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时,以张伯端开的全真南宗延续五代,“南宗五祖,天台山几乎统辖江南道教。至元代,全真北宗开始向江南传播。南北两宗本是同宗同源,仅是炼养方法略有不同和因宋、金统治地域而分南北,得到元统治者的支持,发展较快;而南宗“性命双修”继承中国传统隐逸仙学,大都隐居山林清修,与上层社会极少交往,得不到统治者的支持,自元代中叶开始,南宗逐渐与北宗融合。元末由陈致虚的努力,两宗统归全真道。  相似文献   

2.
道家内丹功是气功界流行的颇具吸引力的上乘功法,运用于多家气功中,道家内丹流派随历史的发展,有所继承和发扬,虽然道教在近代急剧衰落,但道教内丹修炼精华有所发展,它是随着气功的发展而发展,道教南宗、北宗、中派、西派、东派八万四千道法。现本文重点阐述内丹南、北、东、西、中,以及三丰丹派、老华山派等,使大家对内丹流派及发展史有所了解,这对当今气功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一、道家内丹流派派别1、南派以张伯端为宗祖的全真道中的南派内丹流派。主要流行于南宋,以修炼内丹为宗旨,下分清修与阴阳双修两派。清修派以石泰、…  相似文献   

3.
先性后命与先命后性——道教南北宗内丹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道教学界一直有一个传统的说法 :道教内丹学北宗丹法次序是“先性后命” ,南宗则是“先命后性”。本文通过比较辨析南北二宗代表性丹经后认为 :所谓“先性后命”和“先命后性”的差异是由于人们混淆了两宗丹经中的术语概念而造成的误解 ,其实并非两宗丹法本身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多数道教学术著作将道教内丹学的流派分为东西南北中五大派,其划分的方法就是以道教内丹修炼的人手工夫为依据.如北宋张伯端的先命后性工夫被视作南宗,宋金时代王重阳的先性后命丁夫被视作北宗,明代陆西星的阴阳双修被看作是东派,清代李西月的性九命四为西派,元代李道纯的修中和为中派.这样划分有利于道教史的讨论,但也容易引起误解.因为,道教内丹学无论是东西南北中哪一宗、哪一派,其人手功法均在性命二字上下工夫,不是先性后命,就是先命后性.就是性命同修、阴阳双修也有倚重,不是先重性就是先重命,总有一个倚重点.李养正主编的<道教手册>,认为东派,也即陆西星这一派,"实承南宗双修一系之学".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分析了陈致虚道教易学的内丹学思想的理论特色。陈致虚以《周易》之理来建构其内丹学的思想体系,提出了“易只阴阳两件物事”、“易之道道数也”、“易之道统乎天心”等三条道教内丹学的原则。认为道教内丹修炼是法天地阴阳造化生生之理而进行的,天地造化就是太极或道的展开过程,修道即是要回复到道本身。而天地造化之功不离阴阳两件物事,所以,内丹修炼不离阴阳。“阴阳”为道之纲纪,向道复归的路径为“逆”,“天心”即天地造化生生的节度和有序性,内丹修炼通过调和“阴阳”,以“逆”的方式法“天心”而施功,便能参赞天地之化育,以论还丹。陈致虚通过“援易入道”,在对本体之道的理解、修持的原理、证道的方法等内丹学的重要理论问题上作出了具有特色的阐述,为宋元时期成熟的道教内丹学的理论体系的建立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6.
若水 《中国道教》2004,(2):24-27
明代,道教势力强大,道教空气浓厚,自唐宋而盛的“三教一家”思潮,仍然深刻地促成着明代各宗教流派之间的融合与交流。明代道教与儒门心学更是相互影响、彼此吸收,从而促进了明代学术和思想的整体深化。道教内丹学向儒家心性学的倾斜,以及儒家心学对道教内丹学的吸取和转化,都彰显出明代道教与心学的互动特性。一、明代正一道的心学意蕴道教自元代中后期起,便逐渐归为以符为主的正一道和以内丹修炼为主的全真道。进入明代,这种格局,更为官方所确认。明统治者偏爱斋醮法术,故正一道颇为受宠。然而与其贵盛相对照的是,正一道对道教的教理、教义…  相似文献   

