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拙作“揚弃三法”,第一便是分析某些哲学命题的“一般意义”和“特殊意义”;并提出了我和馮友兰先生的四点根本分歧。但是,那篇文章是正面闡述我自己的意見的,所以对“根本分歧”并未作詳細說明(現在看来,那四点也还是不够的),沒有着重去批判馮先生的意見。我自己的意見,有些地方也沒有說清楚。現在写这篇文章即是批判馮友兰先生的“抽象繼承法”,說明我所說的“一般和特殊”的分析方法和馮先生的意見的根本对立,并对这个分析方法作一些补充說明。  相似文献   

2.
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社会底经济基础需要一种与之相适应的哲学思想,作为它的上层建筑。因为它本身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所以与之最相适应的哲学的上层建筑也必需是中国封建主义哲学和帝国主义国家底资产阶级哲学相结合的产物。旧中国社会底半殖民地性质底一个特点,就是它不是为一个帝国主义国家所统治,而是为许多帝国主义国家所统治。因此,在从“五四”以后,所有的帝国主义国家底资产阶级哲学,凡是主要的派  相似文献   

3.
最近以来,馮友兰先生发表了許多文章,闡述了他的关于思想的“普遍性形式”的观点。随着討論的深入,馮先生对这个观点,不断地作了一些补充,論点更加系統,我們和馮先生的分歧所在也就越来越明白了。馮先生关于思想的“普遍性形式”的观点,概括起来讲是:一、所謂“普遍性形式”,“就是把一个阶級的利益說成是普遍利益”“具有普遍性形式的思想,都是以超阶級的形式提出的”实质上馮先生所謂的思想的“普遍性形式”,也就是思想的超阶級性。这种思想的“普遍性形式”和思想的“阶級内容”的关系,照馮先生的看法就是:“普遍性形式即寓于它的阶级性之中”。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冯先生在讨论哲学遗产继承的幌子下,大量贩卖他的修正主义货色,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作了一系列的重大的修正。他在这方面写的“中国哲学遗产底继承问题”、“再论中国哲学遗产底继承问题”等几篇文章中,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的地方实在不少。表面看来,确乎声势喧赫,有经有据,像个大学者的样子。但仔细分析起来,就可以看出他的文章到处充满混乱,怪诞,充满对于事实的歪曲。他的“新理学”的幽灵仍然在活灵活现。我们把这些东西揭露出来,对于击溃他的伪科学是有帮助的。第一、在否定与继承的关系上,马克思主义认为,否定与继承是辩证的统一,即否定不是简单的  相似文献   

5.
馮友兰先生坚持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思想的超阶級性是真实的,不是欺骗。他向反对这种观点的人們提出了一个争辯的准则。他說:“如果一个阶级的利益,真是和普遍利益相一致或有一致之处,这个具有普遍性形式的思想就是真实的,不是虚伪的。如果不是这样,这种思想就是虚伪的,不是真实的。”这就是說,在馮先生看来,具有普遍性形式的思想其所以是真实的,乃是因为在阶級社会里,除了有  相似文献   

6.
(一) 問题的提出近年来,有关历史問题、哲学史問题的爭論,都涉及到史学方法論的原则問题。究竟历史研究能否成为科学,也是爭論問题之一;这一争論又首先涉及对历史研究的对象問题还存在着不同的理解。这在近代史学思想史上是一个老問题,在新形势下被重新提出来,則具有一定的新意义,頗值得认真地加以研究和討論。問题是由馮友兰先生提出来的。馮先生从哲学及其他科学研究“一般”,历史学只研究“个体”,而“个体”非“类”等前提出发,得出了历史非科学的結論;并把这一問题作为“关于历史研究的一般性的問题”提了出来。  相似文献   

7.
哲学的发展离不开传播。在思想传播的过程中,接受者和接受问题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因为一种哲学思想,只有能为别人所理解时,它才取得了存在的现实形式,才能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从意义的理解看,根本不存在独立的、绝对的思想“本文”,哲学思想是本文与接受者相互作用而生成的;历史上的任何哲学思想都是在与接受者的相互作用中生成和发展的。可见,哲学思想既是哲学家的功能,也是接受者的功能。在这个意义上说,哲学的  相似文献   

