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普通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规定:要“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还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由此可见,文言文教学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2.
熟能生巧     
俗话说:“熟能生巧”,意思是熟练了就能掌握技巧,找到窍门。教学的“熟能生巧”就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掌握了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并在实践中充分利用这些规律,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技巧不断升华,面对复杂多变的教学情景充满教育机智,显得游刃有余,达到艺术化的境界。可是也有一部分教师总觉得教师每天就是备课、上课,工作形式单调、重复,生活方式枯燥乏味,教学时间越长,越觉得厌倦。常常听到有这样的抱怨:“书教了这麽多年了,一本书教了几十遍,真觉得没意思。”那麽为什麽这一部分教师在“熟”的基础上没能生“巧”倒生了“厌倦”、“厌烦”之心呢?怎样才能熟能生巧呢?  相似文献   

3.
“高效课堂”我个人理解就是在一定的课堂时间内获取最大的教学效果,减少无效和低效的教学环节。之前我也查阅了关于这方面的材料,各家的表述也不尽相同。下面是我对于“高效课堂”的个人理解:1.搞好高效课堂首先要确定好高效课堂的发展目标和评价机制“促进学生的发展”就是有效教学。而就“发展”的内涵而言包含“三维目标的达成”、“最近发展区”、“长远的发展”三方面。  相似文献   

4.
高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高效率的课堂是指课堂效益达到了最大化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构建高效课堂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很多学校都搞起了高效课堂,可最后发现“高效课堂”不但没有“高效”,反而比传统教学模式“低效”的多。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是高效课堂的理念错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高效课堂的理念没有错,只是我们仅仅模仿了课改的“形”,并未真正领略到其“神”,课堂的效益不高。结合笔者高中生物教学的实践,谈谈中学生物高效课堂的探寻与思考。  相似文献   

5.
“又”对“戏”说:说好是徒手比武,怎么拿兵器来了?“土”对“士”说:这样头重脚轻地一直站着,累吗?  相似文献   

6.
体育课中“后进生”包含两种情况:一是因身体素质、运动能力低于同龄人,在活动中无法教好的完成练习任务,从而被师生理解为“后进生”;二是因种种原因对上课抱有厌学情绪,学习行为经常违背师生所认同的行为准则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么不愿动,要么到处动,在教学中产生诸多负面效应,不仅影响了其他学生的学习,还影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如何转化“后进生”对体育教师来说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要转化“后进生”只有在教学中实施有效的教学手段,才能达到转化“后进生”的目的。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要更新,才能获得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才能促进“后进生”产生好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一、案例 案例1:我对“性”的好奇与想象.惹怒了爸爸 我的脑子很好,所有的亲成朋友都夸我聪明,我无论读书、做作业、温习功课等.都比别的同学快半拍.从小学到现在的初二.几乎每天考试都是班上的前三名,所以我父母对我的课余时间也放得很宽,而我最大的业余爱好就是每天在爸爸的书房里呆上一两个小时.这样的孩子有哪个家长会不放心呢?  相似文献   

8.
丁玲 《心理科学》2000,23(4):486-487
中国人学语文 ,一条千古流传的经验是背诵。所谓“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就是强调背诵的作用。为什么像数学、物理这样的自然学科不强调背诵 ,而语文学科强调背诵呢 ?从心理学上看 ,背诵在语文技能的形成中到底起什么作用呢 ?只有弄清了这些问题 ,语文教学中才不致于盲目运用背诵和加重学生的记忆负担。1 什么是言语连锁  要解释为什么语文教学中强调背诵的问题 ,还得从心理学中的连锁学习和言语连锁学习说起。在心理学的学习分类中 ,最简的学习类别是一个刺激 (简称S)与一个反应 (简作R)建立联系。如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 ,就是在一个信号…  相似文献   

9.
唐朝有个叫齐己的人,很喜欢写诗,也很虚心求人指教。有一次,他把自己写的《早梅》诗送到当时很有名气的诗人郑谷那里去请教。郑谷仔细看了齐己的诗作,然后十分认真地指着诗中“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两句说:“别的都好,就是这个‘数’字,还得好好推敲。既然是‘数枝开’,怎么能把早梅的意思表达出来呢?不如把‘数枝’改为‘一枝’。 ”  相似文献   

10.
四种磐石     
心泉 《天风》2002,(5):22-23
“磐石”一词在圣经上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是出水的磐石,出火的磐石,出蜜的磐石和出油的磐石。在哥林多前书10章4节:“也都喝了一样的灵水;所喝的,是出于随着他们的灵磐石,那磐石就是基督。”这里指明磐石就是基督。  相似文献   

