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仪式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具有象征性的文化系统,这一文化系统在特殊语境中蕴含了丰富的象征意义.象征人类学家范根内普和特纳分别创立了仪式过程理论,认为仪式的过程具有“分离、过渡、聚合”或“前阈限、阈限、后阈限”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着特殊的象征意涵,并在仪式展演的动态过程中得以呈现和表达.(愅)家人的“哈戎”仪式是一个大型的民间宗教祭仪,这一仪式过程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本文立足于象征人类学的视野,运用仪式过程理论和宗教人类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就(愅)家人“哈戎”仪式的通过阈限及其象征意义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2.
对于不同文化与同一文化中不同美的构成的物件、符号的思考,当代审美人类学由专注于意义系统的研究转为关键象征美研究。由此从倾心于文化系统的表象转变为专门研究文化单元深度象征。羌族祭祀仪式中的鸟、箭、青稞筒与神树枝构成的直勒刮瑦是首次发现。这给予探讨羌文化与古蜀文明一个新的鲜活的材料。研究其关键象征中的概括象征展现的羌历史文化系统中观念与情感的聚焦,其阐释性象征蕴涵羌人对于宇宙秩序概念化的元初认知范畴。这对于羌族文化系统、审美系统与宗教系统间关键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于我们理解金沙金箭鸟鱼符号象征也有重要的启示。赵洋,广汉民航飞行学院讲师;赵曦,四川文化艺术学院非物质文化研究院教授。  相似文献   

3.
中国民间宗教:国外人类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民间宗教:国外人类学研究综述王铭铭中国民间的宗教文化包括信仰(神、祖先和鬼)、仪式(家祭、庙祭、墓祭、公共节庆、人生礼仪、占验术)和象征(神系的象征、地理情景的象征、文字象征、自然物象征)三大体系。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民间传统的信仰、仪式和象征影...  相似文献   

4.
咱河土家族村丧礼仪式中的"佛教道士",可看作研究中国民间信仰体系中巫觋崇拜的典型代表与具体实例.论文从"佛教道士”存在的地域空间与现实处境出发,详细记述了他们在"生死过渡”中的仪式过程,并还原其作为"后世之灵魂向导”的身份属性.全文运用人类学仪式研究的"分隔-边缘(阈限)-聚合”,即"阈限前-阈限-阈限后”之广泛结构的三个阶段对"佛教道士”的运作内容进行了阶段性与层级性的文化解释,认为"佛教道士”是死生人群找寻各自存在轨迹的向导人,同时也是"生死过渡”仪式的发明者、命令者、规范者与传承者.最后认为"佛教道士”的"过渡礼仪”与现代社会的"旅游仪式”在很多方面不谋而合,而两者转化的关键在于"再造”.  相似文献   

5.
高翔 《宗教学研究》2017,(1):199-207
黔西北彝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以“祖先崇拜”和“万物有灵观”为核心,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宗教信仰系统,对杜鹃花的自然崇拜就是其中之一。作为杜鹃花崇拜的“祭花神”仪式,尽管因历史原因停止了几十年,但是近年来又得到了复苏。本文以“祭花神”仪式田野调查为分析文本,通过对仪式的神话传说、法器、祭祀群体、仪式准备过程及展演过程的描述,运用宗教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对仪式的起源、结构、变迁、象征及功能进行分析,以挖掘“祭花神”仪式的宗教内涵及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6.
闽台地区的王爷信仰有着众说纷纭的起源传说,背后折射了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图景,其核心仪式是"送王船"。本文拟通过文化人类学、宗教人类学等相关理论对这一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并做出相应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禳解仪轨"垛"(gto)是苯教重要的仪轨传承,迭部地区的民俗节日"垛"是此宗教仪轨民俗化、节日化的表现形式,具有丰富的象征意涵和现实功能。本文采用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法,记述了迭部地区垛节的详细过程,并尝试对其宗教文化内涵进行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系统地阐述维克多·特纳(Victor Turner)的仪式象征分析理论及其对宗教人类学和仪式理论研究领域的新贡献。他的分析模式在宗教人类学的仪式研究中很有价值,也很独到。由于在特纳的一生中,某些研究工作的关键性转变总与他生活中的重要转折相互联系,所以我们有必要对他简要介绍一下。 维克多·特纳于1920年5月28日出生在苏格兰的格拉斯哥,是电子工程师诺曼·  相似文献   

