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督教和儒家之“爱”略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儒家和基督教都提倡“爱”,但“爱”在二者中性质是有差别的。儒家主张“仁爱”,力求君民互爱,这是一种社会政治理想,追求充满“仁爱”的社会秩序。这种仁爱和爱神的关系不大。基督教要求爱上帝和爱人如己,具有“圣爱”性质。因上帝爱我,我也要像上帝爱我那样去爱邻人,人们彼此相爱是为了爱神。儒家的“仁爱”要运用一定的善恶标准进行选择,是将“小人”排斥在外的;基督教的爱具有极大的超越性,主张爱一切人。  相似文献   

2.
岳清华 《天风》2016,(6):14-15
基督教信仰注重仁爱,因为神就是爱(参约壹4:16),他爱世人、拯救世人,他教导我们“只是不可忘记行善和捐输的事,因为这样的祭是神所喜悦的”(来13:16),因此爱贫穷人亦是神的旨意。基督信仰要求我们应当怜悯贫穷的人,因为这是耶稣的工作之一,也是爱主遵循神旨意的具体表现,更是我们蒙福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伦理学的重点和核心。本文结合《教会新报》的相关内容,从具体伦理规范、普遍伦理规范和最高伦理规范三个不同层面对照比较了儒家的以“五伦”、“五常”为特点的仁爱思想与基督教的以“十诫”为背景的神爱思想的异同,证明了基督教与儒家在伦理层面的互补性及其对话的可能性与可行性,从而为当今普世伦理的建设提供经验和启迪。  相似文献   

4.
陈明:今天的话题是爱和恨.先把爱和仁爱区分一下.爱和仁爱是不完全相同的.爱包含着把对象当作满足自己目的的手段来爱.比如爱钱啊,还有某些人对异性的爱也是这样的.很难说与仁爱是一回事.仁爱呢,“仁”字本身是两个人的意思.是指人与人之间一种互相亲和的关系.它是从孝里面来的.它是怎么来的,我们中国文化特别强调孝,孔子说:孝悌为仁之本,后有人注解仁为“不专入己念来施予”.就是说不从自己出发来“给”,要求把对方当成目的,把自己与别人当成一种关系,譬如,父亲慈,儿子孝,是双方的,双向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般的原则.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另一个地方说过,以其所爱给及于所不爱,这就是博爱,这可以说是一种普通的做人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爱人如已     
儒家倡导“仁爱爱人”、“泛爱众”、“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圣经上也告诉我们要把爱当做生命中最大的目标和追求,要爱天主在万有之上,并爱人如己。  相似文献   

6.
基督教的神性爱是全无差异的普遍之爱,儒家的人性爱则是亲疏有别的差等之爱,这是学界中具有广泛性的一种看法。然而,对《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以及后儒的文本分析显示:儒家仁爱涵盖天、地、人,既是君子人格和政治伦理之基,也是天地大化、生生不已之源,本质上乃是一种具有普遍性、超越性的爱。在实现之道上则讲究由亲到疏、由近及远、推己及人直至天地万物的次第性之序。然而,这一次第之序既合乎自然人伦,也因合着生生之道的大仁而成为天伦之序。对此,既要看到仁爱具有以爱亲行孝为起点,然后外推的差别性,也要看到仁爱上达天命、下贯万物、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的普遍性。在本质上和践行上,仁爱都带有普遍性和超越性与顺序性和差异性的双重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话题上,我们需要警惕那些物化人类、抹杀人类主体性的偏颇,而应当提倡回归对人类的仁爱:爱邻舍以及他的家园。对此,基督信仰所能提供的支持是独特和有力的。而耶儒融合的基督信仰更加有益于提醒全人类的节制。  相似文献   

