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西汉末年佛陀口述的佛经就已传入中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当时只是口传,文字的书籍并没有传过来。佛教传入中国后,借助于汉文化、汉字、纸张以及印刷术等的成就,在中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且逐步与中国文化相融合,成为中国传  相似文献   

2.
唐思鹏 《法音》2006,(9):7-13
佛弟子中大分两类,一是出家众,二是在家众。出家众中,若是受了具足戒的男性学佛者,佛教称为“比丘”,新译为“苾刍”;若是受了具足戒的女性学佛者,佛教称为“比丘尼”,新译为“苾刍尼”。在家众中,若是受了三归五戒的男性学佛者,佛教称为“优婆塞”,新译为“邬波索迦”;若是受了三归五戒的女性学佛者,佛教称为“优婆夷”,新译为“邬婆斯迦”。“邬波索迦”是梵语upqsaka的音译,“邬波”意译为“近”,“迦”意译为“事”,“索”是男性的通称,若是“斯”,便是女性的通称了。而“邬波索迦”与“邬婆斯迦”,实际上就是指亲近承事三宝的在家男居…  相似文献   

3.
学佛随笔     
《法音》1991,(6)
一因果是很浅近而深奥的道理,愚夫愚妇能略知其毫末,若论究竟处,则唯佛与佛才能证知。今时人说信佛,便有很多人认为是信因果的问题。而信因果,又有世间因果和出世间因果。  相似文献   

4.
学佛随想     
《法音》1992,(12)
我认识一位叫空仁的居士,信佛很虔诚。平日里生活勤俭朴素,艰苦节约,吃菜全买低价的,从未见她穿过一件象样的衣服,但她却慷慨助人,常将家中的钱物布施给养老院、孤儿院,还为一些有困难的人排忧解难。1991年这位居士往生了,临终前她对老  相似文献   

5.
学佛前后     
邹相 《佛教文化》2011,(5):61-61
如果说,十几年的学校教育给我一个成长和成熟的平台与条件,那么,学佛就是我找到真正快乐与幸福的源泉。聆听佛的教诲,研习佛的妙法,我感觉,智慧之光始终如影随形.  相似文献   

6.
学佛前后     
几年前在我面对着失业、贫困、孤独、绝望之际,偶然接触到佛教。似乎是一种巨大的引力将我紧紧地吸引住,从而彻底改变我对佛教的片面与无知。这也许是机缘、是福报,但我更相信这是佛的慈悲。  相似文献   

7.
母亲学佛     
母亲学佛始于八年前,那时我刚离异,她办了退休,帮我带儿子,她怎么也弄不明白自己那么热心于成全别人,却没能成全自己女儿的婚姻,就到佛祖那儿寻求平衡了,不意却由此干成了一番“事业”。 初时,适逢上海玉佛寺的真禅法师来安丰,母亲便在净土庵皈了依,继而又在家里宣称要到泰山寺受戒,那日大弟回来休假,问她既已  相似文献   

8.
学佛路上     
一、走近五台山文殊菩萨德难量 ,久成龙种上法王。为怜众生迷自性 ,特辅释迦振玄纲。为七佛师体莫测 ,作菩萨母用无方。常住寂光应众感 ,万川一月影显彰。一路称念着文殊菩萨赞偈 ,心怀着无比的崇敬 ,我为朝拜五台山上路了。山路盘旋 ,车行环绕。回头一望 ,走过的公路象洁白的哈达飘落在半山腰。从远处眺望 ,五台山象一朵盛开的莲花 ,台怀镇就象座落在莲芯里的仔 ,安安稳稳的。绿树掩映的众多寺庙如散落在山间的珍宝 ,琉璃瓦映照着阳光 ,格外耀眼。进了台怀镇 ,就看到街上走着身穿染色衣的汉族僧尼 ,大红藏袍的藏族喇嘛 ,让此处的佛教文化增…  相似文献   

