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九、刘宋陆修静(406-477)对灵宝科仪的整理和发展南朝刘宋陆修静是一位在多方面做出了贡献的高道,尤以科仪方面的贡献最为卓越,被视为道教史上的“科教三师”之一。陆修静一生撰述的“斋法仪范”据说有“百余卷”4○69,现存于《道藏》的科仪书包括《洞玄灵宝五感文》(DZ1278)、《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470○(DZ524)、《太上洞玄灵宝法烛经》471○(DZ349)、《太上洞玄灵宝众简文》(DZ410)、《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DZ528),他书著录者还有《然灯礼祝威仪》47○2、《宿启建斋仪》473○、《升元步虚章》、《灵宝步虚词》、《步虚洞…  相似文献   

2.
《度人经》     
道教经典。全称《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或称《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由《元始洞玄灵宝本章》、《元洞玉历章》和《前序》、《中序》、《后序》及《元始灵书》上、中、  相似文献   

3.
正在中国历史上儒、佛、道三教之一的"道教"基于三洞四辅部经典,其中备受关注的就是三洞部的洞玄部《灵宝经》。道教的诸多教理、科仪都是由《灵宝经》提出,所以《灵宝经》的研究在道教研究之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灵宝经》研究虽然有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有一个关键性问题一直悬而未决,即陆修静是否直接参与改编《灵宝经》。虽然之  相似文献   

4.
<正>四、古灵宝经对汉晋道教"八节斋"的继承和发展(一)《太上洞玄灵宝五符序》之"八节之日"修斋及与《礼记·月令》的关系在敦煌本陆修静《灵宝经目》所著录的近30部古灵宝经中,以《太上洞玄灵宝五符序》出世最早。在汉魏两晋时代,该经的形成经历了逐步增衍的过程,而其最后成书的时间,学术界一般认为不会晚于东晋后期(1)。该经也有关于"八节之日"修斋的大量论述。该经之《食日月精之道》称:"八节之日,入室瞑目内视,存泥丸中紫气出上升天,绛宫中赤气出上升天,丹田  相似文献   

5.
道教法印考举刘绍明道教法印用于召神、通神或辟邪驱鬼。《初学记》卷十三引《录异记》“恨不得印,可以驱策百神”。《洞玄经》云:“法印照处,魅邪灭亡。”《道藏》存有《灵宝净明新修九老神印伏魔秘法》,收“受持印章法”、“用印诀”、“发印诀”和“法印式”。《太...  相似文献   

6.
灵宝派     
道教教派之一。始创于东晋末年。道教中,“灵宝”一词最早见于《太平经》,原仅为神灵宝贵之意。晋安帝隆安(397—401)中,葛洪族孙葛巢甫附会引伸,造作《灵宝经》30余卷,并胪列一个上自元始天尊,下至葛玄及其后嗣的传经系统。至南朝宋时,陆修静“更加增修,立成仪轨,于是灵宝之教,大行于世” (唐闾丘方远:《太上洞玄灵宝大纲钞》)。灵宝派受上清派的影响,在存  相似文献   

7.
《九天生神经》全称《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亦称《三宝大有金书》,简称《九天生神经》、《生神章》或《生神经》。敦煌遗经伯希和4659号题曰《太上洞玄灵宝自然至真九天生神章》。收于《道藏》洞玄部本文类。《云笈七签》卷十六《三洞经教部》收有该经。此外《道藏》洞真部谱录类另收有《灵宝自然九天生神三宝大有金书》1卷,为该经之节本,少《九天生神章》九章及《太极真人颂》二首。  相似文献   

8.
正服五芽,即服食五方真气或生气。五芽,也称"五牙",《黄帝内景经·常念章第二十二》"存漱五牙不饥渴",梁丘子注:"《灵宝》有服御五牙之法。五牙者,五行之生气,以配五脏元精。"~1梁丘子,即唐代白履忠。他认为服食五芽出于《灵宝经》。据小林正美之说,服五芽最早开始于《五符序》(即今《太上洞玄灵宝五符序》)中的《仙人挹服五方诸天气经》,  相似文献   

9.
有些学者据陆修静《灵宝经目序》认为灵宝经的“元始系”和“仙公系”在主神、思想等方面有明显差异,陆修静在元嘉十四年作“灵宝经目”时“元始系”经仅十或十一部存世,敦煌本“灵宝经目录”反应的是陆修静泰始七年目录的面貌。但他们对《灵宝经目序》存在严重误读。《灵宝经目序》中“仙公授文于天台”等语是指葛玄接受“十部妙经”,而不是“仙公新经”;“出者三分”是指葛玄将灵宝经分成三份流传,而不是说已出经的比例。敦煌本“灵宝经目录”中的“伪目三十五卷”是指伪的目录,而不是伪经的目录,“三十五卷”仅是数字崇拜的把戏。陆修静两部目录关于灵宝经的记载应该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山田俊编《稿本<升玄经>》──兼谈《升玄内教经》丁培仁《太上洞玄灵宝升玄内教经》,简称《升玄内教经》或《升玄经》。全书共10卷,见录于约隋代成书的《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是隋唐道土受经录的第五阶。《隋书·经籍志》记载说,隋炀帝大业(605-61...  相似文献   

11.
敦煌P.2861和P.2256号文书,被认为是梁朝道士宋文明的《通门论》。通过比较,该文书与《道藏》中的《洞玄灵宝玄门大义》出自一部书,即隋朝编撰的20卷本《玄门大论》,又名《玄门论》、《道门大论》,并非两卷本的《通门论》。北宋以后,20卷本《玄门大论》亡佚,敦煌文书及《洞玄灵宝玄门大义》均系其节本而不是全本。  相似文献   

