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明武宗朱厚照在历史上以崇奉藏传佛教而著称。他在京师大量封授、供养藏僧,自封为大庆法王,坚持迎取活佛,为藏僧等建寺造塔,大量开度藏僧行童。明武宗崇奉藏传佛教,与他信奉藏传佛教教义及修行方法,以及其荒嬉的个性有很大关系。宫中浓厚的藏传佛教信仰、朝政日益黑暗腐朽也有一定影响。武宗崇奉藏传佛教,使明朝政治日趋黑暗腐朽,加剧了财政危机,加强了汉藏文化交流,也成为反面典型和后世诸帝鉴戒。  相似文献   

2.
在信奉藏传佛教的藏族群众中,出家为尼的妇女数量不少,尼姑寺比比皆是,西藏如此,其他藏区也一样。在安多藏区,颇具影响且建筑规模较大的有信奉宁玛派教义的旦麻尼姑寺、尖扎县的南宗寺、拉卜楞的尼姑寺等。 佛教中有很多菩萨是女性,还有不少修行得道的大成就者——空行母。空行佛母化身在人间,那就是女活佛。藏传佛教中有一定数量的女活佛,一些女活佛主持着由男僧组成的寺院,男僧对她们不敢有丝毫的怠慢,因为她们德行极高,受到信徒们普遍的虔诚尊奉。在这一点上,藏传佛教打破了世俗的男尊女卑陈旧观念,倡导了男女平等的进步思想。 藏…  相似文献   

3.
李翎 《法音》2004,(12):19-25
藏传佛教中供养的尊像,最早最重要的是观音。在观音的诸多形象中,又以十一面观音像的传入为最早[1]。也就是说,十一面观音像式至少在7世纪就传入吐蕃,作为吐蕃赞普的本尊受到供养。同样在汉传佛教中,《佛说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在北周时期就有译传,经中就有详细的造像样式描述。但通过实际调查及图像的排比,发现十一面观音像由于传播途径不同,实际上存在两个像式系统,即汉—日系统和印—藏系统。本文以佛教造像中最具典型意义的十一面观音像为中心,讨论其流传像式。一十一面观音在佛教供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佛说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  相似文献   

4.
正各种极富建筑装饰美感的古塔,构筑了独特的人文景观。大运河沿岸雄伟挺拔、高标云际的古塔,既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提供了可贵的实物资料,也成为佛教建筑中国化历史的真实记载。塔在印度佛教中意为"高显处""功德聚",最初是为安置佛陀舍利等物而建造的建筑物。据《十诵律》的记载,须达长者曾求取佛陀的头发,起塔供养,是为造塔的起源。后来逐渐延伸为供奉诸佛菩萨像、祖师高僧遗骨等。概括而言,印度佛塔主要是作为供养、礼拜的建筑物。  相似文献   

5.
其乐格尔 《法音》2022,(1):40-45
<正>阿底峡尊者(982-1054),古印度萨霍尔国(今孟加拉国)佛教高僧,藏传佛教噶当派祖师,原名"月藏",法名"吉祥燃灯智",曾为印度超戒寺等寺院住持,1038年受阿里王子降曲沃之邀进藏传教,译经授徒。他著有《菩提道灯论》《医头术》等50余部论著,1054年圆寂于前藏聂塘寺。尊者一生投身佛教事业,佛学知识渊博,精通显密教法,品德高尚,不畏艰难,在西藏地区经历朗达玛灭佛浩劫后的百废待兴之时赴藏弘法14年,为藏区藏传佛教的复兴,  相似文献   

6.
《佛教文化》2011,(3):124-124
供养,也是修行的方式之一。寺院每天过堂之前,都要诵供养偈,以三德六味供养三世一切诸佛,供养诸尊菩萨摩诃萨,并令法界有情普同供养。而在初一、十五,寺院还要特别隆重地上供,以种种美妙饮食供养诸佛菩萨。那么,是佛菩萨需要这些东西吗?如果我们不供养,他们就会忍饥挨饿吗?显然不是。  相似文献   

7.
刘东 《法音》2011,(11)
本刊讯11月7日至8日,由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主办的2011藏传佛教教义阐释工作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藏传佛教学衔工作指导委员会、藏传佛  相似文献   

8.
佛教法器是指佛寺中僧侣们举行佛事活动和 佛教仪式时所用的器物。藏传佛教的法器种类繁多,神圣而威严。大致可分为礼敬、称赞、供养、持验、护身和劝导等六大类。不同种类的法器在形制、用途上各不相同,有着各自的宗教意义。礼敬法器 礼敬法器包括袈裟、念珠和哈达等,表示对佛的礼敬。 佛教认为袈裟具有五种功德:(1)佛徒虽曾有种种邪见,但若能真心敬重袈裟,可以达到声闻、缘觉、菩萨三乘的果位;(2)天龙人鬼,如能敬重袈裟,可在三乘解脱道路上不退转;(3)若有鬼神、诸人,得袈裟及至四寸,即可有充足的饮食…  相似文献   

9.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处汉、藏两大文化板块的交界地带,也是20世纪中叶以前安多藏区的政治、文化中心之一。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对甘南地区的藏传佛教信仰及其寺院经济现状进行了考察。可以看出,当前藏传佛教依然主导甘南藏区的宗教文化,而建立在佛教功德观之上的部落及家庭供养则是藏传佛教寺院得以正常运转的最重要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0.
五台山菩萨顶"六月大法会"是五台山藏传佛教仪式中最具代表性的重要法会,诵经、器乐供养、跳布扎等融为一体,神圣而庄严,不仅彰显出藏传佛教格鲁派独有的仪式特征,而且彰显出汉藏兼容的音声佛事特征。  相似文献   

