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教的超人间性与人间佛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问题的提出1.近年来,佛教界和佛教学术界均大力倡导人间佛教,从而出现了一种明显的佛教革新运动。这场运动上承近代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改革,近续赵朴初居士的人间佛教号召,横向上又受台湾印顺和星云等人的人间佛教实践的推动,目前已成为中国佛教在新世纪最突出的发展动向。2.作为一种新的佛教运动,人间佛教呈现出强烈的人间性特征。方立天先生认为,中国现代佛教所倡导的人间佛教,就是以现实人生为基点,以人的清净心为基础,通过大乘菩萨道的修持,达到完善人格进而建立人间净土的佛教。(参见方立天)这一概括是非常准确的。具体来讲,笔者认…  相似文献   

2.
星云 《佛教文化》2007,(4):23-29
这篇现代律仪是台湾佛光山星云法师为佛光弟子制定的行为准则,并非传统意义的戒律。中国佛教协会多年前曾颁布过《共住规约》等文件,那是针对僧人的。这一部律仪规范的是四众弟子的行为,很有现实意义,对于大陆同样有价值。感谢满耕法师推荐给本刊。  相似文献   

3.
《学海》2016,(6):180-184
在特定的社会转型中,受旧制与西学双重影响的民国警察,既深化了对其社会教化功能的认知,推动了制度建设,也以相应成效体现了现代警察的价值取向。但是鉴于社会风气的惰性,眼界狭隘、思路模糊的认知,催生了制度建设的抱残守缺,致使其社会功能仍有明显的努力空间。  相似文献   

4.
现代社会是趋向于开放自主的多元社会。在海峡两岸,早期现代化即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期都约在20世纪70-80年代结束,然后开始跨入现代社会。在大陆,开放自主时代的到来,使寺院与旅游管理部门、文物管理部门以及投资建寺的企业之间纠杂不清的关系得以梳理,由僧人与佛教徒自主管理寺院或宗教活动场所,已成不可阻挡的趋势。任台湾,各宗各派各层次的  相似文献   

5.
邓子美 《法音》2007,(12):12-18
赵朴初早在15年前就指出:"中国佛教向何处去?我以为应当提倡人间佛教思想"。[1]当今人间佛教的诠释更加丰富,反映了人间佛教思想体系的进一步发展。但不能因为其释义的疑惑,就对这一大方向有丝毫动摇。同时,对存在的各种疑义作一澄清也非常必要[2]。  相似文献   

6.
千百年来,佛教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社会打下深厚的基础,成为中国人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都必须归功于佛教对人世间的长期奉献,惨淡经营。只有这样,佛教才能够在中国社会取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简略地说,佛教传布中国的成功之处,是在其以积极人世的态度成功地影响、改善了中国社会的许多方面。同时,我们也应该深刻地认识到佛教能够取得这种成就,是因为在其传入中国不久,佛教已成功地改造了自己,“从注重僧尼个人修行解脱的印度佛教蜕变为积极服务人间的中国佛教。”唐朝慧能大师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相似文献   

7.
人间佛教要略印顺一、论题核心人·菩萨·佛:从经论去研究,知道人间佛教,不但是适应时代的,而且还是契合于佛法真理的。从人而学习菩萨行,由菩萨行修学圆满而成佛———人间佛教,为古代佛教所本有的,现在不过将它的重要理论,综合的抽绎出来。所以不是创新,而是将...  相似文献   

8.
刘元春 《佛学研究》2004,(1):375-384
2004年6月11—13日,首届中国无锡灵山“人间佛教与社会关怀”学术研讨会,在太湖明珠大酒店隆重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中国佛教研究所、江苏省佛教协会联合主办,无锡灵山实业责任有限公司与祥苻寺承办。会议议程主要有6月12日上午纪念赵朴初先生“无尽意斋”落成典礼、江苏佛教音乐团《灵山梵乐》首演、研讨会。中央统战部、国家宗教局、中国佛教协会、  相似文献   

9.
一、珍惜此身人身是最可宝贵的。如《显扬圣教论》卷十六说:“极戚非恶趣,极欣非上二;处欲界人天,佛出世、现观。”这就是说,最初生起见道根本无分别智的现观,和佛陀出现世间,在三界中惟以欲界身为依处。即唯欲界人、天二趣有佛出世,能生起见道无分别智的现观证得圣果。三恶趣痛苦忧戚而愚痴,欲界天多放逸,不如人趣殊胜,故释迦世尊特于人间出现成佛。我们为了生生世世都能够值遇佛法,学习佛法,就必须发起坚固的誓愿,永远归依三宝,受持五戒,修行十善,才能不失去暇满人身;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达到究竟佛果。  相似文献   

