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对沈阳市1—4年级24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在选取研究对象时,分别以师范类院校、理工类院校和综合类院校作为代表进行分类,从主观幸福感的角度去调查研究在校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现状,试图了解在校大学生的总体幸福感及其差异。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不同性别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差异,其中女生总体幸福感得分的均值大于男生,且在对健康的担心这一因子分上男女生有显著差异。不同年级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差异,其中一年级的幸福感得分与其他三个年级有较大差异。根据研究结果,分别就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对个体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展开讨论,并给出相应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2.
国外社会心理学领域中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心理学领域扩展与深化了现代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本文介绍了国外社会心理学领域中有关主观幸福感研究的5个方面的新进展:适应与主观幸福感、记忆与主观幸福感、消极因素与主观幸福感、友好关系与主观幸福感、文化与主观幸福感,勾画出了幸福感的完整风貌,增进了心理学对主观幸福感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陈曦  李明  叶浩生 《心理学探新》2012,32(3):267-271
以444名青年为研究对象,采用Schutte编制的《情绪智力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和Diener等人编制的《国际大学调查》为研究工具,调查青年各群体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并对情绪智力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青年不同群体之间存在显著的主观幸福感差异,本科生群体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最高;在控制了人口学变量和人格变量之后,情绪智力能独立预测主观幸福感各维度的变异。  相似文献   

4.
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总被引:50,自引:2,他引:48  
采用量表法以 3 1 4名大学生为被试研究了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评估了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差异检验表明 ,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朋友支持、其他支持以及总的社会支持存在性别上的差异 ,女生的得分均高于男生 ,而在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以及家庭支持方面则没有表现出性别差异。回归分析表明 ,社会支持的不同方面对主观幸福感的不同方面产生影响 ;在预测主观幸福感时 ,不同的社会支持指标的预测力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5.
采用主观幸福感问卷和Hearland宽恕量表对23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综合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宽恕心理的现状及关系。研究发现:(1)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女生的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男生;不同年级大学生在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出现显著差异。(2)大学生宽恕心理略高于中等水平,性别间无显著性差异。(3)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宽恕心理呈正相关,女生主观幸福感与宽恕心理的相关显著高于男生。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性别差异的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元分析的方法对我国男女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结果进行总结与评估,结果显示,男生和女生主观幸福感的平均效应值为-0.083,95%置信区间为-0.183-0.018,总体而言男女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没有显著差异。样本量、地域、文章发表的年代、研究采用的量表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效应值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旨在探讨小金口镇居民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抽取小金口镇125名18岁以上的成年人,采用《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简本》和似会支持评量表》,测量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和影响因素。调查结果显示:(1)居民总体主观幸福感、目标价值维度和身体健康维度在健康状况上存在显著差异;(2)家庭经济收入、受教育程度和婚姻状况对居民总体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不显著,但是在具体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3)居民总体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及其各个维度正相关,进一步的回归分析表明,对支持的利用度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力最大,客观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人格、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了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发现:(1)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无性别差异;(2)不同人格类型的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有显著的差异:多血质者主观幸福感最高,抑郁质者最低;(3)四种人格类型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均有随社会支持水平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4)神经质、外向性和家庭外源性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有较强的预测力;但外向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将在一定程度上以家庭外源性社会支持为中介。  相似文献   

9.
城市居民婚姻状况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邢占军  金瑜 《心理科学》2003,26(6):1056-1059
本文在山东省范围内取样,对我国城市居民婚姻状况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得出了与西方研究者不同的结论:从总体上看城市居民中无婚姻生活者主观幸福感高于有婚姻生活者,性别是影响城市居民婚姻状况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重要因素,有婚姻生活的女性比没有婚姻生活的女性体验到更多的幸福感,而男性则恰恰相反。本文认为,在婚姻状况与主观幸福感关系方面表现出来的中西差异,与转型社会的婚姻价值观失衡有关,也反映了某种文化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以910名从初一到高三的中学生为被试,采用自编的《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量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普遍偏低,且存在学校类型、年级的差异,非重点学校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更低;高二、初二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最低。(2)影响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的直接因素是学习体验和现有学习成绩,其中,前者作用更大。(3)影响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的间接因素是社会压力和希望学习成绩,它们通过学习体验或现有学习成绩间接作用于学习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采用自尊量表、情感平衡量表以及总体生活满意度量表,测查了227名农民工。结果如下:1、农民工自尊与主观幸福感、负性情感及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情感平衡呈显著正相关,与正性情感相关不显著;2、农民工自尊与主观幸福感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3、已婚农民工比未婚农民工体验到更多正性情感。结论:农民工自尊与主观幸福感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同时农民工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主观幸福感与文化的关系研究综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邹琼 《心理科学》2005,28(3):632-633,631
西方研究者建立了四个文化模型来解决主观幸福感的文化普遍性和特殊性的争议。遗憾的是,现有的模型各执一端。实证研究也偏重于幸福感的文化特殊性研究。近年来,国内开始重视主观幸福感的跨文化研究,并发现了幸福感的中西差异。未来研究的重点是整合有关理论,解决文化争议,采取主位研究策略,提高实证研究的效度。  相似文献   