11.
谈“怕”     
黄昏时分,我正在学校的操场悠然地漫步,一个同事跑到我的身边问道:“王老师,今年暑假里又去哪儿旅行了?”我说:“我去了西藏。”他吃惊地看了我一眼说:“你不是去过西藏吗?怎么今年又去了?”我说:“是啊,我前年去西藏,是为了一睹珠峰的风采。今年去西藏,是为徒步墨脱。我还会第三次去西藏的,因为还有一个让我魂牵梦绕的地方没有去,那就是西藏的阿里。”  相似文献   

12.
教语文的自己,除了爱读文学作品,还非常喜欢浏览各种杂书。自己总觉得,看杂书的收获不单单就是一个拓宽视野所能概括得尽的。虽没什么钱,可生性好施。自己过去一直以为没有金钱的“布施”就是没有什么价值的布施,可是自从那次在一位友人家随手翻看一本叫什么《自我开发100则》的小册子后,具体讲,是读了一篇有关佛教“无财七施”的短文后,自己对“布施”的看法变了,行为也变了。现在心灵更加充实了,自己感到更加幸福了。“无财七施”是这样说的。房舍施。比如,下雨时把行路人请到家中,这是把温暖、舒适带给他人。座席施。乘坐公…  相似文献   

13.
有个堪称经典的例子。 唯心论者鼓吹“上帝万能”,唯物论者立刻问了一句:“那么请问,上帝能造出一块连他自己也举不动的石头吗?“对方听了顿时汗颜。不是吗?如果造得出来而举不动,那么他就不万能;如果造不出来,那么他也不万能,无论造出与否皆不能为,岂不是不万能? 这也就是本文说的:以一问置论敌于死地! 那么,此种类似下棋一着“将”死的论辩方法有何特点? 答曰:(1)必须认清对方的逻辑错误,并准确找到对方的“漏洞”究竟在哪?(2)务必瞄准这一点,集中力量攻其“漏洞”。(3)必须设计出一个让对方不能回答或无法回…  相似文献   

14.
单信 《天风》2011,(6):I0001-I0001
那年三岁半儿子求知欲特强,对世界充满好奇。就是在吃饭时也不省心,冷不防冒出一句大跌眼镜的话:“爸爸,这白白的饭吃下去后,为什么会长出黑黑的头发?”  相似文献   

15.
当今社会的教育体制中,老师与学生之间不仅仅是“教”与“学”的关系,更应具备朋友之间相互沟通的亲密关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一个完美的教学环境中成长,这就是新型的师生关系。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需要双方努力的,老师需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时刻克服自己“发号施令”的本能,真正用心灵去沟通学生,让学生尊敬,才能有信服,才能得到学生真正的理解和配合。  相似文献   

16.
移花接木  蚕丝是中国的特产,但目前面临着日本的挑战。日本人培养出新型的蚕种不吃桑叶改吃苹果、胡萝卜,创造了奇迹,被称之为“日本蚕”。好个“移花接木”之术,这就是日本人的聪明。  “移花接木”的要诀,首先是敢于“拿来”、“引进”;其次是善于“改造”、“超越”,决不是“依葫芦画瓢”。这种思维方式,本身就焕发出创造的光彩。  新产品的开发与试制,往往是在“移花接木”的思路下进行的,将“花”与“木”的两种功能结合一体,从而嫁接成新的东西。相反相成相反相成,是对旧观念的一种突破,是思维创新的一条门径。相…  相似文献   

17.
有一位电视公众人物,每天凌晨三点满脑子就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担心。她来寻求我的帮助时,我问她:“你都担心什么呢?” “有一百一十件呢。所有我应该做的,能够做的,或者必须做的,还有可能会出现的任何事情。一整天我都被担心困优着,晚上还会出现更大的忧虑.’ “发生过什么糟糕的事吗?” “没有。没出现过大的问题,但我还是担心,这使我精疲力竭。” 担心过度对成千上万的人来说是一种耗心费力。但并不是所有的担心都不好。有效的计划是以可预见的问题为基础的、你需要计划。但是担心过度是有害的,也是不必要的。过度的担心是一…  相似文献   

18.
隔壁家小张的孩子每次期末考试,各科成绩名列前茅,还“荣升”了班长职务,近来还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不少人慕名前来取经。这不,家长会也把小张请去了,小张开场白第一句话就是:今天,你为孩子签约了吗?我们一头雾水。后来,听小张一讲,原来如此——  相似文献   

19.
现代教学要求教师要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而要培养学生“会学”,最根本的途径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向学生展示思维过程。思维过程是教学的核心,著名数学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思维过程)的教学,而不仅是数学结果(数学知识)的教学。”只有在教学中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才是真正把握了教学的本质。那么,如何使思维过程在教学中充分展示呢?笔者认为有以下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人之初,性本善。 我们暂不从哲学角度来判定这个立论的正误,只想借用这位老哲的一层意思:“善”对于“人”的行为“本初”、心理“本初”、立业“本初”是何等重要! 眼下,在“真”、“善”、“美”三面旗帜中,“真”曾经走俏过,“美”正在走俏,只有“善”似有垂落之势,不知你是否已经察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