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确定婴儿面部表情模式的初步尝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孟昭兰  阎军  孟宪东 《心理学报》1985,18(1):57-631
本实验拍摄了一岁婴儿六种具体基本情绪的表情照片。它们是愉快、惊奇、悲伤、愤怒、厌恶和惧怕。并进行了辨认实验和标定工作。本实验結果支持了婴儿具有基本面部表情模式的立场。所得表情模式与C.E.Izard在Max中所描述的基本一致。由此证明基本情绪的面部模式具有跨文化的性质。  相似文献   

2.
胡治国  刘宏艳 《心理科学》2015,(5):1087-1094
正确识别面部表情对成功的社会交往有重要意义。面部表情识别受到情绪背景的影响。本文首先介绍了情绪背景对面部表情识别的增强作用,主要表现为视觉通道的情绪一致性效应和跨通道情绪整合效应;然后介绍了情绪背景对面部表情识别的阻碍作用,主要表现为情绪冲突效应和语义阻碍效应;接着介绍了情绪背景对中性和歧义面孔识别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背景的情绪诱发效应和阈下情绪启动效应;最后对现有研究进行了总结分析,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表情是情绪的外部表现,面部表情是以面部肌肉活动的变化表达人的情绪和对现实事物的态度的,在人际交往中,起到传递信息的重要作用。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曾列出一个公式:整个信息传递=7%的言语 38%的语气 55%的面部表情。 人的表情大部分是先天的,早在19世纪,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就指出:原始人的表情具有生存价值。例如,愤怒时咬牙切齿、鼻孔张大等表情是  相似文献   

4.
王亚鹏  董奇 《心理科学》2006,29(6):1512-1514
本文从情绪的效价载荷及其脑功能成像研究、面部表情的识别及其脑功能成像研究以及情绪的诱发及其脑功能成像研究等三方面介绍了情绪加工的脑机制及其研究现状。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大脑皮层在加工不同效价载荷的情绪时具有很大的重叠性;有关面部表情识别的研究表明,不同的神经环路负责调节对不同面部表情的反应;有关诱发的情绪的研究表明,前扣带回皮层在表征实验诱发的情绪时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文章最后指出了情绪研究目前面临的一些问题,并指出在我国开展情绪的脑机制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不同类型表情和不同强度表情在表情判别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通过不同年龄学生对表情的判别之研究,探讨了不同类型表情和不同强度表情在表情判别中的作用问题。所得结果表明:①在具体类别情绪的表情判别上,全身表情仅具有不低于面部表情和身段表情的判别率;②面部表情和身段表情都是情绪判别的重要表情线索;③上半部脸和下半部脸都是面部最富于表情的部位;④表情强度对表情的判别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但在中、低强度水平上,人们还不能对表情本身所包含的强度以及表情之间的强度差异进行足够的分辨。  相似文献   

6.
演讲的非语言沟通:面部表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际沟通不仅限于语言。如果人们只是通过语言来相互了解的话,那一定是枯燥无味的。面部表情作为非语言也是沟通的重要途径,其中,情绪信息就主要是通过非语言途径特别是面部表情来传递的。心理学家伯特·梅拉宾甚至认为:交流一项信息的情绪效果=词语7% 声音38% 面部表情55%,可见面部表情对于表达和理解情绪的重要  相似文献   

7.
综述了近年来关于精神分裂症对情绪面部表情加工损伤的研究,讨论了这种损伤的性质,以及对这种损伤性质的解释,比如它属于一般性还是特异性的损伤,与临床症状以及认知特征之间的关系等。比较分析表明,精神分裂症情绪面部表情知觉损伤,可能兼有面部信息加工障碍和情绪信息知觉困难的特性。另外,介绍了国外关于针对精神分裂症面部表情再认和识别的康复训练研究以及近年来利用事件相关电位(ERPs)和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等认知神经科学技术进行的神经生理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8.
面部表情加工是情绪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以不同情绪效价的面孔表情图片为研究材料,以高中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识别-判断"的实验范式考察面部表情识别的方法,对高中学生的情绪面孔的识别判断进行具体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不同面孔加工水平对被试进行面孔表情判断无显著影响;两种情绪极性对被试进行面孔表情图片识别有影响;且被试对正性情绪的判断要快于对负性情绪的判断。  相似文献   