8.
在全民大跃进的高潮中,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哲学史教研室的全体同志,经过半个多月的苦战,写出了批判冯友兰哲学思想的论文八篇,共计约十万字。这些文章比较全面地批判了冯友兰在解放前后所发表的主要哲学著作和文章,而且批判冯友兰以前的哲学思想都联系到他解放后所散布的修正主义哲学思想,批判他解放后的哲学观点也都追溯到他过去的哲学体系。其中有些文章质量还是较好的。如:杨宪邦同志的“冯友兰的新理学——封建买办王朝的御用哲学”一文,着重揭露和批判“新理学”的阶级根源,揭露冯友兰全部哲学的政治内容是为蒋介石王朝的反动的政治纲领服务的,文章并且深刻地分析了冯友兰如何以他的哲学唯心主义、不可知主义、神秘主义、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来为他的反动  相似文献   

9.
从社会的观点看自然化的科学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导论 最近,对科学哲学自然化的讨论不怎么关心科学实践的社会本质,它们所注重的是,利用认知科学的成果来解释科学。我要证明,这种探讨有缺陷。这是因为,第一,它们采用了我所谓的认知个体主义,第二,科学实践的社会性是不可化简的。认知个体主义即这样一个命题:自主的认知个体的说明,能对所有的认知活动作出圆满的解释。认知个体主义与方法论个体主义有着一定的联系,因为认知个体主义者把个体作为他们的解释理论的分析单位,不过认知个体主义是一种更为狭隘的主张,它与社会科学哲学家所说的心理主义更为相似。按照它的观点,可以用根据自主的个体内在的心理机制所能描述的东西来定义什么是认知的。相对于这种观点,我将提出一种有关科学知识的社会本质的模型,该模型选出了几种理解“社会的”这个词的方式,任何一个较为完备的有关科学实践的模型中肯定都会有这几种方式。我的主张吸收了科学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但相对于伍尔伽和拉图尔(1980)、拉图尔本人(1987)以及柯林斯(1985)所提出的“构造主义的”观点和科学哲学家们最熟悉的爱丁  相似文献   

10.
当代哲学家们围绕含混性问题展开激烈争论,有许多的理论被相继提出和改进。这些理论相互竞争、彼此批评,我们却很难看出它们是否是关于相同现象的理论,而且坚守不同理论的哲学家实际上关于含混性问题有很少共识。本文借鉴苏珊·哈克的逻辑哲学思想,通过区分不同层次的含混性问题,分析各种含混性理论的动机、关切点和优劣,进而提供把握含混性问题及相关理论的一种整体视角。从逻辑哲学的观点看:(1)三值理论和模糊理论通过发明新的非经典逻辑系统来处理含混性问题;(2)超赋值论和次赋值论通过发明新的赋值语义学来解决含混性问题;(3)认知主义和语境主义通过添加"辅助假设"来维护和保留经典逻辑及其语义学;(4)表征主义和本体论的含混性主要关心含混语言与世界的关系,而不是含混性的逻辑。每种理论或多或少地包含逻辑、语言、认知和形而上学成分,分别强调含混性问题的不同方面。本文在最后指出自然类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含混性的本性,并通过论证自然类的含混性来辩护本体论的含混性,主张含混性不仅仅是语言的和认知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们世界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1.
当代生命科学的发展赋予人类以一种超级能力,以至我们可以重新编辑自己的基因。平等主义者从这种超级能力中看到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基因平等,从而能够彻底克服天赋的不平等。问题在于:我们是否应该追求这种基因平等?本文的论证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我们不应该追求"积极的基因平等",其理由有三个,即我们不知道生物学上的基因平等能否导致平等,基因平等与自由可能是冲突的,以及基因平等会面临"拉平反驳"。其次,我们应该支持"消极的基因平等",为此我们需要区分开基因治疗与基因增强,并且为基因治疗提供这样一种论证,即它不仅是可行的,而且也是可欲的。  相似文献   

12.
从哲学的观点看科学向技术的转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向技术的转化,对于阐明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机制,促进科学技术成果的产业化,有理论的和现实的意义。这个问题通常是从工程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的角度来考察的,如从哲学的观点来反思,从本体论、价值论和认识论的方面审视,或许会有助于扩展研究的思路。一、科学与技术的差别科学向技术的转化是以两者互有差别为前提的。如果科学与技术已全然等同或已一体化到无差别的程度,就谈不到科学转化为技术,也无所谓技术转化为科学了。理论界对科学与技术的联系论述较多,对科学与技术的差别讨论较少,其原…  相似文献   

