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海》2017,(4):195-203
近年来,"天下"的概念虽没有成为一个研究的热点问题,但不时被学术界所论及。将"天下"乃至"新天下主义"视为一种可能的中国式的"世界制度",难免会被认为是一种对中国文化过于自恋的文化保守主义。实际上,"天下"的内涵在秦统一之前和统一之后是有重大区别的。在秦统一之前,"天下"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建立在血缘之上的一种文化纽带关系,很少有政治的意蕴。即便是在秦统一以后,"天下"被赋予了政治的内涵,但也并非是一种超越国家利益之上的政治单位,而是"大一统"的"中国"体系的基本规训工具和权力合法性基础,是皇权与儒家思想体系结合起来的区别自我与"他者"的重要标尺。然而,"天下"的政治意蕴仍然体现在"国天下"中,而并非是一种世界意义的秩序。把"天下"作为一种"世界尺度"或者说"世界秩序",那不过是一种文化意象。  相似文献   

2.
<正>赵汀阳著《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一书于2016年5月由中信出版社出版。该书与赵汀阳于2005年提出的"天下体系"在基本观点上保持一致,但在问题的提出、论证和叙事上都有较大差异。该书深入探寻了中国古代"天下"制度的内涵、外延和实践,从政治哲学的角度挖掘了其在当前世界中的价值以及对未来世界的可能影响。尤其重要的是,作者在第二章着力梳理和重建了中国历史,并提出"旋涡模式",将中国的生长方式解释为有着强大向心  相似文献   

3.
墨家"兼爱"的和谐社会理论是一个极其宏富的思想体系。其"尚贤"、"尚同"思想,是为国家谋划人才远景战略和打造高效廉能政府的宏观设计;"和而不同"与"述而又作",是新型的君臣关系准则以及如何对接传统与现代的宏大文化观。墨家的"非攻善守"、"连横合纵",是维护弱小国家利益,保持国际关系均势运转并向多级化良性发展的重要战略,其"利人即为"、"先质后文"的美学原则以及"修身"务善的伦理诉求,继承了儒家"修、齐、治、平"的伦理思想,开启了中国乃至世界美学史"关心人民"的现实主义美学的先河。墨子虽是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但他那种"摩顶放踵利天下"的伟大情怀和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景仰和继承的。  相似文献   

4.
一、放弃了天下体系秦并六国是中国政治的一个分界线。周的天下体系崩溃之后,各国都在思考如何治乱,人们所想象的仍然是如何恢复天下体系以及争取成为天下之新主。虽然许多国家已经对传统制度的有效性产生了怀疑并进行了一些改革,比如在部分地区尝试了与分封制有本质不同的郡县制,但只有秦的法家改革是真正彻底的:秦试图由天下中的一个强国发展成为一个超级国家,它是一个帝国而不是传统的宗主国或者霸主。不过,在吞并六国成为事实之前,似乎没有证据说明秦已经有了一种帝国的规划,大概只有关于超级国家的一种模糊的新政治意识。新的政治意识…  相似文献   

5.
学诚 《法音》2010,(9):5-6
<正>(2010年8月29日)无论是"天下名山僧建多",还是"天下名山僧占多",都形象地描述了名山与佛教之间的不解之缘。五台山、九华山、峨眉山、普陀山,因分别为文殊菩萨、地  相似文献   

6.
归一个牧人     
何介苗 《天风》2007,(22):12-13
除他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通常,人们愿意称基督徒为"羊",称牧师为"牧人",当然,耶稣就是最大的牧人了,我们称他为"大牧人"。所以,耶稣也自称是牧人,他甚至说:"我是好牧人,好牧人为羊舍命。"  相似文献   

7.
"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是中国服饰文化史上的一个著名命题。黄帝尚"乾坤"之象创制了在中国社会流传数千年的上衣下裳,结束了华夏先民着衣的自在自为的无序状态,使华夏先民的着衣进入了规范有序的时期,从而实现了天下治,史称"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之乾坤"。黄帝垂衣裳是中国服装设计之滥觞。  相似文献   

