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本质讨论述要鲍刚毅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阐述,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和建设步伐提供了理论依据。现将理论界对此问题的讨论情况综述于后。一、邓小平研究社会主义本质的方法、视角。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1.邓小平是用社会主义的实际目标来界定社会主义本质的。马克思曾讲过“共产主义是用实践手段追求实际目的的最实践的运动”。人类最全面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极高度发展是与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直接有关的社会主义的两大目标,二者是目的与基础的关系。人们只能在生产力所决定的范围之内逐步实现全面发展,共同富裕。从根本上讲,二者是统一的,而现实生活中又经常发生矛盾,先富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是现阶段使两大目标统一起来的有效途径。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过去人们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只讲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不讲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割断了两者的有机联系。现在有人又以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提法只讲生产力,其实他是从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上加以阐述的。同时,这一概括体现了社会主义的运动和制度、本质与现象、革命与改革、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辩证法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辩证法,要全面深入地研究新时期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诸问题。中国西部问题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社会主义辩证法应从宏观和高层次上研究和把握西部地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及矛盾运动的特点,为西部发展改革提供方法论和认识工具。  相似文献   

3.
“十四大”报告中的哲学问题探讨本刊记者1992年。2月11日至12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与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联合发起,邀请首都哲学界30多位同志,探讨“十四大”报告中的哲学问题。气氛热烈,现将其中的三个问题作一概述。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中的哲学问题同志们在发言中一致认为,实事求是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没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就不可能进行改革开放,就没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同样,如果没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如果不解放思想,也就不可能正确理解这个理论。现在要用14大精神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关键还是一个思想路线问题。有的同志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成为改革的目标。这也是把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新高度。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必然要涉及观念变革问题,如果继续把计划与市场看作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那就无法适应这种转变,这就是思想不解放的表现。一些同志认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把发展生产力放到了特别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其它方面都是围绕这个中心的。有的同志说,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终起决定作用的  相似文献   

4.
从人的全面发展来看,资本主义导向了人的抽象化、片面化发展,以超越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理论蕴含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为这一理论构想的实现提供了现实性。就物质基础而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蕴着剥削与对生产力发展的破坏,社会主义超越了资本主义对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与社会的两极分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解放生产力、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现实性。就人与资本的关系而言,资本主义创造了资本凌驾于人之上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超越了资本逻辑对人的异化和宰制,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展现了重新颠倒人与资本关系的现实性。就交往形式而言,资本主义使国家成为虚幻的共同体,并造成了不平等的世界秩序,社会主义在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探寻人与人之间平等的普遍交往之可能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以人民为中心等一系列新理念,以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交往形式全面发展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5.
《学海》2015,(5):5-9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国内外环境持续发生深刻"裂变"、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对党和国家的发展愿景进行审慎研判和科学把握的基础上,从不同的战略层面,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的科学回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根本路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法治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组织保证。统一于党治国理政的伟大历史实践进程中的"四个全面",是党在新时期治国理政方略的新思考、新要求、新部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航标。  相似文献   

6.
一、两个文明同步发展才能促使中国社会全面进步。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前我国各项工作的指针,是实际执行中的社会发展理论。这个理论立足于社会的全面进步,揭示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同步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早在1979年,邓小平同志就强调指出:“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08页)。此后,他又多次强调,两个文明必须一起抓,这样才能促使社会的全面发展。 我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是在经济比较落后、封建主义思想影响比较严重、小生产意识比较浓厚、科技不够发达、民主法制观念比较淡薄的情况下建设社会主义。如  相似文献   

