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威廉斯(williams)和哈皮(Happ?的一项最新实验显示,传统实验中自闭症谱系障碍(ASD)儿童表征自我错误信念和他人错误信念难度相当是因为ASD儿童采用了陈述记忆策略所致,若排除该策略干扰,他们表征自我错误信念比表征他人错误信念更加困难.通过两项实验表明,ASD儿童表征自我错误信念的难度可能受自我动手行为的影响,而不是受陈述记忆策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陆慧菁  苏彦捷 《心理学报》2009,41(2):135-143
从观点采择的角度考察儿童对他人记忆的评判及其与错误信念理解的关系。与他人分享记忆时,个体需要同时处理自我与他人对过去的表征和看法;而要顺利完成错误信念任务,个体需要同时加工自我的真实信念与他人的错误信念。因此个体对他人记忆的评判能力可能会与其对错误信念的理解相关。40名4岁儿童完成一系列错误信念任务和评判他人记忆是否正确任务,情境包括视觉、意图解释和情绪解释。结果表明,控制年龄、语言和记忆能力等因素后,被试评判他人记忆的成绩仍然可以预测其对错误信念的理解。这些结果为幼儿在回忆叙述中谈及他人越多,其心理理论越好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和可能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讨听障儿童自我/他人错误信念理解与谎言理解各层面的关系,以及情绪理解在其中的调节作用。方法:实验一采用错误信念理解和谎言理解来探讨自我/他人错误信念理解与谎言理解各层面的关系。实验二增加了情绪理解任务,并探讨情绪理解在错误信念理解和谎言理解之间的背后机制。结果:(1)听障儿童他人错误信念理解、谎言意图理解的正确率显著不如典型发展儿童,且他人错误信念理解越好,越容易进行真假信息辨别和谎言意图理解;(2)典型发展儿童自我/他人错误信念理解越准确,谎言意图理解越好:(3)当听障儿童情绪理解得分较高时,自我/他人错误信念理解对谎言行为判断具有正向预测作用;(4)典型发展儿童情绪理解得分较高时,自我错误信念对真假信息辨别有正向预测作用,他人错误信念理解对谎言行为判断、真假信息辨别有正向预测作用。结论:这些研究结果不仅表明听障儿童他人错误信念理解对谎言理解具有解释作用,而且推动高情绪理解在谎言理解中的促进作用,以及表明高情绪理解对错误信念理解与谎言理解中的调节作用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4.
选取了122名3~12岁聋童,并分别用65名3~5岁的正常儿童作对照,开展了2个实验系列,探讨了儿童的正确信念、一级错误信念及二级错误信念认知的发展特点.结果如下: (1)聋童及正常儿童信念认知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关于正确信念,还是关于一级错误信念,都是先发展自我信念认知,再发展他人信念认知;(2)关于正确信念、一级错误信念和二级错误信念认知的发展,聋童都比正常儿童滞后,但两者的发展趋势一致; (3)手语聋童在信念认知上略好于口语聋童; (4)父母为聋人或父母会手语的聋童,以及兄弟姐妹会手语的聋童,其信念认知水平要比其他聋童好.  相似文献   

5.
外表真实区别、表征变化和错误信念的任务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心理理论”已成为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热点和最活跃、最多产的领域。为了分析和比较“心理理论”的实验任务,该研究以济南市3所幼儿园中的233名3—6岁儿童为有效被试。进行了“意外转移。和“欺骗外表”两种心理理论实验任务。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意外转移任务中内隐错误信念显著难于标准错误信念,易化错误信念与标准错误信念的难度不存在显著差异。(2)欺骗外表任务中外表真实区别难度显著低于表征变化和错误信念。(3)意外转移任务的错误信念显著难于欺骗外表任务的错误信念。  相似文献   

6.
记忆提示与表征能力对幼儿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通过经典的错误信念任务及修正后的错误信号和错误照片任务探讨了 3、4、5岁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以及记忆和表征对这一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 ,3岁儿童还没有具备像 4、5岁儿童那样的心理理论 ;记忆上的帮助并不能提高幼儿在错误信念任务上的成绩 ;所有儿童都能够很好地表征目前及过去的事件  相似文献   

