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文艺心理学发展到今天,对作家创作心理的研究已由最初的意识领域深入到无意识领域,着重对作家深层的无意识的创作心理尤其是创作动机进行分析,从而使得我们对于人类这一古老而特殊的心理活动有了全新的认识。上世纪40年代,旧中国沦陷时期的上海,文坛曾倏然亮起一颗耀眼的明星,她的奇异和夺目曾令几代人回味不已,她就是文坛奇女子张爱玲。乱世里腾空而起的张爱玲虽曾红极一时,却并没像流星一样转瞬而逝,其创作影响了不少后来的创作者,其作品也迷倒了几代读者,乃至网络时代的今天,我们还可以经常在年轻人的手边、案头等见到张爱玲的作品,仿佛…  相似文献   

2.
深层审美心理学是关于人类的审美活动中深层心理(无意识,潜意识)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主要就是人类的审美无意识和审美潜意识以及审美显意识的深层根据。它的研究范围主要是人类审美活动中的深层结构、深层机制、深层功能以及它们在文学艺术和审美教育之中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3.
弗洛伊德被称为20世纪影响巨大的著名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对哲学、美学、艺术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众多研究领域开启了新的大门。在对于梦的研究中,弗洛伊德发现了梦和意识之间微妙的联系,并建立了艺术家创作是源于幻想的重要理论,诠释了作家的灵感是从何而来。在无意识方面,他充分认识到了无意识动机的意义,并发现研究无意识的科学方法。在对当代多种形式艺术的研究中,意识、前意识、无意识的理论奠定了艺术学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师生之间的动机感染是指在课堂情境中动机定向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的过程。期望形成模型和教学支持模型从不同角度解释了动机感染的过程。动机感染的发生机制包含两种路径,无意识的自动的目标感染和有意识的满足基本心理需要。  相似文献   

5.
廖东升  杨芳  张晶轩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11):1829-1836
无意识目标与社会态度、刻板印象和图式等一样, 是行为的满意状态或结果在个体头脑中的一种表征, 包含有目标设定、追求情境和追求手段等内容。这些内容能够被环境中的刺激自动激活, 在意识不到的情况下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无意识目标启动的概念和其他心理表征的启动不同, 无意识目标启动能够促使带有动机性的行为出现, 启动线索的影响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无意识目标启动的自变量与自身心理状态和环境中他人的影响有关, 无意识目标启动的因变量与任务表现和社会关系的处理有关。“知觉-行为模型”、“无意识行为选择模型”、“评价准备模型”和“情感因素模型”能够分别从“无意识”和“目标”两个角度对无意识目标启动的心理机制进行解释。无意识目标启动原理在商业、教育、医疗等领域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为了更好地完善理论研究和进行实际应用, 今后应该更加重视无意识目标启动的脑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6.
师生之间的动机感染是指在课堂情境中动机定向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的过程.学生对教师行为、情绪和课堂动机气氛等线索的社会知觉是动机感染发生的基础.当前研究中,期望形成模型和教学支持模型从不同角度解释了动机感染的潜在过程.基于社会认知的视角,推测出动机感染的发生机制包含学生无意识的自动的目标感染和有意识的满足基本心理需要两条路径.该机制需要进一步验证.未来研究应关注以下几点:(1)利用质的研究方法拓展研究思路;(2)注重文化和情境等变量在动机感染中的价值;(3)动机感染双向过程的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7.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ued,1856-1939),是20世纪西方具有革命性影响的心理学家。他创建了精神分析学派,并以此为工具,对诸多文化现象进行深层心理分析。弗洛伊德身处宗教研究十分繁荣的时代,宗教研究在他整个学术活动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他从人类思想和行为最深层的动机出发,对宗教  相似文献   

8.
刘磊鑫  蔡璇  原献学 《心理科学》2012,35(5):1159-1163
为弥补Bos等人(2008)忽视内部因素对无意识思维作用的研究缺陷,本研究从知识迁移视角提出无意识思维受内部知识与外部任务目标双重导向的观点。结果发现:(1)无意识思维知识的迁移促进了无意识思维效应;(2)在无意识思维知识与任务目标双导向下,无意识思维效应更强。基于上述研究,我们更一般地认为,无意识思维效应是内部因素(如,知识、兴趣、动机等)与外部因素(如,任务目标)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采用聚合交叉研究设计,利用"学思维"活动课程,对某小学1~3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了4年的干预培养,停止培养一年后,再次收集了数据,分析了变化趋势、即时效果及其长时效应。结果表明:(1)随着年龄的增大,儿童的表层动机和成就动机呈下降趋势;深层动机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男生的表层动机和成就动机都高于女生;(3)年级越高,表层动机、深层动机和成就动机越低;(4)培养一年后,实验组学生的深层动机显著高于控制组,且长时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10.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派心理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的学说以变态心理为依据,研究的对象是他以前的心理学家所忽视的人的精神活动中的无意识。精神分析心理学是一种深度心理学,不停留在心理的表面价值上。因此,可以说弗洛伊德是研究人的无意识领域的开拓者。弗洛伊德还沟通了心理学与文学的联系,开拓了文学研究的新领域,对作家和文学批评家进一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深入地分析人物的  相似文献   