7.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然而,生产力的发展机制是怎样的?如果这个问题不很好解决,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就难以完成。所谓生产力“机制”,是指生产力系统的构成、它的内在联系及其运转和发展的制约因素。生产力包括人和物,即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生产者包括劳动者和生产组织管理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是什么?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上对这个看似简单问题的回答却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未对未来社会做过于细致和详尽的描述而把对这个问题的解答留给了后人。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虽然经历了社会主义的实践,但因囿于历史条件而未能对其作出科学的解答。在当代中国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中,历史的逻辑终于冲破理论的固有范式而将其纳入常规。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以其合乎规律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驱动下,改革成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任何社会的发展都不完全是自然和自发的,其矛盾运动必然要通过革命或改革这个中介予以实现。这既是当代中国实现自我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整个人类社会历史演进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9.
由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历史任务的提出,我们的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对现代生产力的问题展开了研究和讨论。现代生产力这个生产力发展的高级形态向人们提出了许多重要问题,如智力因素(科技)的作用、科学的劳动组织和管理、自然资源与生产的发展、人类自身再生产和经济生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是什么?这是过去长期未能认识清楚的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的理论,把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改革的动力作用根源干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辩证统一;改革的动力作用集中体现为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相似文献   

11.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经济制度的特色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适应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持续增长,充分地保障了社会全面发展,成功地抵御了国际经济危机。  相似文献   

12.
中共十三大报告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问题,对这些问题应当进行深入研究,生产力是根本的标准就是其中的一个。这个问题的提出,不仅进一步明确了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明确了改革、开放的方向,而且从理论上重新确认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纠正了长期以来我们的一些同志在生产力、生产关系及其相互关系问题上的认识偏颇。  相似文献   

13.
我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众所周知的。现在摆在我们理论工作者面前的问题是“发展什么”和“怎样发展”。要正确地回答这些问题,首先必须对现代生产力的构成内容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而要取得这样的认识,又必须认真研究生产力  相似文献   

14.
一、理论研究“到位”,改革才能深化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指出,1991年是“八五”计划的头一年,也是继续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一年,我们要集中精力抓好经济工作,解决突出矛盾和关键问题。在这个重要时刻,回顾改革开放十多年的历程,任何不怀偏见的人都会看到,我国发展的前最是光明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工作重心转移以来,开创了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现  相似文献   

15.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持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要胜利完成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这两件大事,摆在全党面前的首要任务是端正党的思想路线.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同志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他适应历史的需要,不仅领导全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且对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重大发展,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7.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持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相似文献   

18.
改革促进了辩证思维孙翠宝一、改革促进了在两极中把握统一的思维方式1.以往人们习惯于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看作是绝对对立的。“一国两制”的构想强调二者对立之中的同一性。一是在一个国家内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两种制度“和平共处”、“共同开发”。就中国而言,资本主义的香港、台湾的繁荣是社会主义大陆经济发展和繁荣所需要;而大陆的经济越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也就越巩固。二是两种制度互相利用。社会主义的中国引进外资,兴办独资或合资企业,解决了建设中的资金困难,同时还学到了技术和管理经验;而资本主义国家则从中赚到了钱,积累了财富。2.过去把发展生产力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防止和平演变的问题割裂开来,进而夸大政治的地位和作用,把政治与经济对立起来,甚至用政治冲击经济。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这一思路强调消灭贫穷、发展生产力不仅仅是经济建设问题,也是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防止和平演变的重大政治问题。3.过去不允许差别,结果造成共同贫穷。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为了使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和人帮助落后地区和人,走共同富裕之路。这里以差别为共同富裕的前提和条件,强调差别与共同的统一性。二、改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恩格斯金集》第1卷,第121页)。什么是时代精神,当今的时代精神是什么,这是哲学工作者始终关心并努力捕捉的课题。近来,有些哲学工作者初步探讨了这个问题。贾春峰同志提出,时代精神是反映社会历史前进的趋势和发展规律的。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全党工作重点转移以后,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就成了我国各族人民的中心任务。而要实现这个中心任务,就必须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因此,建设有  相似文献   

20.
从规律性的角度来概括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特点,无疑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应用所必须强调的问题,而且还应该说,这是抓到了当前哲学应用中的一个关键。当前四化建设提出的许多哲学问题,归根到底都是关系到如何正确认识和善于利用客观规律的问题。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理论研究,也应从这个角度寻找突破口。本文仅限于提出一些有关方法论的问题,以说明强调这个问题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一关于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近几年来,不少人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普遍规律为根据,来说明和论证当前的改革。应当肯定,这些努力对于人们认识改革的历史必然性、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