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敦煌文献中散藏有《辞娘赞文》写卷9份、《五台山赞(文)》写卷16份。敦煌写卷《辞娘赞文》有单写本和连写本两种形式,其连写本则与《五台山赞文》抄录在一起,是研究五台山佛教的重要资料。通过对《辞娘赞文》敦煌连写本的文献梳理、内容述要和隐喻诠释,可以管窥以文殊菩萨信仰为核心的五台山佛教信仰在9世纪至12世纪之剪影。  相似文献   

2.
五台山与唐代佛教音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的佛教音乐,发展到唐代,已成为风格多样、功能齐全的一个系统。其中包括三个子系:一是用于佛经课诵和法事场合的呗赞音乐,它主要由三国以来传入的西域梵声构成;二是用于宣释佛理,导达化俗的唱导音乐,它的制度建立于东晋,主要由民间讲唱音乐构成;三是用于佛教庆典及其它佛教文娱活动的佛曲音乐,北魏以来,西域佛曲陆续输入,同汉地赞佛之乐结合,而产生此种音乐。五台山是唐代佛教的中心,百国  相似文献   

3.
河西回鹘之佛教杜斗城杨富学9至14世纪,河西回鹘的佛教及其文化相当发达,在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及安西榆林窟中至今尚保留有他们重建、重绘的洞窟20余所。敦煌、酒泉等地先后发现的回鹘文佛经,如《金光明经》、《阿含经》及净土诸经写本甚多。本文以这些回鹘文化...  相似文献   

4.
《法音》1986,(3)
佛经自东汉传入我国,版本众多,内容丰富。在我国古代文化艺苑中,放出瑰丽的色彩。试为纵横之说,冀收献曝之功。尚盼读者诸君有以教之。最早的译经《四十二章经》是汉明帝永平十年(67)遣使者往大月支国求取佛经,迎迦摄摩腾和竺法兰东来,于洛阳白马寺译出,“是为中国译经之祖”(见《大唐内典录》卷一)。全经仿老子《道德经》形式,概括佛陀重要言教成四十二章,是佛弟子摄身修心的一部宝训。也有人认为此经是摘录《阿含经》语句编辑而成。但《四十二  相似文献   

5.
崔峰 《宗教学研究》2012,(3):114-121
对敦煌藏经洞封闭原因,迄今为止学界已提出多种学说,但都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释。近年来我国多处佛教考古的发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在北宋初期无论皇家还是寺院僧人以及民众信徒,盛行着建塔修寺崇奉"舍利"之风。寺院间早年积累下来的佛经和佛像在不能丢弃的情况下,被当作"感应舍利"给予埋藏。其目的就是让这些佛法圣物得到永久的"安息"和保存,是一种护佛弘法、做功德的行为。敦煌藏经洞的封闭正是在这种思想影响下所致,大量的旧佛经被作为"舍利"予以封藏,绢画、刺绣、纸画、社会文书、法器等物则作为舍利供养物伴随封闭。这种行为的产生与北宋和敦煌地区的佛教发展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大明湖畔响金钟,圣殿百年欣更容:四合院庭装.氛美,长衫跪拜苦修行。晓梦晨钟忽唤醒,高歌赞主继经声;夜深微觉琴音弱,小径花丛默祷中。泉城修院之歌——访济南教区备修院有感@冯守俭~~  相似文献   

7.
王卡 《中国道教》1990,(4):28-30
敦煌唐乌本《老子西升化胡经》卷一,有两件抄本,编号为S1587、P2004。两件卷首均载有“魏明帝”所撰之《老子化胡经序》。可惜因抄本残损,文字缺伕颇多,难以通读。今考《正统道藏》所收,宋人谢守灏编撰《混元圣纪》卷一、卷五及《太上混元老子史略》卷上,都摘录有“魏明帝御制”的《老君化胡经赞》,或题作《老君赞》。以之与上述敦煌抄本相校,可知《化胡经赞》实即《化胡经序》并且《赞》文恰好可以补足《序》文的残缺。兹以敦煌S1587号残卷为底本,参校《道藏》引文及P2004号残卷,录存《老子化胡经序》全文如下: 老子化胡经序魏[明帝御制] 浑元未始,老君唯先,长[于太初,冥昧之前。]无师无祖,诞生自然。合真[散朴,乃微乃玄。仰而]举之,耀乎霄乾;俯而循[之,深乎渊源。敷二仪]以布化,烛三光以列天。  相似文献   

8.
无论是佛经的赞讽、偈咒、回向,还是供养,都离不开音声的参与,作为佛教这样一种外来宗教进入中土就音声的使用却在戒律与现实的矛盾之间走过了相当曲折的道路。相关文献表明,作为中土佛教圣地的五台,其接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并行发展,五台山塔院寺佛足灵相之碑在两种不同的传统中都得到了高度重视.原本具有汉地石碑雕刻风格的佛足迹图像以绢画、唐卡的形式为载体,向蒙古地区传播;清代五台山以外的汉传寺院不再选择塔院寺佛足迹石碑进行传摹,而是重新回到明初卧龙寺的汉传祖本.研究五台山塔院寺佛足灵相之碑与相关实物的传摹关系、传播...  相似文献   

