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净源的三部修证忏仪宋代华严宗修证忏仪主要为晋水净源所撰制,现存有《圆觉经道场略本修证仪》《华严普贤行愿修证仪》《首楞严坛场修证仪》三部,考察宋代华严忏仪的实践特色主要从净源的三部忏仪入手。净源修撰的三部忏仪均以"修证仪"为名,是追继唐代宗密《圆觉经道场修证仪》之遗韵,为了突显华严忏仪的特色。其中,《圆觉经道场略本修证仪》一卷为宗密《圆觉经道场修证仪》十八卷本的简略版,  相似文献   

2.
11世纪,北宋、辽与西夏的佛教进入繁荣时代,其共同的特点是华严信仰的流行。本文在笔者一些先行研究,如对本嵩《法界观通玄记》和《法界观三十门颂》、白云释子《三观九门》等著作的研究基础上指出:在上述地区流行的华严信仰以结合华严与禅的华严禅为主流。为了说明这一点,本文通过文献考察,列举了上述地区流行的一些华严禅典籍以及相应的重要人物,说明了北宋、辽与西夏华严禅流行的具体情况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经忏是道教文献的一种类型,其成立与方忏以及佛教忏仪有关。道教经忏产生之后随着特定神真及道法的流行,形成不同的类型。其中,面向特定神真的专门经忏在明清以降蔚为大观,尤其以吕祖鸾坛所出经忏流行既久且广。《太极璇玑金章玉斗宝忏》产生于清初,与杭州吕祖鸾坛有关,为目前所知最早的与吕祖降鸾有关的经忏。  相似文献   

4.
日本杏雨书屋2009年刊布《敦煌秘笈》影片册,其中李盛铎旧藏《论语》之《雍也》、《子罕》、《卫灵公》残卷三纸,尚未经过整理。现对此残卷进行录文整理,并略作校勘。《雍也》残卷为《论语郑氏注》本,或为南朝梁代写本,保留了郑玄注本的原貌,可以补吐鲁番出土《论语》郑氏注相关篇目之阙字;《子罕》、《卫灵公》残卷为《论语集解》本。在抄录上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5.
正敦煌本《庄子》的分类与定名针对敦煌本《庄子》的整理研究,学界主要的重点仍然集中在辑录、校勘、考辨三方面。1917年,罗振玉在其《鸣沙石室古籍丛残·群书丛残》中首先对《刻意篇》《山木篇》《徐无鬼篇》三篇残卷进行辑录。~1 1924年,《敦煌石室遗书三种》中又辑录《田子方品》篇~2,并写成跋文《南华真经田子方品残卷跋》一文;随后他对以上4个残卷进行综述,撰成《南华真经校记序》及《南华真经校记》二文。刘师培则是针对P.2531残卷进行研究,在《敦煌新出唐写本提要·庄子郭象注残卷》一文中用明刻本《庄子》对郭象注进行校勘。以上两位学者均以残卷中的避讳情况断定文书的抄写年代并作出了简单的校记。1960年,日本寺冈龙含《敦煌本郭象注庄子南华真经辑影》对《庄子》残卷进行了辑影,虽然在完整性方面有所欠缺,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重构“西夏汉传佛教系统”,认为西夏佛教基础是辽代“圆教”信仰.此信仰基础来自于晚唐华严思想,可见西夏汉传佛教以“华严信仰”为主.西夏有两个佛教传统,即是“官方”佛教与“民间”佛教.前者最早传入西夏,思想基础为汉传佛教;藏传传统传入时代较晚,最初流传在民间.在西夏“判教”体系中,语言标准需要由“官方/民间”的标准加以补充.“官方/民间”佛教成为西夏佛教之“大传统”.  相似文献   

7.
成书于清初的《大梵忏》是目前流行于上海的一部道教忏仪。该忏的内容受到了佛教天台忏法的影响,并巧妙地将密教的摩利支天修法与道教的斗姥信仰相融合。这背后反映了元明以降佛、道二教之间深刻的互动与交融。本文对该忏的由来、结构以及密教渊源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简要考证。  相似文献   

8.
竺难提翻译的《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是中土较早流传的观世音菩萨和观音信仰的经文。天台宗人对此经非常重视,智者大师天台智顗作《请观音经疏》,灌顶作观音忏法,慈云遵式践行观音信仰,完善观音忏仪。经过智者大师等人的弘扬,这部经对汉传佛教观音信仰、观音忏法等都有很大的影响,体现了观音信仰中国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宗教史、文献学等方面讨论西夏时期的“汉藏圆融”佛教。作者提出“广义”和“狭义”的“汉藏佛教”概念,并为之进行讨论。本文集中在“狭义”的汉藏佛教,并为之采纳不同西夏佛教文本中的材料佐证。作者认为汉传和藏传在西夏时期有比较广泛交流,无论在西夏文佛教词汇或文本义理内容皆可见其痕迹。从思想架构角度观之,汉藏圆融的基础为汉传华严思想,主要是澄观和宗密的思想典范,即是所谓“性起/缘起”的架构。藏传佛教密法属于“缘起”范围。  相似文献   