11.
“佛教”的“佛”是正遍知之义,“教”是教育教化之义。以诸佛所证之究竟真理教育和启发众生,使一切众生获得正智,摆脱愚暗,达到人格精神圆满的佛菩萨境界———这就是佛教的根本宗旨。藏传佛教忠实地继承了印度大乘佛教的显密学修传统,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独具特色的佛教教育制度。一千多年来,以寺院为中心、僧人为主体的藏传佛教教育,在藏区和信仰藏传佛教的各少数民族地区,扮演着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继承发扬佛教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角色,在培养造就宗教和社会各类人才,缔造藏传佛教文化,提高本民族思想道德素质,为人…  相似文献   

12.
<正>2016年1月18日,"藏传佛教活佛查询系统"正式上线,随着查询系统的不断完善,必将有助于更好地保护藏传佛教界的合法权益,有助于维护正常宗教秩序,有助于藏传佛教的健康发展。"藏传佛教活佛查询系统"上线,是加强藏传佛教事务管理的一件大事,必将为推动藏传佛教事务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促进藏传佛教的健康传承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近年来,受商业化的影响,佛、道教界出现了一些"乱象",为依法、依  相似文献   

13.
画佛·佛画·禅画 佛教绘画大致有三类:一是为了供养敬奉,一是为了庄严寺院殿堂,还有一种则是为了供人欣赏。 这三类画都包含着宗教与艺术两重性质,应该说两者无法分割。 为供养敬奉而作的,是画佛。画佛包括画菩萨、明王、罗汉、天龙八部等神像,以及曼陀罗画。  相似文献   

14.
藏传佛教是藏族的主要信仰,其内部宗派林立。蒙元时期,出于对藏传佛教的政治需要。诸王与各派之间建立了供养关系,其关系的建立与实质对蒙元帝国产生了深刻影响,并最终导致了蒙元帝国宗教政策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金刚窟,在五台山楼观谷左崖畔,乃万圣秘宅。《祗桓图》云:“三世诸佛供养之器,俱藏于此。迦叶佛时,楞迦鬼王所造神乐及金纸银书毗奈耶藏、银纸金书修多罗藏,佛灭度后;并收入此。”三世诸佛,这里是指过去迦叶佛、现在释迦牟尼佛和未来弥勒佛。这里所说神乐,是指楞伽山罗刹鬼王以七宝所造的天乐一部,他将献于迦叶佛以为供养。迦叶佛灭后,  相似文献   

16.
藏传佛教是藏族宗教文化的主体,纷繁复杂的宗教仪轨构成了藏族宗教的重要特色。祈祷是信仰者用言辞和身体行动向神明表达颂扬、感恩和恳求的仪式。其主要目的是向神灵祈求愿望的实现和满足,是一种精神性供养。藏传佛教的祈祷朝拜仪式丰富多彩,主要包括叩拜、转经、诵经、祈愿等  相似文献   

17.
山西五台山“山名”颇多,但“五台山”之名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其名称源于“五座台顶”之地理景观,但在后来的发展中,“五台”和佛教义理名相彼此融合,相得益彰,这离不开历代祖师的诠释。从北魏至唐代,祖师有多种解释,其中,澄观通过对“五”的诠释将这一地理景观赋予佛教意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宋元时期,延一和八思巴进一步引入密教经典和思想,予以重释和新证;明清时期,以镇澄和三世章嘉为代表的祖师继承并发展了这一理论。历代祖师们将五台山的五座台顶和五方、五部、五佛、五智、五蕴等一一对应,赋予其独特的佛教文化内涵,将“五台”认定为五方佛的幻化之地和文殊菩萨的智慧圣地,使自然意义上的台顶成为佛教义理和名相的地理表征。祖师们的论证,一方面受到了佛教文化中以“五”组织名相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崇尚数字“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藏传佛教造像题材分类及其艺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春和 《法音》2001,(8):35-44
藏传佛教造像艺术肇始于公元7世纪初,此后一直伴随着藏传佛教的发展而发展。千百年来,它在继承印度密教艺术的基础上,不断融入西藏本土的传统信仰和民族审美情趣,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貌。造像种类繁多、形象复杂多变是其最为引人注目的艺术特色。  藏传佛教以密教为主要特色,密教在宗教实践中主张“即事而真”,提倡以佛陀、菩萨和祖师等为本尊作相应修行而达到与佛教真理的契合,这一旨趣正是影响藏传佛教造像艺术题材众多、造型各异的根本原因。因为按照密教的观点,若要修行,必先造像,所以大量造像相应出现;而修行者根机不同,…  相似文献   

19.
站在台怀镇地面的北部,翘首北望,可以看见一座巍峨壮观的宝塔耸立云霄。这座宝塔的所在地就是五台山七佛寺。七佛寺名称源于《长阿含经》,《长阿含经》载:在释迦牟尼之前已有六佛,即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图、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与释迦牟尼佛统称“过去七佛”。七佛寺之名即缘由于此。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演法道场,又因文殊菩萨曾为七佛之师,因而为之立寺,以作纪念。五台山别的寺院均以文殊菩萨为主要供养的对象,唯独此寺以七佛为供养主尊,这是十分独特的一个佛教现象。沿着寺前弯曲的水泥小路向上攀登,天王殿额“七佛寺”三…  相似文献   

20.
祝愿世界和平法会上的主法法语 此一瓣香,混沌以前,世界未出,全体独露,枝叶遍覆三界,枝条伸入大千,专申供养:常住三宝,刹海万灵,释迦文佛,十方菩萨,伏愿法轮常转,佛日增辉,热向炉中,专申供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