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川西藏区的民间宗教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今川西藏区 ,在藏传佛教信仰之外 ,还普遍存在另一种民间宗教形式 ;即以一些民间个体宗教职业者在一定范围内走村串户为人禳灾驱鬼、请神祈神福而进行的宗教活动。本文在实地调查基础上 ,对川西藏区这种以个体宗教职业者为载体的民间宗教形式的特点、内涵及其与寺院宗教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并结合藏文历史文献的有关记载 ,对其历史源流及其性质等作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2.
从先秦以来,包括宗教在内的各种文化交流,加深了藏区群众与祖国内地的关系,增进了相互间的了解与友谊,促进了对中原王朝的认同,从文化、思想和心理上为西藏归入祖国统一奠定了基础.公元13世纪中叶,西藏地方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的行政管辖,以萨班为代表的藏传佛教历代高僧大德为争取和维护祖国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爱国主义实践、立场和思想为西藏佛教界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使得西藏佛教界形成了优良的爱国主义传统.元明清三朝统治者利用藏传佛教在藏族地区的深远影响,把藏传佛教作为其治理藏族地区的一个重要的施政方针.寓政于教,利用藏传佛教顺利且有效地统治藏族地区.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宗教的背景因素在西藏归入祖国统一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瓦茨的神秘体验宗教心理观受到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和佐佐木指月的深刻影响,其主要特点是:反对西方文化与宗教中的狭隘思维方式,欣赏东方文化与宗教中的整体思维方式,强调现实的神秘体验是个体宗教的来源。瓦茨神秘体验宗教心理观的历史贡献在于:在揭露西方文化与宗教心理的狭隘性方面切中时弊,在促进东西方宗教心理的交流与传播方面成效显著;其历史局限表现在:竭力推崇神秘体验必然陷入主观唯心主义泥坑,对宗教心理的比较研究没有摆脱泛神论的束缚。  相似文献   

4.
藏传佛教是藏族宗教文化的主体,纷繁复杂的宗教仪轨构成了藏族宗教的重要特色。祈祷是信仰者用言辞和身体行动向神明表达颂扬、感恩和恳求的仪式。其主要目的是向神灵祈求愿望的实现和满足,是一种精神性供养。藏传佛教的祈祷朝拜仪式丰富多彩,主要包括叩拜、转经、诵经、祈愿等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的神道设教传统,使宗教信仰可以沟通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官方宗教民间化与民间宗教官方化,是中国封建社会宗教嬗变的两条路径.云南民间宗教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要素综合而成的情境中演化发展,宗教文化生态集合并体现了国家、社会与民间的诸多关系.“国家—社会—民间”三元分析框架,有助于阐释民间宗教生成演化的规律,提升民间宗教的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6.
王帅  李巍 《中国宗教》2022,(4):88-91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如何做好藏传佛教工作一直是党的宗教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都能够总揽全局、实事求是,制定适当的藏传佛教政策,引导藏传佛教与所处社会阶段相适应,促进民族团结和宗教和谐。笔者认为,根据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党的藏传佛教政策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日喀则白朗县境内主要寺院僧团及平民宗教实践的现状为例,以由下至上的视角,规避中国—西藏之对立、国家—社会之对立这一通常被简单重合的逻辑,以僧众及平民的宗教生活体验、社群与宗教及与当下生活的对话等为研究路径,试图探讨"藏传佛教在当代西藏的生存"这一命题。僧团寺院生活的变迁,寺院经济的建构,俗众信仰实践的情态,关于藏传佛教之未来走向在地方语境下的探讨等,将是本文关涉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认为,农村脆弱的经济基础、社会的巨变、文化多元化是当代民间宗教复兴的社会根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民间宗教出现了主动融入主流社会、积极争取合法地位、加快民间信仰化进程等动向.论文分析了当代民间宗教的主要职能,充分肯定其社会价值,并剖析了民间宗教面临的外部和内部问题.认为从"大宗教观"看,应该把民间宗教纳入宗教信仰自由的法律保护;从多元信仰的角度看,民间信仰是宗教文化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从传统文化的构成看,民间宗教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宗教与社会的关系看,民间宗教存在着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发挥其正面的社会功能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法音》2017,(8)
<正>藏传佛教寺院,作为藏传佛教文化的物质载体,浓缩地体现了藏传佛教的价值观念,也积淀着藏族民众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藏族信众时常到寺院顶礼朝拜、转经念咒等,已成为藏族信众传承千年的宗教行为。从藏族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历史来分析,藏传佛教寺院既是藏民族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藏族精英和知识分子集聚的场所,同时是藏族群众顶礼的地方,与藏民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藏传佛教寺院与藏族民众的互动,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民间信仰(宗教)具有制度化程度低、分散性强等特点,且与其他宗教的界限不清晰,因此学术研究中很难对其进行社会学意义上的统计和测量.这也是中国学术界对中国民间信仰及其研究存在许多争议的原因之一.本文通过对美国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Center) 2012年发布的全世界宗教信仰人口数据的分析,并通过观察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民间(传统)宗教信仰,尝试通过"他山之石"认识中国的民间信仰,并关照其相关研究.本文所言之"世界宗教”视野,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从"世界宗教格局”定位中国民间信仰;其二,从非洲宗教的变迁,从作为世界第三大宗教的印度教的角度,审视中国的民间信仰的变迁,思考中国民间信仰的持续兴盛的动因,并认识中国民间信仰的"中国性”.  相似文献   

