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向别人提问和被别人提问是我们常常碰到的事。如果有人要你在人和东西之间选择一个答案,你将不可避免地被他愚弄。如果你回答“我不是人”,自己打了自己一记耳光;如果你回答“我不是东西”,自己给自己找来难堪;如果你回答“我是东西”,那么对方将会反洁“请问你是什么东西呢?”你还没来得及作任何回答,却早已招致一阵哄笑;如果你回答“我是人”,对方又会微笑地对你说:“唤,我明白了,原来你不是东西”,其结果让你哭笑不得。由此可见,只要你简单地用是或不是来回答上述的问题,毫无疑问,你必将陷入窘迫的境地和尴尬的场面。问…  相似文献   

2.
一位研究犯罪心理学的教授到监狱搞调研,恰逢提审一个几进宫而被认为死不悔改的罪犯,教授被允许旁听和提问。审讯快结束时,教授问:“你都犯过什么罪?”罪犯如数家珍一样道来。又问:“进来几次了?”罪犯如回乡省亲一般依次叙述。听后,教授勃然大怒,拍案而起,责令...  相似文献   

3.
新编高级中学《语文》第三册中,收入清代桐城派作家方苞的一篇文章,名叫《左忠毅公逸事》。什么叫“逸事”?教材编者在《自读提示》中这样解释道: 所谓“逸事”,是指散失没有流传的事迹。(见课本第404页) 看了这个注释,真有点“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的感觉。既然“散失没有流传”,那么方苞又何以能得知明代左光斗的事迹呢?细读课文,作者明明已作了  相似文献   

4.
心理诊断是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问题进行综合评估的过程,是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非常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环节。但是,当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做出了综合评估后,是不是必须要对来访者给出一个“你是什么什么问题”,或者“是什么什么症”的“说法”呢?但这种做法没有什么积极意义。相反,现实中的“说法”对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都造成了一系列的困扰和问题。因此,在心理咨询与治疗当中,应该去掉这个“说法”。  相似文献   

5.
范曾先生1938年生于江苏南通,是集诗书画于…身的当代奇才。上世纪80年代初,范曾住在北京团结湖,一次,确一位广东画商拜访范曾,画商说:“你的字人家说有问题,说你的字太像郭沫若的了……”范曾听了之后非常不高兴,立即大声说:“有什么问题?啊!有什么问题……”  相似文献   

6.
校园拾趣     
结果挨揍 上数学课,老师问亮亮:“比如:你哥哥有七个苹果,你拿了他五个,结果是什么?” 亮亮:“别说拿他五个,就拿他两个,非揍我一顿不可。 高音与低音 上音乐课,老师问涛涛:“什么是男高音?什么是男低音?” 涛涛:“我爸爸训手下时,是男高音,跟领导汇报时是男低音。” 视听反应 老师问强强:“下雨时,为什么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呢?” 强强:“因为眼睛在前边,耳朵在后边。” 电话号码 老师问莉莉:“大诗人李白名字后边(701—762)这是什么数字?” 莉莉:“这是李白家的电话号码。” 无家可归 教授问学生:“…  相似文献   

7.
传播福音     
《中国天主教》2009,(4):1-1
有一个人来到耶稣跟前说:“师傅!我该行什么‘善’,为得永生?”耶稣对他说:“你为什么问我关于‘善’?善的只有一个。如果你愿意进入生命,就该遵守诫命。”他对耶稣说:“什么诫命?”耶稣说:“就是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应孝敬父母,应爱你的近人,如爱你自己。”那少年对耶稣说:“这一切我都遵守了,还缺少什么?”  相似文献   

8.
自经读过这样一则排悟的故事:一名武土问某禅师:“真有天堂地狱吗?”“你是做什么的?”掸师问他。“我是一名武士。”他说。“什么?你是一名武土!”禅师叫道,“看你的样子,我还以为是个乞儿呢。”武生闻言大怒,欲抽剑发威,祥师说道:“地狱之门由此打开!”武上...  相似文献   

9.
哈帖木是著名学者拜里黑的学生,哈帖木临毕业时,他老师说:“哈帖木,你相伴我多少年了?”哈帖木说:“三十三年”。“那么在这期间你都学到了些什么?”哈帖木说:“我只学到八个问题。”拜里黑一听就说:“‘我们确是真主所有的,我们必定只归依他’(2∶156),...  相似文献   

10.
我常为碰到的“能怎的”的提问而困惑。提岿“能怎的”的大约有两种,一武一文。所谓武问,大抵是一些身大力不亏的,或者是“盲”(法官、德盲)气十足的年轻人所提。比如,他骑车掩了你,你找他论理,他反制问你:“撞你了,能怎的?”这属于蛮不讲理类。所谓文问,情况较为复杂。跌举几问:你工作认真,  相似文献   

11.
宗教是文化     
我看过曾是毛主席的勤务员李银桥写的书:有一天,毛主席出门散步,对李银桥说:“我们去看看佛教寺庙,好不好?”“那有什么看头?都是一些迷信。”毛主席说:“片面片面,那是文化,你懂吗?”我因而想起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周建人先生写信给我:“文革”初期范文澜先生向他说,自已正在补课,读佛书。范老说,佛教在中国将近两千年,对中国文化有那么深厚的影响,不懂佛教,就不能懂得中国文化史。一九八七年我到四川一个佛教胜地,看到被人贴迷信标语的事实,回来写了一份报告,钱学森博士看见了,写信给我说:“宗教是文化”。这三个人…  相似文献   

