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智化寺藏四卷元延祐年间刊印的孤本官版大藏经的考察,发现:(一)《大金色孔雀王咒经》一卷,是由两部经误粘接为一部经;(二)延祐本之经文及版式、字体之特点均同金藏本,只是修改了千字文函号而已。由此得出新的结论,《延祐藏》是一部使用了《金藏》经板并进行重新编排刊印的大藏经。同时揭示了《金藏》流传后期已鲜为人知的史实,从而为大藏经雕印史及元代佛教史的研究提供了新史料。  相似文献   

2.
孔雀王咒为《孔雀明王经》的核心内容之一。佛教最早的经典阿含四部中,孔雀作为鸟名多有出现,但不见孔雀王与孔雀王咒。在《寂志果经》与巴利藏《弥兰陀王问经》中皆有孔雀咒的出现,但前者明确禁止使用咒语,后者已允许将孔雀咒作为自护咒使用。最早的孔雀王咒见于汉译《六度集经》与巴利藏《本生经》中的孔雀王本生。在具有陀罗尼密教特征的《孔雀明王经》生成之前,孔雀王咒在佛教中的出现始于《本生经》,而《本生经》中的孔雀王咒当来源于《弥兰陀王问经》的自护咒。通过对比《本生经》之孔雀王咒与密教经典《孔雀明王经》中的孔雀王咒,可知两者在持咒对象与咒语内容、功能论上迥然有别,唯有孔雀王本生故事情节很相似。《本生经》中孔雀王咒在佛经中出现的时间可推定于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3世纪之间。《孔雀明王经》生成年代当在3世纪左右,至于鲍威尔写本的时代,由其中出现的龙王名号观之,应为4世纪中期以后之物。  相似文献   

3.
《大毗婆沙论》记载律藏有三种不犯,即苦痛、心狂乱、最初犯罪者不犯。但是现存律藏中却为四种不犯,即狂者、乱心、苦痛者、最初犯罪者不犯,与《大毗婆沙论》引用的律藏之间存在矛盾。本文首先考察《大毗婆沙论》中与心狂乱相关的梵语,并调查这些梵语词在《阿含经》、律藏、阿毗达摩论书中对应的译语,及在注释书中的解释,发现这一矛盾可能是由于k?iptacitta译语的变化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4.
《太上洞渊神咒经》共二十卷,一名《洞渊神咒经》,简称《洞渊经》、《神咒经》,为图谶式道教经典,收于《道藏》卷六中。史学界一般认为该书前十卷为原始部分,大致成于西晋末至南北朝的宋齐时期;后十卷成书于中唐乃至唐末。曾经“盛传于隋唐时代,被列为道士受经的第二阶”①,在道教典籍中占居重要地位。它以宣扬大灾将至,劝人“学仙”、“修道”、“度人”,以及多做善事,积累功德为主体思想,蕴含丰富的道德教育思想,很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神咒经》的德育思想包括德育内容与德育方法两个方面,现概括如下:一、道德教育内容《神咒经》的德育内…  相似文献   

5.
台湾傅斯年图书馆藏敦煌遗书27号《随求即得大自在即得陀罗尼神咒经》与藏经中的宝思惟译本相比,咒语有增加,译者亦不同,是宝思惟本和不空本以外现存的第三个译本。这个译本增加的内容为四首咒语,这四首咒语与题竺难提译《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中的咒语相同,表明《随求即得大自在即得陀罗尼神咒经》与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以及观音信仰有很深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正>《思溪藏》是宋代湖州王永从家族出资镌刻的一部佛教大藏经。《思溪藏》继承了《崇宁藏》和《毗卢藏》,又对后来的《天海藏》《碛砂藏》《普宁藏》等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深远影响,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之一。又因其为第一部在湖州刊刻的藏经,故又称“湖州藏”,所以《思溪藏》还是湖州重要的历史贡献和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7.
五代宋初,大藏经处于从写本藏经到刊本藏经的过渡期,《开宝藏》的刊刻标志着刊本大藏经的诞生。然而,与刊本藏经同时并起,北宋初期江南地区还写造了一批写本藏经。前人对宋代藏经的研究,多侧重于刻本藏经,这些写本藏经,仅《金粟山藏经》稍有研究。除此之外,《法喜寺藏经》《崇明寺藏经》《海惠院藏经》《景德寺藏经》等宋代写本藏经尚乏专门研究,本文搜辑了目前所知几种宋代写本藏经的零本,希望为大藏经研究提供一些新资料。  相似文献   