9.
人际空间距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在社会心理学中,关于非言语沟通研究开始于六十年代.一般而言,人们把具有沟通作用的非言语行为分为六类:辅助语言(paralanguage)、目光、面部表情、手势、体势运动和人际空间距离。早在六十年代,美国学者霍尔(E·T·Hall)对人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通过3个实验探讨群体信息对面部表情识别的影响。结果发现:(1)周围面孔的情绪状态影响个体对目标面孔情绪的识别,两者情绪一致时的反应时显著短于不一致时的反应时,且面部表情识别准确性更高。(2)群体信息会调节周围面孔情绪对目标面孔的影响,进而影响面部表情识别。具体而言,群体条件下,个体对目标面部表情的识别受到周围面孔情绪状态的影响,相比周围面孔情绪与目标面孔情绪不一致,两者情绪一致时,即符合个体基于知觉线索建立的群体成员情绪具有一致性的预期,面部表情识别的准确性更高、速度更快;而非群体条件下,个体则不受周围面孔情绪状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个体能够基于互动人物之间的社会关系识别面孔情绪,群体存在时,会建立群体成员情绪具有一致性的预期,进而影响面部表情识别。  相似文献   

11.
为检验语境信息在面部表情加工和识别中的作用,通过两个实验考察语境信息的情绪性和自我相关性对中性以及不同强度恐惧面孔情绪加工的影响。结果发现,积极语境下中性情绪面孔效价的评分更高,自我相关语境下中性面孔唤醒度的评分更高;消极语境下面孔的恐惧情绪更容易被察觉。因此,面部表情加工中的语境效应表现为对中性情绪面孔的情绪诱发和增强作用,以及在情绪一致情况下对不同情绪强度面孔判断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语言常常伴随表情出现,情绪知觉一定程度上是通过语言建构的,语言对情绪表情的识别具有重要作用。但情绪词对短暂呈现的面部表情(即人工微表情)的识别是否也有影响并不清楚。采用短暂呈现的情绪词和面部表情,使用类Stroop干扰任务与情感启动任务,考察背景情绪词对面部表情识别的影响。结果发现,情绪词效价与面部表情效价的匹配关系的主效应显著,这表明背景情绪词影响短暂呈现的面部表情的识别。研究结果深化了对微表情识别机制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成人面部表情及其判断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垒  孟昭兰 《心理学报》1986,19(4):10-161
本实验就Izard提出的十种基本情绪采集了成人的面部表情照片,并进行了辨认评定以及同婴儿相应面部表情的比较工作。本实验结果支持了Izard的观点,认为面部表情的发生和辨认有着客观的生物基础,同时证明成人与婴儿的面部表情之间有很大连续性,从而验证了情绪表情具有先天程序化的内在本质的假设。  相似文献   

14.
表情是人类心灵的映像,是一个人内在情绪的外在表现,是反映一个人心理状态和内心世界的一个“窗口”。作为担当着幼儿启蒙教育神圣使命的幼儿教师,其喜怒哀乐的表情变化,将会对幼儿情绪、情感乃至心理的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人的面部表情是最丰富的,一个人的情绪变化和对事物的好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对3~6岁儿童情绪理解的情绪外部表现、情绪原因理解、冲突情绪理解及情绪调节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3~6岁儿童面部表情识别能力好于语调表情识别能力;3~4岁儿童已能对情绪进行归因,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具有逻辑性;5~6岁儿童有一定的冲突情绪理解能力;回避性策略使用频次最高。  相似文献   

16.
为什么面部表情可以作为情绪研究的客观指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昭兰 《心理学报》1987,20(2):14-24
本文从(1)面部表情的先天程序化,(2)面部表情对婴儿生存的适应功能,(3)面部表情的全人类普遍性,以及(4)面部表情对情绪的发生和显示作用四方面,阐述面部表情作为情绪研究的客观指标的理论根据,并介绍了几种客观化的测量技术。  相似文献   

