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帛书《易传》证知孔子说《易》引用古熟语邓立光谦德与慎言都是中国上古相承的德性,是统治者修身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要求。从帛书《易传》中可见孔子言谦德有取于周公之言,慎言之教则有取于《金人铭》。今本《谦·彖》的“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  相似文献   

2.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出土,给《易传》思想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活力。帛书《周易》包括帛书《易经》、帛书《易系辞》、帛书《易传》性书。帛书《易传》佚书又包括《要》、《二三子问》、《易之义》、《缪和》、《昭力》等著作。这些新出土的帛书《易系辞》、帛书《易传》佚书,其中引用了不少孔子的言论,这些言论有的冠以“孔子曰”,有的冠以“子曰”。(其中《缪和》《昭力》两篇的“子曰”,指谁的言论,需另作研究。)如果把孔子这些言论和通行本《易传》、《礼记》、《大戴礼记》、《孔子家语》、《孔子集语》等著作…  相似文献   

3.
试论帛书《衷》的篇名和字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论文通过对帛书易传三件残片的缀合和考释,认为所谓的帛书《易之义》原篇题当为《衷》,是孔子后学按照阴阳和衷共济的主题所选定的孔子沦《易》言沦的汇编,编者以为这些言沦是最为适当的论《易》之语,故名其为《衷》;而原记字数“二千”当为“四千”之误;同时进一步考定帛书《要》的篇首当为今本《系辞》的第十章。  相似文献   

4.
马王堆帛书《缪和》《昭力》中的"子"即是孔子,其中蕴涵着大量孔子易教思想,这些思想可以和其他古籍中所见孔子思想相互印证而又富新意。孔子晚而好《易》,不仅出于个人宗教情感之需要,更主要的是他对易之教化作用的阐扬。挖掘这两篇中的孔子易教思想不仅可以推动帛书《易传》的进一步研究,更可以深化对孔子思想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孔子晚年喜《易》、好《易》,并不代表他早期没有深入研修过《易经》。孔子早期学《易》,以"象数"视之,注重的是卦象的流动和转化所开启的"艺"境。正因为此,孔子晚年虽然抛弃了卜筮之用,却没有抛弃卜筮本身,特别强调卦象、卦变与卦爻辞意义之间彼此共生、相互建构的关系。这种致思取向为孔子晚期发挥阐释《易经》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支撑,使得象数之《易》与演德之《易》的结合成为可能。《易传》沿着孔子开辟的道路前进,在天地相参、天人合一的理论构建中对世间的德性进行观照,对后世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孔子晚年喜《易》、好《易》,并不代表他早期没有深入研修过《易经》。孔子早期学《易》,以"象数"视之,注重的是卦象的流动和转化所开启的"艺"境。正因为此,孔子晚年虽然抛弃了卜筮之用,却没有抛弃卜筮本身,特别强调卦象、卦变与卦爻辞意义之间彼此共生、相互建构的关系。这种致思取向为孔子晚期发挥阐释《易经》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支撑,使得象数之《易》与演德之《易》的结合成为可能。《易传》沿着孔子开辟的道路前进,在天地相参、天人合一的理论构建中对世间的德性进行观照,对后世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帛书《易传》比对《论语》中关涉《周易》的章节,从而确定这些章节是属于孔子晚年所说的话。此外,从帛书《易传》所见的哲理,-显示了晚年的孔子已经具有哲学家的形态。关心形而上的问题,并且对这些哲学问题有很深的体会。孔子说《易》,开辟了以义理研究《易经》的新途,亦展示了一个学术发展的转折点,即儒家的道德形而上学以孔子为开山。  相似文献   

8.
本文讨论分析了《二三子》、《要》、《衷》等帛书《易传》中所蕴含的卦气思想,说明帛书《易传》与今本《易传》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一卦气思想是与其前的卦气思想一脉相承的,汉代的卦气思想,就是在此基础上建构完善起来的。探讨帛书《易传》中卦气说的存在,对于推进两汉象数易学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帛书《易传》中有关于《恒》卦的四处解释,仔细研读这四处解释,了解其内在含义,一方面对于推知帛书的成书年代或有帮助,另一方面可知帛书《易传》中所出现的不同卦序正是《周易》自身变化的重要标志,透过帛书《易传》,可以对《周易》中的占筮与德行有着新的认识,并且对于重新把握孔子的易学思想亦有极大帮助。  相似文献   

10.
读《易传》札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易传》产生的时代 《易大传》七篇,汉人以为孔子作。《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晚而喜《易》,序《象》《系》《象》《说卦》《文言》。”《汉书·艺文志》云:“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易传》作于孔子说,宋儒王景山、欧阳修已疑其非是。至晚清以来疑古学起,此说更遭否定。康有为认为《易传》为刘敬所伪作(见《新学伪经考》),顾颉刚谓《易传》之作,最早不过战国,迟则在西汉中叶(见《古史辨》第二册),高亨先生则以为作于战国时代(见《周易大传今注》)。按,康氏乃纯骋臆说,学人…  相似文献   