8.
金藏、丽藏、碛砂藏与永乐南藏等各本所录《玄应音义》大致可分为丽藏和碛砂藏两个系列,其中无碛砂藏卷五所脱二十一部经的写本是开宝藏初刻本所据之祖本,后成为碛砂藏本一系;有碛砂藏卷五所脱二十一部经的写本是契丹藏所据之祖本,后成为丽藏本一系。由此可证开宝藏和契丹藏所据的写经底本是不同的,从而补正了周祖谟先生《校读玄应一切经音义后记》和张金泉、许建平先生《敦煌音义汇考》的一些疏失,为揭示金藏、丽藏、碛砂藏与永乐南藏的版本渊源提供了实例佐证。  相似文献   

9.
一、有关慈贤的史料慈贤为辽代译经大师。但其生平,在《佛祖统纪》和《佛祖历代通载》等书均无记载,仅在近代喻谦所撰《新续高僧传》卷一《宋京师传法院沙门释吉祥传》中附见其事。传云: 慈贤,中印度僧,持梵书来宋,诏入译经院。所翻《妙吉祥平等瑜伽秘密观身成佛仪轨》一卷,《妙吉祥平等观门大教王经略出护摩仪》七纸,《佛说如意轮莲花心如来修行现门仪》九纸弱,亦只是根本心、心中心三咒。后更有《数珠身》及《解界》等五真言,《金刚摧碎陀罗尼》。慈贤善于密部,所翻四部皆密部也。又译《妙吉祥平等  相似文献   

10.
《开宝藏》存世刻本不多,学界始终期待有更多的刻本出现。本文在回顾前人关于西域出土《开宝藏》残本研究的基础上,介绍新见的西域出土《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取着不坏假名论》三件残本,指出它们是同一刻本的断残,其字体风格符合《开宝藏》特点,当是该藏的遗存。同时据其有上下界栏的版式特点,认为《开宝藏》后期的补版或增刻,与早期刻本不同,而是采用了上下界栏。这一推断不仅打破原来我们对《开宝藏》版式的固有认识,而且对今后判别西域出土刻本,哪些是《开宝藏》,哪些是《赵城金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学术研究,得出可靠的结论固然重要,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也同样重要,如此才能进一步拓展学术空间和深化研究。  相似文献   

11.
武延康 《法音》2002,(6):24-26
近年来,我们在收集、整理有关中国近现代佛教史资料的过程中,陆续发现了几篇印光大师的佚文,皆为《印光法师文钞》及《续编》、《三编》所未载。它们是:1、《九江查六庆童女(民国十四年往生)》。此文载杨慧镜居士于1925年辑录之《近代往生传》(台湾青莲出版社,1999年4月版)。该书前有印光大师作于民国十四年(1925)的序文一篇。除《序》以外,书中还收有印光大师的文章五篇,此为其一。2、《地藏菩萨本愿经序》。此文载民国年间扬州江北刻经处所刻唐实叉难陀译二卷本《地藏菩萨本愿经》前。目前该套经版藏金陵刻经…  相似文献   

12.
根据比勘佛藏所收《玄应音义》各本的异同,大致可分为丽藏和碛砂藏两个系列,碛砂藏本系所据本的注文较详,可能已对原本作有一些增补,丽藏本系所据本的注文较简略,可能已对原本作有一些删节。开宝藏可能依据的是从中原流传到益州的写本藏经,契丹藏在刋刻过程中可能参照了开宝藏天禧修订本,同时又依据当时北方流传的写本藏经而有增补,二者的异同渊源于各自所据写本大藏经的不同。  相似文献   

13.
《法音》1986,(6)
提到《往生咒》,一般人望文生训,以为只顾死人,不顾生人。这种理解是不正确的!《往生咒》异译本包括《阿弥陀佛说咒》(《大正藏》第369,《续藏经》第一编第一册);唐·实叉难陀译,《甘露陀罗尼咒》,即弥陀大咒(《大正藏》第1317);和刘宋元嘉末年(453)求那跋陀罗奉诏重译的今通行本,出《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不思议神力传》(《大正藏》第368)。此咒后人简称《往生咒》,世所宗尚。《往生咒》以“甘露”(梵语“阿弥利哆”)喻佛法,用步步加强而达高潮的文势,强调“甘露遍洒”,持善遮(制)恶,净化世间的菩萨道。《神力传》劝谕修持,把重点放在“现世”:“能诵此咒者,阿弥陀佛常住其(头)顶,日夜拥护,无令怨家而得其便,现世常得安隐(隐通稳),临命终时任运往生”。“阿弥陀”意译即“无量光”。佛教凭“真正宗  相似文献   

