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由胡适等发起的"整理国故"运动具有范式革命的意义。胡适执笔的《〈国学季刊〉发刊宣言》,从学术理念、方法和技术等方面,提出了一套经由"国学",把"古学"整理成系统的"文化史"的具体方案。按照该方案,包括经、史、子、集等在内的一切"古学",都将被作为有待考证的资料纳入国学研究领域;然后按照现代学术分科,整理成系统的文化专史。"文化史"既是"整理国故"的最终目标和方向,也代表了中国学术的新范式。然而从具体学术实践看,"整理国故"运动在学术性质、治学方法等方面与文化史研究存在一定紧张关系,从而影响了目标的实现和方案的落实。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所建立起来的文化专史系统,以西方的哲学框架,形塑中国的历史资料,被奉为中国哲学史的开山,实际上也并没有严格遵循他所信奉的实验主义的科学法则,他所建立的文化专史系统并非"小心的求证"的结果。就此而言,"整理国故"运动实质上是中国学术的革命和裂变。  相似文献   

2.
王继训 《管子学刊》2007,(1):95-97,110
东汉末,雄居汉代统治思想宝座二百余年的官方正宗学术的经学开始走向衰亡,经学的衰亡成为历史的必然,经学衰微的总趋势是任何人也改变不了的,但是从某一历史局部来看,这时候经学却出现一统的盛世,即历史上所谓的"郑玄时代",为什么呢?从思想学术发展的自身规律去看,任何一种思想学术的聚与散都不同于其他事物,有着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显著特征,那就是即便是体现着共同旨趣的学术群体瓦解了,或者所主张的学术思潮处于低潮而被世人所淡忘、冷落,但只要它曾经是流行于世的学术潮流,它就不可能完全消逝,而是以一种崭新的面貌或其他的形式再现于世的.换而言之,它们是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的.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经学.在从经学到玄学的演进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中间有些反复也是很自然的.我们把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叫着"经学的反复",而在这一阶段中,又以郑玄、王肃最具代表性,所以我们以他们俩为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3.
《原道》2017,(1)
<正>西汉以降,历史上的经学往往带有政治性,这一点毋庸置疑。以往一些经学史研究,倾向于一种"抽离"的方式,或考证著者、版本,或辨析经解异同,都是把经学当作一种纯粹"学术"。此外,还有一些经学史研究,因受到后来某个历史阶段学术趣味或价值取向的影响,得到的对某一时期的经学认识与实际情况差别较  相似文献   

4.
儒家文化有相"因"继承的"常道",也有与时偕行而进行"损益"的"新命",此即文化发展的"常"与"变"的关系。"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止义、尚和合、求大同",可以说是对儒家文化乃至中国文化之"常道"的一个精辟概括和表述,这也正是我们要传承和弘扬的中华文化优秀传统。近代以来中国发生的大变局,起码有四个方面的变化是最重要的:首先是在社会经济方面,从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已经转变为以工商为主的市场经济;第二是在政治制度方面,从君主制已经转变为民主共和制;第三是在教育制度方面,从服务于君主制的科举制已经转变为服务于社会多种需要的现代教育制度;第四是在思想观念方面,从经学的"权威真理"的思维方式已经转变为广义的"哲学"或"学术"的思维方式。儒家文化一方面要适应这四个方面的变化,另一方面也要转化或优化这四个方面所出现的问题,从而实现现代化的"新命"。  相似文献   

5.
《学海》2017,(1):48-57
"联合政府"有别于"政府联合",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党组成的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政党(型)政府"。自近代政党政治产生以来,政党就成为国家的统治阶级以执政为目的的政治组织,通过政党独自或政党联合组成联合政府或政党政府来治理国家与社会。中国也不例外,七十年前毛泽东曾提出"论联合政府"的构想,无论是共产党与国民党"党争"中施行的一种权宜之计的"策略说",还是新中国成立时的中央人民政府就其性质来说是联合政府构想的"实现说",都是值得商榷的。七十年以后的当今中国,在全球化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重新审视"联合政府"的构想及其实践,在践行"一国两制"方针的历史进程中,重建"联合政府"何以可能,就成为值得我们关切和研究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引言:"名"—"家"禅江苏人民出版社为"社科名家"出版文集,要求附一学术自传。"传"者诠释也,地道的"自传"无疑不是自彰自见,而是一次读懂自己的机会,"学术自传"的真义是在学术反思中读懂自己,倾听自己学术生命的旋律。不知何时,我开始萌生并固守一种信念:学术与人生是同一的,学术乃是"人"的一种在场方式,是"人"之"生"的呈现和"人"之"命"的轨迹,是"生"之"学"与"命"之"术",学术世界与生活世界的  相似文献   

