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彧 《周易研究》2003,(2):49-55
自南宋时起,《易数钩隐图》一书的作者就有二字与二籍贯的争议。本文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考辨。得出北宋有二刘牧、前刘牧著《易数钩隐图》、黄黎献为之续补等结论。最后指出,彭城刘牧的道学思想应当在宋明理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2.
《潇湘卧游图》传为李公麟所作,现藏于东京博物馆。自董其昌提出《潇湘卧游图》为李公麟笔之后,可以说后世对此深信不疑,直至今日,才有相关研究对此提出疑议。实则早在明末清初,吴郡古玩商人吴升就已在其书画著录《大观录》一书中对此画的用笔加以分析,并得出结论———此画应是南宋人笔法。  相似文献   

3.
刘直 《中国道教》2001,(4):35-36
中国医史博物馆编撰的《文物选粹》一书 ,收有一幅彩绘《内经图》 ,系清宫如意馆藏品 ;这幅图画出自何人何时 ,未加注明。做为道教教理的图说形式 ,北京白云观也有同样一幅 ,是木刻板 ,黑白图。道教中称它“绘法工细 ,筋节脉络注解分明 ,一一悉藏窍要”(语见白云观藏图 )。把图像、诗歌、隐语集于一纸 ,是明清之际养生类书的典型风格 ,像高濂的《遵生八笺》、周履清的《赤凤髓》、龚居中的《万寿丹书》及清代医学家曹无极的《万寿仙书·诸仙导引图》等 ,都附有图示 ,但以上插图在于以神仙名誉规定导引动作 ,《内经图》则重在描画人之身内 ,…  相似文献   

4.
南宋易学家张行成是继邵雍之后的又一位数学派哲学家,在"象"与"数"的内涵和关系问题上,认为"象"为卦爻象,"数"为奇偶数;先数后象,由数生象。在"理"与"数"问题上,主张数生于理。提出"理数"的概念,以"理数"为宇宙万物的本体。通过对"太极"的阐释,进一步表明"数本论"思想。认为"太极"是兼包理气、虚实、动静之"数"。通过《易》《玄》的比较说明"先天图"为浑天象,"太玄图"为盖天象。先天图实际上反映的是先天数。由"象"而推及"数",由"数"而推及"理",由"理数"而说明天道规律和宇宙本体,是张行成象数哲学的最大特色。  相似文献   

5.
对于马远《踏歌图》的解读历来有些争议,一些人认为作者创作这幅作品是想表达对统治者的歌功颂德,也有一些人认为作者的意图恰恰相反,是想从农民衣衫褴褛却兴高采烈的对比来讽刺当权者不顾当时所处实情的偷安局面。文章首先从《踏歌图》的题跋分析宋宁宗题诗背后的深层含义,即借用画家之手表达其抱负,暗示南宋王朝会在自己的治理下国家盛世清平,百姓安居乐业,这是他对自己的一种隐含赞美。踏歌活动象征着国富民强,由此引出《踏歌图》中的踏歌者为士人,以及《踏歌图》中的松竹梅柳,隐藏在北方山石中的南宋宫殿建筑,以此寓意统治者想要一统江山,恢复大宋王朝的意图。  相似文献   

6.
画作《采薇图》是南宋著名画家李唐所作。《采薇图》的主题立意及绘画构图特色都能典型地代表了李唐的艺术风格。李唐作为从北宋到南宋的过渡画家,以及"南宋四家"中资历最老的画家,他所创造的绘画风格,为后期南宋时期的艺术风格创造了典范,成为后期模仿与创作的样本。从大山水到边角山水,从披麻皴、点子皴到斧劈皴,从人物形象的神仙化到人物的平凡化、叙事化都有李唐的影响于其中。  相似文献   

7.
北宋末、南宋初这段时间,吕洞宾神仙传说最盛,最早所传的吕洞宾经,也大约出现在这个时期。吕洞宾著作,郑樵《通志·艺文略》及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皆不见录,始见于南宋中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其书卷十二神仙类,录《钟吕传道集》三卷;《肘后三成篇》一卷;《纯阳真人金丹诀》一卷;《吕真人血脉论》一卷;《吕公窑头坯歌》一卷。《宋史·艺文志》有《吕洞宾九真玉书》一卷。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  相似文献   

8.
第四篇 《周易》与传统文化 一、《周易》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源 《周易》热除了热衷于从那张易图中发现什么科学奥秘之外,就是不适当地抬高《周易》的历史地位,把《周易》说成是中国文化的源头,说成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书,甚至今天也是最重要的书。  相似文献   

9.
一般认为,《孟子》一书直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将其与诸经并列刻石,才始列为经书。到南宋,朱熹将其列入“四书”后,其地位更加提高。在此以前,《孟子》久夷于诸子。《汉书·艺文志》就将孟子列在“诸子略”中,视之为子书。但因孟子是“命世亚圣之大才”(赵歧《孟子题辞...  相似文献   

10.
<正>《周易》的图象之学是我国传统易学的重要内容,以"图"解《易》也是传统易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常光明先生专心致力于"易图"的系统研究达三十余年,他在早年系列相关论文的基础上,结合近年研究的新成果,编纂成《周易图解》一书,将《河图》、《洛书》、《八卦图》、《太极图》、《六十四卦图》诸图的研究融为一体,既单独解析各个"易图",又综合论述诸图之间的密切关系,使《周易》系列"易图"得以全面而完整的诠  相似文献   