9.
学佛随笔     
佛慧 《法音》2004,(12):34-34
○此心本无善恶,亦能善能恶。○性急没有用,因缘和合才会成功。有因必有果,因果通三世。能力(心志、专业知识)+机遇=成功。○发出善的信息,如何回馈就随缘。○成功者是所有因缘的集合,不能有骄傲的心理。○众生心力互为影响,悟证心性才能免受影响。○莫固守着已失去佛教精神的传统糟粕,莫以仪式为师。○心灵的宁静来自于放下,没有人能给我们痛苦,只有自己给自己痛苦(得之不喜,失之不忧)。○要记住!不要因为别人的缺点而影响到自己的心情。○无限的过去形成了现在。○自杀是一种痛苦,是逃避,非解脱。○轮回就在一念之间,明本心性,当下就不生,…  相似文献   

10.
学佛探珍     
菩提 《法音》1997,(10)
学佛探珍菩提绪言我们常常都在谈论学佛的问题,但为什么要学佛?学佛的根本意趣究竟何在?这一问题却有许多人不甚明了。学佛并不是无意义、无目的,而是要想获得一种高尚、圆满的成果。学佛而能够深刻理解到学佛的根本意趣,进而感到非学佛不可,有这种坚强的信念,才能...  相似文献   

11.
笑与学佛     
我刚接触佛教时,妻子即说:“你还学佛呢,整天板着个脸,笑都不会笑。”这话让我震动。的确,佛门中也有怒目金刚,但毕竟很少,大多数佛、菩萨的相貌皆是慈眉善目,和颜悦色,让众生看了敬仰又欢喜,油然生起亲近心。这使得人们自然而然地把笑与佛紧密相联,把笑颜待人作为学佛的基本功之一。为什么要笑颜待人呢?佛经言:“内存慈悲心,外现慈悲相。”所谓“慈”即是给予他人快乐,所谓“悲”,不是悲观,不是悲哀,而是同情、怜悯受苦的众生,帮助他脱离苦难。显然,佛、菩萨之和颜悦色。  相似文献   

12.
学佛三念     
一、挑 担一日与妻子散步,见一人挑着一副担子走在我俩数十步的前方,从那挑担人的身架和那急促的脚步来判断,担子一定很沉。我看着挑担人那负重的背影,看着看着猛然心中升起一念:学佛犹如挑担,放下便是佛。可人们哪能放得下,一头名,一头利,中间立着一个人  相似文献   

13.
学佛四题     
我是如来 一朋友来我家中坐,问我学佛以来得到什么,我答:“什么也没有得,恍惚间倒觉得失去了许多。”朋友又问我失去了什么。我答:“记不得了。”朋友又问我,学佛几年总应有所感吧,我答:“我是如来。”朋友睁大着眼睛望着我,不知是以为我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呢,还是学佛学得精神错乱了。我向朋友讲了释迦牟尼佛的事迹,讲了众生是佛的道理,又讲了众生不能成为佛的屏障所在。朋友有所悟,刹那间如同换了一人,对佛学顿感兴味。他万不敢相信,一向被认为迷信的佛教里居然还有那么一套启人心灵的学问。他决心学佛。我送他出门,合掌祝愿朋友,祝愿所有沉睡的如来,早日认识自己。  相似文献   

14.
学佛三要     
印顺 《法音》2005,(7):17-21
一、信愿·慈悲·智慧佛法,非常的高深,非常的广大!太深了,太广了,一般人摸不清门径,真不知道从哪里学起。然而,佛法决不是杂乱无章的,自有他一以贯之的、秩然不乱的宗要。古来圣者说:一切法门———方便的,究竟的,方便的方便,究竟的究竟,无非为了引导我们趣入佛乘。或是回邪向正的(五乘法),或是回缚向脱的(三乘法),或是回小向大的(一乘法):诸佛出世,无非为了此“大事因缘”,随顺众生的根机而浅说深说,横说竖说。所以从学佛的立场说,一切法门,都可说是菩萨的修学历程,成佛的菩提正道。由于不同的时节因缘(时代性),不同的根性习尚,适应众生的…  相似文献   