11.
谢继红  刘华山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12):2069-2078
无意识目标追求是指个体自动地追求由情境线索激活的目标, 而全然不知目标对自己行为的导向作用。无意识目标追求具有灵活性、抑制性和坚持性。无意识目标追求经由行动的无意识准备和目标价值的自动评估与努力过程实现。积极情绪、内隐态度和人际关系影响无意识目标追求。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无意识目标追求的影响因素, 完善无意识目标追求的机制, 探究无意识目标追求结果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提高研究结果的生态效度, 拓展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2.
自我欺骗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艺敏 《心理科学》2007,30(6):1445-1448
西方哲学、心理学等领域对"自我欺骗"开展了有影响力的研究。早期的理论家关注自我欺骗的意识特征。弗洛伊德通过指出意识和无意识可以由动机推动,开创了自我欺骗研究的新阶段。众多研究者采纳了弗洛伊德的思想,解释了为什么自我欺骗在自我服务偏向、社会称许性、进化等行为中起重要作用。自我欺骗作为一种个体普遍经验到的心理现象,其可能是自我服务偏向的本质所在。文章最后分析了心理学界开展自我欺骗研究的意义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无意识目标:激活与追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标自动激活模型认为,目标是行为满意状态或结果在个体头脑中的表征,它能够通过相关情境自动激活。无意识目标的激活方式有语义激活、工具激活和人际激活。无意识目标追求与有意识目标追求在目标实现、目标投射和动机特征方面相似,但其行为产生机制有所不同。未来研究应该对无意识目标的机制及其具体应用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王亚婷  王詠 《心理科学》2018,(2):371-377
故意不道德行为是指个体在明知行为违背了道德规范,但仍采取的不道德行为。研究表明,故意不道德行为存在众多诱发因素,尤其是道德自我概念具有重要的自我调节作用,在行为发生前后都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对故意不道德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梳理,探索其行为发生前后的心理过程,并对既有的研究框架进行了整合。未来可以更关注无意识因素和心理动机因素对不道德行为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并尝试探索网络情境中的不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5.
钟罗金  汝涛涛  范梦  莫雷 《心理学报》2019,51(12):1330-1340
三个实验分别探讨了无意识和有意识自我欺骗存在的可能性, 以及认知模糊程度与动机强度对两种自我欺骗的影响。实验1的结果发现, 自我欺骗存在无意识和有意识两种形式; 实验2的结果发现, 随着认知模糊程度的降低, 无意识自我欺骗人数明显减少, 而有意识自我欺骗人数显著增加; 实验3的结果发现, 随着动机强度的增加, 有意识自我欺骗人数显著增多, 无意识自我欺骗人数并无显著变化。结果提示, 自我欺骗具有现实存在性, 且有两种不同形式; 两种形式自我欺骗具有不同的产生机制。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探讨了亲社会自主动机对青少年幸福感和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并检验了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中介作用。研究1以293名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法考察了亲社会自主动机、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幸福感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2以205名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法操纵亲社会自主动机(vs.受控动机),并考察其对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幸福感和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亲社会自主动机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的幸福感和亲社会行为,并且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在亲社会自主动机对幸福感和亲社会行为的预测中都起到了中介作用;相反,亲社会受控动机则不利于青少年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进而不能有效地提升其幸福感和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介绍了我国著名心理学家车文博先生对于无意识理论研究的重要贡献,并结合引证内隐学习、内隐记忆以及内隐社会认知等领域的实证研究成果,呈现了目前国内无意识心理研究其理论与实证交融并共同发展的蓬勃景象。  相似文献   

18.
三个实验分别探讨了无意识和有意识自我欺骗存在的可能性,以及认知模糊程度与动机强度对两种自我欺骗的影响。实验1的结果发现,自我欺骗存在无意识和有意识两种形式;实验2的结果发现,随着认知模糊程度的降低,无意识自我欺骗人数明显减少,而有意识自我欺骗人数显著增加;实验3的结果发现,随着动机强度的增加,有意识自我欺骗人数显著增多,无意识自我欺骗人数并无显著变化。结果提示,自我欺骗具有现实存在性,且有两种不同形式;两种形式自我欺骗具有不同的产生机制。  相似文献   

19.
不同年级高师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通过问卷对两所师范大学的351名学生进行调查,考察其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的特点及关系。结果发现,高师学生的学习动机以深层型动机为主导,同时也兼有表面型动机和成就型动机。随年级升高,高师学生的三种学习动机都呈现出减退的趋势;并且成就型动机上存在性别差异。另一方面,高师学生的学习策略也以深层型策略为主导,其次是成就型策略,再次是表面型策略。成就型策略和表面型策略表现出年级特征;深层型策略和成就型策略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20.
静息态脑活动的研究关注个体在清醒、静卧、闭眼时脑的活动情况,大量实验证明静息状态下大脑仍进行着持续不断的信息加工活动,并且消耗大量能量。本文在阐述无意识活动特性以及总结静息态脑能量消耗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用无意识活动解释静息态脑能量消耗的观点,强调在研究无意识活动的心理意义的同时,还要研究无意识活动的神经机制及其生理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