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影、电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跟据实际的影视作品服装设计案例,探讨影视服装设计师的工作职责、拍摄技术要求、古装与现代装的设计分类、色彩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并对影视服装设计与色彩情感表达进行着重分析,有利于探索如何通过服装多种变化增添影视作品的可看性,使影视作品通过服装美术、形象造型等方面的视觉效果加强作品艺术层次,进一步帮助影视作品成功塑造人物性格,帮助演员更完美塑造角色,从而使中国有更多的影视佳作得到大众的广泛认可。  相似文献   

2.
服装作为时尚,它与当下流行有关;作为文化,它与传统积淀有关.中国服装设计师内心的困惑是基于这样一种矛盾,既要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又要符合现代审美时尚.研究东西方服装设计师在各自作品中理解运用中国元素的的差异,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两者关系.  相似文献   

3.
服装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文明史上服装与我国语言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一方面,中国历史久远的服饰文化通过服装的语汇促进了我国语言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博大精深的中国语言文化又对服装的传承、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江琳 《四川心理科学》2014,(16):139-140
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影视产业也逐渐形成了一条相关的产业链,正在往国际化靠拢。影视服装也成了影视产业发展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研究和了解当下的影视服装理念对整个产业能更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式服装,即具有传统风格、民族风格特点的服装。它积淀了“中国文化精神”,具有典型的民族标识性。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中式服装现状,中西服装的差异,中式服装走向国际的可能性,探索中国服装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文学与影视的互动镜像及国家影视文化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学与影视渊源深厚,承载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和鲜明的民族精神内涵.其互动特征呈现由文学文本向影视作品单向转换多、政治情结弱化与文艺水平提升相映衬、商业性因素较之民族性、艺术性、科技性凸显等特征.二者互动的内在动力体现在影视资源缺乏使得文学文本受青睐、影视的图像叙事功能契合文学叙事与传播、寂寞文学场对光影界的借势与投奔三个方面.二者互动的外在因素主要有文学机制与影视机制的差异、作家编剧导演的创作偏好、影视受众群体及其审美期待.二者氤氲互动的艺术经验将为中国国家影视文化的建构提供艺术保障.  相似文献   

7.
《父母恩重经》是唐朝初期出现的一部佛教伪经,在唐朝获得广泛的传播,产生过非常大的历史影响。《父母恩重经》宣扬的子女应该践行孝道、回报父母养育之恩的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特别是《孝经》所提倡的孝和孝道伦理是一致的。《父母恩重经》在唐朝的出现,既与唐朝统治者提倡《孝经》和孝道的文化政策有关,也是佛教自觉调和与儒学思想的矛盾、努力融入中国文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陈寅恪在谈到宋代文化时曾经这样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宋之世。”陈先生的这个说法,已经是当代学术界的共识。宋朝一转唐朝的恢宏气象,收敛锋芒,静心修为,开启了一个与唐朝截然不同的文化盛世,造就了中国文化史上新的高峰。  相似文献   

9.
说僧装     
佛教的服装文化同佛教的教义一样,传入中国之后就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及风情民俗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且由于流传的时间之久远,地域之广阔、民族之众多、及风俗民情的不同,地理气候的差异,使佛教服装在各个地区、民族形成各自不同的服装文化。因此,佛教僧人的服装无论从色彩、种类或形式差异等各个不同角度都体现出了佛教服装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资料。一、佛教僧装的历史渊源从佛教僧人服装的历史渊源来看,佛教僧侣的服装,根据佛教的制度,仅限于三衣。如果依照佛典,僧侣最初只穿一件“粪扫衣”,…  相似文献   

10.
邱艳 《美与时代》2013,(12):45-45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民族,5000年的文明孕育了独特的中国文化,由于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占有主要地位,因而,中国的服饰形制也被打上了深刻的儒家“烙印”。儒家重礼仪,讲求中庸之道,所以,中国的传统服饰始终以繁冗,宽博的主要特征出现。这一点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服装的深厚文化底蕴,当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汇时,中国传统的服装与西方服装体系相互交融,使得服装界更加注目于东方古老的文化精粹,使得服装舞台上的东方情结闪烁不灭。  相似文献   