11.
民间宗教的公共性及其变迁——基于甘肃中部的田野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民间宗教既需要关注个体在宗教活动中的精神心理满足,也需要关注宗教活动的组织过程。传统嵌入到当地社会结构中的民间宗教活动,除了具有满足私人信仰功能之外,还在维系地方社会秩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在后一层面上提出民间宗教活动的公共性质,认为宗教活动组织方式以及信仰活动中的象征资源是建构社区共同体和地方"权力文化网络"的重要部分。民间宗教活动的公共性本质上是产生于社会秩序的公共性,其最显著的表现形式是自然村落的共同体属性。近代以来的政权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消解社区的功能性,瓦解社区内部结构,打破社区边界,随着农民私人生活方式的扩张,社区不再成为共同体。与之相伴,脱嵌于社会结构的民间宗教活动偏向私人性一端。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民间宗教,历来命运多舛,聚讼纷纭.坚持“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思想原则,在“形上之思”与“形下之史”的结合上,阐释民间宗教是什么,厘清民间宗教的历史分期,认知民间宗教的特殊品质、社会功能、深远影响,从而理性、客观、公正地恢复民间宗教在中国宗教中的应有地位,是本文致思与言述的主旨.  相似文献   

13.
宗教体验及其神经基础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体验是人在宗教活动中的心态或体悟及伴随的情感体验,它是一个过程.其神经基础的研究表明,宗教体验过程中大脑的某些特定区域被激活.这些研究表明宗教体验与认知和情绪有关,在一定程度上与早期有关宗教体验实质的结论吻合,但这并不表明大脑中存在"上帝脑区".该文简要介绍了宗教体验的概念、神经基础的一些研究,并对该领域内的一些问题做出了说明.  相似文献   

14.
与中国绝大多数传统戏剧不同,有着一千多年历史、堪称戏剧"活化石"的藏戏,不仅诞生于藏传佛教寺院,并且始终是与宗教联系在一起的.也是因为宗教的滋养,藏戏在民间得以传承千年而不衰.  相似文献   

15.
裕固族是甘肃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在历史上曾经信仰过萨满教、摩尼教、佛教、藏传佛教。本文对近30年来国内裕固族宗教研究的各种成果进行综述,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何仙姑宝卷是明清时期民间宗教的宣传品,系统地宣扬了民间宗教关于收元、敦伦、魔考、炼丹的理论知识.  相似文献   

17.
试论彝族民间宗教与彝区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蔡华 《宗教学研究》2002,(3):125-129
本文主要论述了在体制转轨时期 ,彝族民间宗教在彝区社会发展中的积极因素 ,以及其存在的问题认为要提高彝族民间宗教的素质 ,发挥其在体制转轨中的积极作用 ,就应借鉴传统宗教的精华 ,把人们从迷信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逐步实现彝族民间宗教向现代人为宗教的转化 ,提高宗教品位 ,使人们得到高层次的宗教信仰和追求  相似文献   

18.
书写和口传:中国宗教的两种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海怒 《学海》2005,20(4):101-107
立足于中国宗教类型研究史的批判性解读,本文提出,中国宗教有两大类型:经典宗教和民间宗教。经典宗教是“文字本位”的,具有制定性特征,备有弘富的经藏系统;民间宗教及其经卷具有口传性、变异性和民众性。文章考察了中国宗教史上的经典传授和口头宣教的传统,认为一种宗教的社会地位的改变、宗教性质之转移往往和它宣教方式的变化有关;经典宗教和民间宗教的互动也带来了宣教方式(经典阅读和口头传教)的互渗。  相似文献   

19.
终极实在是一切存在的根基,它临在于人的体验和认知之中,并通过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信仰生活而得到多元化的彰显.终极实在在宗教上以多元化的方式得到体验、回应、信仰和认知就造成了事实上的宗教多样性.长期以来,宗教多样性既得不到客观的认知,也得不到善意的对待.以基督教排他主义为典型代表的宗教排他主义或者否认宗教的多样性,或者否认其他宗教的价值平等性,造成大量的宗教冲突和文明关系的对立.当代宗教多元论者适应宗教和平的历史趋势,肯认宗教多样性,谋求宗教和谐关系的建构,表现出对宗教排他主义的超越.本文具体探讨约翰-希克对基督教排他主义的拆解,说明宗教多元论的解构旨趣及方法论特色.  相似文献   

20.
在藏传佛教发展史上,宗喀巴的佛教改革体现出深刻的社会学意义,而这种意义与价值对我们今天宗教的健康发展同样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在宗教社会学视域里,由宗教形成的一种社会群体必然与其他社会群体(包括不同宗教群体及其内部派系)产生互动关系。在藏传佛教发展史上,宗喀巴的佛教改革体现出深刻的社会学意义,而这种意义与价值对我们今天宗教的健康发展同样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