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食气"是中国古人由来久远的呼吸操练活动.由此活动衍生出道家著名的"养生"主题,这构成了道家哲学重要的思想基础."养生"主题不但一直影响道家思想的发展进程和面貌,并且,又最终成为道教内修方术的思想资源,从而实现"道家"与"道教"的思想"对接".  相似文献   

2.
本文简明闻论了道家道教收视反听的感知观,和在此思想指导下的道教修行对感官养护的理念,指出道家道教的感知现对现代人的养生实践和社会生活均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李时珍"幼以神仙自命"与《本草纲目》引据的道家道教书目,《本草纲目》对道教养生思想的吸收,《本草纲目》中的鬼神巫卜观念等三个方面,对李时珍《本草纲目》与道教神仙方术的复杂关系做一辨析,提出:李时珍对道教神仙方术并不一味排斥,而是有扬有弃,扬弃与李时珍作为一个医药学家的主客观认知条件有关。道教养生对李时珍《本草纲目》的积极意义应该得到尊重与肯定。  相似文献   

4.
养生学是一门关于养生的学问,在道家道教的传统里,有非常系统的关于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所以,建立一门"道的养生学"是有深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的。同时,这门学问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也很重大。  相似文献   

5.
正书画是道家、道教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不仅展现了创作者的艺术情趣与审美情操,而且蕴含的"自然超脱、恬淡清净、返璞归真"的主题风格,体现出书画者"以艺显道"、"由技入道"的理想追求。历代悟道修真之士大多潜心书画,将其视为修行修炼的重要途径;历代文人书画家也大多把道家、道教思想和精神境界融入艺术追求之中。道门中人的书画艺术与深受道家、道教思想文化影响的文人书画艺术交相辉映,  相似文献   

6.
道家"顺应自然"思想对中国古代医学有深远影响,《红楼梦》作为古代经典小说,其生活习惯场景的描写可使我们了解古代贵族的养生方式。文章从道家"顺应自然"的三个观点出发,结合《红楼梦》养生方式,分析其具体的保养过程及对健康的作用。首先通过适度养生观,分析质朴养生及有节养生思想在《红楼梦》中的具体应用;其次通过相对养生观,分析平衡养生及辩证养生思想在《红楼梦》中的实施过程;最后通过和谐养生观,分析自然养生及无为养生思想在《红楼梦》中的保养方式。  相似文献   

7.
文化艺术     
<正>首届西北道教论坛在西安隆重举行12月11日上午,首届西北道教论坛隆重开幕。论坛包括以"西北道教与‘一带一路’建设"为主题的主论坛,以"西北道教历史文化积淀及其当代价值""新时代西北道教及其未来"和"道家思想与现代社会"为主题的分论坛及"道教文化传播及其应用"圆桌论  相似文献   

8.
道教养生思想十分丰富,以德养生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以德养生强调内功外行,德性修养乃修道致仙、养生寿老的基石和要旨。以德养生是中华养生学的一个优良传统。历代道教名士和道籍经典对此多有阐述,形成富有特色的道教以德养生同以术养生互补的思想。人类已迈入21世纪,在国家倡导以德治国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氛围中,道教以德养生思想更加凸现其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道”与“德”是道教思想中最基本的哲学范畴。护养、保养性命既要修道也要修德,道养与德养并重是老子养生思想的一大特色。通过德性修养可以达到清静怡神以保形体…  相似文献   

9.
阳明心学的成就离不开对佛道思想的吸收与融合,王阳明早年对道家道教更是甚为痴迷,然而王阳明后来却对道家道教明确采取了一种批判否定的态度,而这种巨大的思想转向与王阳明多年习练养生术的切身体会关系密切.自身的需要促使王阳明早年长期热衷于养生术的修炼,可得到的却是彻底的失望,遂而领会长生之虚妄.打破迷悟的王阳明进而转向对德性自我的真己的养护,养生必得有益于养心,这种对德性之心的修持也成为阳明心学形成的关键.从养生到养德的态度转变,也是了解道家道教思想对阳明心学形成所起影响不可缺少的一条线索.  相似文献   

10.
道教的艺术作用论,基于其"道艺"观,源于道家而逐渐超越道家。《太平经》明确艺术有"炼性"、"益世"的作用,脱离了道家与黄老排斥"五音"、"五色"的思路;葛洪论证"文非余事",其目的是阐明道教"不得无文";成玄英认为"乐音和性",且可"上调阴阳,下和时俗",作用非常广泛;谭峭论证音乐能以"感激之道"起作用,进而实现道教的"教化"目标。所以,后世道教总结艺术的核心作用和价值是"道门文扶",反映了道教美学思想的发展与成熟。  相似文献   

11.
以"和谐发展,天下有道"为主题的2009骊山问道活动,于6月29日至30日在西安隆重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道教协会道教文化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道家与道教研究中心和陕西省道教协会主办,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道学研究中心和西安临潼明圣宫承办.  相似文献   