11.
尹娜 《法音》2015,(2):52-55
<正>众所周知,中国对日本的历史发展影响深远,而佛教则在很大程度上担当了思想文化传播的载体。随着佛教传入日本,与佛教相关的文化也开始生根发芽,佛教美术就是典型代表之一。日本从飞鸟时代开始就以极大的热情在寺院建筑等方面效仿中国,以致于当时日本出现了远高于其社会发展水平的寺院建筑与佛像雕塑。这种单纯的模仿一直持续到平安时代前期,直到唐朝安史之乱后日本中止向唐朝派遣遣唐使才告一段落。在中国佛教美  相似文献   

12.
服装作为人类文明特有的文化象征,它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不断地革新、演变之中.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民素质、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人们着装日益注重文化内涵,讲究个性、时尚、高品位.后现代主义服装设计师紧跟时代潮流,创作出一批批用吉祥图案装饰的以及用吉祥纹样与新款式相结合的服装广为流行,为社会生活营造出吉祥的氛围.比如: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出国参赛的运动员,小品演员及社会上较高层次的消费群体.此类服装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及诱惑人的魅力呢?分析流行服装的形式特点及其文化内涵,可以看出,其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服饰纹样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及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和智慧。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文化越来越受到欢迎,设计师在当代服装的设计中,应更好地将中国传统服饰纹样与当代服装相融合,取其精华,将传统服饰纹样中的精髓运用到当代服装设计中,在美化服饰的同时,以弘扬中国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影视建筑事业随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已迈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在此阶段中,现代影视建筑逐渐融合了中国传统元素,并被广泛应用。中国传统元素,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核心,同时也深刻影响着现代社会的各产业发展,具有独一无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文章详细分析了在现代影视建筑设计中,中国传统元素的作用,突出体现了其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与韩国的影视发展各具特色,各有长处。以中、韩互通的历史文化基础和影视发展的现状来看,两国在超越本国场域的界限之外达成双方优势资源互补的共识,不失为一种文化范畴内合作的途径之一。而积极构建两国影视领域的共同制作更是极具优势与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6.
首先从镶边的形式、材质、色彩及审美表现分析《那年花开月正圆》女装的传承和创新,其次分析镶边在塑造人体造型、服装轮廓及节奏变化方面的作用,指出该电视剧的女装镶边综合了清装与影视剧需要创作的服装形式,在传承和影视服装功能方面达到了良好的平衡。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舞蹈的发展源远流长,因其特殊的艺术属性在近现代影视剧中占据着不可缺少的席位。本文以部分古典舞在现代影视剧中的运用为例,剖析舞蹈创作的文化底蕴,浅谈中国审美体制下舞蹈艺术的时代性与美学价值。古典舞的传承与发展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了多元的艺术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8.
黄圣民 《天风》2022,(10):16-17
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多民族相互融合,多文化相互交融,自古就有崇礼尚德的文化传统.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大地不断地吸纳各民族、宗教的文化精髓,乃形成了一个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基督教自传入中国以来,就不断地探索融入中国文化和社会的途径,唐朝时期借鉴佛道语境阐释基督教教义,明清之际结合儒家学说传经布道,曾一时"法流十道、寺满百城",甚至赢得了一些士大夫入教,其间也经历了"礼仪之争"等激烈的文化碰撞.  相似文献   

19.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长河中,服饰妆容无疑是一朵朵璀璨的浪花,其中唐代的女子造型最为人所熟悉,并且在诸多艺术作品中均有所表现。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多年,这期间随着经济持续高速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同的影视剧中武则天的人物造型无论是化妆、发型、服装等都各具特色,而这些特色是导演、化装造型师的审美观决定的。不同年代的导演、化装造型师的审美趣味与他们所处的时代流行趋势密切相关,并且导演以及化妆造型师也随自己的意愿加入了一定的其所处时代的元素,从影视剧中武则天这一人物造型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  相似文献   

20.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不管是贵族还是平民都崇尚裹头扎巾,这成为那时候服饰的一种特点。唐朝是与外界交流很频繁的一个时期,当时周边少数民族因互市朝贡等诸多原因纷纷来到中原,穿着打扮互相影响渗透。到了宋朝,头饰中就多了一些儒雅的气息。各幅名画中记载的中国古代头饰特点很分明,不同的头饰反应了不同时代的文化特征,是各时期的文化产物。头饰与服饰的变化,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活习俗、各民族之间以及各国之间的交流等,都有着密切的关联。这些历代中国画作品是记载和传承文化历史的最好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