13.
德国现象学家舍勒的思想庞杂多变,对于他晚年提出的哲学人类学的意义及在舍勒哲学中的地位,众说纷纭.本文论证其哲学人类学实是舍氏伦理学提出的伦理人格主义的发展和完成.  相似文献   

14.
丁三东 《世界哲学》2005,(1):98-103
本文认为,康德并没有所谓的"第四批判"的思想,他的《纯粹理性批判》对以往形而上学的批判也可以应用到对以往历史哲学的批判;他为自然科学提供的哲学依据也为历史学提供了依据;而以往的形而上学的不可能也意味着以往的历史哲学的不可能.在此基础上,如果有所谓历史哲学的话,它的性质就不再是知识,而是信念;不过这种信念又具有主观的普遍性,它最终根源于康德的合目的性观念.  相似文献   

15.
从计算的观点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的计算革命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崭新的科学研究的方法 ,而且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看问题的视角。计算机的理论和实践使我们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世界观 ,即计算主义的世界观 :不仅认知和生命可以被看作是计算过程 ,而且整个宇宙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巨大的计算系统。一、认知和计算最早从计算的视角审视问题的是关心人的认识本质的哲学家。笛卡尔认为 ,人的理解就是形成和操作恰当的表述方式。洛克认为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都要经过观念这个中介 ,思维事实上不过是人类大脑对这些观念进行组合或分解的过程。霍布斯更是明确提出 ,推理的本质就是计…  相似文献   

16.
从六月中旬开始,北京大学哲学系掀起了一个学习毛主席著作和批判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高潮。哲学系三年级同学一马当先提出了“向唯心主义宣战”的口号,经过三天的苦战以大字报形式对马寅初、冯友兰、贺麟、洪谦的资产阶级学术思想进行了批判。七月十日以后举行了一系列的批判会,对冯友兰、朱谦之、贺麟等先生的资产阶级学术思想展开猛攻。对冯友兰先生的资产阶级学术思想和教育路綫的批判在七月二十日以后举行了两次,重点批判了冯友兰先生对哲学遗产的“抽象继承法”的  相似文献   

17.
哲学家使用‘经验的’或‘经验主义’这个词时,所指的与科学家所指的并不是一回事,这种区别人们从来没有完全弄清楚。二者的混淆对于科学,特别对于那些晚近才开始发展的科学是有危害的,同时也阻碍了哲  相似文献   

18.
凌培炎教授在河南大学学报一九八五年第六期中发表了一篇题为《从系统论的观点看个性的实质》的文章,文中指出个性是自控与他控系统的统一。我认为这一论点是经得住推敲的,因而撰写此文,试图从控制论角度对这一论点加以详细的阐述。控制论作为一门较完善的理论学科,是美国科学家维纳在总结了前人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于一九四八年在其著作《控制论》中正式提出的。由于它具有一般科学方法论的  相似文献   

19.
在人和动物的生理学研究中,大多数生物学家集中注意于成熟有机体,把它作为体内所有系统最恰当的整合模式,并且作为测定人和动物的生理或病理离差程度的一个标准。换句话说,发育和衰老这两个过程通常是以成熟有机体为正常背景来分析的。虽然,有可能应用生理学指标来表示从胎儿到成熟的转变,但从成熟转变到衰老则较难捉摸。本世纪初的生理学家Charles Minot提出一种观点,认为衰老是生命连续过程的一个主要部分,并且与发育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20.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情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除了心理学家以外,人人都知道情绪是什么,然而心理学家却不能准确地描述它。这是因为情绪心理学存在着它的特殊困难性。情绪是体验、又是反应,是冲动、又是行为,是有机体的一种复合状态,是以特殊方式表现的心理的东西。它的表现有和缓的和激动的,细微的和强烈的,轻松的和紧张的等等诸多形式,它包括有机体生理和心理许多水平上的整合,广泛地同其它心理过程相联系。当我们应用情绪这个术语时,可能涉及某些或全部这些可能性,而每一种可能性都有一个很大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