12.
一、澫益的行履及其著作 澫益(1599—1655),法名智旭,别号“八不道人”、“旭道人”、“北天目道人”等,晚称“蕅益老人”。俗姓钟,名际明,古吴木渎(今江苏省吴县)人。七岁茹素。年十二读儒书,敬服陆象山和王阳明,对其“心即理”的学说,专门作了钻研,随“即千古自任,誓灭释老,”作《辟佛论》数十篇。后阅袾宏《自知录序》及《竹窗随笔》,始不谤佛,且将《辟佛论》付之一炬。明朝万历四十六年(1618)冬,因丧父,闻《地藏菩萨本愿经》,乃“发出世之心”。据其《自传》——《八不道人传》记  相似文献   

13.
《玉皇经》     
道教经典。全称《高上玉皇本行集经》。3卷。道士斋醮祈禳及道门功课的必诵经文。作者与成书年代不详,但近人有谓其出于隋唐道流之手和成书不早于宋代之说。经文由《清微天宫神通品》、《太上大光明圆满大神咒品》、《洞玄灵宝玉皇功德品》、《天真护持品》及《洞玄灵宝报应神验品》等篇组成。主要叙述元始天尊在清微天中宣说玉  相似文献   

14.
对于“三清”的解释,一般认为“三清”是玉清圣境元始天尊,上清真境灵宝天尊(又称太上道君),太清仙境道德天尊(又称太上老君)。而《云笈七签》卷三的《道教三洞宗元》则认为:由混洞太无元之青气,化生天宝君,号无形天尊(注),居清微天之玉清境;由赤混太无元之玄黄气,化生灵宝君,号无始天尊(注)居禹余天上清境;由冥寂玄通元之玄白气,化生神宝君,号梵形天尊(注),居大赤天之太清境。此三号虽殊本同一也,此三君各为教主,即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之尊神也。并提出最上一天名曰大  相似文献   

15.
南北朝时,佛教就攻击道教抄录佛经。甄鸾《笑道论》说,所谓《妙真偈》,即抄自《法华经》,只是将“佛智”改为“道智”,《灵宝妙经天文大字》也是抄自《法华经》。北朝道安《二教论》也说:“《黄庭》、《元阳》,採撮《法华》,以道换佛,改用尤拙。”道宣《集古今佛道论衡》说:“京师五通观道士辅慧详,三年不言,改《涅槃经》为《长安经》”。说明这种活动到唐代仍在进行。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大陆)半个多世纪以来,第一部关于《药师经》的佛学专著──《药师经法研究》第一、二辑,终得出版问世了。它受到四众弟于及佛学爱好者的欢迎。《药师经法研究》全书共分四辑:七佛药师经释义、七佛药师经师经讲记、七佛药师经法随笔及七佛药师经法杂钞。现已出版的是第一、二辑的合编本。第一辑“释义”是对《药师琉璃光七佛愿功德经》的注释。第二辑“讲记”则是吴立民先生于1992年、1993年两次应净慧法师之邀,在柏林禅寺举行药师法会期间(一周)讲药师经的记录(据现场录音整理)。这部书的著述者吴立民先生,号吴明,法名信如…  相似文献   

17.
对南北朝道教文献的研究中,学界往往将这些早期道经视作一个整体,但实际上今天所能看到的早期道经有着多样的文本层次。《正统道藏》所载的《太上洞玄灵宝诸天内音自然玉字》有四卷,而陆修静"灵宝经目录"载该经两卷,学者一般认为今四卷本是由两卷本分割而成。实际上,今本《内音玉字》卷一关于该经的授受科仪应为后补;卷三、卷四对"大梵隐语"的疏释在南北朝中期可能也还没有形成。陆修静所见的《内音玉字》卷上应就是今本卷一、卷二对"大梵隐语"的描述,卷下则是类似《内音玉字》"序"的内容。《内音玉字》"序"的时代应该也晚于卷上。另外,在南北朝、隋唐之时,《内音玉字》可能还有另外的版本,有着与今本不同的形式和内容。  相似文献   

18.
《太上洞玄灵宝灭度五炼生尸妙经》是一部针对学道未备、道德未充的弟子的葬仪文本,被后世称为“五炼生尸之法”,其背后就是作为个人修炼方法的五芽法。本文将结合唐、宋、元的多部道教仪式文本,通过五炼生尸斋和师友命过斋,追溯五芽法、五炼生尸之法,以及道教炼度仪式中的五芽炼,展现早期道教的个人修炼技术在后世度亡仪式中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9.
药师经法的本质与精神———《药师经法研究》序吴信如药师经典自《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以来,凡有五译,以玄奘三藏所译《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为最流行,以义净三藏所译《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为最完整。本书释义、讲记、研究以净师译本为主而以奘师译本为...  相似文献   

20.
正《华夏赞》为道教科仪中所唱歌词的一种,是源自《洞玄灵宝长夜之府九幽玉匮明真科经》的一首赞颂,在唐代以后被单独命名。《华夏赞》并非寇谦之《云中音诵》,亦非道教音乐的起源。关于道乐源流,陈国符先生在《道乐考略稿》中认为:"至唐代,据见存张万福、杜光庭斋醮仪,道乐曲调之确实可考者,亦仅《华夏赞》及《步虚词》两种。"1并指出寇谦之的《云中音诵》就是《华夏赞》。其实不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