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初中生化学前科学概念的探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采用团体测查及个案访谈的方法,对153名正式学习化学课之前的初三学生进行了化学前概念的探查。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对于化学的一些核心概念普遍存在个人的前科学概念认识。其中相异构想尤为突出。在调查的基础上,本研究还分析了学生化学前概念的特点、类型、形成原因,提出了促进初中生化学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用团体测查及个案访谈的方法 ,对 153名正式学习化学课之前的初三学生进行了化学前概念的探查。研究结果表明 ,学生对于化学的一些核心概念普遍存在个人的前科学概念认识。其中相异构想尤为突出。在调查的基础上 ,本研究还分析了学生化学前概念的特点、类型、形成原因 ,提出了促进初中生化学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团体测查及个案访谈的方法,对153名正式学习化学课之前的初三学生进行了化学前概念的探查。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对于化学的一些核心概念普遍存在个人的前科学概念认识。其中相异构想尤为突出。在调查的基础上,本研究还分析了学生化学前概念的特点、类型、形成原因,提出了促进初中生化学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4.
试论概念图及其对科学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有效运用教学策略来提高学生的科学成绩、促进科学概念理解和错误概念转变,是科学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心理学家一直在探索的问题.随着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行,在西方曾引起很大反响的概念图技术,也开始受到我国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的关注.本文系统介绍了以Novak为首的研究小组开发的概念图策略,不仅阐述了概念图的起源发展与绘制步骤,也介绍了概念图在科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最后还说明了概念图对我国科学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概念转变模型及其发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概念转变研究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从顺应的侧面来揭示学习的机制。Posner等人(1982)的概念转变模型提出了概念转变的四个条件:对原概念的不满、新概念的可理解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并分析了经验背景对概念转变的限制作用。1992年,他们又针对研究者对此模型的批评作了修改。最后,本文提出了本领域需要大力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综述了作者在儿童科学概念认知领域的研究,其中包括儿童的朴素生物学、朴素物理学认知及其与心理理论发展关系的研究。作者研究了儿童在生命科学领域的自发概念,包括对生长、衰老、疾病和死亡等生命现象的认知,探查儿童对日常生活中物理学概念(如力等)的朴素认知,力图发现儿童早期认知中的潜力,同时探明他们相应的错误概念,并采用教育干预实验,促进儿童科学概念的转化。还探查影响儿童科学概念发展的因素,包括外部教育条件以及个体认知能力(如心理理论发展水平,推理能力等)。研究发现,儿童在接受正规的科学教育前就对人类重要的科学领域形成了自己的“朴素理论”,他们用这种理论来解释现实世界的现象。作者主张儿童的科学教育(包括健康教育)应该以儿童的“朴素理论”为基础,从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7.
秉志虽然是一位科学家,但是他对科学论也比较关注。秉志对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功能有独到的见解和观点,发表了诸多论著。  相似文献   

8.
语言表达方式对科学概念语义提取时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积家  陈俊 《心理科学》2001,24(3):306-308,305
研究语言表达方式对科学概念语义提取的影响。结果表明,科学概念也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效应。在词的快速分类和句子证实作业中,名称中有上属标记有利于概念的语义提取。  相似文献   

9.
杜伟宇  吴庆麟 《心理科学》2007,30(1):247-249,223
概念改变是科学学习和教学的重要问题。研究表明有些错误概念难于转变,本文从本体类别的观点出发,阐释了错误概念难于改变的原因,进而细致地分析了力的概念,以支持本体类别的观点,最后提出跨本体类别间概念改变的教学对策。  相似文献   

10.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相互作用、并主动建构新的信息的过程。而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知识受日常生活经验的影响较大,加之年龄较小,生理、心理还不够成熟,往往会凭借自己的感性认识、经验得出结论;再加上初中学生知识面相对较窄,经验较少,思维简单,又经常把事物的非本质属性当作本质属性。在这样情况下,初中生就会经常出现一些不太科学的前概念,这些前概念在课堂的教学和平时的作业练习中常常会暴露出来。下面我就介绍一下我对平常教学中碰到的学生的不科学前概念的处理办法。  相似文献   

11.
概念转变理论及其发展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念转变是心理与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20多年来,研究者从不同的背景和视角研究概念转变的过程与机制,提出了基于认识论、本体论和朴素理论的多个概念转变理论,成为后续概念转变研究的理论框架。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些概念转变理论得以继承和发展,表现为融入了社会、情感等因素并具整合的趋势。本文对当前国际主流的概念转变理论及其发展加以评述,并从问题、方法和视角等方面对未来的概念转变研究加以展望,提出构建更具普适性的概念转变理论框架的设想  相似文献   