10.
11.
太虚法师在倡导人间佛教的过程中,大量引用儒家思想,从而使儒家思想承担了重要角色,并显示其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这主要表现为:一是用儒家重人生及人之德性的内容,诠释人生佛教的意义;二是借儒家的伦理观念,张扬佛教人乘善法的理念;三是引儒家成贤成圣之路径,阐述佛教济世利他的大乘思想。太虚法师经过有选择地吸收儒家思想,使其人间佛教理论得以发扬和传播。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各地区的发展极不平衡。上海虽然是全国经济比较领先的城市,但是随着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明显,社会弱势群体的困境引人关注。尽管国家的社会保障机制正在不断完善,但是毕竟人口众多,国家的经济条件一时还无法提供完善的保障措施,因此很大程度上还得依靠社会的资助来实现“扶贫济困”的目标。佛教历来倡导慈悲济世的大乘菩萨精神,“拔除众生痛苦,给予众生欢乐”是佛教立世的根本宗旨。关注人间生活,践行人间佛教是佛教发展和振兴的必由之路,是佛教250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五十三参与人间佛教(下)[台湾]游祥洲八、恒顺众生的成佛观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动人之处很多,但其中最令人赞叹的乃是最后一参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它将菩萨行的纲领与宗旨,推升到一个极高极高的境界。而十大愿之中,则又以第九愿“恒顺众生”最为关键。从十大愿的架...  相似文献   

14.
赵朴初先生近年来在很多场合强调佛教是文化现象。据赵先生介绍,毛泽东在延安时,有一天和他的警卫员李银桥出去散步,毛泽东说:“我们去看看寺庙好吗?”李银桥说:“有什么看头,都是一些迷信。”毛主席说:“片面片面,那是文化。情吗?那是名胜古迹,是历史文化遗产。”①遗憾的是,毛泽东关于佛教是文化的论述在我国很长时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把佛教视为迷信、落后的思想仍大有人在。在学术研究领域,人们的视野也比较狭窄,虽有人认为佛教是文化现象,但多是一两句现成结论,详细论证的“文章并不多见。本文试图揭示佛教做为文化…  相似文献   

15.
赵朴初会长在《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的报告中指出:提倡人间佛教思想是解决当今中国佛教向何处去的基本途径。这一思想,对当前的佛教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理论意义。本文试就人间佛教思想体系问题作些探索。一、人间佛教的理论基础学佛从何处下手,怎样才能成佛,这是佛教理论所要回答的一个根本问题。就其主要内容而言,可以归纳为四个字:智慧、慈悲。佛为福慧两足尊,是智慧与慈悲的高度体现。唯有修福修慧,才能成佛。  相似文献   

16.
人间佛教关注的重点是"人生"和"人间",不像传统佛教主要关注的是"人死"和"天间".人间佛教的伦理关怀首先表现在它对传统佛教之"死鬼化"、"天神化"的批评上.在修行实践中,人间佛教的伦理关怀主要表现为更加重视五戒、十善和以慈悲为本的大乘菩萨道.学佛是道德的实践,道德的根源在慈悲,慈悲是人间佛教的基本道德规范,它所蕴涵的道德价值具有相当的普适性.五戒、十善和慈悲的道德规范,都是以缘起性空的般若智慧为根本基础,从而使得佛教的慈悲行为与世间的仁爱行为相区别,使得人间佛教的修持规范、伦理关怀具有佛教道德的自身特色.  相似文献   

17.
印顺的人间佛教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八十年代以来人间佛教的倡导与实践情况作了简要论述,指出八十年代至今是佛教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在此时期,由于赵朴初等人的大力倡导,人间佛教在实践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  相似文献   

19.
20.
释觉醒 《法音》2020,(10):11-14
<正>太虚大师(1890-1947)是中国近代佛教的重要思想家,他倡导的"人生佛教"以及由此展开的"人间佛教",重视从"人间改善"到"法界圆明"的世间、出世间圆融之道,成为近现代中国佛教的主流,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太虚大师提出的"人间改善",是"以佛教五乘共法中之五戒等善法净化人间",从而"灭少人生之缺憾与痛苦"。对于现实人生来说,产生痛苦的原因之一就是健康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将健康问题纳入到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