11.
史上关于南宋画家马和之身份记载的矛盾主要集中在御前画院画家和工部侍郎这两点上。支持"工部侍郎"身份的学者主要依据传为南宋陈善所撰的《杭州志》的记载。但考文献史料,史上有名可考的陈善有六七人之多,撰写《杭州志》的陈善实为明代文人陈思敬,而非南宋文人。绘制《毛诗三百篇图》的画家马和之并没有从事过工部侍郎这个职位。做工部侍郎的实为元人王喜笔下与《毛诗图》作者同名的都水官马和之。  相似文献   

12.
马麟,生于一个绘画世家,是著名南宋四家之一马远之子,主要活动年代在南宋时期,深得南宋宁宗欣赏。今天藏于上海博物馆的马麟的《郊原曳杖图页》,其风格笔法是典型的南宋时期的山水画,从中简单分析南宋绘画"一角半边"的绘画风格和诗意的绘画语言,并与北宋巍峨的山川古木的绘画作对比,最终,从中看出北宋和南宋绘画的不同,还有中间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先天图作为卦变图系统的一支,其早期诠释以"卦变法"为主。其中,六十四卦卦变从郑夬开始,经邵伯温、张浚、张行成等人之手不断演进发展。另有陈瓘、王湜等学者对八卦卦变加以思考。此后,来源隐晦的"一阴一阳图"之阴阳相间生卦的方法流入先天图的诠释,即是日后闻名的"加一倍法"。此种诠释始于程迥,蔡元定、朱子、林至、项安世等人加以展开,最终使先天图成为了易学的主流。  相似文献   

14.
《法音》1989,(5)
《丛林盛事》,二卷。南宋庆元三年(1197),丹丘沙门道融撰。收入《续藏经》第一四八册。道融,临济宗黄龙派第六代法孙,涂毒智策禅师的弟子[案:此据古本《丛林盛事》在宗演《跋》之后加的“融见涂毒策(智策),策见游典牛(应为“典牛游”,即天游),是为黄龙六世孙也”一语]。《丛林盛事》书首有道融于庆元二年  相似文献   

15.
传世《六经图》,唯《四库全书》所收一种。近得外祖父所藏《六经图》碑本拓片一套,与四库所收,多所不同。考《六经图》首撰为宋人杨甲,其后,历朝多有增删补缀,大体沿两条线索发展:一从昌州石本到信州石本,为碑本体系;一从程森刻本到吴继仕刻本,为书版体系。书版体系经明清学者“臆为窜乱”已非杨甲原本;碑本体系则保存了宋元体格,更具有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6.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宋徽宗题"韩文苑图丁亥御札"《文苑图》一幅。世人多知韩善画畜兽如《五牛图》,这幅技艺高妙的人物图使人特别留意。徐邦达在《琉璃堂人物图与文苑图的关系》一文中认为,《文苑图》实非唐代韩所作,或疑为周文矩《琉璃堂人物图》之一部分。事实上,徐邦达这一说法仍有值得商榷之处。题为唐韩的《文苑图》画面特征多呈现唐末风貌,使用颤笔也非仅周文矩才行,故不能说《文苑图》为五代周文矩《琉璃堂人物图》之局部。  相似文献   

17.
觉真 《法音》2003,(7):31-33
1984年夏,北京智化寺文物保管所的工作人员,从如来殿佛脏中,清理出三卷元代藏经。这一重要发现,对了解元代《大藏经》的刊刻情况,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尤其对于厘定《弘法藏》,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近日,笔者有机会得见此藏原件,并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下面特作一些介绍和说明。这次发现的三卷元代藏经,分别是:《大宝积经》、《陀罗尼集经》和《大金色孔雀王咒经》,三经版式相同,均采用藏经纸,卷轴装。(见图一)《大金色孔雀王咒经》是保存较完好的一卷,现已经重新托裱装池。此卷高23厘米,外裹蓝色粗纸书衣,上面以金字书有“大金色孔雀王咒…  相似文献   

18.
《参同契》作者及成书年代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同契》一书,在我国文化史中,今当属于科技史,实有其特殊的地位,且有现实意义。而对其成书及流传的原委,尚未见全面的考核,且对其内容的理解,尤多恍惚,因综合前人之说以考之,要在能明辨全书之旨。然近二千年来,变化之情况殊复杂,此文仅考《参同契》的作者及成书的时间。《周易参同契通真义》三卷,四库提要曰:“诸家注《参同契》者,以此本为最古。”此见已成定论,因自乾隆四十六年(1781)迄今,未能发现早于此本之《参同契》。故凡论《参同契》者,必以此本为主。今据明正统十  相似文献   

19.
邵雍为宋代象数说《易》之大宗,其学通过友朋、弟子、子孙、术士等途径广泛传播,而友朋、子孙、术士传其学多在巴蜀。宋代巴蜀对邵雍学术传播的贡献极大,其中蜀人张行成得司马光、牛师德、牛恩纯之传,又得邵雍十四图及王湜《皇极经世》之学,影响最大;邵雍子孙长期留居巴蜀,使邵氏学术在巴蜀乃至全国各地广泛传播;术士传播邵雍学术则源于蜀人杜可大,经过祝泌、傅立等人的大力弘扬,成就显著。  相似文献   

20.
陈东 《孔子研究》2020,(3):147-158
《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周流之图》有图三十六幅,线纹木刻,版本属张楷《圣迹图》系统。制作者蔺友芳(字佩春或佩香,号仲山),康熙十八至二十一年为青浦县令,在任期间受青浦孔宅石刻《圣迹图》的启发,聘请陈尹为画师,绘制了此图。赞辞为蔺友芳新作,序事及图画编次当来自吴嘉谟《孔圣家语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