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藏密文人,其实就是从文化角度来着眼与把握的西藏佛教密宗体系。 藏族人民在佛教传入之前也就有了伟大的文化创造。藏密文化是西藏本土文化与晚期大乘佛教传统碰撞与融合的产物。西藏之首先接触佛教、应该以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为可靠记录。通过对佛教的吸收、藏族同胞。当然首先是贵族阶层接受了印度文化的精华,派遣宗室子弟到印度留学佛教,依梵文“笈多”字体创制文字,翻译佛经,并请北印度佛教密宗大师莲花生到藏,建立密教这一西藏特有的文化。但是,汉地对西藏  相似文献   

2.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汉地,薪火相传二千余年,学界对于汉传佛教史的梳理大概可分为:以王朝更迭为标准、以宗派兴衰为依据、以文化融合为视角、以社会功能为线索等几种方法,本文独辟蹊径,以佛教传播过程中出现的主流媒介技术革命为切入点,将佛教汉地传播史划分为:口语相传时代、书写印刷时代、网络传播时代;并对主流媒介技术特征进行分析;总结了不同传播媒介给佛教传播带来的弊益。  相似文献   

3.
吐蕃时期是藏医学奠基并逐步取得长足发展的时期。在此期间,吐蕃积极向周边文化发达地区学习知识与技术。通过翻译医籍、延聘医师等方式持续吸收汉地、印度、阿拉伯等地先进的医学成就,极大地促进了藏医学的形成和发展。在唐与吐蕃的文化交往中,汉地医学逐渐传播到吐蕃。特别是吐蕃与唐王朝的两次和亲,为吐蕃带来大量医籍和医师,推动了汉地医学在吐蕃的大规模传播,汉地医学逐渐成为藏医学的一个重要来源。在汉地医学成果向吐蕃传播的过程中,汉族佛教僧医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佛教源远流长,约在公元前六世纪至前五世纪诞生于印度,公元一世纪左右传入中国内地。由于传入各地的派别、时间、途径不同,加之民族文件.及社会历史背景的差异,形成了中国佛教的三大系列:汉语系的汉地佛教、藏语系的藏传佛教和巴利语系的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冲突和融合,日益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对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佛教在汉地流传、发展,在历史上出现了两次高潮:一是东晋南北朝时期(公元317~589年)。在这近三百年的时间里,…  相似文献   

5.
正六、戒法东传各部戒法随着佛教的向东传播和弘扬而进入汉地,在与中华文明及社会文化的融合、适应中,有的成为了历史而仅存于大藏经里,有的则成功扎根本土,在中国佛教占有了一席之地。以下将对各部戒法东传的过程作一简要介绍。汉明帝永平年间(58-75),佛法由印度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以白马驮经传入汉地。但在当时,佛教的戒律并没有一同传到汉地,所以在后来一百多年的时间中,中国的出家人除了剃发换服以区别于俗众外,也仅是受三归而已,并没有立羯磨法受具足戒。  相似文献   

6.
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的道场,是佛教徒心往神驰的圣地。藏传佛教与汉地佛教在此平分秋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佛教历史文化。这是我国汉藏民族文化交流的光辉结晶,在我国佛教史和民族关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佛教自公元前,已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传入中国内地和朝鲜、日本等国的通常称为北传佛教,传入我国西藏、青海、甘肃、蒙古等地的称为藏传佛教,传入斯里兰卡、缅甸、泰国、印度支那及我国云南边题的称为南传佛教。到今天,佛教的传播得到了新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有佛教徒6亿多人。在世界佛教中,藏传佛教越来越受到重视。佛教渗透于藏地政治、社会、经济、文化之中,水乳交融,不可分割。西藏的文字本身就脱胎于梵文,没有佛教就没有西藏的文化。但是,中国内地在历史上号称为第二佛国,汉地佛教也是世界佛教中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8.
<正>觉多法师的《赴日元使:一山一宁禅师及其禅法》(宗教文化出版社,2013年12月版,收入《弘法文库》)博士论文,是她在北京念书三年的辛勤成果。此书对元代汉地佛教普陀山僧一山一宁禅师的生平事迹与历史贡献给予深入探讨,是近年来我国在中日佛教关系研究成果中的优秀之作。早在唐朝时,中国佛教就通过海路传至日本。当时来中国的日本僧人称"求法使",他们来华后努力全面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经他们回国弘扬,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输人到东瀛地区,在日本生根、开花,并最终形成具  相似文献   

9.
温静 《法音》2009,(1):51-54
中国的辽金时期佛教兴盛,建造了大量佛教寺院,有很多遗构保留至今,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的重要实例,也为辽金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中地位的判定提供了依据。对于辽代统治者来说,信奉佛教是其吸收汉地文化,借以统治汉人的工具。因此,辽代皇帝研究佛教,支持佛教的发展。在辽圣宗、兴宗、道宗三朝(983-1100),佛教在辽统治  相似文献   