7.
宋元明清时期,随着全真道在江南的传播与发展,江西渐成为全真道活跃的地区。受地域宗教人文因素的深刻影响,江西全真道呈现出显著的特色:传播与发展比其他大多地域艰难而成就不小;与正一道派全面而深入地交流、融合;内丹理论建设成绩突出,为全真道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江西全真道在全真道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基督宗教凸显的是信仰和对教会的奉献;道教内丹则更多的关注人的生命内在体验层面.基督宗教灵修是以信仰耶稣基督为基础的宗教性修炼,以上帝为中心,灵修的目的旨在建立人与天主的关系,是以"爱"为纽带以团体的方式修行,其修行方式外在、被动,忽略了人的主动性地位.这跟道教内丹以人为中心的性命双修以及"我命在我不在天" 的主动修炼有很大差异.对命功的忽视使得基督宗教的灵修在理论上难以提升,在实践上可操作性不高.但事实上,在基督宗教那里,在人与上帝的共融中,很多类似道教内丹修炼的命功体验,可能自觉或不自觉的已经发生了.  相似文献   

9.
自北宋张伯端的《悟真篇》问世以来,注家蜂涌。南宗翁葆光亦给《悟真篇》作过注。翁氏认为性命要双修,不过,他重在修命。其注在论及内丹修炼原理及药物来源、内丹上的特殊空间观、先后天模型、炼丹的两个主要步骤及离中阴的问题等修命理论上,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翁葆光的注在宋代诸多《悟真篇》注解中,理论最为深刻和系统。翁氏成为对当时和后世给该文作注的影响最大的内丹思想家。  相似文献   

10.
作为元代著名的绘画大家,赵孟頫开启了元代甚至明清绘画的先河.而其诗文的清丽,也使他在文坛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本文把赵孟頫还原到其所处的具体时代,对其诗文、绘画进行详尽地分析和研究,以力图勾勒出其丰富而独特的文艺思想.  相似文献   

11.
"性命"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对基本范畴,是儒、释、道、三家都关注的重要问题,但各家对其的理解和解释却不尽相同.<性命主旨>通过三教合通来阐释道教内丹学,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家性命学的精髓,力倡性命双修,坚持性功、命功并重亦即精、气、神兼炼的原则,反对孤修一物.道教内丹是从后天的神气入手,其目的是修先天的元神、元气,最后神气合炼,提炼出元神.正是在这层意义上,该书尤其重视修心,并认为儒、释、道三家得以融合的核心就是"心性".  相似文献   

12.
湖北武汉长春观始建于元代,是我国道教著名的十方丛林之一.民国十四年(1925)第22代龙门正宗传戒律师刘嗣授与该观监院侯永德携手开坛说戒,在长春观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留存至今的抄本<湖北省长春观乙丑坛登真篆>记录了此次得戒弟子454人的个人资料,包括戒子的姓名、出生年月、籍贯、出家官观、所属道派、师祖及度师姓名等,为研究民国年间全真道的宫观分布、道派传承提供了宝贵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老子”这一老学发展的共同规律为背景 ,对宋元时期道教南宗的代表人物张伯端、白玉蟾、李道纯等的老学思想进行了简要分析。他们把内丹心性与《老子》之道论互相贯通 ,借《老子》而发挥道教性命之学 ,此种解释不仅反映了宋元老学新的时代特点 ,而且使我们了解到南宗对内丹理论的独特贡献以及宋元道教哲学在义理上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14.
道教雷法一般的作用为驱鬼治邪、祈雨禳灾,从表面看来与内丹锻炼毫无关系。但金丹派南宗自陈楠起,其门人必须兼习雷法,这么做的目的除了使修炼者功行双圆外,还有没有其它目的?本文首先依道经总结雷法的施行过程,然后对其中的要求作出分析,找出了雷法的主要目的:让修炼者通过修炼,而达与道合真之境。  相似文献   