7.
在关于应用伦理学学科性质的讨论中,那种"集‘基本价值观’和‘程序共识论’于一体"的应用伦理学观应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成果,并且是我们进一步讨论的基础。它其实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平台"与"两个端点",但它并没有真正掌握具体领域具体问题这一"端点"的本质特征,因而没能真正理解应用伦理学的学科性质。广义伦理学应该是应用伦理学协商对话的共同基础。由此出发,应用伦理学的学科性质就学科而言,它不仅涉及伦理学,也要涉及其他领域的专门学科;就其任务而言,它既要确保具体行为符合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又要顾及其他具体领域的正当利益诉求;就其方法而言,它采取的是"程序共识"的方法;就其结果而言,它具有"伦理妥协"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六经皆史"论并非始于章学诚,但前人的"六经皆史"论是在承认"六经"当下是经的前提下讲的。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论脱离六经当下是经的前提,孤立地宣扬"六经皆史"的观念,将经降低到"史"的地位。章说谬误非一,如主张回归官师合一、政教合一的三代政治,其实质是要解构后世所形成的经学,而建构一种唯"史"论的学术体系。事实上,文化的发展自有其历史内在的逻辑与合理性,章学诚否定三代以后的文化发展,本身就是一种非历史主义和隐蔽的文化退化论。依章学诚的意见,天下学术,只应有官学,不应有私学,因而特别推崇秦王朝"以吏为师"的文化专制主义政策。本文认为,能说出"六经皆史",并不是深刻的,而能说出"六史为经",即《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何以在后世两千年中被确立为"经",其中有什么外在的社会原因和内在的学理根据,才是深刻的。  相似文献   

9.
<正>经史传统包括了中国文化的经学传统和史学传统,有时候这也可以成为对中国传统学术的概称。我认为"重新认识传统",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文化的"变"与"常"的关系。"变"是指中国文化发展的时代性、阶段性,"常"是指中国文化发展的继承性、连续性。一、经史传统与中国文化的"轴心时期"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说:"经学开辟时代,断自孔子删定六经为始;孔子以前,不得有经"~((1))。对此,我们应作出分析,即孔子以前已有经书,而并非如  相似文献   

10.
一般来说,祖师提示学人的言句不是像哲学命题或宗教教义那样含有什么意味或者规定、确定什么概念及结论的"实法",而是使学人消除思量分别的一种空荡荡、"没滋味"的随立随扫的"虚言"。尤其在看话禅,这种虚言性的公案及话头,是一边搅乱动摇衲僧的分别、一边又要将衲僧的分别反转为疑情的明眼宗师的手段。换言之,公案与话头就是要把衲子引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言亡虑绝)的境界(疑情状态或顿悟见性)。为此,在作家宗师句下,衲僧如果当场不能顿悟,那么应当就其言句起疑情,用其疑情的火焰彻底烧掉一切妄情妄识(思量分别),不应把"虚言"误认作"实法"而进行理性的理解或追求逻辑的解答。  相似文献   

11.
<正>2017年4月30日,由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办,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国实学研究会、青州尧山书院协办的"孔孟儒学历史传承与转化创新学术研讨会"在山东青州召开,来自全国高校与科研院所的80余位学者参加了大会。与会专家围绕"孔孟儒学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创新"、"儒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经学思想与全球化视野下的儒家文明"等议题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王阳明的思想特色是"心学",但"心学"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源自解读经典,这正是"心学的经典化"与"经典的心学化"一体两面的过程。王阳明认为,"心学"与"经学"是一种"道"与"经"的统一关系,"心之常道"就是"经之常道",对"经"的宗旨及源流的考察须以"正人心"为本,孔子删述《六经》等也正是围绕着正人心、塑人伦进行的。一言以蔽之,王阳明的心学不是空谈心性、游谈无根的,而是对经典诠释的心学。  相似文献   