12.
北宋以来,一直被视为儒家人物的司空图,其思想、行为其实有浓重的道家道教倾向。首先,其家学渊源、家世信仰及兼容儒释的思想基础均源于道家道教;其次,其雅号、着装颇具道教作派;再次,其平昔生活与道家道教药物、吉祥物、信物及各种法事活动相伴;并且其哲学思想属于道家、道教范畴。另外,同代人虚中和尚等亦视其为道家道教人物。特别是到了晚年的司空图基本成为了一位名副其实的不拘形迹的道家、道教人物。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社会,道教的饮食养生文化受到了大众的普遍关注.然而,这不单单是因为道教中积累了大量的可供今人借鉴、利用的饮食方法和技术.实际上,道教的核心饮食养生思想及原则,更彰显出了其永久性的价值和魅力.从某种意义而言,更加清晰、深入地了解道教饮食养生思想内核,并把握其内在的科学精神实质,是进一步把道教饮食养生文化发扬光大的重要前提之一.  相似文献   

14.
道教是中国古代产生的一种主要的民族宗教。它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之一是对养生学和养生术的研究传播。道教养生是中国养生发展史的一个主流,是几千年来道教养生家们留给后人的一笔极为宝贵丰厚的文化遗产。即使在今天,也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本文拟就道教养生发展史的一个重要阶段——早期道教养生试作探讨,从其源流、思想、理论、方法和传播等各个方面进行研究。不足之处,望学者诲正。一、神仙家与养生术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在其名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曾经指出:“道家思想从一开  相似文献   

15.
裘梧 《中国宗教》2015,(4):42-43
在道教思想史上,"养性"和"养生"意义相近,都曾被大量使用。在当代,"养性"一词已经不常为人们单独提起,只是在"修身养性""怡情养性"等成语中表达心性的修养;"养生"则成为新兴的生活价值观念,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事实上,"养性"的观念蕴涵着道教的生命理想和社会理想,对当今社会仍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道教》2011,(1):63
为推动陕西省道教健康发展,提高道教教职人员整体素质,陕西省道教首届"玄门讲经"活动,于2010年11月25日在华山玉泉院举行。该活动由陕西省道教协会主办、省社科院道教研究中心协办、华山道教协会承办,其活动主题为"和谐生态、道德心灵"。  相似文献   

17.
李约瑟博士说:"道家思想乃是中国科学和技术的根本."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科学思想史>中,他有一段经典名言:"道家哲学虽然含有政治集体主义、宗教神秘主义以及个人修炼成仙的各种因素,但它却发展了科学态度的许多最重要的特点,因而对中国科学史是有着头等重要性的.此外,道家又根据他们的原理而行动,由此之故,东亚的化学、矿物学、植物学和药物学都起源于道家."①这里的道家是包括道教的,道家哲学即是道家道教哲学思想,尤其是道教思想对中国的科学态度、对中国科学史具有重大的意义.系统挖掘道教科学思想的资源、梳理道教思想的发展脉络,探讨道教科学思想对中国科学技术和思想的贡献以及它的现代价值,都是十分重大的.  相似文献   

18.
先秦道家美学人格论转变为魏晋道教“神仙”美学思想,其间最具代表性的文献是《老子河上公章句》和《老子想尔注》,它们在人(仙)格美的内在与外在、凡人仙人人格对比、神仙审美心理、道家道教人格修炼与艺术美之关系等四个方面,展示了道教美学人格思想的嬗变过程,再次证明了先秦道家美学思想与后世道教美学思想之间的亲缘关系,也证明道教美学思想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9.
由上海科学思想研究会主办的“道家、道教与科学技术”研讨会于1989年11月9日在上海举行。来自上海各高校及有关科研单位的六十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上海科学思想研究会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校长袁运开教授,上海哲学会会长冯契教授、上海科技史学会理事长胡道静教授、上海道教协会副会长潘雨廷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陈耀庭所长在会上作了专题报告。与会代表就“道家、道教对传统科学技术的作用”及“道家思想和道教文化对当代科技发展的价值”等议题展开了  相似文献   

20.
养生一词,来源甚古,在《庄子·养生主》中就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历来,道家与道教都十分重视修真养性,把平时的修炼视为养生之道。尤其是全真道,更是以“性命双修,成仙证真”的思想为宗教信仰,“性”功指修心,“命”功为炼气,“真”为个人内修的“真功”及布道济世的“真行”,成仙乃修炼之最高境界。从道者认为,只要真心诚意地炼养,一旦“真”功告成,即可自主生死。所以,道众尤为注重修炼养生。道教的外在形态是它的科范仪式,而道教音乐又是各种科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何为道教音乐?在道教活动中所使用的音乐统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