10.
正"不读《华严经》,不知佛富贵"[1],这是华严四祖澄观对《华严经》做出的高度评价。《华严经》历来被称作"经中之海"、"经中之王"。华严大本有三种,即晋译《六十华严》,唐译《八十华严》和《四十华严》。除三种华严集成本外各支品经也极多,最早可推至东汉的《兜沙经》,"仅翻译一事,即绵延了约八百年。因此,不论哪个学派和宗派,不涉及《华严》者几乎没有"[2]。《华严经》对中国的哲学、文学、心理学、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王卡 《中国道教》1990,(4):28-30
敦煌唐乌本《老子西升化胡经》卷一,有两件抄本,编号为S1587、P2004。两件卷首均载有“魏明帝”所撰之《老子化胡经序》。可惜因抄本残损,文字缺伕颇多,难以通读。今考《正统道藏》所收,宋人谢守灏编撰《混元圣纪》卷一、卷五及《太上混元老子史略》卷上,都摘录有“魏明帝御制”的《老君化胡经赞》,或题作《老君赞》。以之与上述敦煌抄本相校,可知《化胡经赞》实即《化胡经序》并且《赞》文恰好可以补足《序》文的残缺。兹以敦煌S1587号残卷为底本,参校《道藏》引文及P2004号残卷,录存《老子化胡经序》全文如下: 老子化胡经序魏[明帝御制] 浑元未始,老君唯先,长[于太初,冥昧之前。]无师无祖,诞生自然。合真[散朴,乃微乃玄。仰而]举之,耀乎霄乾;俯而循[之,深乎渊源。敷二仪]以布化,烛三光以列天。  相似文献   

12.
五台山显通寺铜塔内发现的万历年间手书金字《华严经》(见《五台山研究》第二期《金宇华严经的问世》一文),是一件较为重要的文物。从《华严经》这部经来说,并非是新发现,需要提及的一点是首函第一册《大方广佛华严经纶贯》亦称《复庵和尚华严纶贯》,  相似文献   

13.
圣凯 《法音》2001,(11):20-29
一、前言知玄法师是唐末极其重要的高僧,曾受到唐代五位皇帝的礼遇,并且对“会昌法难”后佛教的复兴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是唐末佛教的一盏明灯。但由于时代的久远,我们对他了解甚少,大部分人只以为他是《三昧水忏》的作者。有关知玄的资料最主要是《宋高僧传》卷六〈知玄传〉,此外便是《佛祖统纪》、《释氏稽古略》、《佛祖历代通载》及《新唐书》、《旧唐书》等的记载。现在我依据相关资料,以佛教史料为主,以正史记载为辅,对知玄的生平事迹及其特点进行考察。《慈悲三昧水忏》,又名《慈悲道场水忏》、《水忏法》、《三昧水忏》、《…  相似文献   

14.
灵辩法师是北魏五台山清凉寺著名的《华严》论师,其《华严经论》中的《如来光明觉品》是现存最早的华严论著.  相似文献   

15.
《法音》2015,(8)
<正>一、缘起2010年秋,泰京普门报恩寺住持、泰国国王御封的华宗大尊长仁得上师为我讲经之余,将报恩寺募集善款重刊的《慈悲三昧水忏》(以下简称《水忏》)赠予我。该《水忏》仿潮州开元寺版印制,与《大藏经》No.1910所收文本有一定出入。作为信众,对《水忏序》所记发生在悟达国师知玄(810-882)身上的人面疮恶报深感讶异,对千年以前晁错  相似文献   

16.
《十王经》是影响最大的中土疑伪经之一,有回鹘文、藏文、西夏文等多语种译本。本文简要介绍四种藏文写本的基本情况,并将其与汉文、西夏文经本进行初步比较。研究表明,藏文本是在综合多个汉文经本的基础上编译而成。四个藏文本中,梵典宫本与西夏本最为接近,应该是西夏本据以翻译的底本系列。中土撰述疑伪经的多语种译本,是佛教中国化和各民族人民以佛教为纽带展开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重要见证。  相似文献   

17.
"梁皇忏"的名称开始出现于唐代。日僧圆珍入唐携回日本的经典目录中就有此名。南宋末年,"梁皇忏"被收录于高丽大藏经中。但从其内容和行忏的对象看,我们相信早在梁朝,就已经有此忏法存在了。镰田茂雄在《中国佛教史》第三册中说,后世称为《梁皇忏》的佛教礼仪原型书籍,可能就是梁天监四年(505)所编辑。印顺法师说是元代所编,伪托为梁的作品。学者有认为"梁皇忏"与梁时文宣王萧子良所制"净住子净行法门"相似。至于唐玄宗末年已出现的道教忏法"九幽忏"极有可能是道教方面模仿"梁皇忏"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本书以20世纪初黑水城遗址所出西夏文《无量寿经》为研究对象,首先厘清了俄国学者在西夏佛典目录中著录为《无量寿经》的五个编号实际上有汉、藏两种不同的来源,并非同一部佛经。其中инв.№2309转译自曹魏康僧铠所译《佛说无量寿经》,инв.№812、953、697和6943译自藏文本,经题《大乘圣无量寿经》,这一佛经的西夏本与现存的汉、藏文本皆不能完全勘同,其翻译所据底本今已  相似文献   

19.
五台山是《华严经》中所说的文殊道场。从北魏起五台山就成为研习《华严经》的重镇。华严学因五台山而获得更广泛地流传,五台山也因华严学的兴盛而驰名中外。唐代时,著名华严学者李通玄与华严四祖澄观先后于五台山大华严寺宣讲华严,著书立说,使华严学成为五台山佛教的显学,并形成一支庞大的华严队伍,五台山华严宗得到迅速发展。之后历代高僧至此弘扬华严,现今五台山还有寿冶、梦参、妙江、通愿及其弟子如瑞等著名高僧弘传华严宗。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慈悲地藏忏法》内容的分析,梳理了其中关键仪节程序所体现的佛教对苦难的认识、应对的方法和达到的解脱效果,以呈现出一个较为完整的佛教苦难观。基于这样的梳理,发现《慈悲地藏忏法》所要解救的是所有六道众生的苦难,而不仅局限于消除地狱道众生苦难。因此,《慈悲地藏忏法》不仅可以用来超度亡魂,它也适合所有发心修行者礼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