8.
《学海》2016,(1):143-160
中国的国际身份辨认,是中国从崩溃的"天下"体系被抛入新生的世界结构必然遭遇的问题。辨认中国在"世界"结构中的国际身份,就是要确立中国在国际社会以怎样的国家状态,如何发挥国际作用,塑造什么国际形象。恰切理解中国的国际身份辨认,需要把握中国国际身份背景条件的变化,承诺中国古代形成的"天下"体系已然自我崩解,而进入现代"世界"体系自有其必然。为此,必须相应承认中国进入世界体系时出现了观念、制度与做派的紊乱,有力矫正这一辨认活动的不知所措、急功近利和进退失据。在此基础上,理性确立中国辨认自己国际身份的基本支点:一方面清醒认识中国大而不强的当代国际处境,另一方面争取融入现行国际体系,再一方面尽力落定辨认中国国际身份的正常心态、理性期待和现实原则。  相似文献   

9.
自任以天下之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天下为己任是原始儒家的核心精神 ,孔子给士人规定的大任是“修己以安百姓” ,孟子也说 :“圣之任者 ,……自任以天下之重。”传统的“天下”有其独特的内涵 ,它既有别于“国家” ,亦不指纯粹的空间地理 ,而是与一种大公与民本观念相联系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 ,天下之天下也。”(《吕氏春秋·贵公》)在这种天下观的影响下 ,腐朽的王朝被一次又一次的推翻。凡是真正以天下为己任的士人 ,皆不斤斤计较于个人的鸡虫得失 ,不汲汲于个人的功名富贵 ,他们倡导天下为公、以民为本的观念 ,他们呼唤和恪守社会的公正道义 ,自觉的把个人与国家、天下…  相似文献   

10.
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他13岁即位,22岁亲政,从29岁开始,用了10年时间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历史任务,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秦王朝;然而,仅仅二世而亡,是历史上最短命的统一王朝。秦始皇的千秋功罪,历代皆有评说,然而盖棺已有两千多年,却迄今不能论定。秦始皇的历史性贡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一)开创了统一的时代,从此,坚持统一、反对分裂成了中国历史的主流秦始皇以前的几百年时间里,中国处在诸侯争霸、战乱不已的状态。为了尽早结束战乱,思想家们呼吁天下…  相似文献   

11.
《原道》2015,(2)
<正>时至今日,虽然不断有学者提出要"超越民族国家、迈向文明国家",[1]或者说用天下体系取代民族国家,[2]但放眼世界,国际竞争的主权单位仍然是民族国家,一个民族国家内部多民族的情况,是民族国家的一种表现形式,而非民族国家的对立物。[3]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主权的社会主义民族国家对应的国家民族,无疑是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多民族国  相似文献   

12.
随着"九七"香港回归日益临近,老同志谈论香港问题,屡见于街头巷尾。在谈论中常听到一些不规范,甚至有错误之处,应引起注意。1.不能称香港是英国的"殖民地",可说"英国对香港实行殖民统治"。2.不能称中国对香港"收回主权"、"主权回归"及"主权交接",应称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回归祖国"、"收回香港"及"政权交接"。3.香港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使用称谓时,香港不能和中国并列,不能使用"中港两地",可称"京港两地"、"沪港两地"。4.相对香港,不能把内地称为"国内";在香港与一些国名并列时,应称"国家和地区"…  相似文献   

13.
《学海》2019,(3):62-67
对于人类来说,共同体是人的存在的本质和家园。在中国传统社会,历史地存在着三个无法忽视的共同体形态,就是家(血缘共同体)、国(政治共同体)和天下(开放性共同体)。家庭以血缘为核心,家庭成员之间联系紧密、守望相助,形成以血缘之爱为基础的强烈的情感认同和归属意识;国家以政权为核心,通过对政治权威的尊奉,形成精忠报国的忠诚意识和与国家休戚与共的价值共识;天下作为一个开放性共同体,秉持"无外"原则,通过兼容并蓄,达到"天下一家"、和谐共存的理想状态。对中国传统社会共同体形态进行深入分析,对于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当今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有着重要而深刻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原道》2017,(1)
<正>近年来,"天下主义"观重新为中国学界所倡导。《公羊传》中有关夷夏的论述,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主义"提供了一很好的视角。一、《公羊传》中的天下观甲骨文的卜辞中,有"尸方"的记载。郭沫若认为,"尸方"是商民对东夷国家的统称。可以想见,早在商初,人们已经使用确定的称谓,区别与自己不同地缘  相似文献   