7.
彭晓玲  黄丹 《心理科学》2018,(2):498-503
探究自闭症谱系障碍(ASD)儿童视觉搜索优势的显现是否受任务难度影响及优势存在机理。本研究采集ASD和正常发育(TD)儿童完成不同难度等级视觉搜索任务的行为和眼动数据。结果发现:在高难度等级任务中ASD组的准确率显著高于TD组;ASD组在任务中对目标刺激的回视次数、对靶子和外周感兴趣区的注视时间显著少于TD组,且ASD组偏好注视刺激的右侧区域。结果表明ASD儿童视觉搜索优势显现受任务难度影响,且可能与其对干扰刺激增强的知觉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8.
不同任务情境对幼儿心理理论表现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邓赐平  桑标 《心理科学》2003,26(2):272-275
本研究通过在三种不同实验条件下,系统比较60名幼儿在错误信念认识和表征变化任务上的表现。研究表明:ToM能力的表现模式可能随测验程序或被试样本的变化而变化;年龄小的幼儿在任务上的表现更可能受实验条件的影响;不同条件下幼儿关于自己的表征变化和他人的错误信念的认识均没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9.
刘泽文  郭谦  葛列众 《心理学报》2010,42(3):406-414
采用DRM研究范式,实验一使用示意图提示,探讨特异性视觉特征对于8岁、10岁和12岁儿童错误记忆的影响及其随年龄而产生的变化;实验二使用位置提示,探讨非特异性视觉特征对8岁、10岁和12岁儿童错误记忆的影响及其随年龄增长而产生的变化。实验结果说明:(1)特异性视觉特征提示会显著减少错误记忆,而非特异性视觉提示则会显著增加错误记忆。(2)8~12岁儿童错误记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这可能是由于儿童随年龄增长不断地发展其形成要义痕迹表征和要义连接的能力所致。(3)特异性视觉特征提示对8岁儿童错误记忆的影响不显著,对10岁和12岁儿童有显著削弱作用,但这种影响在10岁和12岁儿童间没有显著性地增长。(4)非特异性视觉特征提示对8岁儿童错误记忆不产生显著影响,对10岁和12岁儿童有显著的增强作用,且这种影响从8岁至12岁呈显著性增长。  相似文献   

10.
考察了72名3~5岁儿童在三个改造过的经典错误信念任务中的表现,结果显示,大部分4岁儿童能够正确认识自我错误信念;大部分5岁儿童能够正确认识他人错误信念;大部分3~4岁儿童的自我错误信念认识显著好于他人(真人和玩偶)错误信念认识,5岁时这两种认识才没有显著差异;学前儿童对真人与玩偶错误信念的认识没有显著差异;学前儿童对“意外地点”任务和“意外内容”任务中错误信念问题回答的一致性较高,而对“外表—真实”任务的回答与前两种任务的一致性较低。  相似文献   

11.
实验采用DRM研究范式,探讨非特异性视觉特征对8岁、10岁和12岁儿童错误记忆的影响及其随年龄增长而产生的变化。实验结果说明:(1)8-12岁儿童错误记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这可能是由于儿童随年龄增长不断地发展其形成要义痕迹表征和要义连接的形成能力所致。(2)非特异性视觉特征提示对8岁,10岁儿童错误记忆不产生显著影响,对12岁儿童影响显著,这种影响从10岁至12岁呈显著性增长。  相似文献   

12.
特定句法提示对3-4岁儿童错误信念理解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在错误信念任务中,为儿童提供关于错误信念表征的特定句法,考察这种句法理解对儿童的错误信念理解成绩是否有促进作用。124名3-4岁幼儿参加实验,每个年龄组幼儿随机分配到零级提示,一级提示和二级提示等三个句法提示条件组,并完成4个错误信念任务。结果发现,一级提示条件和二级提示条件下的错误信念理解成绩显著高于零级提示条件下的错误信念理解成绩,而一级和二级两种提示条件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句法提示对不同的错误信念任务的影响是相同的,对错误信念的预测问题和解释问题的影响模式是一致的。表明对错误信念表征的特定句法提示,有效促进了儿童的错误信念成绩,提示这种句法结构可能有助于儿童的错误信念理解  相似文献   

13.
学前儿童对事实、信念、愿望和情绪间关系的认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小冬  方格 《心理学报》2005,37(5):606-612
76名3至5岁儿童接受了区分事实和信念、根据信念推测他人愿望、根据愿望推测他人情绪等实验任务,通过考查学前儿童对事实、信念、愿望和情绪间关系的认知,探察学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特点。结果显示3岁儿童在区分信念和事实时,出现错报事实或错报信念两种错误,而不单纯是现实主义偏向错误;在推测他人愿望时,部分3岁和4岁儿童虽然能够正确报告他人的信念却不能正确推测他人愿望,愿望认知发展有其复杂性的一面。学前儿童主要依据愿望推测他人情绪,儿童对信念和愿望的认知水平制约儿童对他人情绪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儿童对假装的认知发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桂琴  方格  杨小冬 《心理科学》2003,26(5):898-900
1 引言  近二十年来 ,儿童心理理论 (theoryofmind)的发展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在认知发展研究领域里占有主导地位。心理理论发展的研究主要探查了儿童最基本的心理状态方面的知识 ,这方面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学前儿童何时能理解心理是对客观世界的表征 ,这种表征有时可能与客观现实不同。儿童对心理表征的理解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儿童对错误信念的认知 ,儿童是否认识到人的信念并不总是与客观现实一致 ,人的信念可能错误地反映了客观现实。关于错误信念的研究已取得丰硕的成果 ,实验证明儿童在 4岁以后已能理解错误信念。据此研究者…  相似文献   

