号方面的共有文化元素。认为由宋至清,龙虎山正一道在南方地区广泛传播,排瑶“挨旦堂”传度与赣西北民间道坛授箓就是龙虎山正一法箓传播地域社会的文化遗存。通过对两地授箓所反映的大传统与小传统文化互动、融摄的比较研究,认为“挨旦堂”是排瑶对道教授箓文化的创造性吸收。对两地不同民族授箓仪式的对比研究,有助于加深对龙虎山正一道影响南方地域社会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17.
道教贵身重生,作为生命象征符号的"水"自始至终得到道教的尊崇。从饮水成仙到符水治病,再到各种仪式中水的运用,道教以水洁净身心、超度亡魂、表征神圣空间,水的多种功能充分体现了生命道教热爱生命、济世度人的特点。本文从水作为生命符号的意义和水在道教仪式中的象征性两方面展开,揭示道教传统中"水"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8.
绚丽多彩的茶山瑶民间文化,深深地留下了道教文化的烙印。道教文化一旦溶汇到民族文化之中,它将成为民族艺苑中的一枝奇葩。一、道教文化对茶山瑶民间文化影响广泛在茶山瑶的衣、食、住、行中,处处都可以看到道教文化渗透其中。茶山瑶认为孩子的出生是花仙婆送来的,因此当孩子长到七岁以后,最晚不超过十五岁,家长就得为孩子举行一种仪式来酬谢花仙婆,这就是“还花”。请师公念经、跳教舞一昼夜。“还花”之毕,给孩子穿一件在背面制有一个符箓的衣裳,即保命符  相似文献   

19.
相较于佛道二教,民间法师的法名构成似乎简单许多.一般来讲,法师的法名仅分为“法号”(称为“法某”)和“郎号”(称为“某某郎”).它是通过法师教派的传承仪式——“传度奏职”仪式而取得.有趣的是,受该仪式的影响,畲族、瑶族及客家等族群的祖先也有取法名的宗教习俗.本文以民间法师及畲瑶和客家先祖取“法号”和“郎号”的现象为切入点,意在探讨南方法师的传承机制、内容和特征,及其它在南方族群中的社会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0.
瑶族内部有不同的族系。茶山瑶自称“拉珈”,是瑶族内部的三大族系之一。主要居住于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境内,人口一万余。她有不同于其他族系的文化特点,道教信仰就是其中之一。 1951年,中央访问团经过实地调查,编印了《关于金秀瑶区的初步调查报告》。在其《瑶民的宗教信仰》一节中写道:“长毛瑶信道教”、“长毛瑶中道士、师公是很多的,一般名字中间夹一道字的都是道士,夹胜字的都是师公。”据195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领导的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在金秀的调查统计,仅金秀、白沙、六拉、昔地四村的茶山瑶道士、师公共计97人,其中师公45人,道士52人,占四村茶山瑶总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