8.
重生的真谛     
杨孔仿 《天风》2006,(2):30-31
基督徒的重生是藉着圣灵的工作,因信耶稣基督的救赎,而在神面前得到的,主耶稣说:“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神的国。”又说:“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生的,就不能见神的国。”(约3:5)水有的解释为神的道说,指福音真道(雅1:18,彼前1:23),圣灵因为人真心相信耶稣基督是神的儿子,是从死里复活的,而使人重生。“凡信耶稣是基督的,都是从神而生,凡爱生他之神的,也必爱从神生的”(约壹5:1),约翰在此强调了只有那些信耶稣是基督,是道成肉身的主,才能得到属灵的生命。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中国社会和谐发展来探究基督宗教与儒家精神的意义及作用,对之展开比较研究。基于"和谐"这一核心观念,文章一方面将对作为中国"和而不同"这一社会共在及相互交往之基础的儒家精神修养及其"仁爱"观念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则对基督宗教所追求的精神超越及其信仰传统中神人关系的"彩虹"之约所展示的"和谐"蕴涵加以阐述。本文认为,"和谐"观念作为中国基本社会交往的理论、及其所指导的历史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内在的宗教境界及情趣,因此,不应该将儒家精神与宗教精神截然区别开来;并进而指出,儒家"仁"、"礼"观念体系中均有"宗教性"的因素,其"仁爱"之说亦与基督宗教"上帝是爱"的观念有许多相似之处,因而二者可以比较、对话。本文为此阐述了儒家精神修养与基督宗教精神超越的不同,从界说新儒家的"心性之学"来解析其"内在超越"的追求及意义,由此说明了其"现实关照"与"终极关切"的不同意趣,并对"现实性"向"终极性"的升华、以及"圣爱"与"人爱"之互动、"超然"与"内在"之呼应在当代儒家精神复兴与革新中的作用和意义进行了论证。基于这些分析,本文指出,人类所追求的"和谐世界"的确需要"从心开始";而要真正实现"世界和谐",则也应朝向人性修养所想达到的"超越自我"之升华境界。  相似文献   

10.
福音三劝谕:神贫、贞洁、听命,多个修会称此为三圣愿,做此修会会规精神。这是因耶稣基督而决定的新的存在方式,是对耶稣基督整个身份的天主性与人性的注释。教会较通俗的讲:神贫并非是对富有的否定或反对;贞洁亦并非是对婚姻生活的贬低;听命并非是对自由的对立。是的,教会可以从多个视角来刍议此“三劝谕”在教会中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如实用性:全身心的福传与牧民;伦理方面:人生活中的为善与爱;再如这是对人类的导师——基督耶稣的效法。下面分二部分从基督耶稣身份转变的角度来浅谈“神贫与贫穷”的新定义。即人类在被耶稣基督拯救后的新身份——“新亚当”的后裔对“神贫与贫穷”的界定。  相似文献   

11.
“兼爱”是墨学的核心与基础,平等与交互是兼爱思想的两大支柱。墨家对“交”的强调意在描绘一种交互式的群体结构,“兼爱”不表现为“反求诸己”的个体行为,而是一种必须在群体交往中才能体现出并被遵循的行为准则。墨家“兼爱”旨在建立外向平等秩序,个体与他人及群体在交互社会中密切关联,人己互动塑造着个体行为的边界。儒家“仁爱”思想包含深刻的平等思想,不能将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笼统地归结为差等之爱与平等之爱,只有通过对实现平等之爱的不同路径的反思才能达到对儒墨差异的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12.
永恒的爱     
金微 《天风》2001,(12):1
12月25日是普世欢腾、庆祝圣诞的日子。基督道成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有恩典,有真理。基督的降生,表明了父上帝的心意。 约翰福音1章18节说:“从来没有人看见神,只有在父怀里的独生子将他表明出来。”“父怀里的独生子”这几个字表明了父上帝最本质的心意,上帝爱世人,即爱所有的人,没有人可以阻隔上帝的爱。主耶稣对门徒说:“你们若单爱那爱你们的  相似文献   

13.
儒家对仁孝关系的理论设定,秉持仁孝一体的思考方式与逻辑路向,把仁爱建立在血亲之爱的基础之上,仁的本然之源内在于每个人的爱亲之心,从而寻找到了仁的先验理据。孝既是仁的原点,"施由亲始",由爱亲扩大至广大地域的人际关系,进而将仁爱之心扩大到爱一切事物,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儒家的仁爱思想于是具有了普遍意义。并以理一分殊与体用关系来进一步阐释了仁孝之间的内在关联。从仁孝关系来思考美丽中国构建,根据儒家能近取譬、推己及人的致思理路,孝与血亲之爱可以构建家庭和谐之美、由亲亲而仁民可以构建社会和谐之美,由仁民而爱物可以构建生态和谐之美。儒家仁孝关系的理论从先天赋予人的爱心出发,把家庭、社会与生态之美有机地融合起来,构成了人我一体与人物共生的伦理图景。  相似文献   