15.
拙缁 《法音》2006,(9):43-45
人们往往用“浩如烟海”或“汗牛充栋”等词汇来形容佛经数量之多。对于一些想了解佛教的人来说,面对如此浩瀚的经典,难免望洋兴叹或望而却步;就是那些已开始信佛、学佛的人,究竟要读哪些经典,又到哪里能请到一些必读的经典,也往往无从措手。这几年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编一部类似基督教《圣经》那样的书,供一般在家信佛、学佛的人学习、读诵。这个问题一直有人在探索,并且也有不少成果,像《在家学佛要典》、《佛教圣经》等书的问世,都在这方面做了很有益的工作。但所有这些工作都还只是一种尝试而已,并没有真正形成一种具有较强适…  相似文献   

16.
学佛的好处     
人生在世,除了需要物质食粮以外,还要精神食粮。在许多精神食粮之中,佛法是最好的精神食粮。一个学佛的人,可以得到很多的好处。现在,我想谈谈学佛的很多好处中,比较浅显的一点好处。人从出生到老死,忙碌了几十年。到底是为了什么忙?如果说是为了衣食住行的生活.必须要有了钱,才能解决生活的问题;那么衣食住行的生活问题解决了以后,应该是不必忙了.但他仍然要忙,甚至有些人会更加忙.因为这个时候,他的生活又有进一步的要求了。为了满足更高的欲望,所以又要拼命地去追求了。但是“人生恰似采花峰,飞南飞北飞西东,采得百花…  相似文献   

17.
学佛三境界     
高健 《佛教文化》1997,(1):46-46
一者,学佛之前的境界可谓:“山就是山,水就是水”。众生学佛之前,因不明佛法大义,慧眼未开,无量劫来的妄念缠绕难解,世俗眼光大多停留在眼前有限事物的表层联系上,分别计度之心特重,若有人对事物间的内在联系稍稍深入研究那么一点点(其实仍是很表浅的),或可被世人认为是大聪明者,却将至深至广、最为圆融无碍又难值难遇的佛法圣谛反视为“迷信”故而见山执山,见水执水,固执所见,难得般苦。二者,学佛初入时的境界可谓:“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学佛若能初步入门,可渐悟成顿悟“境由。必造”、“四大皆空”之宇宙真谛,故而…  相似文献   

18.
快乐是一种满足感、成就感与幸福感,每个人都想活得快乐,但每个人获取快乐的方式却不尽相同。有的人认为拥有大量财富、荣华富贵才是快乐,有的人认为花天酒地,声色犬马、放浪形骸才是快乐,还有的人喜欢与人攀比、勾心斗角,更以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凡此种种,即便是得到了所谓的快乐,那也总有尽头!而我要说的是。  相似文献   

19.
当今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发心学佛,特别是本身具有相当文化、知识丰富的人,稍沾法雨,便智慧增长,才干过人,能够发觉并改变了自身原有的不良习气,对人处事圆融了,工作事业上更有起色了,他们感到生活得更有意义。但也有一些人却是适得其反,“学佛”结果不但有碍弘法利生,也将是对国对民毫无教益,又把自己变成愚昧、接近白痴的废人,出现了板、硬、谬、扭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石军 《佛教文化》1997,(6):37-38
一、“明”师出高徒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师从名师自然受益匪浅。圣人孔于弟子号称三千,高贤七十二,令人景仰;庄周师从道教祖师老子,专心修炼,遂能分身隐形神通具足;而一代名师勿过于三界导师,人天教主的释迎牟尼佛。从鹿野苑度五比丘到各处传教四十年;法音流传东上二千五百多年,教化无数众生!从其所教,圣增辈出;近代也高僧连绵,续佛慧命,名师出高徒啊!我们又可以把“名”字改成“明’V宇。原夫佛来御宁,邪师说法;言皆是妄;法不契理,盲引愚痴,欲升反堕;佛出世间,如果果日丽天,群昏灼破,皓月当空,诸有清凉,诫反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