15.
《学海》2017,(5):147-152
"孝"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觉悟,也是中国社会发生最早的伦理启蒙,从孝慈伦理,到"孝"治天下,再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大同理想,其文明精髓是追求人的终极关怀。当代中国社会的重大难题之一是"超载老龄化",它使原有的家庭-社会-国家伦理实体的有机体系面临解构,老龄人难以透过"孝"的自然伦理安全系统达到伦理上的终极回归,因而难以完成伦理型文化背景下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即终极伦理关怀。老龄化社会期待孝道伦理的新启蒙,在孝道传统的回归和创新性发展中学会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学会伦理地思考。  相似文献   

16.
南宋杨万里的易学"引史"以"证经",辟宋代易学发展之新路,于其中颇有历史哲学之精神。他认为《易》与"史"有着密切的关系:《易》确立起大中至正的形上之道,"史"则将此形上之道贯彻、落到实处;人们以"史"为鉴,就能更好地按《易》道所确立的精神行动。在此基础上,他提出"《易》形天下无形之理、穷天下无穷之事"的观点,强调人们的历史认识具有客观的性质;"易道之用存乎变",历史的变化是必然的过程;"易道之体存乎常",历史的发展具有其自身的法则、规律;"易道之行存乎人",人在历史发展中居于主体的地位,从而构成其独具特色的易学历史哲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
谭嗣同的义利观继承了中国传统功利主义思想、公私观念、民主以及民族主义思想,又加入了新的时代内容;不仅具有经济与伦理的意义,也寄托了他的政治理想,即一方面以之批判同时代那些消极保守,讳言财利的传统教条主义者,批判他们以"通商致贫"为借口而主张"重申海禁"的闭关锁国谬论,为发展近代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辩护;另一方面以"天下为公"、"天下之利"的原则和民主思想作为利器,对中国封建专制主义和满清王朝进行了无情的批判.谭嗣同的义利观因此具有强烈而鲜明的近代意识和启蒙特色.  相似文献   

18.
对高清海的"类"哲学采用"症候式阅读",需要仔细注意其隐含预设。虽然高清海根据这些预设发展了自己的理论,但没有阐明它们。基于这种思考生发的关键论点是:第一,类概念展现了关于"天下共生主体"的丰富想象力,它超越了国家或全球公民的传统范式。高清海预设的世界主义世界观应该被理解为人类-宇宙的,而不是人类-中心的。第二,鉴于高清海对创造性阅读儒家思想的坚定信念,他所预设的世界主义世界观与杜维明一致,其根源可以在儒家的"天人合一"概念中找到。由于人类-中心的"天下"思想的统治性曾作为中国古代封建帝国的主导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人类-宇宙的"天下"思想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已经被边缘化。因此,为了在21世纪提升高清海哲学,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是重塑"天下"思想的人类-宇宙意义,从而重塑其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赵德昊  周光辉 《学海》2024,(1):27-38+213-214
中华民族从自在实体向自觉实体的转化是中国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的重要标志。中华民族共同体自觉意识的形成根植于自身长期以来的观念与实践,成形于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团结奋斗、救亡图强的历史进程。在历史上,大一统观承受了王朝更迭、外来文化冲击和各民族融合引发的变革,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自在发展状态的重要文化和心理纽带。近代以来,由传统大一统王朝向现代民族国家的转型不可避免,以“天下大一统”为理想愿景的大一统观也经现代观念的重构,转变为追求“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现代统一性理念。从大一统观念下的自在共同体转化为统一性观念下自觉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天下一统的文化愿景被重构为多元一体的身份意识,向内凝聚的政治结构被重构为集中领导的团结意识,文明一脉相承的历史哲学被重构为文明发展的历史意识。以现代统一性观念为基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使中国能够在维系统一的基础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20.
陈驯 《天风》2015,(2):28-29
<正>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孝道精神是其中之优秀者。本文称"孝道精神"而不称"孝道传统",是因为孝道的精华部分是中国人的"文化精神性",是可以世世代代继承发扬下去的,而孝道传统的一部分内容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发生变化,有些已经不能直接效法。因而本文定义中国孝道作为中国人的优秀文化精神性,而不是鼓励人们去模仿某种孝道故事。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具有时代性和进步特色的,现代人不可能回到古代人们的生活状态中去直接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