14.
圣保禄在《迦拉达书》5:22告诉我们圣神的效果却是:仁爱、喜乐、平安、忍耐、良善、温和、忠信、柔和、节制。仁爱儒家最喜欢讲仁、义、礼、智、信。而仁则排在第一。保罗亦将仁爱放在首位。孔学即是仁学。仁爱乃是所有爱德的大本大源。孔子的一贯道即仁。仁就是对他人的爱。孔子认为,人生在世,  相似文献   

15.
信仰生活的实质就是效法基督,而效法基督的核心就是效法基督的超性之爱——这也正是一个爱主灵毕生应该致力专务的神业功课——因为基督的超性之爱与世俗的本性之爱有着天壤之别,而信仰生活的最终目的就是将本性之爱升华为超性之爱。但这种爱的转化过程并非一朝一夕便能轻而易举的完成,乃需要经过长期反复的学习和实践,是非常复杂、艰巨而漫长的。  相似文献   

16.
和好的信息     
经文:林后5:19;弗2:14—16 神有个心愿,要与人和好。世人虽犯罪远离神,神却一直在呼唤人,拯救人。神说:“我指着我的永生起誓,我断不喜悦恶人死亡,惟喜悦恶人转离所行的道而活。”(结33:11)神为了成就他的心愿,差他的独生圣子主耶稣基督到世上来,宣传和好的信息。为罪人死,为罪人受了刑罚。用他自己的身体,铺设了一条回归到神面前的路。所以,神人和好的工作,是“在基督里”得以成就的。当我们接受主耶稣基督作我们救主  相似文献   

17.
汪洋 《天风》1998,(11)
“没有神的恩典,我不能在医务工作上一帆风顺”,这是福建省莆田县基督教埭头堂执事林金花姊妹说的。作为一个乡村医生亦是教会执事,她明白“神是爱”的真理,信道并行道的她生活中充满了主恩主爱。她从小就受到基督  相似文献   

18.
有一位弟兄在我所在的教会里参加慕道班,将要接受洗礼,成为基督徒。在考信德的时候,他突然想起他与别人因住房问题翻脸结怨已多年没有来往,他觉得神这样爱他,而他却不肯饶恕别人,实在亏欠。于是在洗礼的前一天晚上到仇人家里,向他道歉与他和好,并说自己已经悔改,相信基督。神的爱改变了他。  相似文献   

19.
张效法 《天风》2008,(14):35-35
问:神在伊甸园里设立一棵分别善恶的树,人因吃了禁果而堕落。然后再差遣基督道成肉身来拯救,这不是多此一举吗?神为什么要这样做?神既是全知,应该知道人会因摘吃那“果子”而犯罪,为何还要放那棵树使人陷在罪中呢?甚至有人说:“这样,人类犯罪,神也要负一部分责任!”这样的理解对吗?  相似文献   

20.
如火之爱     
卢芳 《天风》2006,(2):34-36
所罗门的雅歌,被称为基督徒的恋歌。它用新郎新妇的爱来表明耶和华神与他的子民之间的爱。圣经中多处有类似的比喻,用爱情来表示基督与教会的爱,“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这是极大的奥秘,但我是指着基督和教会说的”(弗5:31-32)。有人说:“没有音乐,生命是一种缺憾;没有爱,生命就毫无价值”,这是真实的。人来到这个世界从呱呱落地开始,就在母爱的怀抱中生活,在父爱的呵护下长大,在亲情之爱,友情之爱,手足之爱的环绕中成人,人的本性里有着爱与被爱的需求和渴望。成年之后每个人都向往纯洁、幸福、美好的爱情。世上所有的爱中,男女之间纯洁忠贞的爱情是最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