13.
李辰 《中国哲学史》2022,(4):41-47+55
朱次琦的经学观建立在对汉宋学术的反思之上,其“四行五学”教学法以躬行实践为先,尤其强调经学的教化与经世意义。简朝亮则接续其师,认为过往的清代经学研究忽略了朱子经学的既有成绩,提出对马郑之学亦应予以批判性吸纳,进以完成融粹汉宋的注疏实践。康有为、梁启超、邓实、黄节等九江学人在打通汉宋今古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尝试借助哲学、政学、国学、美术学等新学科范式呈现经学精粹,为后经学时代的经学诠释提供了参照。  相似文献   

14.
向珂 《现代哲学》2013,(4):90-95
近代,廖平以经师身份名世。他一生努力著述,留下大量经学著作,其著述本身又属于一种对于社会现实的参与行为。文章着重从三个方面简要分析了廖平将"通经致用"作为研究经学的最高准则,同时以此说明,不能直接将廖平著作中的论述作为确凿可靠的结论在当代的学术话语中加以引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学术史的梳理可知,对"为政以德"的解释有无为与德治两种争议,而通过对《论语》和上博楚简《论语》类文献的比较研究则会发现:"为政以德"仍当以"德治主义"的解释为准,"为政以德"并非仅指道德教化和道德表率,而是贯穿于为政各个方面的基本原则;"德"不能从形上的德性去解释,而应当从经验的德行去解释;与"为政以德"关系密切的"无为而治",亦非指为政的方式,而是指为政的效验。  相似文献   

16.
福柯晚年对如下观点给予了特别关注:古代哲学可描述为一种生活方式;现代哲学何以变成了彻底的理论话语;基督教接续了古代的修身实践方式。然而,福柯的诠释有两点值得批判和反思:第一,他详述了斯多葛派所推崇的"自我实践",并视之为一种"自我技艺",过度强调了某种特定的"自我"观念,从而忽视了其所依据的宇宙理性;第二,他研究了"书写"的精神治疗价值,表明"书写"的目的是为了建构自我,但实际上并非"书写"建构自我,而是"书写"改变自我并使之上达普遍理性。总之,在"自我修身"的实践中,并不存在如福柯所言的单纯"自我关系",自我和宇宙始终是相合为一的。  相似文献   

17.
刘强 《孔子研究》2020,(3):17-28
近年来,"阳明学"研究大行其道,蔚成风气。而阳明之诗学与诗教,及其与经学、实学之关系,则乏人问津。事实上,阳明心学之建构,绝非空诸依傍,标新立异,而是源自对经学的深入涵泳,以及对圣贤之道的本心觉悟。其"敦本尚实"之诗学观,与其"良知"心学一脉相承。阳明反对"繁文",主张"实行",故其"诗学"主张,实可以"实学"目之。不惟如此,由阳明豪放洒落的性情所决定,其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完美实现了自己"根本盛而枝叶茂"的诗学主张。而其"寓教于诗"的诗歌教化实践,则不仅继承了《诗经》以来的"诗教"精神,而且打破了"以《诗经》为教"的"诗教"传统,堪称一种独具阳明心学特色的"新诗教"。  相似文献   

18.
从晚清到民国初年,中国学术发生了重大转型,经学是这场巨变的落伍者。经学的政治功能被迫休眠,中国经学史学科从经学中脱颖而出,形成一枝独秀的局面。用史的研究替代经学研究,造成经学学术传统的断裂。经学史本属于经学的一个分支,应当回归于经学。中国文化的复兴呼唤现代经学学科的建立。建立当代经学就是复兴经学传统,完成古老经学的学术转型。  相似文献   

19.
##正##一、晚近"复古"思潮及其两种进路晚近十年,中国思想学术界,被一种复古思潮所包裹。本土的"国学"和西方的"古典思想",都成为学术研究的热门。这股新千年以来的复古思潮并非凭空而降,它的迅猛兴  相似文献   

20.
<正>武汉大学自2001年率先创办新中国第一个国学本科试验班;2005年开始,国学挂靠相关学科招收硕士生。2007年,正式设立国内首个国学博士点与硕士点,并报国务院学位办备案批准。在十年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的基础上,武汉大学于2010年3月正式成立国学院。国学本科班已连续14年招生,自2010年起作为唯一的人文学科被纳入武汉大学弘毅学堂(珠峰计划)试验班。该班旨在培养一批对我国传统经学、史学、子学、文学、小学的基本知识、基础典籍和治学门径有深刻理解,能熟练阅读中国古典文献,至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