15.
<正>内丹学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生命炼养理论和实践体系,它极具兼容性、开放性,融贯导引、吐纳、服饵、禅法等种类繁多的内修外炼方法,跨越哲学、医学、生理心理学、宗教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诸多学科,并于数千年演进中留下上千种著作,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主要从纵向时序对内丹学的起源、发展、演变及前景作整体性的宏观透视;同时从横向角度对内丹学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作具体剖析,兼论与之相关的文化现象。从中看源远流长的内丹学如何在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成为道教养生文化的核心内容。内丹学发展史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16.
自公元一世纪起,中国的儒教、佛教和道教陆续传入朝鲜半岛,并与当地的传统文化、社会习俗相结合,发展、演变为韩民族的儒释道三教。这一发展、演变的过程,凸显了韩国三教的基本特点,这就是“三教和合”。所谓“三教和合”是指韩国的儒释道三教是以互相融合的面貌呈现出来的。这一特点贯穿韩国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而韩国精神即主体性、主体意识、主体价值也就融汇在这三教和合之中。  相似文献   

17.
(一)司马承祯简介司马承祯(647-735),河南温县人,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年,卒于唐玄宗二十二年,历经太宗、高宗、中宗、武后(周)、睿宗、玄宗六朝,享年八十九岁。晚年,玄宗命于王屋山自选形胜,筑阳台观(今济源市境)以居之。他对道家内丹功的研究早于钟吕,在唐代的社会地位高于钟吕,新旧《唐书》中均有详细的记载。现摘录如下:司马承祯字子微,洛州温(今河南温县)人,事潘师正,传辟谷导引术,无不通,师正异之。……遍游名山,庐天台不出。武后尝召之,未几,去。睿宗复命其兄承讳就起之,既至,引入中掖,廷问其术…  相似文献   

18.
《中国道教大辞典》名人录部分第373页载:“叶宗滨,近代道士,生卒不详。民国十一年至三十年(1922—1941年)在浙江天台桐柏宫主持道务。精通医术,常救助病人,乐善施诊、施药,为周围乡民所敬重。他还引领道众广募资金,用于修缮殿宇,协办学校,兴建石桥,同时三修‘金箓大斋两宣’宗坛规律,使桐柏宫的香火日益兴盛。”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语言学角度分析宋代道教咒语的语言范式、语言特征与功能机制,阐释其反映出的特定道教观念与思想理论转向,探讨道教咒语与宋代大历史之间的互动交融。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宋代道教咒语发生了承前启后的历史转向。为了满足信众降福消灾的世俗需求,宋代出现了大量带有巫术色彩、凸显道士权威的道教咒语;道教法术与内丹理论的融合使得道教咒语往内修、炼炁、天人合一的方向靠拢,体现出强烈的内炼外法的倾向。与此同时,为了迎合朝廷的权威,道教咒语不仅规避与当朝政治辞令相重合的内容,且分化为两种话语风格,以使得在上层社会与民间社会中传播。宋代道教咒语不断应对变化中的时势,积极采取不同的语言策略适应主流社会的意识形态体系,在话语变化中突破困局,构建道教咒语文化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相似文献   

20.
南宋嘉熙三年(1239年)宋理宗命龙虎宗正一第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提举三山符,领主江南诸道派。唐宋盛极一时的茅山宗由此失去了符三山主导地位。元兵南渡,皇室对龙虎宗更加尊宠礼遇,茅山宗重心日渐南移,“辅教大师”杜道坚别起炉鼎,力倡“皇道帝德”、“形神兼养”之义理,播迹江浙苏杭一带,为茅山宗在元代的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杜道坚(1237-1318年)字处逸,自号南谷子,当涂采石(今安徽当涂)人,西晋著名学者杜予之后,少有超凡脱俗之志,年十七辞母寄迹郡之天庆观,师事虚白陈元实。后入茅山,于山岩树林间结草为庵,为上清派第三十八代宗师蒋宗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