10.
世纪初在福建霞浦等地发现大批摩尼教科仪文献引发学界研究热潮,业内多称其为敦煌摩尼教之延伸。然文献内容驳杂,世俗化色彩较浓,故或以为其宗教属性尚难明。余以为不然,径将《摩尼光佛》等早期霞浦文书列为直承敦煌《下部赞》的"呼禄真典",余者多称"林瞪文典",乃瞪所传道化文书。无论早典近典,多以佛道之皮裹摩尼之灵。每彰"五佛崇拜",实非法师强拼多教,而本为摩尼教元典固有之意,在回鹘中流行较广。霞浦摩尼教崇拜耶稣等五佛或五教主,却不尊崇上帝或阿胡拉而只奉明尊,故知其断为摩尼;霞浦摩尼教的多元与世俗化乃顺承中华三教合流之大势,实非别立一宗。  相似文献   

11.
一、何为梵呗?梵呗,梵语为bhāsā,或译为婆师、婆陟,略称梵呗。其义为:以音乐曲调赞叹、歌颂佛德,诵咏佛经。所以又称为声呗、赞呗、经呗,也称梵曲。在佛教“五明”中属声明所摄。呗匿,古来一直被作为梵呗的另一个译语,但“呗匿”之梵文为pāthaka,意为“歌唱”(古音)。有学者认为bhāsā是pāthaka的转音,但玄应音义疑此有误。故唐朝窥  相似文献   

12.
古籍一般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其中佛教古籍主要以佛教的教义教理、修持方法、戒律规范、法事仪轨等为主。古籍修复出现的时间,据传起自五代十国,敦煌文献中记载,道真和尚曾组织人大规模地修复敦煌三界寺的佛经。  相似文献   

13.
正以图像的形式表现佛教的内容,由来已久。古时描绘佛经内容或佛传故事的图画,称为"经变图",多以壁画形式表现。而在现代社会,表现形式更为丰富,动漫即是其中之一。佛法玄妙精深,很多内容用现实图像的手法根本无法表现。瑰丽的想象、神奇的境界,对于佛经中的这些内容,用动漫来表达无疑具有更大的优  相似文献   

14.
伴随印度大乘佛教的兴起,佛国思想开始大量出现在佛经中,并在传入汉地后以"净土信仰"的方式广泛影响佛教修行者的宗教实践。"净土"的词源来自早期大乘佛经中"佛土清净"与"佛土庄严"的表述,两种表述之间存在所指意义的区别与联系。同时,"心的清净"和"佛土的清净"之间具有极强的语义关联。在《维摩诘经》中,两个有关"心净土净"的命题为这种关联提供了合乎佛理的哲学诠释,并深刻影响了后世净土理论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佛教在汉地传播和翻译的早期,往往依傍于道家思想和词语。虽然二者在用词上看似有相同之处,但实质上有很大的不同。本文从佛教词语及其词义生成的角度,试举"清净"、"守一"、"守真"、"无为"、"自然"诸词来管窥早期汉译佛经用语在汉地的产生轨迹。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图探讨晚唐五代宋初敦煌引路菩萨像的起源。引路菩萨不见于佛教的原始经典,乃是汉地佛教徒的创造,故只能间接地进行推测。在敦煌出土的引路菩萨像中,引路菩萨与引魂幡的组合是表示引路菩萨接引亡魂的关键图式。考虑到汉地本有接引亡魂升仙的传统,而引路菩萨接引亡魂的指向地是去往西方净土,故本文拟从传统中国升仙以及西方净土接引往生的情形出发推测其可能的起源。敦煌引路菩萨像的起源可能与西方净土九品往生的信仰有关,而更主要的来源是佛教“以手接幡,象征往生”的临终仪式,与传统中国的升仙信仰无关。  相似文献   

17.
(1)净土第一经。《无量寿经》称为净土第一经,盖由于经中宣示:弥陀因地之殊胜大愿与精进行持,极乐依正之超逾十方。三辈往生之条件与正因,娑婆秽土之五恶痛烧,一乘愿海之不可思议,万德洪名之究竟方便;以一真法界为体,圆明具德事事无碍为相用;广摄一切善法,普度九界众生;以十念必生一念亦生故称顿教,因最易最稳横出三界而号易行,一切含灵依此度脱,当来经灭独留此经。中日大德赞此经者不胜枚举。日净宗大德道隐师赞此经为“专中之专,顿中之顿,真中之真,圆中之圆。”盖因此经不仅为净宗纲要,实为世尊一代时教之指归也。  相似文献   

18.
《法音》1996,(1)
张掖大佛寺发现明清佛经六千卷原版“北藏”、金银佛经为世所罕见据新华社兰州12月15日电(记者郗永年)甘肃张掖大佛寺藏经殿的夹墙内,最近发现佛经6000多卷。这是继1900年敦煌莫高窟发现藏经洞之后,我国目前发现数量最多、最完整的佛教文献。张掖大佛寺修...  相似文献   

19.
对敦煌文书中保存的尼僧史料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归纳探讨,并以P.3556尼僧邈真赞为例,结合其他文书,就唐五代宋初敦煌尼僧史诸问题展开分析,勾勒出了敦煌尼僧宗教修习与生活情况的大致轮廓。  相似文献   

20.
形式合理性视域中的良法之应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法治应该是良法之治.实质合理性和形式合理性是良法的基本表征.形式合理性视域内的良法应符合以下要件:植根于中国的具体国情;契合社会的价值期待;对公民的合理情感予以法律的确认;在体系上具有明确性与完整和谐性.只有当法律符合这一系列要件时,才能从形式上确保自身成为良法,并实现由法定之法向现实之法的有效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