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中国古代哲学和西方哲学,中华书局和商务印书馆准备在今年第一季度出版十余种论著和资料汇编,其中重要的有: 在中国古代哲学方面,中华书局准备出版《中国哲学史资料选辑》的《两汉之部》、吴则虞的《晏子春秋集释》和王明的《太平经合校》,及明代李贽的《焚书》、何心隐的《爨桐集》等。《中国哲学史资料选辑》是由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组主犏的,全书约二百多万字。去年已出版《近代之部》。《晏子春秋集释》是著者参照了五十余种版本并参以  相似文献   

2.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新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论语·为政》,下引《论语》只注篇名)这句话如何解读,历来学者颇多分歧。朱熹《四书集注》与杨伯峻《论语译注》(以下简称为《朱注》、《杨注》)甚至作出了完全相反的解释。《朱注》称:“攻,专治也,故木石金玉之工日攻。异端,非圣人之道,而别为一端,如杨、墨是也。其率天下至于无父无君,专治而欲精之,为害甚矣!”“佛氏之言,比之杨、墨,犹为近理,所以其为害为尤甚。”《杨注》称:“攻──《论语》共用四次‘攻’字,像《先进》篇的‘小子鸣鼓而攻之’,《颜渊》篇的‘攻其恶,无攻人之…  相似文献   

3.
黄钊 《中国哲学史》2003,(4):97-106
《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4期刊出了尹振环先生《也谈帛、简〈老子〉之研究》(以下简称“尹文”)一文。该文对拙文《关于研究出土简帛文献的方法论思考——回顾简帛〈老子〉研究有感》(见《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3期,以下简称《思考》)和拙著《帛书〈老子〉校注析》(台湾学生书局1991年版,以下简称《校注析》)提出了批评意见。由于学术观点的不同,提出意见进行切磋,是正常现象,本人表示欢迎。只  相似文献   

4.
《管子·宙合》辨析李志超黄震《日抄》:“侈靡、宙合等篇皆刻斫隐语以为怪,管子责实之政,安有虚浮之语?”后之注家没有对此提出异议的,校注皆未越唐人之轨,只在小处着手,难补大漏巨缺。尹知章作注以《宙合》传本全文视为一体,以篇头211字为“举目”13条,以...  相似文献   

5.
<正>林乐昌先生积十数年搜辑和研探之功撰著的《正蒙合校集释》(简称《集释》),于2012年4月由中华书局出版。全书100万字,分上下两册。《正蒙》一书乃张载晚年手定,是其一生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在儒学史上,《正蒙》具有崇高的地位。《正蒙合校集释》是汇合《正蒙》南宋、明、清等十一个不同版本加以校勘,搜辑《正蒙》南宋、  相似文献   

6.
郭店竹简《忠信之道》、《性自命出》校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忠信之道》校释1.不访不富,忠之至也;不是、弗智(知),信之至也:“宫”字疑为从、告声文字,当释为“造”,训同“狡诈”之“狡”。战国文字中“造”字有写作“造”者(见高明《古文字类编》,其右旁所从与此相近。《诗·兔》毛传:“造,伪也”。《周礼·大司徒》  相似文献   

7.
《荷泽神会禅师语录》(以下简称语录或神会语录)第五十五节中有一段话叙述慧能身后之事。该语录云:“殿中丞韦璩造碑文,至开元七年,被人磨改,别造文报镌,略除六代师资相授及传袈裟所由。其碑今见在曹溪。”铃木大拙在“所由”一句后校注说,“除当作叙。”笔者以为,此处“除”字无误,除、叙虽只一字之差,却意义迥异,有关一段非常重要的史实,故不可不察。  相似文献   

8.
对《晏子春秋》的再认识——兼谈古书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晏子春秋》是记录春秋时期齐国名相晏婴言行的一部著作。最早记载该书的是司马迁的《史记》,他在《管晏列传》中云:“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确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史记正义》引《七略》云:“《晏子春秋》七篇,在儒家。”未著录撰书人姓名。班固《汉书·艺文志·诸子略》称“《晏子》八篇”,仍在  相似文献   

9.
顾炎武的历史盛衰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也是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历史学家。他的许多著述都表现出强烈的历史总结意识,其中对于历史盛衰的思考,是他进行历史总结的核心内容。清道光年间,黄汝成作《田知录集释》,对顾炎武评论道:“其言经史之微言大义,良法善政,务推礼乐德刑之本,以达质文否泰之迁增,错综其理,会通其旨。至于赋税、田亩、职官、选举、钱币、权量、水利、河渠、清运、盐铁、人材、军旅,凡关家国之制,皆洞悉其所由盛衰利弊,而慨然著其化裁通变之道,词尤切至明白。”(《日知录集释·叙》)准确地指出了顾炎武的著述要旨…  相似文献   

10.
《论语·述而》 :“互乡难与言 ,童子见 ,门人惑。子曰 :‘与其进也 ,不与其退也 ,唯何甚 ?人洁己以进 ,与其洁也 ,不保其往也。’”程树德《论语集释》所收古注都没有单独就“保”字作解释。郑玄说 :“往 ,犹去也。人虚己自洁而来 ,当与之进 ,亦何能保其去后之行也。”皇侃《论语义疏》(下简称皇疏 )引顾欢云 :“往 ,谓前日之行也。夫人之为行 ,未必可一 ,或有始无终 ,或先迷后得。故教诲之道 ,洁则与之 ,往日行非我所保也。”朱熹说 :“言人洁己而来 ,但许其能自洁耳 ,固不能保前日所为之善恶也。”朱、顾二家训“往”为“前日” ,与郑训…  相似文献   