17.
为探寻自闭症儿童在识别低强度(10%,30%)、中强度(40%,60%)和高强度(70%,90%)的愤怒和开心面部表情时,识别情绪类型的既有能力和差异。采用表情标签范式,用E-prime软件在电脑上呈现不同强度的3D合成面部表情刺激,分别对10名自闭症儿童、10名正常发育儿童和10名智障儿童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发现,自闭症儿童在低强度表情时具有面部表情识别障碍,其对不同强度面部表情识别正确率显著低于智障儿童和正常发育儿童;自闭症儿童面部表情识别正确率与面部表情强度呈正相关,面部表情强度越大,自闭症儿童面部表情识别的正确率越高;自闭症儿童对低强度面部表情识别时,对开心表情的识别正确率高于愤怒表情,但是,在中强度和高强度面部表情识别时,存在显著的愤怒优势效应。  相似文献   

18.
“面部反馈假设”的检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该研究让被试做人为表现的面部表情并填写情绪分化量表,对“面部反馈假设”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愤怒表情显著地增强了被试怒体验的强度;(2)面部表情的反馈具有两重性:即既有分化性的反馈效果,它能增强与其相应的情绪体验的强度,而且又有加强或减弱“愉快—不愉快”维度上相反极的情绪体验;(3)面部表情反馈的发生无需以“自我知觉”作为中介。  相似文献   

19.
在现实生活中, 有效的情绪识别往往依赖于不同通道间的信息整合(如, 面孔、声音)。本文梳理相关研究认为, 面孔表情和声音情绪信息在早期知觉阶段即产生交互作用, 且初级感知觉皮层负责两者信息的编码; 而在晚期决策阶段, 杏仁核、颞叶等高级脑区完成对情绪信息内容的认知评估整合; 此外, 神经振荡活动在多个频段上的功能耦合促进了跨通道情绪信息整合。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究两者整合是否与情绪冲突有关, 以及不一致的情绪信息在整合中是否有优势, 探明不同频段的神经振荡如何促进面孔表情和声音情绪信息整合, 以便更深入地了解面孔表情和声音情绪信息整合的神经动力学基础。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情感代理如何影响学习受到了研究者们的高度重视。情感代理是可以通过面部表情、声音、肢体动作和言语信息等影响学习者情感体验的教学代理。以往研究主要关注两种类型的情感代理:表达型情感代理和移情型情感代理。表达型情感代理是仅通过自身的情绪表达(如:使用微笑的面部表情和热情的声音)以影响学习者情绪体验的代理。移情型情感代理则是能根据学习者的学习表现或情绪状态给予情感反馈(如;点头、鼓励和共情)的代理,其目的是为了调节学习者的情绪、激励其继续努力。虽然不同的研究者对情感代理的具体操作有所不同,但无论哪种类型的情感代理均是为了增加学习者的积极情绪,提高内部动机,最终促进学习。关于情感代理的潜在作用,研究者基于不同的理论观点给出了不同的解释。情绪感染理论认为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容易受到另一个人情绪表达的影响,因此界面代理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学习者的情绪和动机。情绪反应理论认为如果教师的言语和非言语线索诱发了积极的情绪,学习者就会产生趋近学习的行为(例如,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多媒体学习认知情感理论强调了学习过程中情感和动机的重要性。基于多媒体学习认知情感理论,情感代理能唤起学习者的积极情绪,增加学习动机,进而提高学习成绩。而认知负荷理论和干扰理论却认为情感代理丰富的面部表情和手势动作可能会增加学习者的外部认知负荷,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减少对关键信息的注意,因此干扰学习效果。在上述理论的指导下,研究者们对情感代理的效果进行了探究,结果发现,情感代理可以有效地唤起学习者的积极情绪(d积极情绪= 0.45),提高学习动机(d内部动机= 0.52)。但不一定能影响认知负荷(d内部认知负荷 = -0.01;d外部认知负荷 = 0.09;d相关认知负荷 = 0.08),并且在学习效果上的作用也比较微弱(d保持 = 0.18;d理解 = 0.32;d迁移 = 0.14;d联合 = 0.32)。情感代理在学习效果上的作用不稳健的原因可能是受到了潜在调节因素的影响。例如,学习者的个体特征(如,工作记忆能力和年级水平)、情感代理的类型、任务特征和测验时间等。总之,尽管目前关于情感代理的研究结果存在不一致,但整体而言,在积极情感代理条件下,学习者更加快乐,更有动力。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教学设计者可以考虑为学习者呈现一个积极的教学代理以帮助他们更加快乐地学习。未来关于情感代理的研究需要继续关注情感代理的操纵和评定方法;探究影响情感代理效果的边界条件;考察情感代理影响学习背后的神经机制;提高情感代理研究的生态效度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