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神话-原型批评为基本方法,以文本解读为依据,从人物形象、主题和情节的角度,讨论了早期神仙传记《列仙传》、《神仙传》中"升仙故事"与古代信仰、巫术和仪式的关系。作者认为,这类"升仙故事"中主人公的身份、形象、精神气质等方面的基本特征皆来自于古代巫师作为人-神中介的特殊职业及其在巫术活动中的具体行为;同时,"升仙故事"在表达人-仙交流和演变的主题时,以系统性的天象、物质和动物作为象征意象。这些象征意象的运用也可以直接上溯到中国古代的信仰和巫术并表现在古代神话的原型之中;另外,早期神仙传记的"升仙情节"中的具体场景、死亡-成仙观念、特性化的情感和气氛等因素也受到了中国古代信仰和相关的巫术-仪式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神话-原型批评"为研究方法,以作品解读为基本依据来重新讨论和诠释早期神仙传记中两性关系题材的作品。第一部分考察了早期仙传中这类作品与同时代的宗教观念和"冥婚""死灵回归"信仰的关系;第二部分重点研究了被作者视为这类题材作品"原型"的以两性交合来实现季节变换、动植物生长以及人类繁衍等目标的相关神话和巫术-仪式;第三部分研究了广泛流传于世界各民族神话中的单性繁殖、双性交合的神话以及相关题材的神仙传记作品。认为早期仙传中两性交合故事的大量出现代表的是较晚时期的男神崇拜对于远古时期广泛存在的、以单性繁殖为特征的女神信仰-崇拜的一种渗透和覆盖。这种渗透和覆盖所对应的,则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处于较早阶段的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支配地位逐渐被后来时期的男性控制权和支配权所取代的事实。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神话-原型批评为基本方法、以古代神话故事的文本解读为依据,力图对中国古代的黄帝神话进行重新诠释和组合。作者认为,中国古代的黄帝神话是以表现黄帝作为古代氏族领袖、巫师以及部落保护神的活动及信仰为基本依据的。作者尝试在禳解仪式、表现仪式和升仙仪式三种相对独立,却又相互联系的仪式结构中去追溯黄帝故事的仪式和图腾原型,并以此为依据去研究古代黄帝信仰的来源、演变、图腾以及在不同阶段的仪式特征等问题。作者认为,作为古代仪式和图腾的表现形式,黄帝神话的重新诠释和组合应该以黄帝从古代巫君、神王到氏族和部落保护神以及后来的跨部落"最高神"的演变为基本线索。在文章最后部分,作者指出,在春秋战国时期神仙思潮兴起的背景下,黄帝作为古代信仰中的"最高神",被纳入到早期神仙传记的修仙范例之中,转化为神仙。这种成仙神话构成了古代仪式和图腾向宗教形态过渡过程中的原型演化形式。  相似文献   