12.
旅途闲话     
甲:不知道你是否记得,你在去年第二期《佛教文化》的《旅途闲话》中和一位作科技工作的读者谈到了对佛的信仰问题。乙:我当然记得,你对我的谈法有什么意见吗?甲:没什么意见,我只是想再和你谈谈“信”的问题。乙:嗅!你信佛吗?甲:我想和你谈的就是这个问题。去年第三期《佛前独徘徊》中你和另一位居士谈这个问题。乙:我明白了,你是不是想说“信佛,但不是佛教徒”的问题。甲:不,虽然我不是佛教徒,但我是一个对佛学很有兴趣的人。通过学习研究后,对于佛教的许多教义我深信不疑,不过也有不少问题没有弄明白,我是不信的。我以…  相似文献   

13.
对子女应爱之有当向华《新华日报》曾载:《“黄小妹”三考对象》,说姑娘小黄前去相亲,见了对象,单刀直入,连出三题:“你读几年书?”“怎样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棉花生了棉铃虫用什么药治?”考得那小伙于无言以对,小黄就此“收兵”告辞。她对介绍人说:“他一没...  相似文献   

14.
紫仪 《天风》2002,(2):52-53
“妈妈,什么是般石?”儿子正在读外婆送给他们的圣经。雯霏凑过头,看了一眼,“那个字读磐(pan)不读般。”“噢!知道了,那磐石是什么意思呀?”“嗯,磐石就是大的石头”。雯霏稍加思索道。“谢谢妈妈,”儿子又继续读下去。“你的作业做完了吗?”雯霏不放心地问。这些事现在都要她亲自过问了,她暗暗叹了口  相似文献   

15.
李爱莲 《天风》2014,(8):48-48
就是因为工作性质和我的个性不同.我才能有更多学习的机会…… 暑假即将结束,读大学的女儿柔柔坐在电脑前,一会儿手指飞快敲着键盘,一会儿却又搔头苦思.于是,我忍不住好奇地问她:“你到底在做什么呢?”  相似文献   

16.
给自己打气     
十年前,我已经三十岁,但一事无成。虽然喜欢读书写作,但不知怎么做,才能提高自己的读书效果和写作能力。读了很多书,不知有什么用;写过许多文章,但没有勇气投出去。直到有一天,一个经常发表通讯的熟人鼓励我投稿。我说:“我又不认识编辑,投出去也不会发表。”他说:“不是那样,我在编辑部一个人都不认识,现在不也发表了 100多篇文章吗?只要你努力,以你的实力,发表文章没有什么问题。”然后,他拿出了他发表的东西给我看。他说的话对我作用并不大,但是他发表的那些作品却极大地刺激了我。因为我发现他写的那些东西自己是…  相似文献   

17.
对于追求成功的人,你满意目前的工作吗?有意就任新的适合你的工作吗?为了成功的理想该不该冒险“改变”呢? “康契尔成功步骤” 心理学家康契尔花了25年的时间,同3万多名曾改变命运的人进行晤谈,他特别注重研究成功者是如何做的,井归纳出7个步骤: 1.敏感察觉负面情绪。人的身体或情绪会在无意间,传达出你对工作的满意度,譬如常头痛或感冒不断,或者经常说出“再熬一天就是周末了”、“再忍几分钟就可以吃中饭了”…… 如果这些情况持续一段时间,表明你的工作可能出了问题。 2.找出问题。首先问自己:“究竞是什么让自己…  相似文献   

18.
1.明晰优先于深度? 亲爱的朋友们,我今天的讲题是哲学性的,我相信你们象我一样都是哲学之友。但是,什么是哲学呢?有多少哲学家就有多少回答。我的回答是,当你坚持不懈地问“为何?”、“怎样?”和“你的意思是什么?”,并因而获得比任何现存科学都更为深入的结果时,这样的问题就是哲学性的。例如,你问“什么时间了?”,这就导致“什么是时间?”的问题。心理学研究感觉到的时间,即绵延感觉,物理学则根据空间来定义时间。但是还有心理时间和物理时间之间的关系的问题,它们不属于这两门学科,而且根本不属于科学领域。简言之,哲学问题的领域,就是坚持不断的提问所引致的领域。让我把本讲中的某一结论予先说  相似文献   

19.
孔令东 《天风》2008,(10):23-23
饶恕是什么? 饶恕是在当他人不小心踩到你脚上时,你不是破口大骂,出口成“脏”,而是当他人向你道歉时,你一声和蔼的“没关系”并送以一个甜甜的微笑.  相似文献   

20.
一位做计算机的工程师在公司人事缩减时被裁,他难过极了。“我又没犯什么错,”他沮丧地问同事,“经理为什么把我裁掉?”“大概是你哪里做得不够好。”同事A说,“还记得上次他要你指导业务部门使用计算机,你坐在那里没事做时刚好被他逮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