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5 毫秒
1.
俞文钊 《心理学报》1981,14(2):93-97
实验中用电视方法产生正弦光栅图形,系统地研究了正弦光栅刺激面积的大小和空间频率通道之间的相关。结果表明,随正弦光栅显示面积的增加(由1°、2°增至5°、10°)提高了人眼对低频光栅的敏感性,扩大了对低空间频率的适应范围(自3周/度至0.2周/度)。实验中进一步阐明了最低空间频率通道的位置是随光栅显示面积的增加而向低频处延伸。此外还观察到低频通道的带宽带有非对称性的特征,一般表现为上边频频带大于下边频频带。从实验结果中可认为低空间频率通道是存在的,而光栅显示面积的变化是显示低频通道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林国彬 《心理学报》1989,22(1):26-30
实验使用电子计算机控制彩色图象显示器的屏幕来呈现视觉目标彩色光栅,以对人的颜色视觉进行对比感受性的测定。被试可以通过终端键盘改变光栅的各种变量并进行反应,计算机对结果进行记录和处理。实验Ⅰ是对比感受性作为红-绿光栅和绿色单色光栅的空间频率的函数的测定。结果表明,在所有空间频率上,被试对绿色光栅的对比感受性都比对红-绿光栅要高。但随着空间频率的升高,对两种光栅的对比感受性也相应升高,并都在中间空间频率带达到高峰值。实验Ⅱ是对颜色视觉对比感受性作为红-绿亮度比率的函数的测定。结果表明,空间频率和红色在光栅中的比率对对比感受性都有重要的影响。本实验结果具有明显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同时颜色对比机制的空间特性,本实验用光学投影方法产生出不同空间频率的同时颜色对比光栅。实验结果表明,同时颜色对比机制具有低通空间频率反应特性,即随空间频率下降,颜色对比效应增强。这一结果可能为同时颜色对比机制参与图形探测的推论提供一个实验支持。实验中也测试了几种不同条件下人眼对比敏感度函数。  相似文献   

4.
金贵昌  郑竺英 《心理学报》1987,20(1):102-106
本实验利用条纹发生器产生正弦调制的条纹作视觉刺激,用NICOLETCA—1000平均仪,从枕骨隆起上方沿中线5cm处记录瞬态视觉诱发电位。实验用四种不同反差,十种空间频率,四名被试。结果表明瞬态视觉诱发电位(C_1—C_2)的峰值随反差的增加而变化,其在空间频率上有一定的分布,最敏感处落在3—5C/deg。在阈上刺激时,被试个体有差异,但分布趋势相似,最敏感处也为3—5C/deg,这和心理物理实验获得的调制传递函数(MTF)结果很吻合。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到(C_1—C_2)值对反差变化是敏感的,它反映了人视觉系统对不同空间频率上的反差敏感性,可以把它与MTF相类比。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采用双眼匹配法,测试了人眼经受不同色光照明后颜色视觉的变化。测量了它们的色位移并表示在国际照明学会(CIE)1931年色度图上。实验发现,与适应色类同的色光会引起相同的白光色貌。此外还表明,对色光适应的人眼会把白光看成该适应色的补色。这些结果为我们进一步理解视觉过程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6.
游旭群  邱香  牛勇 《心理学报》2007,39(2):201-208
采用视觉表象的几何距离扫描任务,通过两个实验首次揭示了视觉表象扫描中的视角大小效应。实验一采用3 (视角:2.7°,5.5°和8.2°) × 3 (扫描距离:0.0cm、0.4cm和0.8cm) 组内实验设计,探讨了视角大小这种表象前加工因素是否影响心理扫描的问题;实验二采用8 (视角:2.7°,4.1°,5.5°,6.9°,8.2°,9.6°,12.3°和17.1°) × 2 (扫描距离:0.4cm和0.8cm) 组内实验设计,探讨了视角大小如何影响心理扫描加工过程的问题。结果表明:(1)在视觉表象扫描中,扫描时间会受到表象对应刺激的视角大小影响,即使扫描的几何距离相等,不同视角大小条件下的扫描时间仍存在显著差异;(2)在4°到10°这个视角范围内心理扫描的时间显著短于这个范围之外的扫描时间,6.5°左右是视觉表象扫描的最佳视角。视角大小效应有别于心理扫描的大小效应和距离效应,为Kosslyn的表象计算理论增加了新的内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它对仪表、图形设计以及棋牌游戏等工作和生活实践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汉语常用颜色词的概念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自然分类和多维标度的方法,研究了汉语常用颜色词的概念结构。结果表明,汉语常用颜色词的语义空间具有按原型分布的特点。常用颜色词的概念结构有3个维度:1.彩色/非彩色;2.暖色/冷色;3.颜色的互补和对比。整个研究表明,颜色认知既受光波的物理属性和人眼的生物特性影响,又受语言和社会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探讨了观察者与观察目标存在相对运动时视觉系统对目标数量特征的适应后效的皮层映射特征, 并与对比度适应后效的映射规律进行比较。包括两项实验。其中, 实验一要求被试在适应目标后转换注视点, 考察眼跳后相同和不同视网膜区域以及相同和不同空间区域的适应后效, 发现数量适应后效具有部分空间-皮层映射特性, 而对比度适应后效则表现出完全的视网膜-皮层映射特征。实验二采用固定的注视点, 考察目标运动后目标原位置和新位置区域的适应后效, 发现数量适应后效不完全依赖于视网膜-皮层映射, 它可以“追随”客体运动重新映射到新的位置, 表现出基于客体映射的特征, 而对比度适应后效则完全依赖于视网膜-皮层映射, 不能“追随”客体移动在目标新位置重新形成映射。两项实验结果提示, 相对于对比度等低级表面特征而言, 数量特征对目标的描述涉及更高的加工水平, 它可以与观察目标的相对运动信息进行整合, 且这种整合在眼跳和非眼跳的观察条件下都可发生。  相似文献   

9.
赵益  何东军 《心理科学》2021,(3):530-536
为了研究眼跳的双相调节理论是否适用于人类的视觉系统,本研究测量了人类被试对分别呈现在三种眼跳时间段(基线、眼跳抑制和眼跳增强)内的光栅的朝向辨别准确率。研究发现:相对于光栅呈现在基线时间段内,被试对呈现在抑制(或增强)时间段内的光栅的朝向辨别准确率显著地更低(或更高)(实验1);另外,只有使用低或中等空间频率光栅作为测试刺激时,才有这种双相调节作用(实验2)。这些结果表明:人类的视觉系统在眼跳过程中存在双相调节机制,并且这种双相调节机制具有刺激选择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眼对表色色差辨别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报导了中国人眼对表色色差辨别的实验研究中彩色类特性实验结果。研究中对颜色所具有的明度、色调、彩度三个属性分别开展了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了颜色中的色调、明度和彩度的特性变化不影响人眼对表面色色差的识别。中国人眼对彩色系表色色差辨别时,色差识别的量值△E值仅随感觉等级的不同而产生变化。将彩色类和非彩色类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时,发现了彩色类各感觉等级的△E值均大于非彩色类的△E值。根据二个类别的实验结果,研究者提出:中国颜色体系中非彩色系样品和彩色系样品色度坐标值的色差宽容度分别为:非彩色系△E<1.5;彩色系△E<3.0的建议。根据该项技术指标制作的《中国颜色体系样册》中的1322个颜色样品,经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在国家标准计量装置上测试,将其结果和国际上已有的颜色体系样册中样品的色差比较时,还是让人感到满意的。该项技术指标已作为《中国颜色体系》国家标准中颜色样品色差宽容度的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