4.
苟波 《宗教学研究》2017,(2):248-253
本文以宗教社会学理论为基本依据,结合神话—原型批评的研究方法,解读中国古代黄帝故事的神话学和宗教学内涵.我们认为,通过研究与黄帝信仰相关的图腾在古代神话和仪式中的表现和演变,可以较为清晰地解读出黄帝作为部落领袖和巫师在古代巫术—仪式中的活动情况,以及黄帝从古代部落领袖、巫师演变为部落最高神以及古代神祗被纳入到早期神仙群体的完整过程.同时,这样的研究也将为古代黄帝神话的诠释、整理和重构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人类早期的审美思维与宗教现象的相互结合和促进在原始信仰、巫术-仪式以及古代神话等层面清晰地展现出来。宇宙万物与人类皆源自于一种"神秘力量"并相互关联的原始信仰是人类感觉、情感和认知的"整体性"思维的来源;在古代的巫术-仪式中,这种"整体性"的艺术-审美思维和活动通过对人类感觉和情绪的强化来提升人-神交流中的认知和智力水平;在记录和阐释古代仪式的神话中,审美思维和活动的"整体性"特征以"象征"和"移情"等方式在特定的故事类型和主题中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人类早期的象征思维与古代的巫术——仪式和神话等宗教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早期的象征思维源自于古代的原始信仰,并且通过巫术-仪式以及神话等方式表现出来。其中,"综合性"是指古代的仪式和神话在表现原始信仰和象征思维的过程中系统地运用语言、舞蹈、音乐、造型和色彩等因素的特征;"情感性"则是指古代的巫术-仪式中的特定事物和行为以及神话因素皆是以"象征地"展现人类内心的情感和欲望为主要目标;仪式-神话的"奇异性"来自于原始思维和信仰的基本属性,同时,也与早期人类以"有形"来展示"无形"的象征思维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7.
依据“神话-原型批评”对早期神仙传记作品进行文本阅读和阐释,可以看出早期神仙传记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主题类型皆以不同的方式折射出中国古代的神话和巫术-仪式等文化传统。早期神仙传记这种特殊体裁反映出来的宗教-文学观念和特征不仅受到神仙观念和早期道教教理教义的明显影响,而且也应该被溯源至古代世界各民族的原始信仰和神话思维中的特定“原型”。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以解读阐释服食信仰背后的义理。第一部分通过中西神话的对读指出:分食神体的情节乃是真实存在的"圣餐"仪式的孑遗,而神祇如出一辙"死而复生"的性能正是原始先民企图"分有"的重要内容;第二部分在指出《列仙传》的服食思维和上述神话、仪式思维一脉相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三种服食信仰所依循的"顺势巫术"原理;第三部分则更进一步揭示"仙传"中"圣餐"仪式背后企图分有"魔力"和饮食禁忌之间的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9.
《天风》2020,(6)
正5.结束即开始,否终则泰来,因信仰是带来盼望的信仰首先,信仰的希望之源是上帝,因基督从十字架的死亡中复活;希望指向的,是死人的复活、更新的生命、爱和正义的实现,"只有追随从受难中、从遭上帝离弃的死亡与坟墓中复活的基督,才能见到真正的希望"。其次,基督的信仰本来就是从对未来的思考出发的,而那未来的终点又必然是希望的起点。所以,基督信仰就是希望,是参与对当下困难的克服和改变,就是从基督的死而复活中得到真实的理想,并追求基督所应许的未来。  相似文献   

10.
苟波  彭博 《宗教学研究》2023,(6):137-143
一切“有形”的事物皆源自于“无形”的“神秘力量”并与之相互作用的原始信仰,是人类早期“超越性”的宗教-审美思维的来源;为了实现从“有形”到“无形”的跨越,特殊的物质和行为被运用于巫术-仪式以激发参与者的“狂热情感”并获得“超越性”的宗教-审美体验;在记录和阐释巫术-仪式的古代神话中,“有形-无形”的“超越性”思维和体验则通过高山、通天树、飞鸟等特定的意象以及飞升和游历“另一世界”等象征性情节表现出来;原始信仰、巫术-仪式和古代神话所对应的,也正是“无形”的原始信仰和神话思维通过宗教和审美等“有形”的手段来获得生动表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段赤城本主信仰,源于大理地域社会的斩蟒英雄神话与历史记忆,有关段赤城"故事"的社会历史记忆,大量保存于文物碑铭、历代地方文献、民间传说和村落祭祀仪式之中。对段赤城信仰文化遗存、云南地方文献中段赤城叙事、段赤城信仰与庙宇分布的系统梳理与考察,厘清了段赤城在地方传统与国家祀典的互构中"由人而圣,由圣而神"的神化历程。植根于大理地域文化的段赤城信仰,为白族本主信仰的研究提供了典型案例,是理解大理地域文化起源、形成与发展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2.
采用客观化方式的自然科学必然要去神话化。但人的存在是向将来敞开的历史性生存,历史科学既需要自然科学式的去神话化,又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简单地消除神话,而是需要通过一种生存主义解释来找出神话的意义,即把其真实意图还原为对人之本真生存的言说。基督教信仰和关于上帝行为的言说可以最终不采用神话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
"记纪神话"是借用了一些道教词语及论述方式,并参照道教对老子的神化而发展出带有神喻启示特点的宇宙神创说,以此来讲述奠定了日本民族、国家与宗教之源的神道故事。作为体现着日本文化古层中"宗教意识的原型"的"记纪神话",既为后来日本社会长期奉行的"神国同体""祭政一致"提供了神圣依据,也反映了中华文化尤其是道教元素的深层影响。了解古代日本在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与互动中对中国道教的解读,最终进行"选择""排斥"或"认同"的文化创造时的复杂心态,可为营造适宜中国和平稳定发展的东亚文化空间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伏羲画卦的神话学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剑 《周易研究》2004,(1):10-14
通过对伏羲创世神话与<易·系辞>宇宙生成模式的对照考察,认为,伏羲导源于"混沌"、"元气",是宇宙本原和起始的意象和观念,伏羲即是"太极".伏羲创世神话是原始哲学关于宇宙生成论的原型.<易>关于"太极"、"阴阳"、"四象"、"八卦"的概念和对宇宙生成的概括认识是从神话思维的具体表象中抽象出来的,是把神话中的宇宙观抽象化、逻辑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尸解"是道教的重要信仰之一。通过分析修道人尸解成仙的身体表征及变化,将早期道教神仙传记中的尸解故事重新分为"肉体死亡,灵魂飞升"和"肉体不死,蜕而成仙"两大类。在此基础上,从宗教学、人类学、美学三重维度解读这两类故事背后的道教信仰、原始思维和美学意义,同时论证道教思想对原始信仰的传承、修正及创新。  相似文献   