11.
《管子》诸家韵读献疑汪启明明人陈弟说:"古人之书亦皆有韵,不特《诗》也。"(《毛诗古音考·读诗拙言》)清代学者孙星衍进一步称:"周秦之语多相谐。"(《晏子春秋音义》卷上)《管子》一书,也有这个特点。王念孙在读到《管子·心术上》时.还特别强调"此篇中多...  相似文献   

12.
<正>2022年6月,陈晖校注的《经学系传谱》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即封面标出的“校勘本”,本文以下称校注本),该谱由明末清初穆斯林学者舍蕴善(1638—1703)初著,弟子赵灿增著,主要记录了明末至康熙四十二年间29名著名经师的个人事略,呈现了中国伊斯兰教经学教育体系的传承与变迁。《经学系传谱》(以下称《系传谱》)成书后,未刊印流通,  相似文献   

13.
不离世间觉     
我的《读(天风)想到(法音)》能在《法各})上发表,令我欢喜无量,勇气倍增。我在文中提到《天风》的“问题讨论”,此法妙极,因此我愿舍身为座,再作抛砖引玉。我以为佛法之伟大,正惟大乘菩萨随缘普度思想。《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普门品》“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问身而为说法”,《僧宝赞》“赴感应群机”,三处都讲到个“应”字。如何个应法?“群机”的“机”安在?我们知道:舍方便无究竟。我们学佛,难道应该消极逃避、脱离时代和社会吗?以下是我在学佛中遇到的新情况,提出来供大众讨论、批评、指正。各位都是正…  相似文献   

14.
自牧(十三)     
汪维藩 《天风》2009,(7):58-59
(三十一)不忍见其死 每逢读到“失羊比喻”(参路15:1-7),总习惯于想到耶稣所喻指的罪人,却忽略比喻本身——牧人对失落之羊的悲悯。这一点,中国人当是较易理解的。孟子说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不加害于人的心)”,且“恩足以及禽兽(及于禽兽)”(《孟子·公孙丑上》)。孟子并不吃素,但出于对生命的悯恻,  相似文献   

15.
建国以来,学界对《论语·卫灵公》篇“有教无类”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其异解至少有十种之多。要而言之,可归为四类观点:(一)教育不分种类。(二)教育不分阶级。(三)教育不分族类。(四)对于“民”实行军事训练,应按地域划分,而不分族类。迄于八十年代中期,《哲学大辞典·中国哲学史卷》作一总结;“教育没有族类、种类的区别。”笔者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新解,与时贤讨论之。对于时贤所释,我同意将“类”释为“族类”的见解。综观《论语》全书,“类”字仅一见;“类”字在孔子时代尚无逻辑意义(“类”字的逻辑意义出现在《…  相似文献   

16.
试释“愚人以天地文理圣”许寿霖北宋著名学者张伯端(983~1082)集内丹功法(气功)之大成,其《悟真篇》中卷第58首:“《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止五千。今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他对《阴符经》之推崇,于此可见。《阴符》全文只三百多字...  相似文献   

17.
本文借助现有文献,以历史唯物的方法分析推证:自太公封齐,晏婴之祖族就生活于齐之大地,为一般官吏之族,至其父才在齐初露锋芒。齐景公时代,晏婴创其家族之辉煌时代,自晏婴卒后而衰。《晏子春秋》作为一部反映晏婴思想的古代典籍,并非后世有些学者所说的抄自其他古代典籍的伪书。《晏子春秋》初成于春秋末期,由齐史与晏婴之宾客的记载而形成。后经稷下先生的整编,《晏子春秋》不仅流传于世,且被广泛引用。至汉,《晏子春秋》的流传范围甚广,银雀山出土的竹简可证。今本之《晏子春秋》的编者应为刘向。  相似文献   

18.
实践唯物主义和“自我中心论”——评《走出自我中心困境》肖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走出自我中心困境》(见《哲学动态》96年第1期,以下简称《自我》)一文涉及面较广,我现在仅就它对实践唯物主义的批评谈点意见。《自我》指出:关于“实践的观点是否也作为马克...  相似文献   

19.
邹韬奋报告文学的国际视野丁晓原一邹韬奋(1895~1944),是现代著名的职业新闻工作者,他于报告文学也颇有贡献。韬奋33年7月到35年8月游历欧美苏联各国,历时两年有余,写作《萍踪寄语》(三集)和《萍踪忆语》(以下总提简称为“萍踪”),凡52万余字...  相似文献   

20.
《易传》义利观研究──兼论《易传》之伦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利关系是《易传》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易传》作者系统总结并发展了先秦诸子的义利观,认为“义”乃人类行为最基本之道德规范,其职能是“理财、正辞、禁民为非”,其基本含义是“崇德向善”、“广业济世”、“和谐中正”、“崇刚抑柔”、“顺天应时”;“利”的基本含义则是指“天地之大义”,凡合于义者,皆视为利。因此,在义利关系问题上,《易传》作者的基本思想是:(1)“义以为上,以义制利”;(2)义以生利,利在义中;(3)义利合一,相互为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