13.
采用问卷法对400名残疾人被试进行测量研究,以探讨残疾人的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结果表明,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和焦虑呈负相关;男女被试在幸福感上并没有显著差异;不同的民族、收入、居住环境、来源地和是否工作在社会支持和幸福感上都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采用问卷调查法,以692名中小学教师作为被试,探讨教师职业人格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及其机制。结果发现:(1)专家型教师在职业人格得分上显著高于新手、熟手型教师,体现出与教师职业更匹配、更具适应性的人格特点;(2)职业人格与主观幸福感正相关显著,职业人格可通过影响工作投入程度进而影响主观幸福感,工作投入在二者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新手、熟手和专家型教师职业人格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存在差异:新手职业人格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熟手大部分通过工作投入影响主观幸福感,而专家完全通过工作投入影响主观幸福感。研究表明,教师职业人格可通过提高工作投入程度,进而提升其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5.
老年人社会适应性与主观幸福感的结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通过编制适应老年人的社会适应性与主观幸福感问卷,探讨了老年人社会适应性与主观幸福感的结构关系。结果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人际交往适应性和角色转换适应性对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具有显著的预测价值,生活自理适应性对积极情感具有显著预测作用,但预测力不如人际交往适应性和角色转换适应性,而社会整体变化适应性对主观幸福感不存在预测的价值。地区差异对老年人社会适应性和主观幸福感结构预测关系存在显著的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6.
在对主观幸福感的概念、研究现状介绍的基础上,从特质、自我、目标、需要等四个方面回顾了当前人格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分析了在文化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人格的中介作用,并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过程、研究方向等五个方面阐述了未来人格和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7.
身体锻炼对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作松  季浏 《心理学报》2006,38(4):562-575
为了考察身体锻炼与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采用量表法进行了研究,控制了相关变量后的研究结果表明:(1)经常锻炼的高中学生比锻炼不足的高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更加强烈,这一差异表现在两者之间的情感成份和特殊生活满意感上;一次的身体锻炼对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没有影响,长期性的身体锻炼可以提高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小锻炼量和中等锻炼量的身体锻炼随着锻炼持续时间的增长,对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加深,而大锻炼量随着锻炼持续时间的增长对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呈现倒“V”型的曲线状;随着锻炼持续时间的增长,中等锻炼量的效果明显优于小锻炼量和大锻炼量的效果;(2)身体锻炼不仅可以直接对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而且可以通过身体自尊,人际关系、人格等中介变量对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综述   总被引:79,自引:1,他引:78  
邢占军 《心理科学》2002,25(3):336-338,342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研究大致自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8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进入我国研究者的视野。考察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不难发现,对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始终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仅对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的渊源及国内外研究进展加以回顾,展望其发展趋势,以求对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尤其是主观幸福感的测量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使用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和总体幸福感量表对31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探对大学生疏离感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结果表明:(1)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的信、效度较好;(2)男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没有显差异,男大学生环境疏离感高于女大学生;(3)科大学生社会疏离感和人际疏离感显高于理科大学生;(4)主观幸福感与疏离感各维度均呈显负相关;(5)社会疏离感、人际疏离感可以作为有效预防主观幸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主观幸福感与大三人格特征相关研究的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元分析方法对国内有关主观幸福感与大三人格特质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 通过文献检索, 纳入文献43篇, 总样本量为16377。结果表明:(1)主观幸福感与外倾性存在正相关, 与神经质、精神质存在负相关。对比国外相关研究, 中国被试群体的外倾性、神经质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更为密切, 人格特质与文化的契合性对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质的相关有较大影响; (2)主观幸福感与大三人格之间的相关不受主观幸福感结构(总体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影响。主观幸福感的结构需要进一步明确; (3)主观幸福感与内外倾人格特质的相关受不同年龄群体的调节, 而主观幸福感与神经质、精神质的关系则不受影响。最后, 对研究结果进行讨论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