9.
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文化信息在不断地向更加纵深、更加广泛、更加多元化发展,而标志设计就要把这些文化信息准确的以图形或视觉符号的形式表达出来,体现文化的象征意义。象征人类学主张文化是一套象征符号系统,包括人、物、活动、仪式、观念、时间等等。象征符号背后蕴涵着丰富深厚的人类文化内涵和意义。通过从象征人类学的角度去浅谈标志设计中的图形,从而让标志设计更加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0.
念(唱)诵佛号是佛教净土宗派的重要修行方式。在宗教实践中,佛号总是与仪式紧密结合,承担着重要的宗教意义和仪式功能。在仪式之外,还有不同版本的"佛号"歌曲。运用音乐人类学的相关理论,以庐山东林寺的佛号为例,考察仪式中的佛号特点和音声属性,通过"佛号"不同版本的比较,从其内部音声构成、仪式的有无、是否具有宗教功能等几个层面来讨论其存在的本质差异。在此基础上,结合"佛号"出现的不同场域和功能,对梵呗的音声属性作相关的讨论,指出梵呗与佛教音乐的区别。  相似文献   

11.
正作者:张小燕,社科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小燕的《梅州香花仪式——及其宗教艺术象征研究》以梅州香花为个案,将宗教艺术视知觉象征系统、宗教与艺术关系,纳入香花超度仪式中,进行具体观察和考量,聚焦宗教艺术象征,即将宗教仪式中具有艺术象征含义的仪式象征物(仪式用具、仪式舞蹈  相似文献   

12.
正宗教人类学人类学的宗教研究传统向来强调从发生学、结构功能、象征符号等"非信仰传统"切入思考,属于一种对宗教表象的外部性观察。是否有可能走向一种内部性理解的路径,去思考信仰者自身的文化习得机制或信仰的内在动力呢?这种研究进路尝试接近、走进信仰者的身心实践过程,寻求超越之路,以此理解人类的宗教行为、宗教体验、宗教动力等。从本土概念"修"入手的修行人类学,是我们正在开启的研究向度!邮发代号:2-2994  相似文献   

13.
关于彝族尼木措毕的研究较多,但从仪式与女性角色的角度讨论凉山彝族尼木措毕仪式,是一个崭新的视角。尼木措毕是凉山彝族祖先崇拜中最为重要的送灵仪式,彝族人一般将其理解为晚辈对长辈的债务关系,因此该仪式基本上被当作活人对逝者的义务来践行。文章通过凉山彝族尼木措毕仪式中女性角色的研究说明,女性在尼木措毕仪式中既是祭祀的对象,也是仪式的参与者和服务者,更是仪式禁忌的排斥对象,这些既互相矛盾也互相联结的观念与行为呈现了彝族女性在宗教和仪式中角色及其象征。妇女既在仪式之中,也在仪式之外,这似乎也就是凉山彝族女性角色的仪式性表达与反映。笔者试图用宗教人类学的相关理论,从仪式之外看仪式,虽然彝族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变化,但仪式行为却趋于高度保守。仪式象征对于执着于它们的人来说,具有理智和情感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丧葬仪式是少数民族宗教伦理和社会建构的重要行为,将血缘、亲缘和地域社会网络关系联结起来,成为解读少数民族宗教文化传承和变迁的重要文化模式。勐宋哈尼族丧葬仪式作为西南少数民族"地方性知识"社会文化行为的具体实践,通过族群关系的互动,促进社会关系的整合和调适,最终形成哈尼族内部治丧活动的社会系统。论文从勐宋哈尼族的历史与文化生态的"场域"出发,详细记叙了其丧葬仪式的过程,尝试分析勐宋哈尼族丧葬仪式的宗教隐喻与社会建构,反思丧葬仪式的功能性价值。吉登斯的"脱域"理论强调的是建构更为广阔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而少数民族丧葬仪式的象征隐喻、社会整合和习俗惯制的调适,使"脱域"机制的形成仍具有调控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仪式视角下的夏尔巴人》是阐释人类学中以仪式为题的一个经典民族志,书中对于夏尔巴人的宗教和日常生活的解读呈现出了存于研究对象之间的意义之网。书中不仅可见奥特纳对芝加哥学派研究传统上的承袭,且在仪式背后社会关系上略显繁复的分析方面,也暗示了奥特纳其后的一个理论转向,即从对格尔茨文化论的依赖转到对于布迪厄场域理论的偏好。  相似文献   