14.
诗歌约占旧约圣经的三分之一。完全不存在诗歌的旧约书卷只有7卷,《诗篇》整部都是诗歌,《约伯记》《雅歌》《耶利米哀歌》《箴言》,还有《传道书》的大部分以及先知书(除《耶利米书》《但以理书》和《约拿书》以外),甚至是历史书的一些段落(参创49;出15;士5;撒下22及其他)均是诗歌体。  相似文献   

15.
李小荣 《法音》2003,(5):17-26
《大般涅?经》(梵文Mah觀parinirv觀za-sūtra),或称《大本涅?经》、《大涅?经》,其主要思想是宣说如来常住、涅?常乐我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等教义,是大乘五大部经之一,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极崇高的地位。此经最早传入中国的部分,相传是后汉支娄迦谶所译的《梵般泥洹经》二卷(《出三藏记集》作《胡般泥洹经》一卷),但其经早佚。据《历代三宝记》记载,曹魏有安法贤译《大般涅?经》二卷,吴支谦亦译《大般泥洹经》二卷,但这两部经早于凉译大本前就已阙佚,费长房自言未及见,内容也难以确定。至东晋时,高僧法显西行取经,于摩竭陀国巴连弗邑,得到…  相似文献   

16.
地论学派自从慧光之后,以法上--慧远、道凭--灵裕为两大主流,这是就北齐佛教对北魏佛教的继承而言.但是,由于宇文泰、宇文护的奉佛,在僧实的领导下,西魏、北周佛教获得一定的发展;而且,由于西魏征服梁朝的巴蜀、荆襄等地,迁移江南人口至关中,于是南朝佛教亦随之北传.所以,西魏、北周佛教在地论学派佛学体系的基础上,融合南朝佛学,编纂<菩萨藏众经要>二十二卷、<一百二十法门>一卷等.本文依敦煌文献B.8388(潜71)、B.8389(制8),恢复与重现了<一百二十法门>;同时,日本大谷大学藏敦煌本"<菩萨藏修道众经抄>卷第十二",即是<菩萨藏经要>的第十二卷.从此,可以看出西魏、北周佛教对佛教的弘扬与理论创造.  相似文献   

17.
《法音》1989,(5)
《丛林盛事》,二卷。南宋庆元三年(1197),丹丘沙门道融撰。收入《续藏经》第一四八册。道融,临济宗黄龙派第六代法孙,涂毒智策禅师的弟子[案:此据古本《丛林盛事》在宗演《跋》之后加的“融见涂毒策(智策),策见游典牛(应为“典牛游”,即天游),是为黄龙六世孙也”一语]。《丛林盛事》书首有道融于庆元二年  相似文献   

18.
《大宋僧史略》,略称《僧史略》,三卷。北宋咸平二年(999),右街僧录赞宁奉敕撰定(卷题下有“咸平二年重更修治”的小注)。收入《大正藏》第五十四卷。  相似文献   

19.
佛经在佛教中极受尊崇,佛教寺院收存的经书,是寺院文化的重要内容。按照宋代《营造法式》的说法,历史上佛教寺院收存佛经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沿壁立柜以藏经,称为"壁藏",这也是佛教寺院最常见的收存经书的方式,另一种则是"转轮藏"。  相似文献   

20.
陈金龙 《法音》2005,(2):23-26
《清藏》又称《乾隆版大藏经》,因其每函首册刻有“皇图巩固,帝道遐昌”的“龙牌”,故亦称《龙藏》。清雍正十一年(1733),清世宗雍正帝敕令雕造汉文大藏经,在北京贤良寺设立藏经馆,由庄亲王允禄、和亲王弘昼、贤良寺住持超圣等主持刻经事宜。雍正十三年(1735)开雕,乾隆三年(1738)刻完,历时五年。《清藏》收书1670种,7240卷,724函,依《千字文》字序编目,自“天”字起至“机”字止,共724字,每字一函,每函十卷,合计经版79036块[1]。《清藏》完全按照经律论、大小乘、杂藏的顺序编排,成为中国历代最权威的皇家宫廷版藏经。《清藏》经版,原存武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