12.
语言表达方式对自然概念语义提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积家  陈俊 《心理科学》2002,25(1):40-42,36
采用词和图形的快速分类的方法。研究了语言表达方式对自然概念语义提取的影响。结果表明,概念名称中有上属标记有利于自然概念的语义提取,词的熟悉性和概念距其上属的语义距离对自然概念的语义提取有重要影响。显示了与科学概念的语义提取不同的情况。根据这些结果。作者提出了概念结构和提取的混合模型。  相似文献   

13.
概念转变是认知发展与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之一,但关于小学生对于热概念的转变研究仍处于萌芽阶段。本研究抽取了某小学一、三、六年级学生共104名,采用三种任务情境考察了他们在热概念方面的认识水平。研究发现:一年级学生主要将热看作是一种物质,用物质模型理解热作为一个过程概念具有的速度属性。三年级学生热的物质概念和过程概念的认识并存,能够正确认识过程概念的速度和方向两个重要属性。六年级学生对于热作为一个过程概念所应具有属性的认知较为稳固,但未发生进一步的转变,他们还不能将热作为一个自发过程概念来理解。此研究结果部分  相似文献   

14.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嘉映 《现代哲学》2006,(5):90-102
该文介绍了后期维特根斯坦对哲学的看法。其要点是:哲学的核心工作是概念考察;所考察的是自然概念,用以考察的也是自然概念;因此,哲学工作和实证科学是在两个层面上展开的;哲学的目标不是建构理论;哲学的任务是治疗由误解哲学语法所造成的智性扭曲。文章最后粗略讨论了观念和概念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成人与中学生科学概念形成过程的四个对比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母小勇 《心理科学》2002,25(5):569-572
以一组非人工的、自然的科学概念(“反作用力”、“机械能守恒”、“熵”和“场”)为学习内容,分别以成人和中学生为被试,实验研究成人和中学生科学概念形成过程的异同。结论如下:(1)成人与中学生科学概念形成过程均分为振荡渐进期、高原期和突变期。(2)成人的振荡渐进期较长;中学生的振荡渐进期较短且振荡特征比较明显。(3)成人的高原期出现较晚,但持续较长;中学生的高原期出现较早,但持续较短。(4)中学生的突变期的跨度随概念的抽象程度提高而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6.
马雷  田艳平 《哲学动态》2023,(8):102-110
构元论从实用主义和可错主义出发,将科学研究语境化和情境化,指出科学中存在一些仅在功能上被视为相对稳定的“构元”,它们是后续探究的必要起点和工具。这些构元也不是不可改变的,针对这些构元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可触发基础概念的合法变化。在科学史上,概念的变化是由针对构元提出的问题所触发的,由此存在一个理解科学概念变化的逻辑。但是,构元不能解释自身变化的合理性,因为构元也是科学理论的一部分,从理论内部寻找的合理性依据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科学合理性问题。协调论基于问题的功能性提出概念变化的协调力模型,尝试解决构元本身变化的合理性问题,为科学概念的变化寻找更深层的合理性理由。  相似文献   

17.
儿童朴素物理学的错误概念及影响概念转换的因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新知识的学习总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新旧知识经验进行双向交流。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自发概念是科学学习的重要基础,而其中与基本科学理论不一致的错误概念阻碍了学习过程。该文概述了儿童朴素物理学的错误概念研究,探讨自发概念的结构及其争论,并总结了影响概念转换的重要因素,包括认知冲突感,元认知和动机因素,认识论信念因素等  相似文献   

18.
赵林 《现代哲学》2001,(4):93-96
《精神现象学》作为“意识的经验科学”虽然只是黑格尔哲学的一个导言或开端,概念运动在这里虽然还只是表现为经验的意识形态运动或精神的现象过程,而不是表现为绝对理念的抽象的逻辑运动——外化或异化——异化的扬弃和无限地返回自身的整个三段式发展过程,但是思辨的概念体系在  相似文献   

19.
中学生力学概念转变的心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应用教学实验、测验、访谈等多种方法,对100名高一学生力学概念的转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力学概念转变的方式有抽象概括、逻辑推理、联想对比、实例演绎、变式思维、实验推导和理解接受.  相似文献   

20.
徐竹 《世界哲学》2017,(3):73-80
德性知识论是当代知识论领域的重要进展,"理解"是被德性知识论重新关注的课题。德性知识论主张知识规范性应从法则学和道义论的意义转变为以理智德性为核心的概念。这对于科学理解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这一转变,有关科学理解是否需满足事实性条件、是否排除认知运气以及作为能力知识的意义等讨论,都得到了新的深化与拓展,展现出丰富的德性知识论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