15.
刘国雄  方富熹 《心理学报》2009,41(10):939-946
对情绪的心理层面的理解是幼儿心理理论发展中出现得相对较迟的能力, 他们如何通过愿望和信念等不同的心理状态对人们的情绪做出判断?随着年龄的增长, 他们采用不同策略推测情绪的能力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本研究结合主人公愿望是否得到满足的状态, 通过利用图片故事个别测查的方法探查了90名3~5岁学前儿童在“内容错误信念”任务中对他人情绪的推测。结果显示, 年幼儿童、尤其是3岁幼儿的高兴情绪理解受其对情境是否满足愿望的认知的影响, 呈现出显著的“积极情绪偏差效应”; 学前儿童对情绪的认知表现出从不能采用信念—愿望策略到错误地采用信念—愿望策略、到正确采用信念—愿望策略的发展模式, 且其基于信念的情绪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落后于其错误信念理解的“滞后效应”。结果还显示幼儿的惊奇情绪判断不仅由信念成分决定, 也受愿望理解的影响。这些结果突显出心理状态在儿童情绪理解中的重要作用, 揭示出学前儿童相对完整的朴素情绪理论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情景预见是个体将自我投射到未来某个特定时间和地点预先体验可能发生的未来事件的一种能力。为了考察幼儿的自我投射能力在情景预见中的可能作用,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比较了从自己的视角和从他人视角完成情景预见任务时幼儿的表现。实验1选取236名3~5.5岁典型发展(Typically Developing,TD)幼儿,采用被试间设计发现,总体而言,幼儿为他人做预见优于为自己做预见。实验2采用被试内设计,在TD儿童身上验证了实验1的结果,同时发现,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儿童为自己做预见与为他人做预见没有差异。综上,幼儿不成熟的自我投射能力会干扰其自我卷入的情景预见,而自我投射能力受损的ASD儿童则没有表现出这种影响。  相似文献   

17.
研究基于不同任务的自我参照效应对探讨儿童自我—他人的区分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使用三个实验探讨了4~9岁儿童出现自我参照效应的时间。研究操纵了由自我所有权和自我参照评价引发的两种自我意识:以物体为基础的自我意识和以概念为基础的自我意识。实验1用所属物的类别任务、实验2和实验3使用特质评价任务进行测量。结果表明:(1)5岁儿童记自己的物品比别人更多,表明儿童能以物体为基础区分自我与他人;(2)7岁儿童出现对自己人格特质形容词的记忆优势,表明儿童能以概念为基础区分自我与他人。研究结果证明了在儿童区分自我与他人的过程中,自我所有权为基础和自我参照评价为基础的自我意识存在明显的分离。  相似文献   

18.
该研究依据信念(正确-错误)和愿望(接近-回避)对儿童的二级信念-愿望推理能力进行了细分,并据此设计了四个二级信念-愿望任务,探讨了480名5~8岁儿童在四个任务上的表现。结果发现,对儿童而言,不同的二级信念-愿望任务的难度不同,由易到难的顺序依次为:二级真实信念接近愿望、二级错误信念接近愿望、二级真实信念回避愿望、二级错误信念回避愿望。  相似文献   

19.
本实验是对5—1l岁儿童记忆发展中若干特点如:记忆的策略、复述的出现、意义的组合、元记忆(Metamemory)等方面所作的研究。实验的结果指出:(一)随年龄的增长,儿童记策略水平不断提;记忆的容量也在增加;特别是在入小学后有了明显的变化。(二)训练可以促进儿童记忆策略水平的提高;但有一定的年龄范围;(三)记忆能力的发展受文化教育的影响,知识的丰富与记忆策略的掌握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采用视觉追踪技术,探讨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SD)儿童面孔加工的同龄偏向效应。实验1选取19名ASD儿童和23名生理年龄匹配的普通儿童(typically developing, TD)为被试,通过自由观看同龄和异龄中性面孔,探讨ASD儿童是否存在面孔加工的同龄偏向效应;实验2选取22名ASD儿童和生理年龄匹配的25名TD儿童,通过自由观看快乐、愤怒和恐惧面孔,探讨情绪对ASD儿童面孔加工同龄偏向的影响。结果发现,(1)ASD儿童对同龄中性面孔的注视时间显著大于异龄中性面孔;(2)ASD儿童在愤怒和恐惧情绪下对同龄面孔的注视时间显著大于异龄面孔,而在快乐情绪下同龄和异龄的注视时间则无显著差异。这表明ASD儿童对面孔的注视加工存在同龄偏向效应,且受情绪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