11.
~~帛书《易传》中的象数易学思想@刘大钧$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12.
帛书《易传》《衷》篇具有丰富的象数思想,除学者所讨论的"卦气"说外,还包含以下思想:"得中"说,"爻变"说,以及"《乾》《离》同居、《坤》《坎》一体"说等。其中"得中"说与《衷》篇的得名密切相关,《衷》(中)篇篇名即取自于"得中"说的象数学背景。"《乾》《离》同居、《坤》《坎》一体"说不见于通行本《易传》,是帛书《衷》篇独特使用的象数学说。通过对帛书《衷》篇象数思想的挖掘,可以大大深化对《衷》篇思想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淮南子》中引《易》或与易学相关的内容,应本之于《淮南道训》。这些内容与帛书《易传》及《汉书.艺文志》所记载的易学古籍都有着十分密切的传承关系。通过相关章节的比较,我们认为《淮南子》中引《易》论《易》的文字,确由帛《易》流传而来,确为孔子之传。《淮南子》中论"五帝三王"的内容或与《韩氏易传》相关。《淮南子.天文训》包含了丰富的象数易学理论,有些可能是《汉书.艺文志》所载的《古五子》的遗说,有些则是魏相《易阴阳》的内容,还有一些与京房易学中的"纳甲"筮法相合辙。  相似文献   

14.
<正>徐强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10月出版,全书254页,22.8万字,大连市学术著作出版资金资助出版。全书分为五章,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出发,以帛书《易传》如何诠释《易经》为主线,分别就帛书《易传》的成书年代及学术定位,由"占筮"到"德义"的诠释视野转换,阴阳、刚柔、文武及天地之义等概念对帛书《易传》解《易》的影响及其自身含义的变化,帛书《易传》诠  相似文献   

15.
<正>马王堆帛书《易传》出土四十多年来,学界从不同角度了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帛书《易传》六篇,仅其释文就计72种之多。刘彬教授很久以前就关注帛书《易传》,倾其全力对其研究,扎硬寨,打死仗,对其进行漫长、艰辛、细致的校释研究,打下良好的文献基础;进而在此基础之上,对孔子易学思想进行深入的考证和探讨,最终形成了训诂、考据和义理兼备的综合研究体系。2016年9月,《帛书〈易传〉新释暨孔子易学思想研究》(下简  相似文献   

16.
帛书《易》的出土,使我们看到了汉初今文本的原貌,而最可贵者,乃是帛书《易传》各篇中多有对经文的解释,虽不系统完整,但亦可使我们窥见不少汉初今文《易》义。今试举《缪和》篇中数条较为完整可观的卦例,并将其与《经典释文》、《周易集解》所引汉魏诸家之解作一对比,以期为我们重新认识汉《易》,特别是今文《易》与古文《易》,提供一些重要启发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刘震 《周易研究》2007,(2):19-23
帛书《易传》中的《昭力》篇虽然字效较少,但其结构完备,内涵清晰,属于帛书《易传》中十分具有特色的一篇释文。然而由于其篇末的字数标记,许多学者认为《昭力》与《缪和》属于一篇文章。亦有的学者认为《昭力》中论及“卿大夫”与“国君”,乃以《易》论政,属于政治论的范畴,不属于解《易》范畴。笔者通过研究《昭力》对卦爻辞的解读,认为《昭力》恰恰是一篇独立成章的解《易》文章,而且其所体现的是与帛书《易传》其他篇章不尽相同的解《易》理念,其“六经注我”的解释学理念也是我国典籍中出现较早的。《昭力》篇的研读对于我们认识孔子的政治论点与易学观念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孔子晚年心志蠡测--并为《莫春篇》作一新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晚年的心志如何,的确多费猜疑。作者发现其中最主要的关键在于如何对当今留下的史料作恰当的选取与解读而已。本文以《论语》为基准,通过《易传》与《春秋》来了解孔子晚年的思想。对《论语》里自古以来号称难解的《莫春篇》作出新的了解,显豁孔子晚年密契天道的意境,指出这正是孔子志存拨乱,推阐易道,作《春秋》运诸三世之苦心。后世实在不宜再忽视或过度怀疑《孟子·滕文公下》、《史记·孔子世家》及新近出土帛书《易传·要篇》等史料具有呈显孔子晚年思想实况的价值性.  相似文献   

19.
《帛书易传初探》,廖名春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11月出版。该书收录了廖名春1992年8月至1995年9月关于帛书《易传》的19篇论文和6篇释文,另附首次发表的帛书《易传》的16张照片。是迄今为止帛书《易传》研究最为重要的成果,因此获得了由东方国际易学研究基金委员会和东方国际易学研究院联合设立的1999年度第一届国际易学龙马奖。 本书分为5编。第一编“帛书《易传》简说”由介绍帛书《易传》(除《系辞》以外)基本内容的4篇论文组成。它们发表于1993年8月,是研究帛书《二三子》、《衷》、《要》…  相似文献   

20.
儒家对《易》的经典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店楚简、上博楚简、马王堆帛书等出土资料的发现推翻了今本<易>成书于战国中期以后、<易>在焚书之后的秦汉之际以至汉代才成为儒家经典等说法.关于<易>之经典化的问题,要把它当作"孔子圣人化"的儒教形成运动之一环来考虑.儒家将<易>视为经典的原因是<易>的性质方便赋予孔子为王之资格,<易>被视作经典的开始时间最有可能是在春秋末战国初,即西元前400年左右.帛书<易传>展现了儒家将作为先王之书的经典与孔子两者之间联系起来,并以此为手段,展开为了伪装孔子具有圣人资格的儒教运动.然而这一运动在儒家内部有若干不同流派,将其与<易>结合或将其与六经全部结合也只是其中之某一派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