16.
益西寺地狱法会称"涅瓦"(Dmyal-ba),系苯教伏藏师松安林巴的掘藏舞本所编排。法会以戏剧为艺术呈现形式,通过向信众展演三组亡灵在中阴阶段接受阎王审判的情境,使其获得死亡教育。仪式行为中,宗教知识的艺术呈现具有象征性。宗教权威与世俗诉求的和解引发了这一叙事逻辑,促成了仪式目的与艺术媒介的合作性关联。本文即以四川省新龙县雍仲苯教益西寺的地狱法会为例,就场景构建、戏剧角色和仪式功能三个方面,梳理"无常"和"羯磨"概念及其象征话语的书写机制,分析"中阴救度"这一宗教主题的世俗面向和艺术呈现。  相似文献   

17.
"修行人类学"是中国宗教人类学者提出的最新研究范畴,旨在探寻人类学的宗教研究之新进路,即以内部性理解的视角,去反思宗教人或信仰者自身的文化习得机制或信仰的内在动力,从而为中国的宗教人类学提出一个具有普世性和关键性的话语构建。中国近现代民间教派(道门、教门)思潮是一种以复兴或传承传统文化为主导的宗教本土运动,具有典型的"家族相似性"和"济度宗教"(salvationist religions)的精神气质。从修行人类学的视角观之,道门或教门之有效存续和持续成长的弘道动力,主要来自于一种以"救劫"、"济度"(济世度人)为主导的修行传统。中国宗教谱系自身的传播方式,并非仅仅是西方式的"传教模式",而是带有"存神过化"(道化)特征的"修行模式",遵循"礼不往教"的"化育"的原则。济度宗教反复提撕"道化"(道降庶民)的范畴,充分反映了它们对于"正统化"的文化诉求和"文明化"的价值想象。讨论济度宗教"存神过化"的方式、特性、结果,有助于综合思考中国精神世界中的修行模式及其超越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贵州省盘县羊场布依族宗教丧祭仪式是北盘江地区布依族宗教的典型代表,不但保留了布依族原始宗教的意识和仪式形态,还具有自己的特定表现和意义。该调查研究采用宗教人类学的方法,记录了羊场布依族宗教丧祭仪式,展示了布依族人的宗教仪式和精神观念,以及在整个布依族宗教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学科的分解与综合是现代知识创新的平台,也是诞生新观念的温床。自20世纪40年代以降,西方宗教学研究先贤与人类学研究泰斗,各自寻求学术增长的新空间,形成取向不一、风格各异的宗教人类学学派。①而近30年来,该学科的发展已经出现了由"厚古"向"厚今"的转变。②中国现代学术建设造端于民国初年,迄今为止,宗教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皆有不同的特色。民国以来,大量西方宗教人类学的汉译成果纷纷涌现,以民间信仰和少数民族宗教研究的本土论著也渐次问世;时至20世纪上半叶,宗教还是作为文化人类学的一个部分,未能形成专门的宗教人类学研  相似文献   

20.
卢克曼将宗教植根于超越生物性存在而自我成形的人类学事实,超越活动是意义世界的生成;意义世界是社会客观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宗教的普遍的基本社会形式;世界观是一个意义等级体系,最高层级是指涉终极意义系统的神圣世界,表达神圣世界的一套象征符号系统(即宗教表象)承担着世界观的宗教功能,是宗教的具体的社会形式;个人同一是个人宗教虔信的基本形式,与终极相关的主观意义系统(即优先性模式)是个人宗教虔信的具体形式。宗教的本质意义遍及社会和个人,其具体形式则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