16.
世界各民族都有一些有关树木的神话传说,在这些故事中,渗透着丰富而又深刻的心理分析思想。本文以荣格的心理分析理论为基础,通过介绍世界各民族有关世界树的神话,探索树的象征意义及其作为一种原型意象所传达的无意识的信息,并与古今释梦理论相结合,阐述树及其神话的临床心理分析意义。  相似文献   

17.
希腊游历神话中的主角要么是男性英雄,要么是美女,二者皆为希腊城邦的祖先。游历神话将主角所在的希腊城邦描述为文明的中心,而主角所经之地则为蛮夷之地。就在描述主人公遭受诸多苦难的过程中,希腊神话对"我者"与"他者"、"中心"与"边缘"做了二元对立式划分。希腊游历神话的生成时间为公元前8世纪到前6世纪,此时希腊境内城邦林立,希腊诸城邦不断殖民海外。因此,游历神话绝非通常意义上的历险故事,而是以叙事出现的政治神话,其意图在于通过叙述城邦祖先的历险故事,为希腊城邦的存在以及海外殖民提供话语基础。  相似文献   

18.
黄初平是魏晋道教史上的著名人物,其故事最早见载于东晋葛洪的《神仙传》。该书所载黄初平"叱石成羊"的变化之术、"坐在立亡"的隐身之术等,实反映了魏晋道教"重术"的思想倾向。从渊源上看,黄初平故事与秦汉之际的"黄石公"、张良以及先秦时期的"赤松子"故事有着某种内在联系。汉代"黄老学"中的"数术"、"方技"等内容,实为"黄石公"与黄初平故事共同的学理背景。晋代以后,黄初平故事一直流传不衰,至迟于明代中叶传入岭南地区,经清代、民国的播迁而演变成为今日港澳地区道教"黄大仙"信仰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9.
<正>从古至今,被死亡吞噬的人无不灰飞烟灭,未见一人生还,"人死如灯灭"、"人死不能复生"等观念,成了人的理性所认定无法逆转的自然规律和生存法则。但是,基督信仰却向世界宣告:耶稣从死里复活了。如果不是出于信心,仅从理性的角度,确实存在理解上的重重障碍。连加尔文都承认:"要相信这件事不难,但要从人的理性去理解它,则是难以令人置信的事。"但是,耶稣复活不是神话,而是神的话:  相似文献   

20.
在《启蒙辩证法》中,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提出了启蒙和神话相互包含、相互纠缠的辩证法。以往的研究通常以启蒙理性为切入点,忽视了从神话来看待启蒙和理性的视角,也未注意到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对于神话的关注,实际上与德国浪漫主义的神话学传统密切相关。因此,本文回到这一传统,根据其对神话与理性关系的不同理解,梳理浪漫主义神话学思想的演变过程及其各阶段的具体内容,并探讨神话对于理性批判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在此基础上,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批判了浪漫主义思想,揭示了神话与启蒙的辩证关系,也可以视为神话学传统的一种延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