10.
鸠摩罗什从部派佛教转向大乘佛教的过程是佛教史上的里程碑式事件,直接推动了大乘佛教在中国西域地区和中原汉地的传播与发展,使得大乘佛教开始成为中原汉地佛教体系的主体。本文从前鸠摩罗什时代大乘佛教在龟兹的传播、其转向大乘佛教的过程与原因,以及此后其在龟兹传播大乘佛教的结果与影响等几个方面展开剖析,以探究知识结构、信仰选择与佛教交流之间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1.
宋元时期的禅林上堂仪轨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产物,既具有明显的汉地文化色彩,又标有域外佛教的印记,它效仿中国传统仪礼的经典模式,部分再现了《周礼》为我们设定的仪礼蓝图。南宋和元代禅林上堂仪轨在充分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世俗礼制的吸收和对传统佛教礼仪的融入,建立起更加完备统一的上堂仪轨体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佛教僧团主体的民族属性,提出胡族佛教和汉族佛教两个概念,进而构建了汉地佛教史的理论框架:以胡族僧团为主导的"前史"和以汉族僧团为主导的"正史"。在此框架内,考证、审视了属于汉地佛教"前史"范围内汉魏西晋时期都城洛阳的"市"、胡人聚落与佛教的关系,认为可以将该时期的佛教行事大致限定在胡人从事商业活动和日常生活的聚落空间内。  相似文献   

13.
佛教传入中国汉地,按正史明确记载,至今已有整整二千年了。在漫长的岁月中,作为外来宗教,经受各种历史考验和打击的同时,随顺时节因缘,融会中国固有的儒、道思想和社会习俗,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佛教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部分。可以这样说,佛教在中国走的是一条“中国化”和“化中国”的道路。这不仅因佛教是一种社会和文化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意识形态,更重要的是佛教教育,是对全人类至善圆满的人格教育。中国佛教的发展史,即是一部佛教教育史。“教育是立世之本”。换言…  相似文献   

14.
佛教传记文学是佛教在汉地阐扬、发展的重要形式,具体可分为佛陀传记、印土圣贤传记(佛弟子传)、中国僧尼传记及其他类型传记4种类型。笔者提出,对佛教传记文学的属性、研究范畴和佛教传记文学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关系仍需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法音》2017,(8)
<正>佛塔起源于古代印度,中文译为"堵坡"。黑格尔认为最早的塔与崇拜生殖力观念相关,是由古印度的生殖器形石坊发展而来。古印度佛教中也有塔,当初是为了保存佛的舍利而建,后来演变为佛教的象征性标志。"堵坡"传入我国后,不断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层纪念性建筑。佛塔随着佛教传入汉地,就浸染上了大汉风。两汉时期,印度佛塔就嫁接在中国的楼阁上,而成楼阁式塔。到南北朝时,从建筑形式到象征意义都  相似文献   

16.
观音菩萨属于佛教中最富盛名的菩萨,因为有普度众生的慈悲心而被广大信众尊崇。从唐代开始,汉地民间信仰中出现观世音菩萨四臂观音、六臂观音这种化身,而观音菩萨的化相在藏传佛教中更加丰富多姿。藏传佛教中的菩萨造型相对于汉地更加复杂、繁多,这源自民族信仰的区别。藏传佛像中的所有形象都是一种象征,一种民族信仰的体现。在中国佛教的两大系统,即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信仰中,观音菩萨都是一个重要的佛教尊神。随着佛教信仰的民间化,  相似文献   

17.
佛教在汉地传播和翻译的早期,往往依傍于道家思想和词语。虽然二者在用词上看似有相同之处,但实质上有很大的不同。本文从佛教词语及其词义生成的角度,试举"清净"、"守一"、"守真"、"无为"、"自然"诸词来管窥早期汉译佛经用语在汉地的产生轨迹。  相似文献   

18.
《法音》2017,(2)
<正>在我国近代佛教复兴的诸多探索中,赴藏求法,引藏传佛教入内地,意图挽救汉地佛教之颓势,是当时汉地佛教僧众诸多探索中的重要部分,在我国近代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而能海法师(1886-1967)就是这一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和杰出代表。作为近代将藏传佛教格鲁派教法传到内地,开启内地民间信仰藏传佛教教法的第一人,自1932年首次赴藏求法回内地以来,能  相似文献   

19.
观音形象在古代印度为男身。而在观音信仰传入汉地的过程中,观音由男身逐步转变为女身。在此转变过程中,妙善公主和马郎妇这两个女身观音传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种转变一方面是对于佛教大乘慈悲精神的继承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将印度佛教本土化,适合汉地群众民俗心理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本文阐述了清代五台山的汉地佛教宗派禅宗、律宗、净土宗和华严宗的大致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